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及轨道平板车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199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及轨道平板车。
背景技术:
2.隧道施工中,轨道平板车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其驱动方式为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行车轮在钢轨上前进。现有技术中,轨道平板车一般在坡度不大于3%的钢轨上运行。当轨道平板车需要在较大坡度(例如坡度为7%)的坡道上运输货物时,由于行车轮与钢轨间的摩擦系数小,上坡时行车轮与钢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小于整车所需的牵引力,下坡时行车轮与钢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小于整车沿坡道向下的分力,行车轮会在轨道上打滑,进而导致运输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轨道平板车在较大坡道上走行时的上坡驱动力以及下坡制动力。
4.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用于轨道平板车,包括发动机、变量柱塞泵、控制泵、行车轮马达单元、摩擦轮马达单元、主油路切断阀组和控制阀组;
5.所述发动机用于为所述变量柱塞泵和所述控制泵提供动力,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轨道平板车的行车轮,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轨道平板车的摩擦轮,所述变量柱塞泵通过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分别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连接,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用于导通或者截断所述变量柱塞泵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或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之间的油路,所述控制泵与所述控制阀组连接,所述控制阀组用于分别调节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的流量。
6.可选地,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包括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
7.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与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的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连接;
8.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与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的另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的一个工作口连接;
9.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所述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
10.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
11.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定量泵、第一减压阀和第一调速阀,所述发动机为所述定量泵提供动力;
12.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调速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和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之间的油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和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之间的油路连接。
13.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循环备压阀组、变量泵和散热器;
14.所述循环备压阀组包括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第一比例溢流阀和第一电磁溢流阀,所述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减压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溢流阀的进口与所述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溢流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的出口连接后与油箱连接;
15.所述发动机为所述变量泵提供动力,所述散热器包括冷却通道和驱动风扇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量泵和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所述循环备压阀组连接,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16.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油箱之间的油路上。
17.可选地,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所述控制阀组连接。
18.可选地,所述控制阀组包括第二减压阀、第二电磁溢流阀、第一反比例减压阀、第二反比例减压阀,所述控制泵分别与所述第二减压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溢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减压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量柱塞泵的先导口、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的控制口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的控制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溢流阀的回油口、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
19.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行车轮制动器、摩擦轮制动器、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控制阀组还包括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减压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行车轮制动器和所述摩擦轮制动器连接。
20.可选地,还包括冲洗阀,所述冲洗阀的两个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连接,所述冲洗阀的冲洗口用于与油箱连接。
21.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平板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3.发动机用于为变量柱塞泵和控制泵提供动力,行车轮马达单元用于驱动轨道平板车的行车轮,摩擦轮马达单元用于驱动轨道平板车的摩擦轮,变量柱塞泵通过主油路切断阀组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摩擦轮马达单元连接,主油路切断阀组用于导通或者截断变量柱塞泵与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或摩擦轮马达单元之间的油路,换言之,通过调控主油路切断阀组,变量柱塞泵既可以单独与行车轮马达单元或者摩擦轮马达单元导通,也可以同时与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摩擦轮马达单元导通,从而实现行车轮、摩擦轮的单动和联动进行切
换,以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控制泵与控制阀组连接,控制阀组用于分别调节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摩擦轮马达单元的流量,配合变量柱塞泵调节自身流量,可以较为准确控制行车轮和摩擦轮的驱动力矩,并防止轮组打滑,最终提高轨道平板车在较大坡道上走行时的上坡驱动力以及下坡制动力。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中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25.图2为本发明中主油路切断阀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中循环备压阀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中控制阀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发动机;200、变量柱塞泵;300、控制泵;400、行车轮马达单元;500、摩擦轮马达单元;600、主油路切断阀组;601、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7、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8、第一单向阀;609、第二单向阀;700、控制阀组;701、第二减压阀;702、第二电磁溢流阀;703、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4、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5、第三单向阀;800、定量泵;900、第一减压阀;110、第一调速阀;120、循环备压阀组;121、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2、第一比例溢流阀;123、第一电磁溢流阀;130、变量泵;140、散热器;150、过滤器;160、行车轮制动器;170、摩擦轮制动器;180、第一电磁换向阀;190、第二电磁换向阀;210、油箱;220、冲洗阀。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2.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用于轨道平板车,包括发动机100、变量柱塞泵200、控制泵300、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和控制阀组700;发动机100用于为变量柱塞泵200和控制泵300提供动力,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用于驱动轨道平板车的行车轮,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用于驱动轨道平板车的摩擦轮,变量柱塞泵200通过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连接,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用于导通或者截断变量柱塞泵200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或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之间的油路,控制泵300与控制阀组700连接,控制阀组700用于分别调节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流量。
