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26 阅读:129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工程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工程材料是用于机械、车辆、传播、建筑、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的材料,主要用来制造一些工程构件和机械零件。
3.工程材料一般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以及较强的耐腐蚀性,因而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目前高分子材料的种类较多,工程上通常根据机械性能和使用状态将高分子材料分为塑料、橡胶、合成纤维三大类。塑料种类繁多,包括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其中,pet工程塑料应用于电器电子、汽车等领域。
4.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是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的聚合物,表面平滑有光泽,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且抗蠕变性,耐疲劳性,耐摩擦性、尺寸稳定性都很好。
5.常用的pet工程塑料冲击性能差,影响了pet工程塑料的使用范围,限制pet工程塑料的发展。
6.因此,如何制备一种耐冲击性强的工程塑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提高工程塑料的耐冲击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pet树脂80-90份、增塑剂3-6份、抗冲共聚聚丙烯2-4份、三元乙丙橡胶5-10份、柔性剂4-7份、丙烯基弹性体1-2份、增强剂3-7份、相容剂0.1-0.5份、交联剂0.1-0.3份、分散剂0.1-0.3份、润滑剂0.2-0.5份、填充剂2-4份、抗氧剂0.1-0.5份、稳定剂0.1-0.5份;所述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按质量比(3-5):(1-2)组成,所述增强剂为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中的至少两种。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在工程材料中加入柔性剂和增强剂,柔性剂弹性较好,增强剂韧性较佳,柔性剂与增强剂协同配合,增加工程材料的柔性,进而提高工程材料对受到的冲击力的吸收量;增塑剂、丙烯基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加入便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的柔性;其中,增强剂中的陶瓷纤维作为聚烯烃弹性纤维的骨架,聚烯烃弹性纤维可能缠绕在陶瓷纤维的表面形成弹性层,部分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填充在相邻聚烯烃弹性纤维之间,以便进一步提高弹性层的弹性,提高对冲击力的吸收量;柔性剂由聚氯乙烯和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复配得到;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耐
磨性较佳,且弹性较好,同时承载能力、抗冲击性以及减震性能较好,聚氯乙烯柔软且具有橡胶状的性质,与聚氨酯弹性体相互配合,聚氨酯弹性体在聚氯乙烯中分散且呈网状结构,可能吸收冲击能量,进而提高工程材料的抗冲击性;增塑剂受热后,进入高分子链之间,由于增塑剂官能团的极性,产生与高分子偶极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从而增大了分子链间的距离,削弱了分子链间的作用力,达到增加柔性的目的;增塑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树脂的加工性,进而降低加工温度,改善加工流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工程材料的柔性;丙烯基弹性体是用茂金属催化技术和溶液聚合工艺组合生产所得,是独特的丙烯-乙烯半结晶共聚物,具有独特的高弹性、柔韧性和低温耐冲击性,且与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相容性较佳。丙烯基弹性体与抗冲共聚聚丙烯共混,可以实现更好的抗冲击性、透明性和刚度平衡,同时还可以提高加工效率;三元乙丙橡胶主链由化学性稳定的饱和烃组成,仅在侧链中含不饱和双键;且分子结构内无极性取代基,分子间内聚能低,分子链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柔顺性;抗冲共聚聚丙烯是通过在聚合过程中引入无规共聚物而制得的,是由乙烯-丙烯共聚产物与聚丙烯原位共混得到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作为橡胶相,便于提高聚丙烯的抗冲击韧性。
10.优选的,所述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增强剂的质量比为(4-5):(3-4):(8-9):(5-6):(6-7)。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增强剂五种原料的配比进行调整,使得五种原料的配比达到最佳,增塑剂与柔性剂相互配合,增强工程材料的柔性,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增塑剂相互配合,便于增强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五种材料共同配合,便于进一步增强工程材料的柔性和弹性,吸收工程材料收到的冲击力。
12.优选的,所述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按质量比(3-6):(2-3):(1-2)组成。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三种组分复配得到,对三种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使得三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佳;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且具备突出的抗冲击性能,是一种具备相当机械强度的坚韧材料;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韧性好,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能,且具有优异的抗老化性能;聚烯烃弹性纤维受到冲击后,可能对受到的冲击力进行吸收;且聚烯烃弹性纤维可能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沟槽便于使得工程材料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传播的路径更远,以便更快的消除和吸收冲击力,提高工程材料的抗冲击性;陶瓷纤维是一种以二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无机纤维,具有耐高温和耐腐蚀性好、导热性和热膨胀性小、弹性模量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弹性模量较佳。
14.优选的,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为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烯烃弹性纤维浸渍在改性液中,超声,烘干,即得,其中,改性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硼酸加热,随后加入羟基硅油和二氧化硅,得到预混物,将预混物放入烘箱2-3h后取出,冷却加入异丙醇,得到改性物;将改性物通过异丙醇稀释得到改
性液。
15.优选的,所述超声的时间为5-10min;所述烘箱的温度为70-80℃;烘干时间为24-26h。
16.优选的,加热温度为150-160℃,加热时间为2-3h;所述硼酸、羟基硅油、二氧化硅、异丙醇的质量比为2:4:5:7。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性液中的硼酸与羟基硅油反应,便于将b原子引入到硅氧烷主链中,生成的改性物中含有si-ch3、si-o、b-0和si-o-b结构,使得制得的改性物具有柔软性和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浸渍在含有改性物的改性液中时,当受到快速的冲击时,分子之间会相互锁定,收紧变硬形成一种防护层,从而提高工程材料的抗冲击性。
