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134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猕猴桃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2.猕猴桃(actinidia spp.)隶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lindl),我国作为猕猴桃的起源和分布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猕猴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我国猕猴桃种植规模和产量连年稳居全球第一。猕猴桃因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广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果实维生素c含量极高,被誉为“vc之王”,已成为世界主流消费水果。近年来,江西省作为国内猕猴桃主产区之一,产业发展迅速,但主栽品种通常存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的问题,树体郁闭、透光率低,直接降低产量和果实品质,病虫害发生严重。目前生产中通常采用单层闭合环割、扭枝、生长调节剂抑制侧芽等方式控制猕猴桃营养生长,但存在工作量大、效果不佳、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若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技术进行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具体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双层反向u型环割:猕猴桃树开花20 d时,在猕猴桃树主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割断所述猕猴桃树干的形成层,深达木质部,并在伤口处喷涂保护剂;(2)病虫害防治:发生褐斑病病害时,喷洒第一防治药剂;发生叶蝉虫害时,喷洒第二防治药剂;所述第一防治药剂为乙蒜素和嘧菌酯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二防治药剂为阿维菌素b和山梨醇的混合溶液;(3)修剪:8月至9月上旬,剪除徒长枝;11月中下旬,剪除背上枝、老枝、枯枝、病虫枝,并留枝;(4)施肥管理:11月中下旬,施用农家肥;并在4月、6月和8月,施加氮磷钾复合肥。
4.传统的环割方法是于猕猴桃盛花期,在主干离地1 m处进行闭合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的1/10,割断形成层,深达木质部,但因猕猴桃本身就存在花期易遇阴雨天气,授粉受精效果差,坐果率不高的情况,若花期环割程度把握不好,将适得其反,导致花朵发育不良、坐果率降低、进一步加剧树体生长失衡、树体死亡等情况。同时,过早的对树体进行环割处理,只能达到暂时阻止光合产物向下运输,提高枝条营养物质积累的效果,对贯穿整个果实发育期的生长平衡调控作用不大。
5.本发明首次采用双层反向u型环割方法,宽度为树干直径1/8-1/6,两层间隔5 cm,可以较大程度、较长时间减缓光合产物向下运输,在保证不影响花朵发育和坐果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也降低了树体死亡风险,达到平衡猕猴桃营养生长与生
kg,5年以上成年树,每棵树施用农家肥25 kg-28 kg,生物有机肥0.8 kg-1.0 kg。树壮果肥应以土壤追肥和叶面追肥的方式,根据树势和果园土壤肥力,结合日常管理来决定时间、用量和次数。
16.优选地,步骤(4)中,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加量为2 kg/株-3 kg/株。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采用的双层反向u型环割方法具有更好平衡猕猴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效果,可显著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而本发明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叶点霉菌和叶蝉的数量,真正起到防病虫害的作用。因此,本发明采用的猕猴桃树管理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安全、科学、经济。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9.实施例1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双层反向u型环割:花后20 d,在猕猴桃主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8,两层间隔5 cm,割断形成层,深达木质部,伤口喷涂噻霉酮或氢氧化铜作为保护剂,并于花后90 d在第一次环割处理上方10 cm处重复以上操作;(2)病虫害防治:发生褐斑病病害时,喷洒第一防治药剂;发生叶蝉虫害时,喷洒第二防治药剂;第一防治药剂由质量比为2:1的乙蒜素和嘧菌酯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第二防治药剂由质量比为3:1的阿维菌素b和山梨醇溶于5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3)修剪:8月至9月上旬,剪除徒长枝,不仅可以减少对树体营养的消耗,还可增加树体通风透光性,降低病虫害发生;冬季(落叶后)剪除背上枝、老枝、枯枝、病虫枝,辨清树体长势,估准来年产量,采用短截、回缩、长放等方式合理留枝;(4)施肥管理:11月中下旬,按照20 kg/株的用量施用农家肥,并在萌芽期和果实膨大期按照1 kg/株的用量分次施加氮磷钾复合肥。
