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07
阅读:10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水产苗种培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
背景技术:
2.大银鱼是我国大水面渔业中特色经济品种之一,生活史仅为一年,生态类型的r-对策意味着其幼体补充量往往决定了成体种群的规模,产量的起伏不定是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由于目前仍匮乏对其仔稚鱼阶段的应有了解和成熟技术,生产上依然沿用多以卵投放为补充方式,必要的人工培育是技术解决的主要途径。投饲技术是人工培育技术中的构件之一,饵料的适配性和及时供给是投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3.作为基础的仔稚鱼阶段饵料情况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源于自然水域鱼类调查记录。事实上由于捕捞获得个体往往已不是仔稚鱼阶段。所记录的种类范围虽涵盖了物种饵料的所有范围,但仍难于为培育提供时间上的准确参考。二是实验室中孵化个体的后续观察。已确定的是以轮虫为开口饵料,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
4.作为规范生产行为的投饲技术构成。在了解“投什么”的同时,仍需确定“什么时间投”,即投喂的起始时间点和过程中饵料转换的时间点。以往研究中,虽已确定了饵料的主要种类,但所记录的开口时间相差较大,范围在10-20天(有可能与实验时未采用同天孵出幼体有关)。之后培育过程的划分,一般以开口饵料(轮虫)为起点,直至发育至与成体饵料种类的大型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相同;或已摄食所需水体中最大规格的个体(桡足类)为止,该过程中的饵料种类各个转换时间点也需一一明确。以往研究中,对食性转换(从小型浮游动物转到大型浮游动物)的观察指标和时间界限较为模糊;专利cn101243778a“一种大银鱼苗种培育方法”描述了早期阶段大银鱼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的投喂饵料,但阶段的划分仅以游泳方式为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与具消化辅助功能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消化酶等研究内容尚属空白。解决投饲技术关键参数问题,需有较系统的早期发育研究作为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使用了多研究方法同步观察并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参数,依此初步制定了投饲管理参照表。连续获得体形态指标和组织指标变化;同步获得所需饵料的优势种类;确认其投喂时间及摄食节律;肠道微生物菌群及优势种变化等;用于阶段性直观指标制定使用。同时设计了对应的可筛分饵料的可控式投喂器,可补充培育水体中的饵料及微藻、微生物。以满足培育技术中食物的有效配给和管理需要。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包括柱状容器,所述柱状容器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至少一层分筛网,柱状容器位于各层分筛网的上方侧壁均设置有出水口,柱状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
8.进一步,所述分筛网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生物网、第二生物网和第三生物网;
9.柱状容器位于第一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柱状容器位于第二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柱状容器位于第三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三出水口。
10.进一步,所述第一生物网的网目为40目,用于分筛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第二生物网的网目为60目,用于分筛小型枝角类;第三生物网的网目为120目,用于分筛轮虫及浮游植物。
11.进一步,所述出水口和排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开关的阀门。
12.进一步,所述柱状容器内安装有增氧设备。
13.进一步,该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既可以用于实验室内培育过程,也可用于工厂化设施的生产性培育过程。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将同天出膜的大银鱼收集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安装柱状容器使柱状容器的出水口位于水族箱的上方;
16.s2、大银鱼出膜后的6-9天,打开柱状容器的第三出水口投喂第一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饵料;
17.s3、大银鱼出膜后的第10天,打开柱状容器的第二出水口投喂第二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制剂饵料;
18.s4、大银鱼出膜后的11天后,同时打开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投喂第二饵料和第三饵料;13日后,仔稚鱼已可摄食大型桡足类,该种类已是自然水域中同类饵料的最大个体规格,故后续培育可延续本步骤进行。
19.进一步,步骤s2-s4中投喂的时间为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4点,每日两次。
20.进一步,所述微生物饵料包括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微生物制剂饵料包括prevotella和polynucleobacter,微生物饵料和微生物制剂饵料的投喂量为每天每升水2x10
8 cfu。
