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电转染方法
未命名
08-22
阅读:111
评论:0
1.发明涉及细胞转染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电转染方法。
背景技术:
2.基因治疗和免疫细胞疗法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其核心是对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或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或治愈疾病。
3.电转染技术,也称电穿孔,它通过产生高强度的电脉冲瞬间击穿细胞膜,使环境中的外源分子进入细胞内,是一种常用的转染技术。电转染法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转染率高等优点。在生物工程方面,可以利用细胞穿孔将抗癌药物和抗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治疗肿瘤。在基因工程方面,可以应用此技术获得转基因的新品质动植物。所以电转染技术在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
4.对于细胞的传统电转染方式主要包括流式电转染技术和单细胞电转染技术。流式电转染技术是在细胞液流动状态下,利用适当的电场强度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外源分子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孔隙导入细胞内。但由于该方法要对细胞持续电击,易对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的损坏,细胞死亡率较高。单细胞电转染技术是针对单细胞更加精确可控地进行电穿孔技术。相对于群体细胞的电转染,单细胞电转染技术无需持续对细胞进行电击,同时穿孔电压也能极大地降低,减小对细胞的损伤,但这也使得电转染效率较低且具有脱靶的可能。
5.近年来,微流控芯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高度集成、微小体积、高通量、低成本等优势使其成为了细胞操作和细胞研究的有力工具。微流体系统是能够处理流体的微型器件与系统,将传统对生物试样进行分离混合过滤提纯反应等操作功能单元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在封闭微通道网络中生成和操作液体,能够操控微升的流体来构建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的化学生物平台,有着体积小、易携带、试剂使用计量小、反应快,可并行处理和自动化等优势。
6.电动力是目前微流体分布力驱动的主要形式,微流体芯片通过交流电场,使得极化的介电粒子会在偶极矩的作用下产生介电泳动以实现对细胞的捕获,利用交流电热耦合效应形成交流电热流动漩涡,核酸被裹挟在涡流之中,通过电穿孔进入细胞,从而实现细胞的电转染。而传统微流体芯片所用的单通道加电,电极占用体积过大,无法实现多通道进行,并且受限于通道大,转染速率过低,单一芯片与电极提供单通道利用率也相对较低。
7.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微流控芯片在细胞捕获和电转染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细胞转染效率低、细胞转染不可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以实现高效、可控的细胞转染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8.为此,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细胞转染效率低、细胞转染
不可控的问题。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
10.基底,上表面设有电极组,电极组包括多列子电极,子电极包括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在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的连线方向,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依次间隔设置;
11.盖片,设置在基底的顶部,盖片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入口和出口,盖片的下表面设有凹进的微型通道,微型通道连通入口和出口;微型通道包括主通道和通道组,通道组包括支通道和多列子通道,子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多个微槽分别通过支通道与主通道连接;
12.其中,盖片的下表面与基底的上表面接触,子电极与子通道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子通道一端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位于子通道另一端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下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位于子通道中部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电悬浮电极的上方。
13.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为多个,多个子电极在x方向间隔设置,x方向与入口和出口的连线平行;
14.通道组也为多个,通道组与电极组一一对应设置,多个通道组通过主通道连通。
15.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多列子电极中的多个电悬浮电极呈矩形阵列排布;
16.多列子通道中的多个微槽呈矩形阵列排布。
17.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多列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之间电连接;多列子电极的下激发电极之间电连接。
18.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子电极中的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分别通过线路与外部信号源电连接。
19.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微量注射泵,微量注射泵通过软管与入口连通。
20.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收集部件,所述收集部件通过软管与出口连通。
21.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主通道、支通道以及微槽的深度相同。
22.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主通道、支通道以及微槽的深度为30~60μm。
23.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主通道、支通道以及微槽的宽度相同。
24.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主通道、支通道以及微槽的宽度为30~100μm。
25.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盖片采用pdms制成;和/或,
26.基底采用玻璃制成。
27.另一方面,发明提供了一种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进行电转染,步骤包括:
28.细胞的捕获和定位,将细胞样品注入微流控芯片的入口,向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接入高频信号源,将细胞捕获到电悬浮电极并将细胞定位至微槽中;
29.电转染,将高频信号切换为脉冲信号源,将脉冲信号源的电压设置为预设值,在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分布;在电场分布下,定位
至微槽中的细胞质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质膜表面发生穿孔,细胞悬浮液中的核酸导入细胞内部,实现细胞的电转染。
30.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细胞的捕获和定位之前,进行微流控芯片预处理;
31.微流控芯片预处理包括:首先对微流控芯片进行消毒、清洗;然后对微流控芯片接入高频信号源和脉冲信号源,高频信号的频率为1mhz,高频信号的电压为10v;脉冲信号源的频率为1khz,脉冲信号源的电压为1.5v。
