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2 阅读:84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颗粒或粉料运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冷链运输是指在运输全过程中,无论是灌装、卸货、变更运输方式等与运输相关的环节,都使所运输货物始终保持一定低温的运输;冷链运输方式可以是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也可以是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方式。颗粒或粉料的冷链运输,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专用的保温罐装车进行运输,即,将待运输的颗粒抽入运输车的罐体中,由于颗粒是与罐体内壁直接接触,罐体每次运输使用过后,都需将罐体内部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以便下次再次使用,因此延伸出一种用于集装箱的内衬袋,已有技术中的内衬袋的袋体是呈长方体状的,将粉剂货物或者颗粒货物装入内衬袋内,进行运输,并且还能通过集装箱进行制冷或制热。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内衬袋在集装箱中仅通过上方的悬吊绳悬挂,顶壁的内衬袋会因为颗粒的表面张力或静电与颗粒粘接,在运输的过程中涌动会拉扯悬吊绳的连接部,使得内衬袋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内衬袋在运输过程中损坏,本技术提供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及其连接结构。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装箱内衬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上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横向支撑组件和纵向支撑组件,所述横向支撑组件包括气囊,所述袋体上设置有多圈所述气囊,多圈所述气囊沿所述袋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纵向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袋体上并支撑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货物运输时,首先将集装箱内衬袋固定在集装箱内,然后往袋体内灌装颗粒,灌装完毕后,往气囊内填充气体,使得气囊膨胀对袋体进行支撑,也可在袋体安装时,往气囊内充气,对袋体提供环形支撑,然后将袋体固定,然后用纵向支撑组件固定两个相邻的气囊,减少两个气囊相互靠近;通过设置的支撑机构,实现对袋体的横向支撑和纵向支撑,降低了在运输过程中颗粒的涌动带动袋体晃动,同时减少颗粒的表面张力吸附袋体,减少了对袋体的撕扯,减少了内衬袋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几率,延长了内衬袋的使用寿命,进而使得内衬袋可多次重复使用,降低成本。
7.可选的,所述横向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条,所述支撑条设置有多个且分别与多圈所述气囊对应且设置于所述袋体的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支撑条位于气囊的两侧,对气囊进行支撑,在运输的过程中,支撑条对袋体提供硬性支撑,进而进一步降低了颗粒对袋体的撕扯,进一步的提
高了对内衬袋的防护,减少了内衬垫的损伤,提高了内衬垫的使用寿命。
9.可选的,所述纵向支撑组件包括气杆,所述气杆和所述气囊间隔设置且两端分别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袋体内灌注完毕颗粒后,对气杆进行充气,使得气杆的两端抵紧两端的气囊,通过多根气杆的相互配合,使得气囊的位置趋近于固定,进一步的降低了颗粒涌动时,对袋体的撕扯,降低了袋体的损坏,进一步的延长了袋体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所述纵向支撑组件还包括伸缩部和支撑部,所述气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伸缩部,所述伸缩部上均设置有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气囊抵接并推动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相互远离。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气杆进行充气时,两端的支撑部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气囊抵接,伸缩部对支撑部进行支撑并推动支撑部带动两个气囊相互远离,气囊两侧的支撑部对气囊共同施力,进而使得气囊位置固定,对气囊的限定更为牢固,进而在颗粒运输的过程中,颗粒的涌动对袋体的位移更加的小,减少了对袋体的撕扯,进而实现了对内衬袋的保护。
13.可选的,所述支撑部形成有卡槽,所述支撑部呈“]”型,所述气囊位于所述卡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插接在支撑部的卡槽内,在颗粒运输的过程中,颗粒涌动并带动袋体晃动,支撑部与气囊的连接更为稳固,减少了支撑部与气囊分离的几率,进而使得气囊的固定更为稳固,使得气囊对袋体的固定更为牢固,进一步减少了颗粒对袋体的撕扯,降低了袋体的损坏的几率。
