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8 阅读:11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笔头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


背景技术:

2.直液笔是目前笔类产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类笔,其因具有安全环保、墨水利用率高、书写手感良好、线迹浓淡色彩均一等优点而广受用户青睐。直液笔一般包括笔管、储墨筒和笔头组件,储墨筒设置于笔管内,储墨筒内灌装有墨水,笔头组件主要由金属笔头、笔头座和导墨芯组成,金属笔头的后端同轴套设于笔头座内,导墨芯的前端插入金属笔头内,导墨芯的后端插入储墨。
3.现有的笔头在生产时,笔头打点驱动形式通常为盘型凸轮与行程复位弹簧构成力封闭凸轮机构,打点轴组件中的楔块复位弹簧强度需远大于行程复位弹簧,才能确保打点结束时,打点针已复位,从而使得弹簧强度较大,进而负载增加,导致机台运行时振动,影响设备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支撑组件、联动组件和打点组件,所述联动组件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的内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联动组件的底部,所述打点组件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的内部且位于联动组件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固定座和打点凸轮,所述驱动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所述打点凸轮设置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所述打点凸轮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沟槽,所述驱动固定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凸轮从动轴承,所述凸轮从动轴承的一端延伸至打点凸轮一侧沟槽的内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打点关节,所述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且位于打点关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固定块,所述驱动固定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直线轨道,所述直线轨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分杆块,所述直线轨道的底部与打点关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分杆块的顶部与联动组件的底部固定连接。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的内部且位于驱动固定块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导向座顶部两个通孔的内部均设置滚珠轴承,所述打点组件与滚珠轴承滑动连接,所述滚珠轴承的底部设置有挡片,所述导向座的内部且位于滚珠轴承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直线轴承,所述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座。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两个联动杆和两个联动固定块,两
个所述联动固定块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座的一侧,所述联动固定块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直线轴承,两个所述联动杆分别通过第三直线轴承滑动连接在两个联动固定块的内部,所述联动杆的底部设置有浮动接头,所述浮动接头的底部与分杆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杆的顶部贯穿第一直线轴承且延伸至导向座的顶部,所述联动杆的外侧与第一直线轴承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垫片,所述弹簧垫片的底部与导向座相接触,所述联动杆的外侧且位于弹簧垫片的上方套有拉杆弹簧,所述联动杆外侧的顶部螺纹连接有两个拉杆调节螺母。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打点组件包括两个打点轴外壳,两个所述打点轴外壳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滚珠轴承的内部,所述打点轴外壳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与第二调节螺母,所述打点轴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两个拉杆调节螺母相靠近的一侧相接触。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打点组件还包括第二直线轴承,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打点杆,所述打点杆的外侧且位于第二直线轴承的顶部与导向座的底部之间套有打点弹簧,所述打点轴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楔块固定座,所述楔块固定座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三角针,所述楔块固定座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单元。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六角头,所述六角头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内壁的底部,所述三角针滑动连接在六角头的内部,所述六角头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六个打点针,所述打点针的一端与楔形块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顶针弹簧。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打点轴外壳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打点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导向销,所述导向销的一端贯穿滑槽延伸至打点轴外壳的外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在进行笔头打点操作时,通过电机输出轴带动打点凸轮转动,由于凸轮从动轴承在打点凸轮一侧沟槽内部,从而打点凸轮在转动时,带动凸轮从动轴承在沟槽内部滚动,进而带动连杆围绕驱动固定座转动,然后通过打点关节带动直线轨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带动分杆块移动,以此带动联动组件在支撑组件内部滑动,接着带动打点组件在支撑组件的内部滑动,以此进行打点操作,使得将封闭凸轮机构进行改进,利用打点凸轮一侧的沟槽与凹槽内部的凸轮从动轴承保持接触,使得行程复位时无需行程复位弹簧提供推力,此时可使用强度较弱的楔块复位弹簧,减少负载,提升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驱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支撑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联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的打点组件内部结构示
意图。
18.图例说明:1、支撑组件;101、导向座;102、第一固定座;103、第二固定座;104、第三固定座;105、挡片;106、第一直线轴承;107、滚珠轴承;2、打点组件;201、打点轴外壳;202、楔块固定座;203、定位板;204、第一调节螺母;205、第二调节螺母;206、打点杆;207、导向销;208、六角头;209、打点针;210、楔形块;211、三角针;212、第二直线轴承;213、打点弹簧;214、顶针弹簧;3、联动组件;301、联动固定块;302、联动杆;303、拉杆调节螺母;304、弹簧垫片;305、浮动接头;306、第三直线轴承;307、拉杆弹簧;4、驱动组件;401、驱动固定座;402、连杆;403、打点关节;404、驱动固定块;405、分杆块;406、打点凸轮;407、直线轨道;408、滑块;409、凸轮从动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0.实施例1
