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140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2.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多线换乘站逐渐增多,目前车站设计过程中首要关注单个车站功能及可实施性,缺乏统筹设计思想,造成换乘功能较差,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偏高等问题。
3.而目前四线换乘车站设计建设经验及建成案例相对匮乏,后续类似形式的车站设计仍处于迷茫探索过程中,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及投入精力造成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多线换乘经验匮乏、换乘方式不便、与周边地块一体化整合较差、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该布局结构能够形成一种紧凑、便捷、有序的多线布置形式,节约占地资源,提升多线换乘效率,同时便于与地块整合,提升区域综合价值。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ma线、mb线、mc线、md线四线及依次对应设置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各个换乘站设置在四线交叉区域;
7.其中所述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所述mb线、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且与所述ma线同层平行布置,所述md线南北向设置于所述ma线、mb线、mc线的上层,与东西向设置的ma线、mb线、mc线垂直相交;
8.所述ma线、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均为双层站,其中所述ma线的换乘站车站a为双层侧式车站,所述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b、车站c为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三站站厅层同层,且均位于其站台层、轨行区的上层东西向布置;所述md线的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南北向设置,与所述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所述md线轨行区上跨ma线、mb线、mc线轨行区,横穿东西向的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的站厅;所述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之间;
9.四线的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的站厅公共区联通,构成工字型布局的同层换乘结构。
10.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a为上下双层侧式车站,车站a站厅(1)位于车站a站台(2)、ma线轨行区(3)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a站台(2)位于ma线两侧。
1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b及所述车站c为上下双层的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b及车站c为双岛平铺结构,车站b站厅(4)、车
站c站厅(7)分别位于车站b站台(5)及mb线轨行区(6)、车站c站台(8)及mc线轨行区(9)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b站台(5)位于mb线轨行区中间,车站c站台(8)位于mc线轨行区中间。
12.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车站d厅台(10)位于所述md线轨行区(11)两侧对称设置,车站d厅台(10)与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同层设置,车站d厅台(10)垂直于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站厅之间;各站厅公共区联通。
13.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还包括地铁与地块一体化接口(12),设置在所述车站d厅台(10)处。
14.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与各自的车站a站台(2)、车站b站台(5)、车站c站台(8)通过楼扶梯(100)上下连接。
15.本发明主要通过确定多线换乘车站平面布置、确定多线车站纵向关系、与周边地块形成良好联通,实现车站功能的优化。其技术特点是:
16.(1)确定多线换乘车站平面布置,通过工字型布置,拉近两端车站a、b、c间距,压缩中间车站d长度,利用车站d公共区作为两端车站换乘通道,以同时满足多座车站、多条流线换乘的高效便捷需求,降低总体工程规模。
17.(2)确定多线换乘车站纵向关系,为减小各车站站台间高差,两端车站a、b、c采用双层车站形式,站厅层位于上层。中间车站d采用侧式单层车站形式,与两端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轨行区穿越两端车站站厅,能够有效缩小纵向换乘提升高度及提升次数,减少车站整体埋深,提升乘客进出站便捷性。
18.(3)与周边地块形成良好联通,利用(1)中形成的工字型平面两侧围合地块,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打开侧式车站两侧空间,形成与地块的高度融合,同时可通过下沉广场的设置,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形成良好的空间体验。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可以有效控制工程规模。在同时存在不同方向线路的前提下,工字形布置的车站形式布局紧凑,实施工程量及占地规模最小,能够大大减少资金投入,节约资源;
21.(2)可以提升客流服务水平。工字形布置的四线换乘车站,能够将综合换乘流线有效缩短,减少换乘时间,提升乘客换乘体验,改善车站服务质量;
22.(3)可以提升周边地块开发价值。工字形布置的车站,能分割出多个形态完整的建设用地,围合出积极空间,提高用地的交通便利性,因而提高整个地块的开发价值。
23.本发明通过依次确定工字型平面布局、多线纵向关系、一体化结合方式的设计方法,形成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能够将多座车站紧密结合布置,既充分利用了标准车站自身的使用便捷性,又将不同车站统一为一个整体,有效控制总体规模,提升车站服务水平,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用地形成互动关系,提升地块价值。
24.当前,岛式车站及单层侧式车站都是比较成熟的车站类型,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多线换乘的轨道交通工程。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设计原理框图,
2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工字形布置平面图;
2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工字形布置立面剖面图。
28.附图编号说明:
29.车站a站厅(1)、车站a站台(2)、ma线轨行区(3)、车站b站厅(4)、车站b站台(5)、mb线轨行区(6)、车站c站厅(7)、车站c站台(8)、mc线轨行区(9)、车站d厅台(10)、md线轨行区(11)、地块一体化接口(12、楼扶梯(100)、工字型布局200。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31.参见图2、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包括ma线、mb线、mc线、md线四线及依次对应设置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各个换乘站设置在四线交叉区域;
32.参见图2、3所示,其中所述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图2中位置方向设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述mb线、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且与所述ma线同层平行布置,所述md线南北向设置于所述ma线、mb线、mc线的上层,与东西向设置的ma线、mb线、mc线垂直相交;
33.参见图3所示,所述ma线、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均为双层站,其中所述ma线的换乘站车站a为双层侧式车站,所述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b、车站c为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三站站厅层同层,且均位于其站台层、轨行区的上层东西向布置;所述md线的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南北向设置,与所述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所述md线轨行区上跨ma线、mb线、mc线轨行区,横穿东西向的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的站厅;所述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之间;
