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98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车辆发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2.汽车悬架是汽车的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包括减震器、悬架弹簧、防倾杆、悬吊副梁、下控臂、纵向杆、转向节臂、橡皮衬套和连杆等部件。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当汽车行驶在路面上时因地面的变化而受到震动及冲击,这些冲击的力量其中一部份会由轮胎吸收,但绝大部分是依靠轮胎与车身间的悬架系统来吸收的。汽车震动所产生的机械能大部分都是通过减震器和悬架弹簧吸收后转化成热能的形式而消耗掉的,而为了避免此部分能量的损失,发明人研发了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具有能够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行程导出后用于发电,进而达到节能环保的优点。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包括用于将车辆震动行程导出的震动导出机构、与震动导出机构连接的行程放大机构以及用于与行程放大组件连接的发电机;所述震动导出机构包括上行程导出组件和下行程导出组件,所述上行程导出组件包括用于与悬挂系统连接的上拉索件,所述上拉索件和行程放大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上传动件。
5.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车身下压悬挂系统收缩行程导出的上行程导出组件和用于将车身回弹,悬挂系统伸长行程导出的下行程导出组件将车辆行程过程中震动行程导出后输送至行程放大机构后,由行程放大机构放大行程后用于放大发电机发电。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拉索件包括上拉索芯和套设在上拉索芯上的上外壳,所述上拉索芯的两端分别与悬挂系统和上传动件连接,所述上外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架和行程放大机构。
7.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得车身下压悬挂系统收缩时,上拉索芯点与悬挂系统连接相对于与上外壳与车架连接点下移,进而使得上拉索芯拉动上传动件移动。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传动件包括上传动链轮,所述上传动链轮与行程放大机构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上传动链轮上设置有上链条,所述上链条一端与上拉索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上传动链轮固定连接,所述上传动链轮和行程放大机构外壳之间设置有上复位组件。
9.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车身下压悬挂系统收缩时,上拉索芯点与悬挂系统连接相对于与上外壳与车架连接点下移,进而使得上拉索芯拉动上链条,从而驱动上传动链轮转动,进而带动行程放大机构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下压悬挂系统收缩的微行程经
过上拉索芯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转动发电。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外壳与车架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上调节螺套,车架上固定有用于供调节螺套穿过的上卡套,所述上调节螺套上螺接有上调节螺母,所述上调节螺母与卡套抵接。
11.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上调节螺套上地上调节螺母的位置,从而调节上调节螺套固定在车架上地位置,进而变相增长上外壳长度,从而使得上拉索芯,因布线轨迹增长而张紧,相反的可以松弛过于紧绷的上拉索芯。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复位件包括上复位弹簧,所述上复位弹簧的一端与上传动链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程放大机构的外壳固定连接。
13.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身下移悬挂系统收缩时,上拉索芯不受力,此时上复位弹簧能够带动上传动链轮反向转动复位,以待下次上拉索芯拉动做工。
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行程导出组件包括用于与悬挂系统连接的下拉索件,所述下拉索件和行程放大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下传动件。
15.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将车身回弹,悬挂系统伸长行程导出。
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拉索件包括下拉索芯和套设在下拉索芯下的下外壳,车架上设置有车架延伸支架,悬挂系统上设置有悬挂延伸支架,所述下拉索芯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延伸支架和下传动件连接,所述下外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挂延伸支架和行程放大机构,所述下拉索芯与车架延伸支架连接点低于下外壳与悬挂延伸支架连接点。
17.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车身上移悬挂系统回弹时,图中下外壳与悬挂延伸支架点相对于拉索与车架延伸支架连接点为点下移,进而使得下拉索芯拉动下传动件移动。
