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罩及具有所述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169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射罩及具有所述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由于液晶显示器本身非自发光,需要背光模组提供足够亮度的光源才能显示画面。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发光二极体(led)的尺寸也随之缩小到数百个微米等级,也就是所谓的次毫米发光二极体(mini led)。使用mini led当作背光光源,由于尺寸小,其混光距离相较于传统的发光二极体来说小很多,可采用直下式背光技术,将数千颗、数万颗,甚至更多的mini led作成矩阵阵列布满液晶显示器底部,以获得更好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而为了增加反射光的效能,可进一步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上配置反射罩结构,可提高整体背光模组的辉度,并减少光晕效应(halo effect),且降低厚度(降低光密度值)。
3.而mini led直下式背光技术拥有区域调光(local dimming zones)优势,mini led的矩阵阵列可被划分成多个局部调光区,其根据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不同,每一调光区可以精确调节亮度,进而实现液晶显示器的高对比度。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内的反射罩1由多个反射杯2组成,反射杯2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开口3,以使其与背板连接时能容纳一个或者多个mini led光源。然而,mini 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在驱动区域调光时,如图2所示,反射杯2在结构末端周围易造成漫反射,使得局部光源4漏光到邻近区域,影响边缘暗区,从而产生光晕现象,导致暗带仍可视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4.因此,目前的产业界迫切地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改善反射杯结构末端所出现的漫反射问题的反射罩及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应用,以使得上述相关技术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缺失得以被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提供一种反射罩及具有该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改善反射杯的结构末端所造成的漫反射现象,避免影响光学效果。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包括多个反射杯,每一所述反射杯包括底部开口以及环绕连接于所述底部开口的反射侧面,所述反射侧面设有远离所述底部开口的顶部开口,所述反射罩还包括:
7.抗反射结构,所述抗反射结构沿着所述反射侧面的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设置,所述抗反射结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所述反射侧面。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包括低反射材料或吸光材料。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表面的反射率为1%至90%。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配置为带状图案,所述带状图案于长度方向上延伸以沿着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分布。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状图案具有至少0.1毫米的宽度。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配置为多条带状图案,所述多条带状图案的间距小于0.1毫米。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的厚度大于9微米。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表面平坦结构、表面粗糙结构或圆弧曲面结构。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油墨树脂复合粒子堆叠排列而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的反射率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增。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油墨层,所述油墨层的颜色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逐渐变浅。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喷墨粒子排列形成,所述多个喷墨粒子的尺寸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减。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喷墨粒子排列形成,所述多个喷墨粒子的密度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减。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层胶带所形成,所述多层胶带的颜色是由贴覆于所述反射侧面的内层往外层逐渐变深。
2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依序设置的背板、多个led光源、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22.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至少一所述led光源设置于所述底部开口中。
23.上述反射罩,利用在反射杯的顶部开口附近设置抗反射结构,可以减少反射杯发生在结构末端周围的漫反射现象,以避免反射罩影响光学效果。
24.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在反射罩中采用可避免反射杯末端周围发生漫反射的抗反射结构,以提升反光罩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学效果,从而可实现更精准的背光和画面亮度控制。
25.底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26.图1为相关技术的反射罩的俯视图。
27.图2为图1中沿着剖面线x
1-x1的反射杯于结构末端发生漫反射的剖视图。
2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反射罩的俯视图。
29.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沿着剖面线x
2-x2的反射罩的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3个反射杯。
30.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一个反射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和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抗反射结构的局部分布情形的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反射杯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沿着剖面线x
3-x3的反射杯的剖视图。
34.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反射杯的剖视图。
35.图11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反射杯的剖视图。
36.图12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抗反射结构的油墨层颜色渐层情况的示意图。