15.可选的,所述纵向支撑组件还包括对位部,所述支撑部上均设置有所述对位部,所述对位部用于支撑相邻所述气杆端部的所述支撑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颗粒带动袋体晃动时,支撑部的支撑力部分施加在气囊上,部分施加在对位部上,使得气囊两侧的支撑部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了两个支撑部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出现,减少了对气囊的弯折,使得气囊对袋体的支撑得以保持。
17.可选的,所述袋体的边角上均采用纤维单面胶带粘贴并热合线脚加固。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袋体四个边角的加固,增强了薄弱的边角处,降低了边角处漏颗粒的几率出现,使得袋体对颗粒的运输效果得以保持。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衬袋上的第一悬吊机构,所述第一悬吊机构包括悬吊绳、第一挂钩和第一吊环,所述气囊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悬吊绳,所述第一挂钩设置在所述悬吊绳上,集装箱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吊环,所述第一挂钩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吊环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袋体放置在集装集装箱内,然后按照点位将第一挂钩与第一吊环连接,然后对袋体内进行颗粒的灌装;设置的第一悬吊机构对气囊进行固定,气囊对袋体进行支撑,相当于袋体的骨架,通过对骨架的固定,一方面减少对袋体的拉扯,再一方面,对袋体的固定效果更好,能够减少颗粒的晃动或以静电对袋体的吸附拉扯,进而降低了对袋体的损伤,延长了袋体的使用寿命。
21.可选的,所述袋体上设置有第二悬吊机构,所述第二悬吊机构包括第二吊扣、松紧带、第二挂钩和第二吊环,所述袋体上粘接有多个所述第二吊扣,所述松紧带设置在所述第
二吊扣上,所述第二挂钩设置在所述松紧带上,所述第二吊环设置在集装箱上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挂钩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吊环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悬吊机构固定完毕后,然后将第二挂钩钩接在第二吊环上,然后在进行颗粒的灌装;设置的第二悬吊机构对袋体的固定进一步加强,且通过设置的松紧带,使得颗粒在拉扯袋体时,有一个力的释放,对拉扯力进行削减,进而使得对袋体的损伤进一步的降低,同时也是一道保险,能够降低第一悬吊机构损坏的几率或者在第一悬吊机构损坏后也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23.可选的,所述袋体上还设置有吊挂机构,所述吊挂机构包括吊挂方钢、吊挂部、吊挂绳和吊挂环,所述吊挂环设置在集装箱的车尾顶部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吊挂环上悬挂有所述吊挂绳,所述吊挂绳上设置有多个绳扣,同一高度的所述绳扣上共同穿设有吊挂方钢,所述吊挂部设置在所述袋体上且设置有多个,所述吊挂部与所述吊挂方钢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袋体的上方固定完毕后,将吊挂绳固定在吊挂环上,然后将吊挂方钢与吊挂部连接,然后将吊挂方钢依次穿设在绳扣上;通过设置的吊挂机构,一方面将袋体靠近集装箱箱尾的一端固定,减少袋体的晃动,再一方面,能够减少对集装箱的冲击,再一方面,便于颗粒的灌装,减少袋体褶皱的出现。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的支撑机构,实现对袋体的横向支撑和纵向支撑,降低了在运输过程中颗粒的涌动带动袋体晃动,同时减少颗粒的表面张力吸附袋体,减少了对袋体的撕扯,减少了内衬袋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几率,延长了内衬袋的使用寿命,进而使得内衬袋可多次重复使用,降低成本;2.气囊插接在支撑部的卡槽内,在颗粒运输的过程中,颗粒涌动并带动袋体晃动,支撑部与气囊的连接更为稳固,减少了支撑部与气囊分离的几率,进而使得气囊的固定更为稳固,使得气囊对袋体的固定更为牢固,进一步减少了颗粒对袋体的撕扯,降低了袋体的损坏的几率;3.当颗粒带动袋体晃动时,支撑部的支撑力部分施加在气囊上,部分施加在对位部上,使得气囊两侧的支撑部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了两个支撑部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出现,减少了对气囊的弯折,使得气囊对袋体的支撑得以保持;4.将袋体放置在集装集装箱内,然后按照点位将第一挂钩与第一吊环连接,然后对袋体内进行颗粒的灌装;设置的第一悬吊机构对气囊进行固定,气囊对袋体进行支撑,相当于袋体的骨架,通过对骨架的固定,一方面减少对袋体的拉扯,再一方面,对袋体的固定效果更好,能够减少颗粒的晃动对袋体的拉扯,进而降低了对袋体的损伤,延长了袋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集装箱内衬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集装箱内衬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集装箱内衬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纵向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后门挡的正视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纵向支撑组件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连接管的安装位置展示