32.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微流控芯片预处理之前进行细胞样品准备,细胞样品准备包括:将细胞样品培养至70%-80%的密度,收集细胞,离心去除上清液;然后将细胞重悬于生理盐水中,使细胞密度为1
×
10^7cells/ml。
33.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转染后进行细胞的分离和分析,细胞的分离和分析包括: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微流控芯片,将细胞收集并进行离心分离和分析。
34.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35.发明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电转染方法,其在基底的上表面设置了多列子电极,每一列子电极包括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这样,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依次间隔排布,向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通入脉冲信号源后会在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之间形成更加均匀的电场分布,这样在电转染中,提高细胞存活率,进而提高电转染效率。本实施例在盖片的下表面设置了多列子通道,每一列子通道设置了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并且微槽的两端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相邻两电悬浮电极的上方或者相邻的下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在向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通入高频信号源后,在微型通道中流动的细胞样品会被捕获至微槽中并定位至微槽中。这样能够在电转染之前细胞样品会被捕获至微槽中并定位至微槽中,从而实现可控的细胞电转染。
附图说明
36.为了使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37.图1是发明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发明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爆炸图;
39.图3是图1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主视图;
40.图4是图3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b-b剖视图;
41.图5是图1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中多个电极组的示意图;
42.图6是图1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中盖片的俯视图;
43.图7是图1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中多个电极组以及微型通道在盖片的投影示意图;
44.图8是图7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三维示意图;
45.图9是图1一种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46.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0、基底;s、电极组;110、子电极;111、上激发电极;112、电悬浮电极;113、下激发电极;
47.200、盖片;210、入口;220、出口;230、主通道;m、通道组;240、支通道;250、子通道;251、微槽;
48.300、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发明的限定。
50.参照图1~图8所示,一方面,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
51.基底100,上表面设有电极组s,电极组s包括多列子电极110,子电极110包括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在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的连线方向,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依次间隔设置;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通电后形成电场,多个电悬浮电极112位于该电场中;
52.盖片200,设置在基底100的顶部,盖片200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入口210和出口220,盖片200的下表面设有凹进的微型通道,微型通道连通入口210和出口220;微型通道包括主通道230和通道组m,通道组m包括支通道240和多列子通道250,子通道250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251,多个微槽251分别通过支通道240与主通道230连接;
53.其中,盖片200的下表面与基底100的上表面接触,子电极110与子通道250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子通道250一端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111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位于子通道250另一端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下激发电极113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位于子通道250中部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微量注射泵向入口210注射细胞样品(细胞样品包括细胞和细胞悬浮液,细胞悬浮液中有核酸)。随着微量注射泵不断的向入口210注射细胞样品,则细胞样品会在微型通道中流动并从出口220处流出。
5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盖片200的下表面设置了多列子通道250,每列子通道250设置了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251,在基底100的上表面设置了多列子电极110,每列子电极110包括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子电极110与子通道250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子通道250一端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111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位于子通道250另一端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下激发电极113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位于子通道250中部的微槽251,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也就是说,位于每个微槽251中的细胞样品搭设在相邻的上激发电极111与电悬浮电极112之间、相邻的电悬浮电极112之间或者相邻的电悬浮电极112与下激发电极113之间。细胞样品在微型通道中流动的过程中,向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接入高频信号,细胞样品中的细胞被捕获到电悬浮电极112并将细胞定位至微槽251中。随后将高频信号改变为脉冲信号源,这时会在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之间形成电场分布,多个电悬浮电极112位于该电场分布种,从而相邻的上激发电极111与电悬浮电极112之间存在电势、相邻的电悬浮电极112之间存在电势、相邻的电悬浮电极112与下激发电极113之间也
存在电势,这样可以使得捕获并定位在每个微槽251中的细胞质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质膜表面发生穿孔,细胞悬浮液中的核酸导入细胞内部,实现细胞的电转染。