18.优选的,所述聚氯乙烯为改性聚氯乙烯,改性聚氯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2-乙基己酯、增塑剂、稳定剂、交联剂混合、塑炼,即得。
19.优选的,所述增塑剂为dop。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增塑剂分子分散于pvc大分子之间时,增大了pvc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制品的柔顺性增加;聚氯乙烯树脂与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混时,丙烯酸-2-乙基己酯原位反应形成橡胶相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易形成包覆有聚氯乙烯的细胞状结构,并分散于聚氯乙烯连续相中形成“海岛”结构。连续的聚氯乙烯相保持材料的力学特征,分散于聚氯乙烯相中的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细胞状结构形成材料的应力集中点,便于增加材料的柔顺性;由于丙烯酸酯橡胶大分子与聚氯乙烯大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聚氯乙烯基体提供材料的刚性,丙烯酸酯橡胶分散相则主要提供材料的柔性,pvc大分子有效地约束了丙烯酸酯橡胶大分子链的运动,将改性后的聚氯乙烯加入到工程材料中,便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的柔韧性,进而提高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
21.优选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为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所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三元乙丙橡胶浸渍在苯丙乳液中,得到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将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与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混合,烘干,得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具有三维结构,包括一个中心体和四个针状晶须,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四个针状晶须可能直接插入三元乙丙橡胶内部进而提高三元乙丙橡胶的强度和减振性能,四针状氧化锌晶须与增强剂中的聚烯烃弹性纤维交缠形成网状结构,且晶须硬度较高,可能形成聚烯烃弹性纤维的骨架,且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可能吸收振动能,并将振动能转化为热能分散开而减振抗冲,便于增加三元乙丙橡胶与聚烯烃弹性纤维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和柔韧性。
23.优选的,所述四针状氧化锌晶须为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所述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粗糙化处理,得到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将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加入到硅酸钠水溶液中,超声分散,加入乙酸乙酯,反应后清洗、干燥,即得。
24.优选的,所述硅酸钠水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mol/l。
25.优选的,所述反应温度为50-60℃。保温时间为2-4h,清洗采用水和丙酮洗涤;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酸乙酯在硅酸钠水溶液中水解,产生的氢离子与硅酸
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前驱体硅酸,部分硅酸与四针状氧化锌晶须表面的羟基发生缩合,部分硅酸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吸附在四针状氧化锌表面上,进行生长,硅酸脱水后缩聚形成二氧化硅包覆在四针状氧化锌晶须表面,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改性后与有机材料相容性较佳,有助于与聚烯烃弹性纤维相互配合,进而提高塑料的耐冲击性。
27.优选的,所述增塑剂由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三乙醇胺、尿素按质量比(3-5):(1-2):(1-2)组成。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塑剂由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三乙醇胺、尿素三种组分复配得到,对三种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使得三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佳,聚己二酸丙二醇酯增塑效率高,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较佳,且具有较高的聚合度和较大的分子量,不易从工程材料中逸出,且耐久性较佳;增塑剂的加入,便于减少pvc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分子链的运动性,使得pvc基体的流动性变好,从而提高工程材料各组分之间的结合状态,减少材料内部的空隙和裂纹;三乙醇胺、尿素的加入可能使得pvc分子之间的交联点减少,进而降低pv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复合增塑剂的加入增大了pvc分子链间的距离,使分子链的内旋转空间位阻减小,分子链的柔顺性增加。
29.优选的,所述填充剂由碳酸钙、碳纤维按质量比(4-5):(2-3)组成。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充剂有碳酸钙、碳纤维两种组分复配得到,对两种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使得两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佳,碳纤维主要特点是质量轻、高强度、高韧性、高模量、耐蠕变、耐摩擦、耐疲劳,热膨胀性小,尺寸精度和稳定性高;将碳纤维添加到pet树脂中能与pet树脂紧密地结合,并使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碳纤维与碳酸钙相互配合便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3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物制备:将pet树脂、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丙烯基弹性体、增强剂、相容剂、交联剂、分散剂、润滑剂、填充剂、抗氧剂、稳定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2)工程材料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挤出、冷却,即得。
32.优选的,所述挤出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螺杆的长径比为40:1。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工程材料制备过程中加入有增塑剂、柔性剂和增强剂,增塑剂、柔性剂、增强剂相互配合,与工程材料中的其他组分共同作用,由此制得的工程材料的柔韧性较佳,且耐冲击性较强。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中加入有柔性剂和增强剂,柔性剂和增强剂相互配合,柔性剂用于提高工程材料的柔韧性,以便增强对冲击力的吸收程度,增强剂的加入便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的弹性,以便进一步增加对冲击力的吸收量,进而提高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