20.实施例2本实施例选择江西省猕猴桃主栽品种
‘
金艳’作为实验对象,设置实验组a、实验组b、实验组c、实验组d、实验组e、实验组f和对照组对种植得到的猕猴桃进行生长指标的测定。
21.实验组a: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8,两层间隔5 cm,割断形成层,深达木质部,伤口喷涂噻霉酮或氢氧化铜作为保护剂;实验组b: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8,两层间隔5 cm,割断形成层,深达木质部,伤口喷涂噻霉酮或氢氧化铜作为保护剂,并于花后90 d在第一次环割处理上方10 cm处重复以上操作;实验组c: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8,两层间隔5 cm;实验组d: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
直径1/8,两层间隔5 cm,并于花后90 d在第一次环割处理上方10 cm处重复以上操作;实验组e: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6,两层间隔5 cm;实验组f:于花后20 d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6,两层间隔5 cm,并于花后90 d在第一次环割处理上方10 cm处重复以上操作;对照组:以猕猴桃传统环割方式为对照,即于盛花期在猕猴桃树干离地1 m处进行单层闭合环割,宽度为树干直径1/8,割断形成层,深达木质部,伤口喷涂噻霉酮或氢氧化铜作为保护剂。
22.表1
实验分组单株产量/kg单果重/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g干物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asamg
·
100g-1实验组a37.33
±
0.97e91.21
±
3.42b13.41
±
0.21c13.93
±
0.27b8.58
±
0.27e1.07
±
0.02b62.87
±
1.27c实验组b38.67
±
1.03e91.92
±
3.87b13.97
±
0.18b15.66
±
0.18a9.38
±
0.11d1.14
±
0.03b64.66
±
1.19b实验组c41.67
±
0.62d94.26
±
2.18b14.15
±
0.35b13.78
±
0.55b10.08
±
0.36c1.13
±
0.06a66.05
±
1.46b实验组d49.50
±
0.94a104.18
±
3.85a15.35
±
0.22a15.57
±
0.56a12.08
±
0.16a1.07
±
0.02b79.33
±
1.41a实验组e46.17
±
0.85b97.26
±
2.39b14.94
±
0.29a14.57
±
0.37b11.08
±
0.14b1.18
±
0.05a69.33
±
1.26b实验组f43.83
±
1.01c92.36
±
3.57b13.35
±
0.16c13.81
±
0.44b9.38
±
0.12d1.07
±
0.01b68.17
±
1.33b对照37.17
±
0.85e81.29
±
2.61c12.42
±
0.39d13.34
±
0.85b8.57
±
0.39e1.18
±
0.03a62.24
±
1.09c
果实成熟后测定各处理产量及果实品质,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采用本发明的双层反向u型二次环割相比于传统环割方式,且以树干直径1/8的宽度最宜,具有更好平衡猕猴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效果,可显著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
23.实施例3由于猕猴桃褐斑病是由叶点霉菌所引起的发生在猕猴桃叶片上的病害,本实施例针对叶点霉菌进行了防治实验。
24.实验组1:采用实施例1中的第一防治药剂(由质量比为2:1的乙蒜素和嘧菌酯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对比组1:60%吡唑醚菌酯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防治药剂;对比组2:10%苯醚甲环唑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防治药剂;对比组3:10%多抗霉素b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防治药剂;对比组4:采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溶于100倍质量的水中得到防治药剂。
25.其中五种药剂中的溶质质量均相等。分别向实验组1、对比组1、对比组2、对比组3、对比组4中加入叶点霉菌菌液2 ml(约含菌数600个),充分搅拌,室温放置3天进行观察,并在每天结束后进行叶点霉菌计数,结果如表2所示。
26.表2实验分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实验组1386.33
±
8.83c185.19
±
8.29d未检出对比组1417.67
±
6.65b224.48
±
5.77c59.35
±
3.12b对比组2490.67
±
9.71a311.54
±
8.94a92.64
±
6.87a对比组3481.27
±
9.64b271.42
±
6.67b97.66
±
7.11a对比组4474.56
±
7.26b283.27
±
7.12b84.24
±
6.38a由表2可知,采用本发明的第一防治药剂相比于传统防治药剂,能够更为高效的防
治叶点霉菌。