21.进一步,所述第一饵料为轮虫及浮游植物,第二饵料为小型枝角类,第三饵料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22.进一步,所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是小球藻、栅藻、螺旋藻、衣藻、或小环藻等;所述的水体轮虫是多肢轮虫、三肢轮虫、疣毛轮虫、角突臂尾轮虫或萼花臂尾轮虫等;所述的枝角类是长额象鼻溞、透明溞、长肢秀体溞或透明薄皮溞;所述的桡足类是英勇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大尾真剑水蚤或中华窄腹水蚤;上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水体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种类,也得到了4厘米以上个体肠含物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支持。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银鱼仔稚鱼阶段培育的投饲方法及装置,依据消化发育研究中体形态测量、组织学、肠道微生物学和食物鉴定、摄食行为的标准实验方法,首次较准确地划分了大银鱼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结合各发育阶段对应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具消化辅助
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总结为投饲管理参照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大银鱼饵料供给的可控式投喂器。该装置可据参照表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供给,及添加与肠道菌群相适宜的菌群,为培育提供饵料环境上的保障。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及装置,将有助于大银鱼苗种培育不断地向生产性技术发展。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大银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及肠含物种类示意图;
27.图2为大银鱼仔稚鱼体形态指标的阶段性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标记说明:
30.1、柱状容器;
31.201、第一出水口;202、第二出水口;203、第三出水口;204、排水口;301、第一生物网;302、第二生物网;303、第三生物网。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33.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实施例1:
35.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包括用于分筛轮虫、小型枝角类和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的柱状容器1,也就是一种具筛分饵料种类功能的可控式投喂器,可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的供给;所述柱状容器1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至少一层分筛网,柱状容器1位于各层分筛网的上方侧壁均设置有出水口,柱状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204。
36.进一步,所述分筛网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生物网301、第二生物网302和第三生物网303;
37.柱状容器1位于第一生物网301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01,柱状容器1位于第二生物网302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二出水口202,柱状容器1位于第三生物网303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三出水口203。
38.进一步,所述第一生物网301的网目为40目,用于分筛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第二生物网302的网目为60目,用于分筛小型枝角类;第三生物网303的网目为120目,用于分筛轮虫及浮游植物。
39.进一步,所述出水口和排水口204上设置有用于开关的阀门。
40.进一步,所述柱状容器1内安装有增氧设备。
41.进一步,该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既可以用于实验室内培育过程,也可用于工厂化设施的生产性培育过程。
4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3.s1、将同天出膜的大银鱼收集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安装柱状容器1使柱状容器1的出水口位于水族箱的上方;
44.s2、大银鱼出膜后的6-9天,打开柱状容器1的第三出水口203投喂第一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饵料;
45.s3、大银鱼出膜后的第10天,打开柱状容器1的第二出水口202投喂第二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制剂饵料;
46.s4、大银鱼出膜后的11天后,同时打开第一出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投喂第二饵料和第三饵料;13日后,仔稚鱼已可摄食大型桡足类,该种类已是自然水域中同类饵料的最大个体规格,故后续培育可延续本步骤进行。
47.进一步,步骤s2-s4中投喂的时间为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4点,每日两次。
48.进一步,所述微生物饵料包括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微生物制剂饵料包括prevotella和polynucleobacter,微生物饵料和微生物制剂饵料的投喂量为每天每升水2x10
8 cfu。