21.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驱动组件4、支撑组件1、联动组件3和打点组件2,联动组件3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驱动组件4设置在联动组件3的底部,打点组件2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且位于联动组件3的一侧;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固定座401和打点凸轮406,驱动固定座401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打点凸轮406设置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打点凸轮406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沟槽,驱动固定座40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402,连杆40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凸轮从动轴承409,凸轮从动轴承409的一端延伸至打点凸轮406一侧沟槽的内部,连杆40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打点关节403,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且位于打点关节40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固定块404,驱动固定块4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408,滑块40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直线轨道407,直线轨道4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分杆块405,直线轨道407的底部与打点关节403的一端转动连接,分杆块405的顶部与联动组件3的底部固定连接。
22.通过上述实施例,在进行笔头打点操作时,通过电机输出轴带动打点凸轮406转动,由于凸轮从动轴承409在打点凸轮406一侧沟槽内部,从而打点凸轮406在转动时,带动凸轮从动轴承409在沟槽内部滚动,进而带动连杆402围绕驱动固定座401转动,然后通过打点关节403带动直线轨道407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带动分杆块405移动,以此带动联动组件3在支撑组件1内部滑动,接着带动打点组件2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滑动,以此进行打点操作,使得将封闭凸轮机构进行改进,利用打点凸轮406一侧的沟槽与凹槽内部的凸轮从动轴承409保持接触,使得行程复位时无需行程复位弹簧提供推力,此时可使用强度较弱的楔块复位弹簧,减少负载,提升稳定性。
23.实施例2
24.如图1-图5所示,支撑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座102,第一固定座102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的内部且位于驱动固定块404的上方,第一固定座1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103,第二固定座103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座101,导向座10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通孔,导向座101顶部两个通孔的内部均设置滚珠轴承107,打点组件2与滚珠轴承107滑动连接,滚珠轴承107的底部设置有挡片105,导向座101的内部且位于滚珠轴承107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直线轴承106,第一固定座102与第二固定座10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座104,通
过设置支撑组件1,利于滚珠轴承107,使得打点组件2可以在滚珠轴承107内部滑动,从而可以减少磨损,增强打点组件2移动时的平顺性。
25.其中,联动组件3包括两个联动杆302和两个联动固定块301,两个联动固定块301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座102的一侧,联动固定块301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直线轴承306,两个联动杆302分别通过第三直线轴承306滑动连接在两个联动固定块301的内部,联动杆302的底部设置有浮动接头305,浮动接头305的底部与分杆块405的顶部固定连接,联动杆302的顶部贯穿第一直线轴承106且延伸至导向座101的顶部,联动杆302的外侧与第一直线轴承106的内侧固定连接,联动杆30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垫片304,弹簧垫片304的底部与导向座101相接触,联动杆302的外侧且位于弹簧垫片304的上方套有拉杆弹簧307,联动杆302外侧的顶部螺纹连接有两个拉杆调节螺母303,通过设置联动组件3,利用驱动组件4带动浮动接头305上下移动,同时带动联动杆302在联动固定块301内部滑动,然后通过第一直线轴承106在支撑组件1内部滑动,在向下移动,利用拉杆调节螺母303对拉杆弹簧307进行压缩,同时带动打点组件2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滑动。
26.其中,打点组件2包括两个打点轴外壳201,两个打点轴外壳201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滚珠轴承107的内部,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204与第二调节螺母205,打点轴外壳2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板203,定位板203的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两个拉杆调节螺母303相靠近的一侧相接触,通过设置第一调节螺母204和第二调节螺母205,转动第一调节螺母204,从而第一调节螺母204底部与导向座101顶部之间的距离,在转动第二调节螺母205,从而调节第二调节螺母205顶部与定位板203底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在联动组件3带动定位板203移动时,调节打点组件2与笔头之间的间距,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27.其中,打点组件2还包括第二直线轴承212,第二直线轴承212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201的内部,第二直线轴承2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打点杆206,打点杆206的外侧且位于第二直线轴承212的顶部与导向座101的底部之间套有打点弹簧213,打点轴外壳2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楔块固定座202,楔块固定座20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三角针211,楔块固定座202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单元,通过设置第二直线轴承212,在定位板203上下移动时,带动打点杆206在打点轴外壳201内部滑动,并压缩打点弹簧213,同时推动三角针211进行打点操作,从而利用第二直线轴承212增强打点杆206移动时的平顺性。
28.其中,复位单元包括六角头208,六角头208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201内壁的底部,三角针211滑动连接在六角头208的内部,六角头20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六个打点针209,打点针209的一端与楔形块210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顶针弹簧214,通过设置复位单元,从而在打点杆206推动三角针211下移时,此时三角针211的底部与打点针209的一端相抵触,并推动打点针209向一侧移动,并压缩顶针弹簧214,在打点杆206上移时,利用顶针弹簧214推动打点针209移动,进而推动三角针211上移,使其回复原位,以此进行下次打点操作。
29.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打点杆20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导向销207,导向销207的一端贯穿滑槽延伸至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通过设置导向销207,使其打点杆206在移动时,利用导向销207进行导向,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30.工作原理:在进行笔头打点操作时,通过电机输出轴带动打点凸轮406转动,由于凸轮从动轴承409在打点凸轮406一侧沟槽内部,从而打点凸轮406在转动时,带动凸轮从动轴承409在沟槽内部滚动,进而带动连杆402围绕驱动固定座401转动,然后通过打点关节