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传动件包括下传动链轮,所述下传动链轮与行程放大机构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下传动链轮下设置有下链条,所述下链条一端与下拉索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下传动链轮固定连接,所述下传动链轮和行程放大机构外壳之间设置有下复位组件。
19.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车身上移悬挂系统回弹时,图中下外壳与悬挂延伸支架点相对于拉索与车架延伸支架连接点为点下移,进而使得下拉索芯拉动下传动件移动。
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外壳与悬挂延伸支架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下调节螺套,所述悬挂延伸支架下固定有用于供调节螺套穿过的下卡套,所述下调节螺套下螺接有下调节螺母,所述下调节螺母与卡套抵接。
21.实现上述技术方案,车身上移悬挂系统回弹时,图中下外壳与悬挂延伸支架点相对于拉索与车架延伸支架连接点为点下移,进而使得下拉索芯带动下链条被拉动,从而驱动下传动链轮转动,以带动行程放大机构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上移悬挂系统回弹的微行程经过下拉索芯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转动发电。
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复位件包括上复位弹簧,所述上复位弹簧的一端与上传动链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程放大机构的外壳固定连接。
23.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身下移悬挂系统收缩时,下拉索芯不受力,此时下复位弹簧能够带动下传动链轮反向转动复位,以待下次下拉索芯拉动做工。而当车身下移悬挂系
统收缩时,上行程导出组件带动行程放大机构做工,从而实现循环作用。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使得车辆在行驶震动过程中,车身上下震动均能通过上行程导出组件和下行程导出组件带动行程放大机构动作,进而实现循环发电的效果;2.本发电系统的整体可加转在现有车辆上,且不会破坏现有车辆的结构,进而使其安装在不同的车辆上,提高整个发电系统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震动导出结构的放大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展示上行程导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展示下行程导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震动导出机构;11、上行程导出组件;111、上拉索件;1111、上拉索芯;1112、上外壳;1113、上调节螺套;1114、上卡套;1115、上调节螺母;112、上传动件;1121、上传动链轮;1122、上链条;1123、上复位弹簧;12、下行程导出组件;121、下拉索件;1211、下拉索芯;1212、下外壳;1213、下调节螺套;1214、下卡套;1215、下调节螺母;1216、车架延伸支架;1217、悬挂延伸支架;122、下传动件;1221、下传动链轮;1222、下链条;1223、下复位弹簧;2、行程放大机构;3、发电机;4、车架;5、悬挂。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参照图1和图2, 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包括用于将车辆震动行程导出的震动导出机构1、与震动导出机构连接的行程放大机构2以及用于与行程放大机构2连接的发电机3。其中行程放大机构2可以选用齿轮齿条式、链传动和同步带传动式或者绳索滑轮机构式,本实施例为齿轮齿条式中的增速箱,其结构原理简单且传动比精确,技术成熟,发电机3的输入轴与增速箱的输出轴连接,从而使得震动导出机构1将车辆的震动行程仅行程放大机构2放大后驱动发电机3转动发电。
33.参照图2和图3,震动导出机构1包括用于将车身下压悬挂5系统收缩行程导出的上行程导出组件11和用于将车身回弹,悬挂5系统伸长行程导出的下行程导出组件12,上行程导出组件11包括用于与悬挂5系统连接的上拉索件,上拉索件和行程放大机构2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上传动件112。下行程导出组件12包括用于与悬挂5系统连接的下拉索件,所述下拉索件和行程放大机构2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下传动件122。
34.参照图2和图3,上拉索件111包括上拉索芯和套设在上拉索芯上的上外壳1112,上拉索芯的两端分别与悬挂5系统和上传动件112连接(如图所示,上拉索芯与悬挂5系统的连接点为a点,与上传动件112连接点位d点)。上外壳11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架和行程放大
机构2。上外壳1112的一端固定有安装套,安装套通过螺钉或者焊接固定在行程放大结构的外壳上(其固定点为c点)上外壳1112与车架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上调节螺套1113,车架上固定有用于供调节螺套穿过的上卡套1114,上调节螺套1113上螺接有上调节螺母1115,调节螺母与卡套抵接,即通过上调节螺母1115抵接在上卡套1114上,从而使得壳体的一端固定在车架4上(其固定点为d点)。当安装完成后或者长时间使用上拉索芯1111被拉长,进而导致上拉索芯1111张紧力不足无法良好传动时,可以通过调节上调节螺套1113上地上调节螺母1115的位置,从而调节上调节螺套1113固定在车架上地位置,进而变相增长上外壳1112长度,从而使得上拉索芯1111,因布线轨迹增长而张紧,相反的可以松弛过于紧绷的上拉索芯。
