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11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南美白对虾生长快,养殖池底容易积累大量的淤泥、粪便、残饵、动植物碎屑等等,从而造成水质败坏。并造成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频发,直接影响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可以是保持水质、预防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养殖池沉积在养殖池底,在清理池底的废弃物的同时,很容易惊扰到养殖池内的南美白对虾,影响到期正常的生长。
3.中国专利号cn203884437u公开了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通过设置养殖池、 过滤净化池,结构合理, 能够保证养殖池内水质达到养殖的较高标准。养殖成活率高,降低了病害的发生。但是,该养殖系统将排污口与过滤净化池的抽水装置分开设置,设置不够合理,水体循环利用性还不够高;另外,通过增氧机向养殖池内供氧,如何布设增氧管道使得增氧效率更高,也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净化池、蓄水池,所述养殖池的底部呈锥形漏斗状,且养殖池底部中心连接有排污管,所述养殖池通过水泵一与蓄水池相连通,所述蓄水池通过水泵二与净化池相连通,所述净化池通过水泵三与排污管相连通,所述养殖池内底部水平方向上设有x型交叉的增氧横管,所述增氧横管的两端及中部设有垂直方向上的增氧竖管,所述增氧横管和增氧竖管的表面均设有若干气嘴,所述增氧竖管的顶部均通过管道与同一条连接管相连接,所述连接管与外部增氧设备相连接,所述排污管上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阀门一、阀门二,所述排污管上、阀门一与阀门二之间设有集污盒,所述集污盒为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且所述集污盒中间设有过滤网,所述集污盒底部开设有若干沥水孔。
6.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上设有半圆形开口,所述集污盒密封套接在半圆形开口内部,所述集污盒的侧面设有把手,通过拉动把手可将集污盒从半圆形开口内部取出。
7.进一步的,所述增氧竖管分别位于养殖池的四角及中心位置。
8.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内部设有水质测定仪探头。
9.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的侧壁内敷设有电加热。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排污管内部设置可抽取式集污盒,利用自然沉降对排泄物进行收集过滤,使得清污更方便,同时利用水泵可将养殖池、净化池、蓄水池,三池水进行循环利用,水体循环性更优;通过在养殖池内合理布设增氧横管、增氧竖管,对养殖池内多层次、多方位增氧,增氧效率高。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养殖池内部增氧横管、增氧竖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污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排污管上半圆形开口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养殖池、2净化池、3蓄水池、4连接管、5增氧横管、6增氧竖管、7气嘴、8电加热、9水质测定仪探头、10排污管、11集污盒、12过滤网、13沥水孔、14阀门一、15阀门二、16把手、17半圆形开口、18水泵一、19水泵二、20水泵三。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19.参见附图1-5所示,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1、净化池2、蓄水池3,养殖池1的底部呈锥形漏斗状,且养殖池1底部中心连接有排污管10,养殖池1通过水泵一18与蓄水池3相连通,蓄水池3通过水泵二19与净化池2相连通,净化池2通过水泵三20与排污管10相连通,养殖池1内底部水平方向上设有x型交叉的增氧横管5,增氧横管5的两端及中部设有垂直方向上的增氧竖管6,增氧横管5和增氧竖管6的表面均设有若干气嘴7,增氧竖管6的顶部均通过管道与同一条连接管4相连接,连接管4与外部增氧设备相连接,排污管10上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阀门一14、阀门二15,排污管10上、阀门一14与阀门二15之间设有集污盒11,集污盒11为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且集污盒11中间设有过滤网12,集污盒11底部开设有若干沥水孔13。
20.进一步的,排污管10上设有半圆形开口17,集污盒11密封套接在半圆形开口17内部,集污盒11的侧面设有把手16,通过拉动把手16可将集污盒11从半圆形开口17内部取出。
21.进一步的,增氧竖管6分别位于养殖池1的四角及中心位置。
22.进一步的,养殖池1内部设有水质测定仪探头9。
23.进一步的,养殖池1的侧壁内敷设有电加热8。
24.工作原理:日常使用中,阀门一14开启,阀门二15关闭,通过在排污管10内部设置可抽取式集污盒11,利用自然沉降对排泄物进行收集过滤,使得清污更方便,需要清理过滤网12上的污物时,关闭阀门一14,将集污盒11从半圆形开口17内部取出,对过滤网12进行清理,通过在养殖池1内合理布设增氧横管5、增氧竖管6,利用连接管4将外部增氧设备的氧气
输送至增氧横管5、增氧竖管6,对养殖池1内多层次、多方位增氧,增氧效率高,利用电加热8对对养殖池1内部水体进行加热,来保证水体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加热方便,利用水质测定仪探头9对养殖池1内部水质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水泵三20将养殖池1内部的水输至净水池2进行净水,以及控制水泵二19将净水池2的水输至蓄水池3进行储存,同时控制水泵一18将蓄水池3的水输至养殖池1进行循环使用,水体循环利用性更优。
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1)、净化池(2)、蓄水池(3),所述养殖池(1)的底部呈锥形漏斗状,且养殖池(1)底部中心连接有排污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通过水泵一(18)与蓄水池(3)相连通,所述蓄水池(3)通过水泵二(19)与净化池(2)相连通,所述净化池(2)通过水泵三(20)与排污管(10)相连通,所述养殖池(1)内底部水平方向上设有x型交叉的增氧横管(5),所述增氧横管(5)的两端及中部设有垂直方向上的增氧竖管(6),所述增氧横管(5)和增氧竖管(6)的表面均设有若干气嘴(7),所述增氧竖管(6)的顶部均通过管道与同一条连接管(4)相连接,所述连接管(4)与外部增氧设备相连接,所述排污管(10)上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阀门一(14)、阀门二(15),所述排污管(10)上、阀门一(14)与阀门二(15)之间设有集污盒(11),所述集污盒(11)为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且所述集污盒(11)中间设有过滤网(12),所述集污盒(11)底部开设有若干沥水孔(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10)上设有半圆形开口(17),所述集污盒(11)密封套接在半圆形开口(17)内部,所述集污盒(11)的侧面设有把手(16),通过拉动把手(16)可将集污盒(11)从半圆形开口(17)内部取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竖管(6)分别位于养殖池(1)的四角及中心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水质测定仪探头(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侧壁内敷设有电加热(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池、净化池、蓄水池,所述养殖池的底部呈锥形漏斗状,且养殖池底部中心连接有排污管,所述养殖池内底部水平方向上设有X型交叉的增氧横管,所述增氧横管的两端及中部设有垂直方向上的增氧竖管,所述增氧横管和增氧竖管的表面均设有若干气嘴,所述增氧竖管的顶部均通过管道与同一条连接管相连接,所述排污管上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阀门一、阀门二,所述排污管上、阀门一与阀门二之间设有集污盒,所述集污盒为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且所述集污盒中间设有过滤网,所述集污盒底部开设有若干沥水孔。该南美白对虾养殖装置,结构合理、循环利用能力优,过滤清污方便,增氧效率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清 耿立 王娇 舒雅 蒋雪婷 王金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阿克陶县豫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9
技术公布日:2023/9/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