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0 阅读:11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施工升降减速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


背景技术:

2.以往的施工升降减速机中电机与减速箱之间采用联轴器传动连接,导致整台减速机尺寸就比较大,随着施工升降减速机向小型化趋势发展,部件之间需要进行整合设计,电机和减速箱之间就舍弃了联轴器而采用直连的方式。但是,直连的施工升降减速机中,电机的电机轴探入减速箱中和齿轮副啮合传动,电机直接驱动减速箱运行,在电机和减速箱之间安装有油封,防止减速箱中的润滑油进入电机,在减速机运行一定时间之后,油封唇口磨损,减速箱中的润滑油就会渗漏到电机中,进而影响电机工作和缩短其使用寿命,最终不得不更换电机。电机的更换对于直连式的施工升降减速机来说是很麻烦的,现场拆装困难,所以若要保证施工升降减速机的使用寿命,必须提高电机部分和减速箱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能。
3.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施工升降减速机的轴封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其安装两个油封且在两个油封之间的油封座上开有回油孔,防止减速箱中的润滑油在油封唇口磨损后渗漏到电机中,有效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包括电机、减速箱和将电机安装到减速箱上的前盖,所述电机内的电机轴驱动减速箱内的齿轮副啮合传动,所述前盖的内侧凸设有轴承座和油封座,所述电机的轴承的内圈支撑于电机轴上,轴承的外圈支撑于轴承座上,特点是:所述电机轴的位于轴承和轴端的轴段上间隔套设有电机侧油封和减速箱侧油封,所述的电机侧油封和减速箱侧油封的外圈与油封座配合,所述电机侧油封、减速箱侧油封、电机轴和油封座围构成环形的油腔,所述油封座对应油腔的位置开设连通减速箱的回油孔。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盖一端与电机的电机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减速箱的箱体固定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的对应油腔的轴端上加工有台阶。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台阶的位于电机一侧的电机轴的安装电机侧油封的轴段为电机侧油封档,所述台阶的位于减速箱一侧的电机轴的安装减速箱侧油封的轴段为减速箱侧油封档,所述电机侧油封档和减速箱侧油封档加工出的轴直径不同而形成了台阶。
9.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的位于减速箱侧油封的靠近减速箱的一侧套设有挡油环。
10.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防止减速箱中的润滑油进入电机内筑起了多重保护,先由挡油环阻挡大部分被齿轮副旋转甩出的润滑油,少部分越过挡油环的润滑油又被减速箱侧油封阻挡,当减速箱侧油封磨损后,进入油腔中的润滑油被电机轴上的台阶阻挡并从回油孔甩出,电机侧油封对电机作最后一道防护,结构简单,巧妙的循环结构设计有效保护电机,延长电机寿命,保障施工升降减速机持续有效工作。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13.图中:1.电机、11.电机轴、111.轴端、112.台阶、113.电机侧油封档、114.减速箱侧油封档、12.电机壳、13.轴承;2.减速箱、21.箱体;3.前盖、31.轴承座、32.油封座、321.回油孔;4.电机侧油封;5.减速箱侧油封;6.油腔;7.挡油环。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5.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对应附图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16.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包括电机1、减速箱2和将电机1安装到减速箱2上的前盖3,所述电机1内的电机轴11驱动减速箱2内的齿轮副啮合传动,具体的,电机轴11的轴端111与减速箱2内的齿轮副啮合传动。所述前盖3一端与电机1的电机壳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减速箱2的箱体21固定连接。所述前盖3的内侧凸设有圆形的轴承座31,所述轴承座31向减速箱2方向延伸有油封座32。所述电机1的轴承13的内圈支撑于电机轴11上,轴承13的外圈支撑于轴承座31上。所述电机轴11的位于轴承13和轴端111的轴段上间隔套设有电机侧油封4和减速箱侧油封5,所述的电机侧油封4和减速箱侧油封5的外圈与油封座32配合,所述电机侧油封4、减速箱侧油封5、电机轴11和油封座32围构成环形的油腔6。所述油封座32对应油腔6的位置开设连通减速箱2的回油孔321。
17.所述电机轴11的对应油腔6的轴段上加工有台阶112,所述台阶112的位于电机1一侧的电机轴11的安装电机侧油封4的轴段为电机侧油封档113,所述台阶112的位于减速箱2一侧的电机轴11的安装减速箱侧油封5的轴段为减速箱侧油封档114,电机侧油封档113和减速箱侧油封档114加工出的轴直径不同,所以形成了台阶112。
18.所述电机轴11的位于减速箱侧油封5的靠近减速箱2的一侧套设有挡油环7,挡住减速箱2中齿轮副旋转甩出的大部分润滑油。
19.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漏回油结构的工作原理是:电机侧油
封4和减速箱侧油封5正常状态时,减速箱侧油封5会对减速箱2中越过挡油环7而进入的润滑油进行阻挡,防止润滑油进入电机1中,此时,减速箱2中的油气会通过设置的回油孔321给电机侧油封4润滑。减速箱侧油封5在后续电机1高速运转一定年限后,油封唇口磨损开始漏油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漏回油结构开始起作用,减速箱侧油封5渗入的润滑油沿旋转的电机轴11浸入油腔6内,电机轴11上的台阶112可以阻碍润滑油向电机侧油封4运动并被离心力甩向油腔6四周,最后经回油孔321回流到减速箱2中,实现即使油封唇口磨损也能够保证减速机不漏油。