37.图13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抗反射结构的喷墨粒子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38.图14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中抗反射结构的喷墨粒子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39.图15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反射杯的剖视图。
40.图16为本技术第九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41.元件符号简单说明:
42.1、10:反射罩
ꢀꢀꢀꢀꢀꢀꢀꢀꢀꢀꢀꢀꢀꢀꢀꢀꢀ
2、11:反射杯
43.3:开口
ꢀꢀꢀꢀꢀꢀꢀꢀꢀꢀꢀꢀꢀꢀꢀꢀꢀꢀꢀꢀꢀꢀꢀ
4:光源
44.13:反射侧面
ꢀꢀꢀꢀꢀꢀꢀꢀꢀꢀꢀꢀꢀꢀꢀꢀꢀꢀ
14:底部开口
45.15:顶部开口
ꢀꢀꢀꢀꢀꢀꢀꢀꢀꢀꢀꢀꢀꢀꢀꢀꢀꢀ
16:抗反射结构
46.18:油墨树脂复合粒子
ꢀꢀꢀꢀꢀꢀꢀꢀꢀꢀ
21:油墨层
47.22:喷墨粒子
ꢀꢀꢀꢀꢀꢀꢀꢀꢀꢀꢀꢀꢀꢀꢀꢀꢀꢀ
24:内层
48.25:外层
ꢀꢀꢀꢀꢀꢀꢀꢀꢀꢀꢀꢀꢀꢀꢀꢀꢀꢀꢀꢀꢀꢀ
30:背板
49.40:led光源
ꢀꢀꢀꢀꢀꢀꢀꢀꢀꢀꢀꢀꢀꢀꢀꢀꢀꢀ
50:导光板
50.60:光学膜片
ꢀꢀꢀꢀꢀꢀꢀꢀꢀꢀꢀꢀꢀꢀꢀꢀꢀꢀ
61:上扩散膜
51.62:上增亮膜
ꢀꢀꢀꢀꢀꢀꢀꢀꢀꢀꢀꢀꢀꢀꢀꢀꢀꢀ
63:下增亮膜
52.64:下扩散膜
ꢀꢀꢀꢀꢀꢀꢀꢀꢀꢀꢀꢀꢀꢀꢀꢀꢀꢀ
d:宽度
53.d:间距
ꢀꢀꢀꢀꢀꢀꢀꢀꢀꢀꢀꢀꢀꢀꢀꢀꢀꢀꢀꢀꢀꢀꢀ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发明的实施例将通过下文配合相关附图进一步加以解说。尽可能的,于附图与说明书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构件。于附图中,基于简化与方便标示,形状与厚度可能经过夸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别显示于附图中或描述于说明书中的元件,为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形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发明的内容而进行多种的改变与修改。
55.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6.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相关技术的反射罩在反射杯的结构末端易造成漫反射,将影响边缘暗区从而产生光晕现象,使得显示画面存在该暗不暗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种反射罩及具有所述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抗反射结构来降低反射杯顶部开口附近的光反射,从而可以改善漫反射所造成的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57.请参阅图3至图5。图3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反射罩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实施例中反射罩的局部剖视图,图中示出3个反射杯;而图5示出了图4所示实施例中一个反射杯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反射罩10是由多个呈矩阵分布的反射杯11组成,每一反射杯11包括底部开口14以及环绕连接于底部开口14的反射侧面13,其中,底部开口14用于容置led光源40,反射侧面13设有远离底部开口14的顶部开口15,顶部开口15和底部
开口14为同中心设置,而抗反射结构16沿着反射侧面13的顶部开口15的边缘设置,且抗反射结构16表面的反射率低于反射侧面13的反射率。此抗反射结构16可以降低表面反射率,如图4所示,led光源40入射在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附近的光通过抗反射结构16会被吸收或衰减,而减少漫射现象。
58.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是用以降低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附近的光反射,抗反射结构16可以是单层或多层材料的堆叠结构,并可以利用涂布、喷涂和转印等方式,由低反射材料或吸光材料形成于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的边缘区域上,或者,也可以用贴胶方式,在抗反射结构16和反射侧面13之间通过一黏胶层(图中未示)来黏合在一起。具体而言,低反射材料的材质可选自黑色树脂材料、黑化金属(例如: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氮氧化物)、棕色的有机材料等。吸光材料的材质可例如是黑色凝胶或染料分子,但不以此为限。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的反射率例如是上述低反射材料或吸光材料的反射率,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抗反射结构16的反射率也可小于自身的材料反射率,也就是说,抗反射结构16的表面可设有抗反射的光学微结构使其整体的反射率低于自身材料的反射率。较佳者,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表面的反射率介于1%至90%。
59.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较佳设置于每一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周围。如图5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于每一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的四个侧边配置为带状图案,带状图案于长度方向上延伸以沿着顶部开口15的边缘呈连续分布,较佳者,带状图案具有至少0.1毫米的宽度d,而抗反射结构16的厚度t要大于9微米(见第4图)。另外,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所形成的带状图案也可以沿着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的边缘呈不连续分布。如图6所示,抗反射结构16的带状图案在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的每个侧边皆具有断点,另如图7所示,抗反射结构16的带状图案沿着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的边缘呈现点状分布。
60.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可配置为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单一条带状图案,实际应用上也可以配置为多条带状图案,请参照第二实施例。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为两条带状图案。当然,抗反射结构16的带状图案的数量也可以为三条以上。本发明具有多条带状图案的抗反射结构16中,这些带状图案之间的间距d较佳为小于0.1毫米。
61.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可为表面平坦结构、表面粗糙结构或圆弧曲面结构。如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皆可为表面平坦结构。另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为多个油墨树脂复合粒子18堆叠排列而成,此油墨树脂复合粒子18是将树脂混合在油墨中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复合材料颗粒,并形成表面粗糙结构。如图11所示,第四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则配置为圆凸状的圆弧曲面结构。在实际应用上,抗反射结构16的表面形态可依据需求来设计。
62.而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也可配置成具有由反射侧面13的顶部开口15往底部开口14的方向依次递增的反射率分布,以强化反光罩10的光学效果。如图12所示,第五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为一油墨层21,油墨层21的颜色是由顶部开口往底部开口的方向(图中为由上至下)逐渐变浅,也就是靠近顶部开口处(最上方)为深色(例如100%比例的纯黑色),然后往底部开口(往下方)渐渐变成浅色(例如5%比例的黑色)。进一步说明,在图12中的油墨层21是分成四个深浅不同的色块,由深至浅,每一色块所占面积可以依序变小,也可以依序变大,或者,每一色块也可以皆为相同面积。另外,如图13所示,第六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