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各部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悬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a的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吊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0、袋体;110、筒体;120、前门挡;130、后门挡;140、排气管;150、装料管;160、进气管;170、卸料管;180、气垫;190、取样管;200、支撑机构;210、横向支撑组件;211、气囊;212、支撑条;213、连接管;214、连接耳;220、纵向支撑组件;221、气杆;222、伸缩部;223、支撑部;224、对位部;225、卡槽;226、第一通气管;227、第二通气管;300、第一悬吊机构;310、悬吊绳;320、第一挂钩;330、第一吊环;340、第一吊扣;350、连接环;400、第二悬吊机构;410、第二吊扣;420、松紧带;430、第二挂钩;440、第二吊环;500、吊挂机构;510、吊挂方钢;520、吊挂部;521、第一吊挂布;522、第二吊挂布;530、吊挂绳;540、吊挂环;550、绳扣;600、导电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图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集装箱内衬袋。
30.实施例1:参考图1和图2,集装箱内衬袋,包括袋体100,袋体100包括筒体110,筒体110为圆柱筒且可以为pp材质或者pe材质,也可以pp材质和pe材质混合使用通过热合的方式连接;筒体110的两端分别热合连接有前门挡120和后门挡130,前门挡120和后门挡130均可采用pe材质,前门挡120、后门挡130和筒体110的底壁的外侧壁均粘接有pp编织布。
31.参考图1和图2,前门挡120上固定连接有排气管140,排气管140为塑料材质且位于前门挡120的左上角,排气管140用于在往筒体110内灌注颗粒时进行排气,排气管140不使用时可用胶带粘接在前门挡120上;前门挡120上固定连接有装料管150,装料管150位于前门挡120中间靠上位置,且高度低于排气管140的高度,前门挡120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160,进气管160的高度低于进液管的高度,且在运输颗粒时,可通过进气管160往内部填充氮气;前门挡120上固定连接有卸料管170,卸料管170与筒体110内部连通,卸料管170位于前门挡120靠近筒体110底壁的位置且可根据需求设置左右安装位置,本实施例,卸料管170位于前门挡120宽度方向的五分之三处;装料管150、进气管160和卸料管170均可采用胶带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前门挡120上,也可采用热合的方式封口然后进行胶带粘接;也可根据需要在后门挡130上安装取样管190,便于取样。
32.参考图2,筒体110的底壁上粘接有便于出料的气垫180,气垫180充气后呈梯形,且两个气垫180位于筒体110靠近后门挡130的一端,根据卸料管170的位置,两个气垫180设置为一大一小,大的气垫180位于卸料管170距离筒体110较远的一侧,小的气垫180位于卸料管170具体筒体110较近的一侧;进行卸料时,可根据颗粒的输出情况对两个气垫180进行充气,便于颗粒的排出;气垫180在不使用时,处于泄气状态,气垫180为塑料材质可压缩形成平面结构,且气垫180上固定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延伸至后门挡130位置处。
33.筒体110的外侧壁上均粘接有导电胶带600,导电胶带600与集装箱贴合用于导除静电,减少静电使得颗粒燃烧。
34.且本实施例也不仅仅局限于颗粒或者粉料的运输,对于譬如酒类等不易溶解筒体110的液体的同样可以进行运输。
35.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内衬袋的使用时,首先将收纳折叠的筒体110取出,然后按照筒体110的长度方向伸展,将筒体110放置在集装箱内,卸料管170位于靠近集装箱出口的一端,然后通过装料管150往筒体110内填充待运输颗粒,本实施例以颗粒为例,灌注完毕后,封闭排气管140,然后往筒体110内充斥氮气,并将进气管160封闭,通过氮气的充斥,进一步降低颗粒燃烧爆炸的几率。
36.实施例2: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筒体110上设置有用于对筒体110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200,进行颗粒运输时,将筒体110安装在集装箱内,用支撑机构200对筒体110进行支撑,然后往筒体110内灌注颗粒,进行颗粒的运输。支撑机构200包括横向支撑组件210,横向支撑组件210包括气囊211,气囊211为pe材质,气囊211呈环状且设置多个,每个气囊211均围绕筒体110设置,且多个气囊211沿筒体11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气囊211与筒体110粘接;横向支撑组件210还包括连接管213,连接管213为塑料材质,连接管213粘接在筒体110的底壁上且有多个气囊211依次连接且连通,连接管213延伸至后门挡130处;气囊211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耳214,连接耳214上开设有穿设孔,穿设孔的轴线与气囊211的长度方向一直,同一侧的多个连接耳214内共同穿设有支撑条212,支撑条212为圆柱状且两端呈半球形,支撑条212为硬性支撑。