34.四线的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的站厅公共区联通,构成工字型布局200的同层换乘结构。
35.参见图2、3所示,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a为上下双层侧式车站,车站a站厅(1)位于车站a站台(2)、ma线轨行区(3)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a站台(2)位于ma线两侧。
36.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b及所述车站c为上下双层的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b及车站c为双岛平铺结构,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分别位于车站b站台(5)及mb线轨行区(6)、车站c站台(8)及mc线轨行区(9)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b站台(5)位于mb线轨行区中间,车站c站台(8)位于mc线轨行区中间。
37.参见图2所示,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车站d厅台(10)位于所述md线轨行区(11)两侧东西向对称设置,车站d厅台(10)与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同层设置,车站d厅台(10)垂直于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站厅之间;各站厅公共区联通。
38.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还包括地铁与地
块一体化接口(12),设置在所述车站d厅台(10)处。
39.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与各自的车站a站台(2)、车站b站台(5)、车站c站台(8)通过楼扶梯(100)上下连接。
40.参见图1、2、3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设计原理是,
41.步骤一,确定多线换乘车站平面布置,通过工字型布置,拉近两端车站a、b、c间距,压缩中间车站d长度,利用车站d公共区作为两端车站换乘通道,以同时满足多座车站、多条流线换乘的高效便捷需求,降低总体工程规模。
42.步骤二,确定多线换乘车站纵向关系,为减小各车站站台间高差,两端车站a、b、c采用双层车站形式,站厅层位于上层。中间车站d采用侧式单层车站形式,与两端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轨行区穿越两端车站站厅,能够有效缩小纵向换乘提升高度及提升次数,减少车站整体埋深,提升乘客进出站便捷性。
43.步骤三,与周边地块形成良好联通,利用步骤一中形成的工字型平面两侧围合地块,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打开侧式车站两侧空间,形成与地块的高度融合,同时可通过下沉广场的设置,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形成良好的空间体验。
44.本发明结构的建筑布局形式如下:
45.所述车站a水平布置于用地内,为双层侧式车站,上层为站厅层见图2,下层为站台层见图3。车站b、车站c与车站a的轨行方向平行,与车站a远距离布置,为双岛四线车站,上层为两站站厅层,下层为两站站台层。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车站c之间,为单层侧式车站,四座车站站厅层同层,可实现通厅换乘。
46.实施例1
47.本发明实施例为某新区轨道交通工程jr站,车站位于片区核心区域,远期有大量客流汇聚于此进行多条线路间的换乘。该站为四线换乘车站,周边用地规划以商业用地、绿地为主,规划有大规模地下开发空间。该站既是当地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节点,又是区域站城一体化的重要枢纽。
48.该车站为地下站,规划为ma、mb、mc、md线四线换乘站,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mb、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md线南北向设置,与ma线、mb线、mc线垂直相交。见图2、3所示,
49.ma线、mb线、mc线车站均为双层站,其中ma线为双层侧式车站,mb、mc线为双岛四线车站,三站站厅层均位于站台层上方,且站厅层同层设置。md线车站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与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md线轨行区横穿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四线站厅公共区联通,形成同层换乘工字型布局。
5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ma线、mb线、mc线、md线四线及依次对应设置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各个换乘站设置在四线交叉区域;其中所述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所述mb线、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且与所述ma线同层平行布置,所述md线南北向设置于所述ma线、mb线、mc线的上层,与东西向设置的ma线、mb线、mc线垂直相交;所述ma线、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均为双层站,其中所述ma线的换乘站车站a为双层侧式车站,所述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b、车站c为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三站站厅层同层,且均位于其站台层、轨行区的上层东西向布置;所述md线的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南北向设置,与所述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布置,所述md线轨行区上跨ma线、mb线、mc线轨行区,横穿东西向的所述车站a、车站b、车站c的站厅;所述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之间;四线的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的站厅公共区联通,构成工字型布局的同层换乘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a为上下双层侧式车站,车站a站厅(1)位于车站a站台(2)、ma线轨行区(3)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a站台(2)位于ma线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b及所述车站c为上下双层的双岛四线车站,所述车站b及车站c为双岛平铺结构,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分别位于车站b站台(5)及mb线轨行区(6)、车站c站台(8)及mc线轨行区(9)上层东西向布置;车站b站台(5)位于mb线轨行区中间,车站c站台(8)位于mc线轨行区中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车站d厅台(10)位于所述md线轨行区(11)两侧对称设置,车站d厅台(10)与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同层设置,车站d厅台(10)垂直于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站厅之间;各站厅公共区联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铁与地块一体化接口(12),设置在所述车站d厅台(10)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a站厅(1)、车站b站厅(4)、车站c站厅(7)与各自的车站a站台(2)、车站b站台(5)、车站c站台(8)通过楼扶梯(100)上下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包括MA线、MB线、MC线、MD线四线及依次对应在四线交叉区域设置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其中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MB线、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且与MA线同层平行布置,MD线南北向设置于MA线、MB线、MC线的上层,MA线、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均为双层站,三站站厅层同层,MD线的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与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南北向布置,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之间;四线的车站站厅公共区联通,构成工字型布局的同层换乘结构。本发明车站工字形布局布置紧凑、换乘流线有效缩短,减少换乘时间。减少换乘时间。减少换乘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崔明华 聂鑫 王兵 冀程 白智强 崇志国 李名淦 方恒堃 李锋 车睿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7
技术公布日:2023/6/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