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未命名 08-26 阅读:22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污染风险管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包气带是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它是大气水、地表水同地下水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是地下水与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也是地表污染物进入的通道。包气带是自然环境和各种地表过程演化的场所,同时也是反应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载体。
3.包气带中存在着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污染物进入包气带中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因此,对污染物在包气带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尤为重要。
4.现有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通常以包气带为基础,并结合气候、土壤介质特征、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含水层渗透系数、地下水水力坡度、富水性等特征来综合评价;但气候与污染物演化以及地下水抗污性相关的指标较多,例如年降水量、年降水入渗系数、年蒸发量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等;同样的,土壤的相关指标包括:结构、构造、厚度、有机质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渗透性、含水量以及阳离子交换容量、解吸与吸附能力、硫酸盐含量、体积密度、植物根系持水量;包气带的相关指标包括:厚度、岩性、水运移时间、黏土层的厚度以及渗透性;含水层的相关指标包括:岩性、厚度、渗透系数、富水性以及分布连续性、与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参见表1:
5.表1地下水抗污性影响因素
[0006][0007][0008]
因而,地下水抗污性的影响因素众多,而现实中,采样统计和为这些指标进行定量计算计算量庞大,且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从而难以从整体上对地域的每个区域进行有效的定量的科学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其解决了地下水抗污性的影响因素众多而难以量化的技术问题。
[0011]
(二)技术方案
[0012]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13]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
采集待评价区域的多个浅井的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
[0015]
根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分别将包气带的结构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设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对应的权重;
[0016]
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
[0017]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将地下水抗污性的影响因素简化为四个主要指标,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地下水抗污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便于构建分区评分体系,为污染风险管控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0018]
可选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0019]
dl=dw×dr
+iw×
ir+hw×hr
+cw×cr
[0020]
其中,di为地下水抗污性指数,dw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权重,dr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指标值;iw为包气带岩性的权重,ir为包气带岩性的指标值;hw为含水层厚度的权重,hr为含水层厚度的指标值;cw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cr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指标值。
[0021]
可选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上升;
[0022]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包气带岩性的岩性颗粒细度减小以及粘粒颗粒含量增加而上升;
[0023]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厚度的增大而上升;
[0024]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而下降。
[0025]
可选地,地下水位埋深的权重为2-10,包气带岩性的权重为4-7,含水层厚度的权重为1-3,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为1-6;
[0026]
且四个权重的和等于12。
[0027]
可选地,地下水位埋深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
[0028]
地下水位埋深为(0,1]m,指标值为10;
[0029]
地下水位埋深为(1,2]m,指标值为9;
[0030]
地下水位埋深为(2,4]m,指标值为8;
[0031]
地下水位埋深为(4,7]m,指标值为7;
[0032]
地下水位埋深为(7,10]m,指标值为6;
[0033]
地下水位埋深为(10,15]m,指标值为5;
[0034]
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m,指标值为4;
[0035]
地下水位埋深为(20,30]m,指标值为3;
[0036]
地下水位埋深为(30,40]m,指标值为2;
[0037]
地下水位埋深为》40m,指标值为1。
[0038]
可选地,包气带岩性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
[0039]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卵石砾石,指标值为10;
[0040]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粗砂,指标值为9.5;
[0041]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中砂,指标值为9;
[0042]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细砂,指标值为8;
[0043]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细砂,指标值为7;
[0044]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砂,指标值为5.5;
[0045]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土,指标值为4;
[0046]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粘质粉土,指标值为3.5;
[0047]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质黏土,指标值为2.5;
[0048]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黏土或者风化基岩,指标值为1。可选地,含水层厚度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
[0049]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0,10]m,指标值为10;
[0050]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10,15]m,指标值为9;
[0051]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15,20]m,指标值为8;
[0052]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20,25]m,指标值为7;
[0053]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25,30]m,指标值为6;
[0054]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30,35]m,指标值为5;
[0055]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35,40]m,指标值为4;
[0056]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40,50]m,指标值为3;
[0057]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50,60]m,指标值为2;
[0058]
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60,指标值为1。
[0059]
可选地,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50m/d(米/天),指标值为10;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00,150]m/d,指标值为9;
[0060]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80,100]m/d,指标值为8;
[0061]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60,80]m/d,指标值为7;
[0062]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45,60]m/d,指标值为6;
[0063]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30,45]m/d,指标值为5;
[0064]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20,30]m/d,指标值为4;
[0065]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0,20]m/d,指标值为3;
[0066]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5,10]m/d,指标值为2;
[0067]
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0,5]m/d,指标值为1。
[0068]
可选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
[0069]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20,7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强;