33.本实施例中,变量柱塞泵200自带电磁比例换向阀用于调节变量柱塞泵200的排量。通过调控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变量柱塞泵200既可以单独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或者摩擦轮马达单元500导通,也可以同时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导通,从而
实现行车轮、摩擦轮的单动和联动进行切换,以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控制泵300与控制阀组700连接,控制阀组700用于分别调节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流量,配合变量柱塞泵200调节自身流量,可以较为准确控制行车轮和摩擦轮的驱动力矩,并防止轮组打滑,最终提高轨道平板车在较大坡道上走行时的上坡驱动力以及下坡制动力。
34.可选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包括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一个工作口与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的一个工作口连接,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一个工作口和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一个工作口连接;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一个工作口与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的另一个工作口连接,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一个工作口和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一个工作口连接;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并联设置于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另一个工作口和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摩擦轮马达单元500设置于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另一个工作口和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
35.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均为二位二通电磁换向插装阀。
36.如图1、2所示,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b口、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a口、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a口相连;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b口、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a口、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a口相连;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b口、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的a口相连,并通往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a口;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b口、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的b口相连,并通往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b口;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a口和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a口分别接变量柱塞泵200的a口和b口;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b口和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b口分别接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a口和b口。
37.在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均不得电时,变量柱塞泵200的a、b口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油路连接,行车轮和摩擦轮均提供驱动力,适用于需要很大驱动力的工况,如较大坡道的上坡。行车轮和摩擦轮同时驱动就存在驱动力相互适应的问题,因摩擦轮的摩擦系数远大于行车轮的摩擦系数,故只需考虑如何避免行车轮的打滑即可。当监测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压力突降、转速突升时,认为行车轮打滑,此时需降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提供的驱动力矩。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进出口压差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进出口压差相同,为保障摩擦轮马达单元500提供的驱动力矩,采取减小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排量的方式,直至监测的速度趋于稳定。若对整车走行的速度有不同的需求,则可改变变量柱塞泵200的排量,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排量亦可配合进行调节。
38.在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得电时,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与主油路通,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与主油路断开,且行车轮马达单
元400的a、b口连接,此时只有摩擦轮提供驱动力,行车轮从动,适用于需要较大驱动力的工况。整车的走行速度可通过调整变量柱塞泵200的排量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排量来改变。
39.在只有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得电时,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与主油路连接,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与主油路断开,将摩擦轮与轨道脱开,此时只有行车轮提供驱动力,适用于需要较小驱动力的工况。整车的走行速度可通过调整变量柱塞泵200的排量和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排量来改变。
40.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定量泵800、第一减压阀900和第一调速阀110,发动机100为定量泵800提供动力,主油路切断阀组600还包括第一单向阀608和第二单向阀609,第一调速阀110的出口分别与第一单向阀608的进口和第二单向阀609的进口连接,第一单向阀608的出口与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和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连接,第二单向阀609的出口与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和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连接。
41.如图1所示,定量泵800、第一减压阀900和第一调速阀110依次连接,第一单向阀608的b口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a口连接,第二单向阀609的b口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b口连接,第一单向阀608的a口与第二单向阀609的a口相连并通向第一调速阀110。
42.这样,发动机100驱动定量泵800转动,液压油经过第一减压阀900和第一调速阀110后流向第一单向阀608和第二单向阀609的进口、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和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和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从而对行车轮马达单元400进行补油,补油流量可通过第一调速阀110调节。