35.2、本技术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中加入有丙烯基弹性体和三元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分子结构内无极性取代基,柔软性较佳,丙烯基弹性体耐冲击性以及弹性较高,有助于与柔性剂、增强剂共同作用,进而提高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
37.实施例1: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的原料:pet树脂80kg、增塑剂3kg、抗冲共聚聚丙烯2kg、三元乙丙橡胶5kg、柔性剂4kg、丙烯基弹性体1kg、增强剂3kg、相容剂0.1kg、交联剂0.1kg、分散剂0.1kg、润滑剂0.2kg、填充剂2kg、抗氧剂0.1kg、稳定剂0.1kg。其中,增塑剂由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三乙醇胺、尿素按质量比3:1:1组成,抗冲共聚聚丙烯为市售;三元乙丙橡胶为市售;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按质量比3:1组成;填充剂由碳酸钙、碳纤维按质量比4:2组成;丙烯基弹性体为市售;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按质量比1:1组成;相容剂为马来酸酐;交联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分散剂为聚乙烯蜡,润滑剂为乙撑双硬脂酰胺;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稳定剂为硬脂酸锌。
38.上述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物制备:将pet树脂、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丙烯基弹性体、增强剂、相容剂、交联剂、分散剂、润滑剂、填充剂、抗氧剂、稳定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2)工程材料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挤出、冷却,即得。其中,挤出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螺杆的长径比为40:1。
39.表1实施例1-4柔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原料组分配比
实施例2-4: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原料组分配比如表1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不同。
40.实施例5: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原料组分配比如表1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按质量比5:2组成。填充剂由碳酸钙、碳纤维按质量比5:3组成;增塑剂由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三乙醇胺、尿素按质量比5:2:2组成。
41.实施例6: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按质量比3:2:1组成。
42.实施例7: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按质量比6:3:2组成。
43.实施例8: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聚烯烃弹性纤维为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烯烃弹性纤维浸渍在改性液中,超声,烘干,即得,其中,改性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硼酸加热,随后加入羟基硅油和二氧化硅,得到预混物,将预混物放入烘箱2h后取出,冷却加入异丙醇,得到改性物;将改性物通过异丙醇稀释得到改性液。超声的时间为8min;烘干时间为26h。加热温度为160℃,加热时间为2h;硼酸、羟基硅油、二氧化硅、异丙醇的质量比为2:4:5:7。
44.实施例9: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聚氯乙烯为改性聚氯乙烯,改性聚氯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2-乙基己酯、增塑剂、稳定剂、交联剂按质量比20:6:10:1:1混合、塑炼,即得。其中,原料混合在高速混合机,混合时间为10min,在双辊混炼机上塑炼,塑炼温度为160℃。增塑剂为dop。稳定剂为硬脂酸锌;交联剂为过氧化苯甲酰。
45.实施例10: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三元乙丙橡胶为
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改性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三元乙丙橡胶浸渍在苯丙乳液中,浸渍时间为10min,得到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将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与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按质量比1:4混合,烘干,得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
46.实施例11: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四针状氧化锌晶须为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粗糙化处理,得到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将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加入到硅酸钠水溶液中,超声分散,加入乙酸乙酯,在60℃反应后清洗、干燥,即得。其中,保温时间为3h,清洗采用水和丙酮洗涤。加热采用水浴加热。其中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硅酸钠、乙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2:2;硅酸钠水溶液由硅酸钠、水按质量比1:10组成。粗糙化处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放置于酸性溶液中进行腐蚀处理,腐蚀时间为13s,酸性溶液为硫酸溶液,硫酸溶液的物质的摩尔浓度为1mol/l。
47.对比例对比例1: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加入增强剂。
48.对比例2: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加入柔性剂。
49.对比例3: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柔性剂为聚氯乙烯。
50.对比例4: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增强剂为聚烯烃弹性纤维。
51.检测方法抗冲击性能测试:取实施例1-11及对比例1-4制得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依据astmd256-97《塑料冲击试验方法(中文版)》中的检测方法,检测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52.表2实施例1-11及对比例1-4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性能
结合实施例1及对比例1-2,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耐冲击强度小于实施例1的耐冲击强度,实施例1中同时加入有柔性剂、增强剂,柔性剂与增强剂共同配合,有助于提高工程材料的耐冲击性。
53.结合实施例1及对比例3-4,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制得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强度较高,实施例1中的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复配得到,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复配得到,由此制得的工程材料性能较佳。
54.结合实施例1-5,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各组分配比进行调整,制得的工程材料耐冲击强度变化较大,采用本技术的原料组分配比,制得的工程材料的性能更佳。