56.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基底100的上表面设置了多列子电极110,每一列子电极110包括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这样,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依次间隔排布,向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通入脉冲信号源后会在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之间形成更加均匀的电场分布,这样在电转染中,提高细胞存活率,进而提高电转染效率。本实施例在盖片200的下表面设置了多列子通道250,每一列子通道250设置了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251,并且微槽251的两端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111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相邻两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或者相邻的下激发电极113和电悬浮电极112的上方,在向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通入高频信号源后,在微型通道中流动的细胞样品会被捕获至微槽251中并定位至微槽251中。这样能够在电转染之前将细胞样品会被捕获至微槽251中并定位至微槽251中,从而实现可控的细胞电转染。
57.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可以实现高效、可控的细胞电转染,对于研究细胞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开发基因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58.进一步地,电极组s为多个,多个子电极110在x方向间隔设置,x方向与入口210和出口220的连线平行;
59.通道组m也为多个,通道组m与电极组s一一对应设置,多个通道组m通过主通道230连通。
60.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极组s为多个,这样可以多次对细胞样品进行细胞的捕获和定位、电转染;进一步提高电转染的效率。
61.进一步地,多列子电极110中的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呈矩形阵列排布;
62.多列子通道250中的多个微槽251呈矩形阵列排布。
6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呈矩形阵列排布、多个微槽251呈矩形阵列排布,这样能够降低电场的不均匀性,提高转染效率,同时减少对细胞的损伤和毒性。
64.进一步地,多列子电极110的上激发电极111之间电连接;多列子电极110的下激发电极113之间电连接。
65.进一步地,子电极110中的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分别通过线路300与外部信号源电连接。
6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分别通过线路300与外部信号源电连接,这样便于通过控制线路300与外部信号源的通断从而实现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是否接入电源。
67.进一步地,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深度相同。
6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深度相同,这样便于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加工。
69.进一步地,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深度为30~60μm。可选的,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深度为40μm。
70.进一步地,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宽度相同。
7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宽度相同,这样便于
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加工。
72.进一步地,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宽度为30~100μm。可选的,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宽度为40μm。
73.具体地,本实施例的主通道230、支通道240以及微槽251的宽度为30~100μm,便于细胞的在微型通道中流通。
74.盖片200的厚度为2mm。
75.基底100的厚度为1.1mm。电极组s的厚度可忽略不计。
76.进一步地,盖片200采用pdms制成。
77.进一步地,基底100采用玻璃制成。
78.进一步地,盖片200采用pdms制成;基底100采用玻璃制成。
79.进一步地,本技术还包括微量注射泵,微量注射泵通过软管与入口210连通。
80.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与入口210连接的微量注射泵,从而可以实现了全自动化微型实验。即壳体通过控制微量注射泵的输入的速度,便可以控制细胞,转染时将细胞与核酸捕获到同一区域反应,提高转染效率和核酸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wifi数码显微镜观察细胞。
81.进一步地,本技术还包括收集部件,所述收集部件通过软管与出口220连通。
82.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与出口220连通的收集部件,这样便于对电转染完成后的细胞样品进行收集。
83.参见图9,另一方面,发明提供了一种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进行电转染,步骤包括:
84.细胞的捕获和定位,将细胞样品(细胞样品包括细胞和细胞悬浮液)注入微流控芯片的入口210,向子电极110的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接入高频信号源,将细胞捕获到电悬浮电极112并将细胞定位至微槽251中;
85.电转染,将高频信号切换为脉冲信号源,将脉冲信号源的电压设置为预设值,在子电极110的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之间形成电场分布;在电场分布下,定位至微槽251中的细胞质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质膜表面发生穿孔,细胞悬浮液中的核酸导入细胞内部,实现细胞的电转染。
86.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子电极110的上激发电极111和下激发电极113接入高频信号源,将细胞捕获到电悬浮电极112并将细胞定位至微槽251中,实现动态捕获细胞;将高频信号切换为脉冲信号源,在子电极110的上激发电极111、多个电悬浮电极112和下激发电极113之间形成电场分布,实现静态电转染。从而本实施例将动态捕获细胞和静态电转染相结合,提高细胞转染的可控性与存活率;并且其利用介电泳和交流电热耦合效用产生流体漩涡等原理,实现对细胞和核酸的同步捕获与转染。本实施例中,细胞的捕获和定位步骤到电转染步骤,将电信号由高频信号逐渐转变为脉冲信号,这样电场的频率、振幅和脉宽依次降低,以适应细胞的特定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细胞转染的可控性与存活率。
87.本发明实现了对细胞和核酸的同步捕获与转染,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本发明适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免疫治疗、基因改造和生物制药等生物医学领域。
88.进一步地,在细胞的捕获和定位过程中,改变(例如,升高)高频信号的电压,或者降低细胞样品的流速。例如,通过微量注射泵向入口210注射细胞样品,并且可以通过控制
微量注射泵的注射速度来控制细胞样品的流速。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的电压的大小与流速,便可以控制细胞,转染时将细胞与核酸捕获到同一区域反应,提高转染效率和核酸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wifi数码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成功后调节电压即可释放细胞,可控性较高。
89.具体地,这样能够调细胞悬浮液(细胞样品中的细胞浸泡在细胞悬浮液中)的电导率,从而提高提高细胞活性,进而提高细胞捕获效率。
90.进一步地,在电转染的过程中,可调整脉冲信号的宽度、幅值以及频率。