49.进一步,所述第一饵料为轮虫及浮游植物,第二饵料为小型枝角类,第三饵料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50.进一步,所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是小球藻、栅藻、螺旋藻、衣藻、或小环藻等;所述的水体轮虫是多肢轮虫、三肢轮虫、疣毛轮虫、角突臂尾轮虫或萼花臂尾轮虫等;所述的枝角类是长额象鼻溞、透明溞、长肢秀体溞或透明薄皮溞;所述的桡足类是英勇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大尾真剑水蚤或中华窄腹水蚤;上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水体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种类,也得到了4厘米以上个体肠含物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支持。
51.上述方法的制订分为三个步骤:
52.步骤一、采用多个技术方法同步观察了仔稚鱼发育,尤其是涉及消化发育的完整过程;步骤二、根据观察数据提取其阶段性的特征指标,形成发育阶段划分的综合判别方法;步骤三、优化各阶段的培育投饲条件,并设计所需装置,形成技术流程和投饲管理参照表。
53.发育阶段性研究过程如下:
54.1、通过对大银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连续十三天的每日镜检;
55.2、观察大银鱼进食情况和进行数据采集形态学指标测定实验中,每天随机抽取定量大银鱼每天记录其体长、口裂宽度、下颌骨长度、尾鳍长度、尾鳍宽度、眼径宽度等基础形态指标数据基础形态指标数据,并观察卵黄囊、胸鳍的变化;
56.3、进食后,每日观察其进食及摄食高峰等情况;
57.4、依据肠含物饵料种类的演替,进行不同阶段形态、微生物、和组织切片等的特征指标的总结,并综合划分其发育阶段。
58.为进一步直观步骤,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观察和操作的投饲管理参照表(水温:9
~10℃),如下所示:
59.从上表可以看出,以胸鳍出现、卵黄囊占鱼体积1/4、口径大于等于0.31毫米,做为开始投食轮虫的时间标识;以卵黄囊消失、口径大于等于0.37毫米,做为转食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时间标识。
60.阶段肠道微生物特征:卵黄期的flectobacillus;胚后轮虫期的bacteriovorax、rhodoferax;枝角类后的prevotella、polynucleobacter。
61.实施例2:
62.2018年12月18日于山东省临沂市陡山水库收集大银鱼受精卵,试验采用长宽高分别为0.4m
×
0.3m
×
0.2m的塑料箱,水温保持在9.2
±
0.5℃,采用淡水静态孵化。孵化后移入0.8m
×
2.0m
×
1.5m水族箱中养殖与投饵。连续观察大银鱼发育过程(十三天),每日采样镜检,进行数据采集并观察其进食情况。
63.形态学指标采集中,每天随机抽取定量大银鱼每天记录其体长、口裂宽度、下颌骨长度、尾鳍长度、尾鳍宽度、眼径宽度等基础形态指标数据基础形态指标数据。同步观察卵黄囊、鳍条发育的变化。进食后在满饵料条件下,连续观察其进食及摄食高峰等情况。
[0064][0065]
以卵黄囊占比、胸鳍出现和口径指标为分界点,可将大银鱼分为开口群体与未开口群体(内源性营养期和混合性营养期);以卵黄囊消失和口径指标为分界点,将大银鱼分为食小型浮游生物群体与食大型浮游生物群体,请参阅图1。
[0066]
更优的,以卵黄囊约占鱼体积1/4,胸鳍开始出现,口径大于0.31毫米为分界点将大银鱼分为开口群体与未开口群体;以卵黄囊消失,口径大于0.37毫米为分界点将大银鱼分为食小型浮游生物群体与食大型浮游生物群体,请参阅图2。
[0067]
同步采集大银鱼肠道,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群落组成鉴定,并通过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进行特征微生物鉴定,精确到属水平。
[0068]
实施例3:
[0069]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筛分功能的可控式投喂器及使用方法,具体为:
[0070]
一、浮游生物的筛选:
[0071]
浮游生物均来自于池塘捞取。将浮游生物网分离浮游植物和轮虫类(rotifera)做
为大银鱼的开口饵料。将收集的浮游动物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copepoda)),再次用200目的筛绢网过滤,滤液用干净池塘水进行清洗。加入干净池塘水(体积比为1:1),加氧暂养,用于下一培育阶段的饵料。
[0072]
二、所述装置由圆柱形容器中的分筛网依次为:第一生物网301(网目40目)、第二生物网302(网目60目)、第三生物网303(网目120目),第一出水口201、第二出水口202、第三出水口203对应可放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供使用。容器内可添置增氧设备。
[0073]
三、大银鱼仔稚鱼不同阶段的投喂方法:
[0074]
先将同天出膜的大银鱼收集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开始添加以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的微生物制剂,每天每升水约2x108 cfu。6天后,打开第三出水口203投喂第一饵料(浮游植物,轮虫),每天两次,分别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
[0075]
出膜后10天,转换添加以prevotella、polynucleobacter为主的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同上。打开第二出水口202投喂第二饵料(小型枝角类),方法同上。11天后同时打开第一出水口201、第二出水口202投喂。13天的仔稚鱼已能摄食最大规格的天然饵料(桡足类),此时已与转食鱼虾前饵料种类一致,故后续培育可继续保持此法投喂。
[0076]
由于大银鱼分布从南到北范围较广,自然水温的差异是其发育进度差异的主因子。在当地开展培育时,应根据发育指标首先确定不同饵料实际投喂的时间点。
[0077]