[0070]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70,10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较强;
[0071]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00,12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中等;
[0072]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20,15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较弱;
[0073]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50,20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弱。
[0074]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
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当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
[0075]
(三)有益效果
[007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由于采用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可以显著减少计算的参数的数量,提高计算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地下水抗污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便于构建分区评分体系,为污染风险管控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附图说明
[0077]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78]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待分析区的包气带岩性分区图;
[0079]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待分析区的地下水抗污性分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0081]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8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3]
采集待评价区域的多个浅井的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
[0084]
根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分别将包气带的结构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设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对应的权重;
[0085]
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
[0086]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将地下水抗污性的影响因素简化为四个主要指标,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地下水抗污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便于构建分区评分体系,为污染风险管控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0087]
以下以某地区进行说明:
[0088]
待分析区包气带岩性总体以浅黄色、浅棕色粉细砂为主,大部分含植物根系。包气带结构较为松散,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洼地受地形地势影响,包气带岩性较复杂,分布浅灰黑色、灰黄色、褐色粉砂、棕黄色粉土、黏土地层。
[0089]
首先,对区域地层包气带岩性进行网格状浅井施工,调查采集了包气带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含水率信息。统计49个点浅井深度平均值为1.99m,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为1.48m。岩性以粉砂、粉细砂、细沙为主,部分揭露包气带岩性为黏土、淤泥质粉土、粉土以及零星揭露基岩风化层。含水率总体体现为垂向分布规律明显,平面空间变化较小。含水率与水位埋深密切相关,浅表层20cm以浅地层多为干燥,含水率小于1.5%,饱水带含水率多表
现为31-32%。垂向含水率变化较大,参见表2。
[0090]
表2包气带岩性调查表格
[0091]
[0092]
[0093][0094]
因此,将待分析区的包气带结构归纳为四类:风化基岩结构、粉细砂结构、粉细砂夹粉砂结构,以及粉土或者粉土与粉细砂互层结构。除风化基岩结构、粉土或者粉土与粉细砂互层结构,其余包气带岩性结构不利于污染源风险防控(参见图2)。
[0095]
根据包气带含水率测量结果表明,区内0-50cm含水率相对较小,但其岩性结构一般表现为粉细砂、细砂为主,结构松散。50-120cm含水率一般小于10%,岩性结构以粉砂、粉土为主,含腐殖质,对污染物的下渗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大于150cm含水率一般大于20%,部分地下水浅埋区含水率大于30%,多为饱和状态。
[0096]
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的计算:
[0097]
dl=dw×dr
+iw×
ir+hw×hr
+cw×cr
[0098]
其中,di为地下水抗污性指数,dw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权重,dr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指标值;iw为包气带岩性的权重,ir为包气带岩性的指标值;hw为含水层厚度的权重,hr为含水层厚度的指标值;cw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cr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指标值。
[0099]
上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的计算,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变化范围或其内在属性划分为若干的范围,构建分区评分体系;根据每个指标对地下水抗污性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给予一个合理的权重,构成权重评判体系;各指标评分的加权和为地下水抗污性综合指数。综合指数越大,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抗污性越弱。
[0100]
在分析时,各指标的数据来源如下表3:
[0101]
表3地下水抗污性指数评价体系数据来源表
[0102][0103]
实施时,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上升。地下水位埋深反映了污染物从地表通过包气带到达地下水的距离,决定地表污染物到达含水层之前所经历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地下水埋深越大,污染物与包气带介质接触的时间就越长,污染物经历的各种反应(物理吸附、化学反应、生物降解等)越充分,污染物衰减越显著,地下水抗污性能越强,反之则相反。
[0104]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包气带岩性的岩性颗粒细度减小以及粘粒颗粒含量增加而上升。包气带介质类型决定着土壤层和含水层之间岩土介质对污染物的衰减特性,它控制着渗透途径和渗流长度,并影响污染物衰减和与介质接触时间。
[0105]
包气带岩性是影响污染物向含水层迁移和积累的主要因素,岩性颗粒越细、粘粒颗粒越高,其渗透性越差,吸附净化能力越强,地下水抗污性能越强,反之则相反。
[0106]
粘性土层对地下水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跟其他介质相比更容易对污染物进行截滞、转化或积累,粘性土层厚度越大,污染物到达含水层的时间越长,污染物接受稀释、降解的机会就越大,地下水抗污性能越强,反之则相反。
[0107]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厚度的增大而上升。含水层厚度主要反映了地下水储存空间的大小,厚度越大,可以储存的地下水越多,地下水的稀释能力越强,地下水抗污性能越强,反之则相反。
[0108]
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而下降。含水层渗透系数反映含水层介质的渗透性和水力传输性能,在一定水力梯度下,渗透系数越大,污染物在含水层内的迁移速度越快,地下水抗污性能越弱,反之则相反。
[0109]
通过表3获得数据来源,对各指标进行指标值的赋值。参见表4:
[0110]
表4地下水抗污性能评价指标等级划分及赋值
[0111][0112][0113]
然后,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指标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在指标权重和等于12的约束下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本实施例中,权重赋值参见表5。
[0114]
表5地下水抗污性能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0115][0116]
根据上述各指标的评分和权重值,可知地下水抗污性综合指数取值范围为20~200。地下水抗污性级别与综合指数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
[0117]
表6地下水抗污性的等级划分表
[0118][0119]
根据区内实际情况,对大牛地区域地下水抗污性进行指数综合评定,总体划分为五个区,分别为抗污能力强区(指数介于20-70)、抗污能力较强区(指数介于70-100)、抗污能力中等区(指数介于100-120)、抗污能力较弱区(指数介于120-150)和抗污能力弱区(指数介于150-200),其中抗污能力强的面积为8.66km2,较强为407.35km2。抗污能力中等为917km2,较弱为610.76km2,抗污能力弱的为61.15km2。区域抗污能力较弱的主要分布在区域的北部,南部总体抗污能力中等、较强。总体该区域地下水抗污能力整体一般(参见图3)。
[012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当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
[0121]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由于采用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可以显著减少计算的参数的数量,提高计算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地下水抗污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便于构建分区评分体系,为污染风险管控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0122]
由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装置,为实施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所采用的系统/装置,故而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该系统/装置的具体结构及变形,因而在此不再赘述。凡是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所采用的系统/装置都属于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0123]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24]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