91.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脉冲信号的宽度、幅值以及频率可以调整,这样可以对不同细胞选择不同宽度、幅值以及频率,从而增加细胞的转染活性,提高细胞转染存活率(因为不同细胞电学特性不一样)。
92.进一步地,在细胞的捕获和定位之前,进行微流控芯片预处理;
93.微流控芯片预处理包括:首先对微流控芯片进行消毒、清洗;在一些实施例中,用70%的乙醇溶液对微流控芯片进行消毒,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微流控芯片的表面,然后在微流控芯片上加入含有2% bsa的生理盐水溶液进行孵育30分钟,去除剩余的bsa溶液;用生理盐水清洗微流控芯片;然后对微流控芯片接入高频信号源和脉冲信号源,高频信号的频率为1mhz,高频信号的电压为10v;脉冲信号源的频率为1khz,脉冲信号源的电压为1.5v。
94.具体地,本实施例对微流控芯片进行预处理的目的是在电极组s表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化学界面,并清除表面的氧化物,以确保电转染效果。
95.进一步地,在微流控芯片预处理之前进行细胞样品准备,细胞样品准备包括:将细胞样品培养至70%-80%的密度,收集细胞,离心去除上清液;然后将细胞重悬于生理盐水中,使细胞密度为1
×
10^7cells/ml。
96.具体地,进行细胞样品准备,保证细胞样品的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高细胞的捕获效率。
97.进一步地,在电转染后进行细胞的分离和分析,细胞的分离和分析包括: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微流控芯片,将细胞收集并进行离心分离和分析。例如,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等。
98.综上所述,在一些对比实施例中,由于电场分布的不均匀性,细胞电转染存在转染效率低、细胞损伤等问题,使得其生产成本高,利用率差。为此,本发明提出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在利用电悬浮电极112阵列可通过外电场极化而产生诱导电势的特点,并且通过增加微槽251数量,以达到将上述流式电转染与单细胞电转染的优点相结合的目的。
9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上表面设有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包括多列子电极,所述子电极包括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在所述上激发电极和所述下激发电极的连线方向,所述上激发电极、所述多个电悬浮电极和所述下激发电极依次间隔设置;盖片,设置在所述基底的顶部,所述盖片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盖片的下表面设有凹进的微型通道,所述微型通道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述微型通道包括主通道和通道组,所述通道组包括支通道和多列子通道,所述子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所述多个微槽分别通过所述支通道与所述主通道连接;其中,所述盖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基底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子电极与所述子通道一一对应设置;位于所述子通道一端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上激发电极和所述电悬浮电极的上方;位于所述子通道另一端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下激发电极和所述电悬浮电极的上方;位于所述子通道中部的微槽,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电悬浮电极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为多个,所述多个子电极在x方向间隔设置,所述x方向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的连线平行;所述通道组也为多个,所述通道组与所述电极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多个通道组通过所述主通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列子电极中的多个电悬浮电极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多列子通道中的多个微槽呈矩形阵列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列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之间电连接;所述多列子电极的下激发电极之间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极中的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分别通过线路与外部信号源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量注射泵,所述微量注射泵通过软管与所述入口连接。7.一种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进行电转染,步骤包括:细胞的捕获和定位,将细胞样品注入微流控芯片的入口,向所述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和下激发电极接入高频信号源,将所述细胞捕获到电悬浮电极并将所述细胞定位至微槽中;电转染,将所述高频信号切换为脉冲信号源,将所述脉冲信号源的电压设置为预设值,在子电极的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分布;在所述电场分布下,定位至微槽中的细胞质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质膜表面发生穿孔,细胞悬浮液中的核酸导入细胞内部,实现细胞的电转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细胞的捕获和定位之前,进行微流控芯片预处理;所述微流控芯片预处理包括:首先对微流控芯片进行消毒、清洗;然后对微流控芯片接入高频信号源和脉冲信号源,所述高频信号的频率为1mhz,所述高频信号的电压为10v;所
述脉冲信号源的频率为1khz,所述脉冲信号源的电压为1.5v。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流控芯片预处理之前进行细胞样品准备,所述细胞样品准备包括:将细胞样品培养至70%-80%的密度,收集细胞,离心去除上清液;然后将细胞重悬于生理盐水中,使细胞密度为1
×
10^7cells/ml。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免疫细胞电转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转染后进行细胞的分离和分析,所述细胞的分离和分析包括: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所述微流控芯片,将细胞收集并进行离心分离和分析。
技术总结
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电转染方法,包括:基底,上表面设有电极组,电极组包括多列子电极,子电极包括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盖片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入口和出口,盖片的下表面设有凹进的微型通道,微型通道连通入口和出口;微型通道包括主通道和通道组,通道组包括支通道和多列子通道,子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多个微槽分别通过支通道与主通道连接;其中,盖片的下表面与基底的上表面接触,子电极与子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微槽的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相邻的下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或者相邻两电悬浮电极的上方。发明能过实现高效、可控的细胞电转染。可控的细胞电转染。可控的细胞电转染。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振 邱伟 陆昊洋 李梓勰 张轩有 陈涛 孙立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13
技术公布日:2023/8/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