16为多个喷墨粒子22排列形成,这些喷墨粒子22的尺寸是由顶部开口往底部开口的方向(图中为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也就是靠近顶部开口处(最上方)为最大粒子,然后往底部开口(往下方)渐渐变成小粒子;进一步地,不同尺寸的喷墨粒子22之间可以具有相同间距,但也可以具有不同间距。如图14所示,第七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同样为多个喷墨粒子22排列形成,但这些喷墨粒子22的密度是由顶部开口往底部开口的方向(图中为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也就是靠近顶部开口处(最上方)具有最高密度,然后往底部开口(往下方)渐渐变成最低密度;进一步说明,在图14中的喷墨粒子22的尺寸相同,并分成四个密度不同的区块,每一区块所占面积相同,靠近顶部开口处(最上方)密度最高,也就是具有最多的喷墨粒子22,靠近底部开口处(最下方)密度最低,也就是具有最少的喷墨粒子22;在实际应用上不限于此,每一区块所占面积可以依据需求来调整。
63.另外,本发明的抗反射结构16可以使用多层胶带来构成,将多层胶袋的内层贴覆于反射侧面13,而外层朝外,且多层胶带的颜色是由其内层往外层逐渐变深。如图15所示,第八实施例的抗反射结构16为双层胶带,双层胶带的构造可例如贴覆于反射侧面13的内层24为白胶带,而外层25为黑胶带。当然,实际应用上不限于此,例如当使用三层胶带,则其内层为浅色的胶带,中间层为中间色的胶带,外层则为深色胶带,其他诸如此类者不再赘述。
64.上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反射罩皆可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请参照图16,其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九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在第九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依序设置的背板30、多个led光源40、导光板50以及光学膜片60,同时,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反射罩10,反射罩10设置于背板30与导光板50之间,且至少一led光源40设置在反射杯11的底部开口14中。本发明在反射罩10的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边缘设置抗反射结构16,使得led光源40入射在反射杯11的顶部开口15附近的光通过抗反射结构16会被吸收或衰减,而减少漫射现象。此led光源40特别可适用mini led光源,通过本发明中具有抗反射结构16的反射罩10有助于mini 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实现精确的区域调光,可以增加影像亮部与暗部的对比度,从而提升显示效果。
65.具体而言,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60可以包括上扩散膜61、上增亮膜62、下增亮膜63以及下扩散膜64,上扩散膜61、上增亮膜62、下增亮膜63以及下扩散膜64依次顺序连接,且下扩散膜64与导光板50连接。在实际应用上不限于此,光学膜片60可根据其用途、特性与应用选择反射膜、增透膜、滤光片、偏光膜、补偿膜、配向膜、扩散膜、增亮膜、遮光膜等等。
66.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反射罩及具有所述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抗反射结构来降低反射杯顶部开口附近的光反射,使得反射杯的结构末端所造成的漫反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并可提升反光罩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学效果,从而可实现更精准的背光和画面亮度控制。
67.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故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包括多个反射杯,每一所述反射杯包括底部开口以及环绕连接于所述底部开口的反射侧面,所述反射侧面设有远离所述底部开口的顶部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还包括:抗反射结构,所述抗反射结构沿着所述反射侧面的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设置,所述抗反射结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所述反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包括低反射材料或吸光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表面的反射率为1%至9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配置为带状图案,所述带状图案于长度方向上延伸以沿着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图案具有至少0.1毫米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配置为多条带状图案,所述多条带状图案的间距小于0.1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的厚度大于9微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表面平坦结构、表面粗糙结构或圆弧曲面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油墨树脂复合粒子堆叠排列而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的反射率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增。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油墨层,所述油墨层的颜色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逐渐变浅。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喷墨粒子排列形成,所述多个喷墨粒子的尺寸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减。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个喷墨粒子排列形成,所述多个喷墨粒子的密度是由所述顶部开口往所述底部开口的方向依次递减。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结构为多层胶带所形成,所述多层胶带的颜色是由贴覆于所述反射侧面的内层往外层逐渐变深。15.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依序设置的背板、多个led光源、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至少一所述led光源设置于所述底部开口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罩及具有所述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反射罩包括多个反射杯,每一反射杯包括底部开口以及环绕连接于底部开口的反射侧面,反射侧面设有远离底部开口的顶部开口,且抗反射结构沿着反射侧面的顶部开口的边缘设置,抗反射结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反射侧面。本发明利用抗反射结构来降低反射杯顶部开口附近的光反射,使得反射杯的结构末端所造成的漫反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以提升反射罩的光学效果。光学效果。光学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林荣松 黄达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8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