55.结合实施例4、实施例6-7,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6-7制得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强度优于实施例4制得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强度,实施例6-7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三种组分复配得到,本技术发明人认为:当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三种组分复配时,增强剂中的三种组分与工程材料中的其他材料共同作用,制得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性能较佳。
56.结合实施例7-8,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8通过对增强剂中的聚烯烃弹性纤维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聚烯烃弹性纤维加入到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中,制得的
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耐冲击强度更佳。
57.结合实施例8-9,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9制得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强度较佳,实施例9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实施例9的聚氯乙烯经过改性,本技术发明人认为:将经过改性的聚氯乙烯加入到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中,有助于提高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耐冲击强度。
58.结合实施例8、实施例10-11,并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0-11通过对工程材料中的三元乙丙橡胶进行处理,在三元乙丙橡胶表面粘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然后在四针状氧化锌晶须表面包裹氧化硅层,并将处理后的三元乙丙橡胶加入到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中,制得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耐冲击强度较佳。
5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pet树脂80-90份、增塑剂3-6份、抗冲共聚聚丙烯2-4份、三元乙丙橡胶5-10份、柔性剂4-7份、丙烯基弹性体1-2份、增强剂3-7份、相容剂0.1-0.5份、交联剂0.1-0.3份、分散剂0.1-0.3份、润滑剂0.2-0.5份、填充剂2-4份、抗氧剂0.1-0.5份、稳定剂0.1-0.5份;所述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按质量比(3-5):(1-2)组成,所述增强剂为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中的至少两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增强剂的质量比为(4-5):(3-4):(8-9):(5-6):(6-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陶瓷纤维按质量比(3-6):(2-3):(1-2)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为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改性聚烯烃弹性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烯烃弹性纤维浸渍在改性液中,超声,烘干,即得,其中,改性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硼酸加热,随后加入羟基硅油和二氧化硅,得到预混物,将预混物放入烘箱2-3h后取出,冷却加入异丙醇,得到改性物;将改性物通过异丙醇稀释得到改性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氯乙烯为改性聚氯乙烯,改性聚氯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2-乙基己酯、增塑剂、稳定剂、交联剂混合、塑炼,即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乙丙橡胶为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所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三元乙丙橡胶浸渍在苯丙乳液中,得到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将预处理三元乙丙橡胶与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混合,烘干,得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针状氧化锌晶须为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所述改性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粗糙化处理,得到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将预处理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加入到硅酸钠水溶液中,超声分散,加入乙酸乙酯,反应后清洗、干燥,即得。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由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三乙醇胺、尿素按质量比(3-5):(1-2):(1-2)组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由碳酸钙、碳纤维按质量比(4-5):(2-3)组成。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物制备:将pet树脂、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丙烯基弹性体、增强剂、相容剂、交联剂、分散剂、润滑剂、填充剂、抗氧剂、稳定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2)工程材料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挤出、冷却,即得。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的一种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主要由如下原料制成:PET树脂、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丙烯基弹性体、增强剂、相容剂、交联剂、分散剂、润滑剂、填充剂、抗氧剂、稳定剂;柔性剂由聚氯乙烯、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组成;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PET树脂、增塑剂、抗冲共聚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柔性剂、丙烯基弹性体、增强剂、相容剂、交联剂、分散剂、润滑剂、填充剂、抗氧剂、稳定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挤出、冷却,即得。本申请的柔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柔性和耐冲击性较佳。韧耐冲击的工程材料的柔性和耐冲击性较佳。


技术研发人员:苏健新 刘方义 郭丽 苏志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高科塑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7
技术公布日:2023/8/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