43.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循环备压阀组120、变量泵130和散热器140,循环备压阀组120包括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第一比例溢流阀122和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进口和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进口分别与第一减压阀900的进口连接,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进口与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出口连接,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出口与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出口连接后与油箱210连接;发动机100为变量泵130提供动力,散热器140包括冷却通道和驱动风扇的液压马达,液压马达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变量泵130和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循环备压阀组120连接,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油箱210连接。
44.本实施例中,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为二位二通电磁换向插装阀。
45.如图3所示,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a口与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p口相通,并与第一减压阀900的a口连接;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p口与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b口相通,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t口与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t口相通后与散热器140的冷却通道的a口和液压马达的出口连接,冷却通道的b口与油箱210连接,变量泵130与液压马达的进口连接。
46.这样,在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第一电磁溢流阀123均不得电时,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溢流压力最大,第一电磁溢流阀123不建压,流入循环备压阀组120的油液经过散热器140回油箱210,对系统油液降温;在只有第一电磁溢流阀123得电时,第一电磁溢流阀123建压且其溢流压力小于第一比例溢流阀122此时的溢流压力,流入循环备压阀组120的油液通过第一电磁溢流阀123溢流后回散热器140,起到给油箱210中油
液加热的作用,此种工况下,将变量泵130的排量调到最低,散热器140不工作;在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第一比例溢流阀122得电,而第一电磁溢流阀123不得电时,流入循环备压阀组120的油液通过第一比例溢流阀122溢流后经散热器140回油箱210,对系统起到功率消耗的作用,适用于车辆长距离下坡的工况,以防止较长距离下坡时发动机100过载。
47.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过滤器150,过滤器150设置于散热器140和油箱210之间的油路上。从而减少进入油箱210中的杂质。
48.进一步地,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控制阀组700连接。
49.可选地,控制阀组700包括第二减压阀701、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控制泵300分别与第二减压阀701的进口和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进口连接,第二减压阀701的出口分别与变量柱塞泵200的先导口、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进口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进口连接,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出口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出口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控制口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控制口连接,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回油口、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回油口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回油口分别与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
50.如图4所示,第二减压阀701的a口与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p口连接后与控制泵300连接;第二减压阀701的b口与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p口相通,并接至变量柱塞泵200的ps口;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a口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a口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x口、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x口连接;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t口、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t口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t口相连,并经散热器140和后回油箱210。
51.这样,控制泵300排出的压力油接至控制阀组700,第二电磁溢流阀702得电后建压,此时压力油可去到各控制油口。一路控制油接至变量柱塞泵200的ps口进入泵内部的行程活塞,通过给变量柱塞泵200自带的电磁比例换向阀电信号调节变量柱塞泵200的排量;另一路控制油经由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和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后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控制口x和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控制口x连接,通过给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和给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电信号分别调节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排量。
52.可选地,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还包括行车轮制动器160、摩擦轮制动器170、第一电磁换向阀180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控制阀组700还包括第三单向阀705,第三单向阀705的进口与第二减压阀701的出口连接,第三单向阀705的出口分两路分别与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进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进口连接,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出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出口分别与行车轮制动器160和摩擦轮制动器170连接。
53.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换向阀180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均为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54.如图1、4所示,第三单向阀705的a口与第二减压阀701的b口连接,第三单向阀705的b口分别与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p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p口连接,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b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b口分别与行车轮制动器160和摩擦轮制动器170连接。
55.这样,控制泵300排出的压力油接至控制阀组700,第二电磁溢流阀702得电后建压,此时压力油可流向第三单向阀705,控制油经由第三单向阀705、第一电磁换向阀180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后分别接至行车轮制动器160、摩擦轮制动器170,在第一电磁换向阀
180得电时,控制油通至行车轮制动器160,行车轮的制动打开,摩擦轮的制动打开同理。
56.可选地,还包括冲洗阀220,冲洗阀220的两个进口分别与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和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连接,冲洗阀220的冲洗口用于与油箱210连接。