35.参照图2和图3,上传动件112包括上传动链轮1121,上传动链轮1121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即上传动链轮1121仅能单方向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上传动链轮1121上设置有上链条1122,上链条1122一端与上拉索芯1111连接,另一端固定在上传动链轮1121固定连接,上传动链轮1121和行程放大机构2外壳之间设置有上复位组件。上复位组件为上复位弹簧1123,上复位弹簧1123的一端与上传动链轮112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行程放大机构2的外壳上,从而使得车身下压悬挂5系统收缩时,图中a点相对于b点下移,进而使得上拉索芯1111拉动d点移动,进而带动上链条1122被拉动,从而驱动上传动链轮1121转动,进而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下压悬挂5系统收缩的微行程经过上拉索芯1111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2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2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3转动发电。当车身下移悬挂5系统收缩时,上拉索芯1111不受力,此时上复位弹簧1123能够带动上传动链轮1121反向转动复位,以待下次上拉索芯1111拉动做工。
36.参照图2和图4,下拉索件121包括下拉索芯和套设在下拉索芯下的下外壳1212,车架4上设置有车架延伸支架1216,悬挂5系统上设置有悬挂延伸支架1217,下拉索芯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延伸支架1216和下传动件122连接(其与车架延伸支架1216连接点为f点,其与下传动件122连接点为g点),下拉索芯与车架延伸支架1216连接点低于下外壳1212与悬挂延伸支架1217连接点。
37.参照图2和图4,下外壳1212的一端固定有安装套,安装套通过螺钉或者焊接固定在行程放大结构的外壳下(其固定点为h点),下外壳1212与悬挂延伸支架1217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下调节螺套1213,悬挂延伸支架1217下固定有用于供下调节螺套1213穿过的下卡套1214,下调节螺套1213上螺接有下调节螺母1215,下调节螺母1215与下卡套1214抵接,即通过下调节螺母1215抵接在下卡套1214上,从而使得下外壳1212的一端固定在悬挂延伸支架1217上见面会(其固定点为e点)。当安装完成后或者长时间使用下拉索芯1211被拉长,进而导致下拉索芯1211张紧力不足无法良好传动时,可以通过调节下调节螺套1213下地下调节螺母1215的位置,从而调节下调节螺套1213固定在悬挂延伸支架1217上的位置,进而变相增长下外壳1212长度,从而使得下拉索芯1211,因布线轨迹增长而张紧,相反的可以松弛过于紧绷的下拉索芯。
38.参照图2和图4,下传动件122包括下传动链轮1221,下传动链轮1221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即下传动链轮1221仅能单方向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下传动链轮1221下设置有下链条1222,下链条1222一端与下拉索芯1211连接,
另一端固定在下传动链轮1221固定连接,下传动链轮1221和行程放大机构2外壳之间设置有下复位组件。下复位组件为下复位弹簧1223,下复位弹簧1223的一端与下传动链轮122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行程放大机构2的外壳下,从而使得车身上移悬挂5系统回弹时,图中e点相对于f点下移,进而使得下拉索芯1211拉动g点移动,进而带动下链条1222被拉动,从而驱动下传动链轮1221转动,以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上移悬挂5系统回弹的微行程经过下拉索芯1211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2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2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3转动发电。当车身下移悬挂5系统收缩时,下拉索芯1211不受力,此时下复位弹簧1223能够带动下传动链轮1221反向转动复位,以待下次下拉索芯1211拉动做工。而当车身下移悬挂5系统收缩时,上行程导出组件11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做工,从而实现循环作用。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的实施原理为:车身下压悬挂5系统收缩时,图中a点相对于b点下移,进而使得上拉索芯1111拉动d点移动,进而带动上链条1122被拉动,从而驱动上传动链轮1121转动,进而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下压悬挂5系统收缩的微行程经过上拉索芯1111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2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2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3转动发电。从而使得车身上移悬挂5系统回弹时,图中e点相对于f点下移,进而使得下拉索芯1211拉动g点移动,进而带动下链条1222被拉动,从而驱动下传动链轮1221转动,以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转动,进而使得车身上移悬挂5系统回弹的微行程经过下拉索芯1211导入至行程放大机构2中,然后仅行程放大机构2放大增速后驱动发电机3转动发电。从而使得车辆在行驶震动过程中,车身上下震动均能通过上行程导出组件11和下行程导出组件12带动行程放大机构2动作,进而实现循环发电的效果。