37.参考图4、图5和图6,筒体110上设置有纵向支撑组件220,纵向支撑组件220包括多个气杆221,两个相邻气囊211之间均设置有两个气杆221,气杆221粘接的筒体110上,两个气杆221均位于筒体110的上顶壁上,且沿筒体110的宽度方向等均匀布设;气杆221的两端均设置有伸缩部222,伸缩部222一体设置在气杆221上且与气杆221连通,伸缩部222可沿长度方向伸缩,伸缩部222为塑料材质且可泄气时折叠压缩,伸缩部222与筒体110活动连接;伸缩部222远离气杆2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部223,支撑部223与伸缩部222连接且连通,且支撑部223远离伸缩部222的一端开设有卡槽225,支撑部223的竖截面呈“]”型,气囊211部分位于卡槽225内,且气囊211在卡槽225内膨胀与卡槽225的内壁充分贴合;气囊211两侧的支撑部223交错设置,且侧壁贴合,支撑部223的一侧设置有对位部224,对位部224固定连接在伸缩部222上且与伸缩部222连通,对位部224充气后呈板状结构,气囊211一侧的支撑部223与气囊211另一侧的对位部224抵接,两侧的支撑部223和对位部224形成卡合空间,使得气囊211位于卡合空间内,用于限制两个相邻的气囊211相互靠近;对位部224和支撑部223均为塑料材质且可泄气折叠,便于不使用时进行收纳。
38.参考图5和图6,气杆221沿筒体1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且相互远离的侧壁上均连接有第一通气管226,多个第一通气管226均沿筒体110向着底部延伸并共同连接有一根第二通气管227,第二通气管227延伸至后门挡130位置处。
39.前门挡120、后门挡130和筒体110连接的边角均采用纤维单面胶带粘接并热合线脚进行加固,减少边角漏液的情况出现。
40.参考图2和图4,筒体110的外侧壁上和气囊211远离筒体110的侧壁上均粘接有导
电胶带600,导电胶带600与集装箱贴合用于导除静电,减少静电使得颗粒燃烧。
41.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内衬袋的使用时,首先将收纳折叠的筒体110取出,然后按照筒体110的长度方向伸展,将筒体110放置在集装箱内,卸料管170位于靠近集装箱出口的一端,然后将支撑条212依次穿设在连接耳214内,然后从内到外将筒体110固定在集装箱内,并往气囊211内充气,同时往气杆221内充气,气囊211的充气速度缓于气杆221的充气速度,直至支撑部223膨胀,然后同步气杆221和气囊211的充气速度,使得气囊211在卡槽225内膨胀,然后继续往气杆221内充气,使得伸缩部222伸缩并带动支撑部223抵紧对位部224,然后第二通气管227和连接管213进行热合封堵;然后通过装料管150往筒体110内填充待运输颗粒,本实施例以颗粒为例,灌注完毕后,封闭排气管140,然后往筒体110内充斥氮气,并将进气管160封闭。
4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
43.参考图8,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集装箱上顶部上用于固定气囊211的第一悬吊机构300、设置于集装箱上顶部上用于固定筒体110的第二悬吊机构400和设置于集装箱上顶部上用于固定后门挡130的吊挂机构500;在进行内衬袋的安装时,首先将筒体110在集装箱内铺设,然后用第一悬吊机构300对气囊211进行固定,然后用第二悬吊机构400对筒体110进行固定,再然后用吊挂机构500对后门挡130进行固定,再往筒体110内灌注颗粒,然后进行运输。
44.参考图8和图9,第一悬吊机构300包括连接环350,每个支撑条212上均套设有四个连接环350,四个连接环350四个连接环350分为两组,每组的两个连接环350分别位于气杆221的两侧,四个连接环350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悬吊绳310,悬吊绳310在气囊211的上方连接并形成第一吊扣340,第一吊扣340上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挂钩320,第一挂钩320为红铝挂钩,集装箱的上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吊环330,第一挂钩320钩接在第一吊环330上。
45.参考图8和图10,第二悬吊机构400包括多个固定连接在集装箱上顶部的第二吊环440,第二吊环440沿筒体110的边缘对应布置,筒体110靠近集装箱上顶部的侧壁上粘接有多个第二吊扣410,第二吊扣410为pe材质,第二吊扣410形成有吊耳,吊耳内穿设有松紧带420,松紧带420的两端系合呈环形,松紧带420上连接于第二挂钩430,第二挂钩430与第一挂钩320结构相同,第二挂钩430钩接在第二吊环440上。
46.参考图8和图11,吊挂机构500包括两个固定连接在集装箱上顶部的吊挂环540,吊挂环540位于集装箱的车尾部,吊挂环540上悬挂有吊挂绳530,吊挂绳530沿竖直方向垂设,吊挂绳530上一体设置有多个绳扣550,本实施例优选为每个吊挂绳530上均设置有三个绳扣550;两个吊挂绳530相同高度的绳扣550内穿设有吊挂方钢510,吊挂方钢510;后门挡130上设置多个吊挂部520,吊挂部520包括多个第一吊挂布521,第一吊挂布521一体设置在前门挡120上涂覆的编织布上且为编织布材质,每个吊挂方钢510的中部对应两个第一吊挂布521,两个第一吊挂布521共同缠绕在吊挂方钢510上;后门挡130上一体成型有多个第二吊挂布522,第二吊挂布522与后门挡130采用同种材质,每个吊挂方钢510的每一端均对应两个第二吊挂布522,第二吊挂部520共同缠绕在吊挂方钢510上;通过两个第一吊挂布521和两个第二吊挂布522共同缠绕在吊挂方钢510上,一方面能够提高拉紧力,再一方面能够减少撕扯第一吊挂布521和第二吊挂布522与编织布和后门挡130的连接,再一方面,能够减少编织布和后门挡130受力不同导致的分离。