[0125]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附图标记理解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词语“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词语“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来具体体现。词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使用,仅是为了表述方便,而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词语理解为部件名称的一部分。
[0126]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
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127]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后,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权利要求应该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128]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应该包含这些修改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待评价区域的多个浅井的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根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分别将包气带的结构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设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对应的权重;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地下水抗污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di=d
w
×
d
r
+i
w
×
i
r
+h
w
×
h
r
+c
w
×
c
r
其中,di为地下水抗污性指数,d
w
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权重,d
r
为地下水位埋深的指标值;i
w
为包气带岩性的权重,i
r
为包气带岩性的指标值;h
w
为含水层厚度的权重,h
r
为含水层厚度的指标值;c
w
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c
r
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指标值。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所述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上升;所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所述包气带岩性的岩性颗粒细度减小以及粘粒颗粒含量增加而上升;所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厚度的增大而上升;所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随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而下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位埋深的权重为2-10,所述包气带岩性的权重为4-7,所述含水层厚度的权重为1-3,所述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为1-6;且四个权重的和等于12。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位埋深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地下水位埋深为(0,1]m,指标值为10;地下水位埋深为(1,2]m,指标值为9;地下水位埋深为(2,4]m,指标值为8;地下水位埋深为(4,7]m,指标值为7;地下水位埋深为(7,10]m,指标值为6;地下水位埋深为(10,15]m,指标值为5;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m,指标值为4;地下水位埋深为(20,30]m,指标值为3;地下水位埋深为(30,40]m,指标值为2;地下水位埋深为>40m,指标值为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气带岩性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卵石砾石,指标值为10;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粗砂,指标值为9.5;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中砂,指标值为9;
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细砂,指标值为8;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细砂,指标值为7;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砂,指标值为5.5;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土,指标值为4;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粘质粉土,指标值为3.5;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粉质黏土,指标值为2.5;包气带岩性的类型为黏土或者风化基岩,指标值为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水层厚度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0,10]m,指标值为10;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10,15]m,指标值为9;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15,20]m,指标值为8;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20,25]m,指标值为7;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25,30]m,指标值为6;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30,35]m,指标值为5;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35,40]m,指标值为4;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40,50]m,指标值为3;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50,60]m,指标值为2;含水层厚度的范围为>60,指标值为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指标值,按照以下方式取值: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50m/d,指标值为10;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00,150]m/d,指标值为9;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80,100]m/d,指标值为8;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60,80]m/d,指标值为7;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45,60]m/d,指标值为6;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30,45]m/d,指标值为5;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20,30]m/d,指标值为4;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10,20]m/d,指标值为3;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5,10]m/d,指标值为2;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范围为(0,5]m/d,指标值为1。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抗污性指数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20,7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强;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70,10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较强;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00,12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中等;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20,15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较弱;地下水抗污性指数为(150,200],判断地下水抗污性能等级为弱。10.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
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水抗污性的评价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采集待评价区域的多个浅井的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根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分别将包气带的结构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设置厚度、岩性、水位埋深及含水率信息对应的权重;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系数及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地下水抗污性指数。本发明能够快速地对地下水抗污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性等级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划分。


技术研发人员:顾小凡 段瑞 崔旭东 杨炳超 常亮 陶正平 王晓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5.25
技术公布日:2023/8/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