技术特征:
1.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包括电机(1)、减速箱(2)和将电机(1)安装到减速箱(2)上的前盖(3),所述电机(1)内的电机轴(11)驱动减速箱(2)内的齿轮副啮合传动,所述前盖(3)的内侧凸设有轴承座(31)和油封座(32),所述电机(1)的轴承(13)的内圈支撑于电机轴(11)上,轴承(13)的外圈支撑于轴承座(3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11)的位于轴承(13)和轴端(111)的轴段上间隔套设有电机侧油封(4)和减速箱侧油封(5),所述的电机侧油封(4)和减速箱侧油封(5)的外圈与油封座(32)配合,所述电机侧油封(4)、减速箱侧油封(5)、电机轴(11)和油封座(32)围构成环形的油腔(6),所述油封座(32)对应油腔(6)的位置开设连通减速箱(2)的回油孔(3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3)一端与电机(1)的电机壳(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减速箱(2)的箱体(2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11)的对应油腔(6)的轴端上加工有台阶(1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112)的位于电机(1)一侧的电机轴(11)的安装电机侧油封(4)的轴段为电机侧油封档(113),所述台阶(112)的位于减速箱(2)一侧的电机轴(11)的安装减速箱侧油封(5)的轴段为减速箱侧油封档(114),所述电机侧油封档(113)和减速箱侧油封档(114)加工出的轴直径不同而形成了台阶(1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11)的位于减速箱侧油封(5)的靠近减速箱(2)的一侧套设有挡油环(7)。

技术总结
一种施工升降减速机用新型防漏回油结构,属于施工升降减速机技术领域。包括电机、减速箱和将电机安装到减速箱上的前盖,所述电机内的电机轴驱动减速箱内的齿轮副啮合传动,所述前盖的内侧凸设有轴承座和油封座,所述电机的轴承的内圈支撑于电机轴上,轴承的外圈支撑于轴承座上,特点是:所述电机轴的位于轴承和轴端的轴段上间隔套设有电机侧油封和减速箱侧油封,所述的电机侧油封和减速箱侧油封的外圈与油封座配合,所述电机侧油封、减速箱侧油封、电机轴和油封座围构成环形的油腔,所述油封座对应油腔的位置开设连通减速箱的回油孔。优点:防止减速箱中的润滑油在油封唇口磨损后渗漏到电机中,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雁 朱凯 徐尊慈 彭美 范静汝 刘君临 季双健 章志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3/8/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