57.如图1、2所示,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b口、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a口和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a口相连,并通往冲洗阀220的a口;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b口、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a口和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a口相连,并通往冲洗阀220的b口。
58.可选地,油箱210上设有加热器、液位传感器、空气过滤器、液位计及放油开关中的至少一种。
59.可选地,定量泵800、控制泵300、变量泵130的出油口设有单向阀,同时,所有的卸油路的油液回流至油箱210前均经过单向阀。
60.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平板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
61.本发明的轨道平板车与上述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62.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3.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用于轨道平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00)、变量柱塞泵(200)、控制泵(300)、行车轮马达单元(400)、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和控制阀组(700);所述发动机(100)用于为所述变量柱塞泵(200)和所述控制泵(300)提供动力,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用于驱动所述轨道平板车的行车轮,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用于驱动所述轨道平板车的摩擦轮,所述变量柱塞泵(200)通过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分别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连接,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用于导通或者截断所述变量柱塞泵(200)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或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之间的油路,所述控制泵(300)与所述控制阀组(700)连接,所述控制阀组(700)用于分别调节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包括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一个工作口与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的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一个工作口与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的另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的另一个工作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一个工作口连接;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和所述第七电磁换向插装阀(607)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的另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设置于所述第三电磁换向插装阀(603)的另一个工作口和所述第四电磁换向插装阀(604)的另一个工作口之间的油路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定量泵(800)、第一减压阀(900)和第一调速阀(110),所述发动机(100)为所述定量泵(800)提供动力;所述主油路切断阀组(600)还包括第一单向阀(608)和第二单向阀(609),所述第一调速阀(110)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向阀(608)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单向阀(609)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608)的出口与所述第五电磁换向插装阀(605)和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609)的出口与所述第六电磁换向插装阀(606)和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之间的油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备压阀组(120)、变量泵(130)和散热器(140),所述循环备压阀组(120)包括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第一比例溢流阀(122)和第一电磁溢流阀(123),所述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122)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减压阀(90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进口与所述第八电磁换向插装阀(12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溢流阀(123)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比例
溢流阀(122)的出口连接后与油箱(210)连接;所述发动机(100)为所述变量泵(130)提供动力,所述散热器(140)包括冷却通道和驱动风扇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量泵(130)和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所述循环备压阀组(120)和所述控制阀组(700)连接,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油箱(21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器(150),所述过滤器(150)设置于所述散热器(140)和所述油箱(210)之间的油路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还与所述控制阀组(700)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组(700)包括第二减压阀(701)、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所述控制泵(300)分别与所述第二减压阀(701)的进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减压阀(701)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量柱塞泵(200)的先导口、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行车轮马达单元(400)的控制口和所述摩擦轮马达单元(500)的控制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溢流阀(702)的回油口、所述第一反比例减压阀(703)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二反比例减压阀(704)的回油口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车轮制动器(160)、摩擦轮制动器(170)、第一电磁换向阀(180)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90),所述控制阀组(700)还包括第三单向阀(705),所述第三单向阀(705)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减压阀(70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705)的出口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进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80)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190)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行车轮制动器(160)和所述摩擦轮制动器(170)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洗阀(220),所述冲洗阀(220)的两个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插装阀(601)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插装阀(602)连接,所述冲洗阀(220)的冲洗口用于与油箱(210)连接。10.一种轨道平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及轨道平板车,涉及液压技术领域,该驱动力自适应液压系统用于轨道平板车,包括发动机、变量柱塞泵、控制泵、行车轮马达单元、摩擦轮马达单元、主油路切断阀组和控制阀组;发动机用于为变量柱塞泵和控制泵提供动力,变量柱塞泵通过主油路切断阀组分别与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摩擦轮马达单元连接,主油路切断阀组用于导通或者截断变量柱塞泵与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或摩擦轮马达单元之间的油路,控制泵与控制阀组连接,控制阀组用于分别调节行车轮马达单元和摩擦轮马达单元的流量。本发明能够提高轨道平板车在较大坡道上走行时的上坡驱动力以及下坡制动力。制动力。制动力。
技术研发人员:陈垚学 任建辉 王光平 朱孝庭 谭健 苏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3
技术公布日:2023/5/3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