27.实施例4本实施例选择
‘
金艳’猕猴桃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实验组1、对比组1、对比组2、对比组3对防治叶蝉效果进行测试。
28.实验组1:每隔一天每株喷洒10 ml第二防治药剂(实施例1中配制得到的);对比组1:每隔一天每株喷洒10 ml大蒜精油(大蒜精油稀释100倍溶液);对比组2每隔一天每株喷洒10 ml香茅精油(香茅精油稀释100倍溶液);对比组3每隔一天每株喷洒10 ml 2.5%的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稀释50倍溶液)。
29.每组各5棵,分别放养相同数量的叶蝉(100只),重复三次,统计第三天和第五天和第七天(当天喷洒药剂前)的剩余叶蝉的数量,结果如表3所示。
30.表3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实验组172.14%
±
3.44%b43.33%
±
3.30%c无剩余对比组187.49%
±
3.50%a57.29%
±
2.99%b19.41%
±
4.36%b对比组285.67%
±
2.94%a63.48%
±
4.34%a29.95%
±
2.71%a对比组389.15%
±
4.11%a66.00%
±
3.56%a22.67%
±
2.56%b由表3可知,采用本发明的第二防治药剂相比于传统防治药剂,能够更高效的防治叶蝉。
31.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的双层反向u型环割方法具有更好平衡猕猴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效果,可显著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而本发明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叶点霉菌和叶蝉的数量,真正起到防病虫害的作用。因此,本发明采用的猕猴桃树管理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安全、科学、经济。
32.尽管本发明的描述已经相当详尽且特别对几个所述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其并非旨在局限于任何这些细节或实施例或任何特殊实施例,而是应当将其视作是通过参考所附权利要求考虑到现有技术为这些权利要求提供广义的可能性解释,从而有效地涵盖本发明的预定范围。此外,上文以发明人可预见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目的是为了提供有用的描述,而那些目前尚未预见的对本发明的非实质性改动仍可代表本发明的等效改动。
技术特征:
1.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双层反向u型环割:猕猴桃树开花20 d时,在猕猴桃树主干离地1 m处,进行双层反向u型环割,割断所述猕猴桃树干的形成层,深达木质部,并在伤口处喷涂保护剂;(2)病虫害防治:发生褐斑病病害时,喷洒第一防治药剂;发生叶蝉虫害时,喷洒第二防治药剂;所述第一防治药剂为乙蒜素和嘧菌酯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二防治药剂为阿维菌素b和山梨醇的混合溶液;(3)修剪:8月至9月上旬,剪除徒长枝;11月中下旬,剪除背上枝、老枝、枯枝、病虫枝,并留枝;(4)施肥管理:11月中下旬,施用农家肥;并在4月、6月和8月,施加氮磷钾复合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双层反向u型环割的宽度为所述猕猴桃树干直径的1/8-1/6,两层间隔3 cm-5 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为猕猴桃树干直径的1/8,两层间隔4 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保护剂为噻霉酮或氢氧化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猕猴桃树开花80 d-90 d时,于第一次双层反向u型环割处理上方10 cm处重复步骤(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乙蒜素和所述嘧菌酯的质量比为(2-3):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阿维菌素b和所述山梨醇的质量比为(3-4):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留枝的方式为短截、回缩或长放。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农家肥的施加量为18 kg/株-25 kg/株。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加量为2 kg/株-3 kg/株。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猕猴桃种植领域,公开了一种猕猴桃树的管理方法。本发明采用双层反向U型环割方法,可以较大程度、较长时间减缓光合产物向下运输,在保证不影响花朵发育和坐果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也降低了树体死亡风险,达到平衡猕猴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效果。并且本发明提供了针对褐斑病病害和叶蝉的新型复合防治药剂,可以更为高效、科学的防治病虫害,从而显著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果实品质。
技术研发人员:王斯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