工作原理:本发明不仅提供了具有筛分种类功能的饵料投饵器,还提供了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并且给出了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的划分与投饲管理参照表。本发明依据消化发育研究中体形态测量、组织学、肠道微生物学和食物鉴定、摄食行为的标准实验方法,首次较准确地划分了大银鱼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结合各发育阶段对应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具消化辅助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总结为投饲管理参照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大银鱼饵料供给的可控式投喂器。该装置可据参照表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供给,及添加与肠道菌群相适宜的菌群,为培育提供饵料环境上的保障。目前由于缺乏对大银鱼仔稚鱼发育的必要了解,尚未形成成熟的人工培育技术方法。在生产上仍多以仿自然的投卵方式进行,与其它水产品种培育技术相比有显著滞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及装置,将有助于大银鱼苗种培育不断地向生产性技术发展。
[0078]
可以理解,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总之,针对银鱼种群波动大的生产问题,逐渐改观传统卵投放的局面,开展苗投放技术的有益尝试是稳产高产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容器(1),所述柱状容器(1)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至少一层分筛网,柱状容器(1)位于各层分筛网的上方侧壁均设置有出水口,柱状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2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筛网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生物网(301)、第二生物网(302)和第三生物网(303);柱状容器(1)位于第一生物网(301)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01),柱状容器(1)位于第二生物网(302)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二出水口(202),柱状容器(1)位于第三生物网(303)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三出水口(2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物网(301)的网目为40目,用于分筛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第二生物网(302)的网目为60目,用于分筛小型枝角类;第三生物网(303)的网目为120目,用于分筛轮虫及浮游植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和排水口(204)上设置有用于开关的阀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容器(1)内安装有增氧设备。6.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包括以下步骤:s1、将同天出膜的大银鱼收集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安装柱状容器(1)使柱状容器(1)的出水口位于水族箱的上方;s2、大银鱼出膜后的6-9天,打开柱状容器(1)的第三出水口(203)投喂第一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饵料;s3、大银鱼出膜后的第10天,打开柱状容器(1)的第二出水口(202)投喂第二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制剂饵料;s4、大银鱼出膜后的11天后,同时打开第一出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投喂第二饵料和第三饵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s4中投喂的时间为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4点。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饵料包括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微生物制剂饵料包括prevotella和polynucleobacter,微生物饵料和微生物制剂饵料的投喂量为每天每升水2x10
8 cfu。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饵料为轮虫及浮游植物,第二饵料为小型枝角类,第三饵料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属于水产苗种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依据消化发育研究中体形态测量、组织学、肠道微生物学和食物鉴定、摄食行为的标准实验方法,首次较准确地划分了大银鱼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结合各发育阶段对应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具消化辅助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总结为投饲管理参照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大银鱼饵料供给的可控式投喂器。该装置可据参照表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供给,及添加与肠道菌群相适宜的菌群,为培育提供饵料环境上的保障。目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尚未形成成熟的人工培育技术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将有助于大银鱼苗种培育不断地向生产性技术发展。生产性技术发展。生产性技术发展。
技术研发人员:尤洋 周彦锋 张希昭 徐东坡 方弟安 蒋书伦 任泷 周依凡 徐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7.10
技术公布日:2023/9/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