且本发电系统的整体可加转在现有车辆上,且不会破坏现有车辆的结构,进而使其安装在不同的车辆上,提高整个发电系统的适应性。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 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将车辆震动行程导出的震动导出机构(1)、与震动导出机构(1)连接的行程放大机构(2)以及用于与行程放大组件连接的发电机(3);所述震动导出机构(1)包括上行程导出组件(11)和下行程导出组件(12),所述上行程导出组件(11)包括用于与悬挂(5)系统连接的上拉索件(111),所述上拉索件(111)和行程放大机构(2)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上传动件(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索件(111)包括上拉索芯(1111)和套设在上拉索芯(1111)上的上外壳(1112),所述上拉索芯(1111)的两端分别与悬挂(5)系统和上传动件(112)连接,所述上外壳(11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架和行程放大机构(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动件(112)包括上传动链轮(1121),所述上传动链轮(1121)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上传动链轮(1121)上设置有上链条(1122),所述上链条(1122)一端与上拉索芯(1111)连接,另一端固定在上传动链轮(1121)固定连接,所述上传动链轮(1121)和行程放大机构(2)外壳之间设置有上复位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1112)与车架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上调节螺套(1113),车架上固定有用于供调节螺套穿过的上卡套(1114),所述上调节螺套(1113)上螺接有上调节螺母(1115),所述上调节螺母(1115)与卡套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位件包括上复位弹簧(1123),所述上复位弹簧(1123)的一端与上传动链轮(1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外壳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程导出组件(12)包括用于与悬挂(5)系统连接的下拉索件(121),所述下拉索件(121)和行程放大机构(2)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下传动件(122)。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拉索件(121)包括下拉索芯(1211)和套设在下拉索芯(1211)下的下外壳(1212),车架(4)上设置有车架延伸支架(1216),悬挂(5)系统上设置有悬挂延伸支架(1217),所述下拉索芯(1211)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延伸支架(1216)和下传动件(122)连接,所述下外壳(12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挂延伸支架(1217)和行程放大机构(2),所述下拉索芯(1211)与车架延伸支架(1216)连接点低于下外壳(1212)与悬挂延伸支架(1217)连接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动件(122)包括下传动链轮(1221),所述下传动链轮(1221)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输入轴之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下传动链轮(1221)下设置有下链条(1222),所述下链条(1222)一端与下拉索芯(1211)连接,另一端固定在下传动链轮(1221)固定连接,所述下传动链轮(1221)和行程放大机构(2)外壳之间设置有下复位组件。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外壳(1212)与悬挂延伸支架(1217)连接的一端固定有下调节螺套(1213),所述悬挂延伸支架(1217)下固定有用于供调节螺套穿过的下卡套(1214),所述下调节螺套(1213)下螺接有下调节螺母
(1215),所述下调节螺母(1215)与卡套抵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复位件包括下复位弹簧(1223),所述下复位弹簧(1223)的一端与下传动链轮(1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行程放大机构(2)的外壳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车辆发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震动发电系统,其包括用于将车辆震动行程导出的震动导出机构、与震动导出机构连接的行程放大机构以及用于与行程放大组件连接的发电机;所述震动导出机构包括上行程导出组件和下行程导出组件,所述上行程导出组件包括用于与悬挂系统连接的上拉索件,所述上拉索件和行程放大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相互传动的上传动件。本申请能够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行程导出后用于发电,进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柯昌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益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