403带动直线轨道407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带动分杆块405移动,以此带动浮动接头305上下移动,同时带动联动杆302在联动固定块301内部滑动,然后通过第一直线轴承106在支撑组件1内部滑动,在向下移动,利用拉杆调节螺母303对拉杆弹簧307进行压缩,同时定位板203上下移动时,带动打点杆206在打点轴外壳201内部滑动,并压缩打点弹簧213,同时推动三角针211进行打点操作,在三角针211下移时,三角针211的底部与打点针209的一端相抵触,并推动打点针209向一侧移动,并压缩顶针弹簧214,在打点杆206上移时,利用顶针弹簧214推动打点针209移动,进而推动三角针211上移,使其回复原位,以此进行下次打点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包括驱动组件(4)、支撑组件(1)、联动组件(3)和打点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3)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所述驱动组件(4)设置在联动组件(3)的底部,所述打点组件(2)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1)的内部且位于联动组件(3)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固定座(401)和打点凸轮(406),所述驱动固定座(401)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所述打点凸轮(406)设置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所述打点凸轮(406)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沟槽,所述驱动固定座(40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杆(402),所述连杆(40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凸轮从动轴承(409),所述凸轮从动轴承(409)的一端延伸至打点凸轮(406)一侧沟槽的内部,所述连杆(40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打点关节(403),所述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且位于打点关节(40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固定块(404),所述驱动固定块(4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408),所述滑块(40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直线轨道(407),所述直线轨道(4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分杆块(405),所述直线轨道(407)的底部与打点关节(40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分杆块(405)的顶部与联动组件(3)的底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座(102),所述第一固定座(102)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的内部且位于驱动固定块(404)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座(1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103),所述第二固定座(103)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座(101),所述导向座(10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导向座(101)顶部两个通孔的内部均设置滚珠轴承(107),所述打点组件(2)与滚珠轴承(107)滑动连接,所述滚珠轴承(107)的底部设置有挡片(105),所述导向座(101)的内部且位于滚珠轴承(107)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直线轴承(106),所述第一固定座(102)与第二固定座(10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座(1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3)包括两个联动杆(302)和两个联动固定块(301),两个所述联动固定块(301)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座(102)的一侧,所述联动固定块(301)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直线轴承(306),两个所述联动杆(302)分别通过第三直线轴承(306)滑动连接在两个联动固定块(301)的内部,所述联动杆(302)的底部设置有浮动接头(305),所述浮动接头(305)的底部与分杆块(405)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杆(302)的顶部贯穿第一直线轴承(106)且延伸至导向座(101)的顶部,所述联动杆(302)的外侧与第一直线轴承(106)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杆(30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垫片(304),所述弹簧垫片(304)的底部与导向座(101)相接触,所述联动杆(302)的外侧且位于弹簧垫片(304)的上方套有拉杆弹簧(307),所述联动杆(302)外侧的顶部螺纹连接有两个拉杆调节螺母(3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点组件(2)包括两个打点轴外壳(201),两个所述打点轴外壳(201)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滚珠轴承(107)的内部,所述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204)与第二调节螺母(205),所述打点轴外壳(2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板(203),所述定位板(203)的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两个拉杆调节螺母(303)相靠近的一侧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点组件(2)还包括第二直线轴承(212),所述第二直线轴承(212)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201)的内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2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打点杆(206),所述打点杆(206)的外侧且
位于第二直线轴承(212)的顶部与导向座(101)的底部之间套有打点弹簧(213),所述打点轴外壳(2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楔块固定座(202),所述楔块固定座(20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三角针(211),所述楔块固定座(202)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六角头(208),所述六角头(208)固定连接在打点轴外壳(201)内壁的底部,所述三角针(211)滑动连接在六角头(208)的内部,所述六角头(20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六个打点针(209),所述打点针(209)的一端与楔形块(210)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顶针弹簧(21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打点杆(20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导向销(207),所述导向销(207)的一端贯穿滑槽延伸至打点轴外壳(201)的外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轻负载的笔头打点凸轮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支撑组件、联动组件和打点组件,联动组件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的内部,驱动组件设置在联动组件的底部,打点组件滑动连接在支撑组件的内部且位于联动组件的一侧;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固定座和打点凸轮,驱动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打点装置内壁的一侧,打点凸轮设置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以解决,由于笔头打点驱动形式通常为盘型凸轮与行程复位弹簧构成力封闭凸轮机构,打点轴组件中的楔块复位弹簧强度需远大于行程复位弹簧,才能确保打点结束时,打点针已复位,从而使得弹簧强度较大,进而负载增加,导致机台运行时振动,影响设备稳定性的问题。影响设备稳定性的问题。影响设备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精微科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3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