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内衬袋的安装时,首先将筒体110在集装箱内铺设,然后将支撑条212依次穿设在连接耳214内,同时将连接耳214安装在支撑条212上;然后对气囊211和气杆221进行充气,使得气囊211和气杆221撑开,但是处于半充盈状态,然后通过第一挂钩320和第二挂钩430依次将筒体110固定,从集装箱内部到尾部的方式,依次固定第一挂钩320和第二挂钩430,整体悬挂完毕后,将气囊211和气杆221进行充气,气囊211的充气速度缓于气杆221的充气速度,直至支撑部223膨胀,然后同步气杆221和气囊211的充气速度,使得气囊211在卡槽225内膨胀,然后继续往气杆221内充气,使得伸缩部222伸缩并带动支撑部223抵紧对位部224,然后第二通气管227和连接管213进行热合封堵;然后通过装料管150往筒体110内灌注颗粒,并打开排气管140往外部排气,在装料的同时将卸料管170封堵,当颗粒灌注完毕后,通过进气管160往筒体110内充斥氮气,使得导电条与集装箱内壁抵接,然后封闭进气管160,将所有管路封闭,关闭集装箱车门,进行运输。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包括袋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00)上设置有支撑机构(200),所述支撑机构(200)包括横向支撑组件(210)和纵向支撑组件(220),所述横向支撑组件(210)包括气囊(211),所述袋体(100)上设置有多圈所述气囊(211),多圈所述气囊(211)沿所述袋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纵向支撑组件(220)设置在所述袋体(100)上并支撑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2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组件(210)还包括支撑条(212),所述支撑条(212)设置有多个且分别与多圈所述气囊(211)对应且设置于所述袋体(100)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撑组件(220)包括气杆(221),所述气杆(221)和所述气囊(211)间隔设置且两端分别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2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撑组件(220)还包括伸缩部(222)和支撑部(223),所述气杆(221)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伸缩部(222),所述伸缩部(222)上均设置有所述支撑部(223),所述支撑部(223)与所述气囊(211)抵接并推动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211)相互远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23)形成有卡槽(225),所述支撑部(223)呈“]”型,所述气囊(211)位于所述卡槽(225)内。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撑组件(220)还包括对位部(224),所述支撑部(223)上均设置有所述对位部(224),所述对位部(224)用于支撑相邻所述气杆(221)端部的所述支撑部(22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00)的边角上均采用纤维单面胶带粘贴并热合线脚加固。8.一种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上的第一悬吊机构(300),所述第一悬吊机构(300)包括悬吊绳(310)、第一挂钩(320)和第一吊环(330),所述气囊(211)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悬吊绳(310),所述第一挂钩(320)设置在所述悬吊绳(310)上,集装箱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吊环(330),所述第一挂钩(32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吊环(330)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00)上设置有第二悬吊机构(400),所述第二悬吊机构(400)包括第二吊扣(410)、松紧带(420)、第二挂钩(430)和第二吊环(440),所述袋体(100)上粘接有多个所述第二吊扣(410),所述松紧带(420)设置在所述第二吊扣(410)上,所述第二挂钩(430)设置在所述松紧带(420)上,所述第二吊环(440)设置在集装箱上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挂钩(43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吊环(440)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箱内衬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00)上还设置有吊挂机构(500),所述吊挂机构(500)包括吊挂方钢(510)、吊挂部(520)、吊挂绳(530)和吊挂环(540),所述吊挂环(540)设置在集装箱的车尾顶部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吊挂环(540)上悬挂有所述吊挂绳(530),所述吊挂绳(530)上设置有多个绳扣(550),同一高度的所述绳扣(550)上共同穿设有吊挂方钢(510),所述吊挂部(520)设置在所述袋体(100)上且设置有多个,所述吊挂部(520)与所述吊挂方钢(510)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颗粒或粉料运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及其连接结构,其包括袋体,所述袋体上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横向支撑组件和纵向支撑组件,所述横向支撑组件包括气囊,所述袋体上设置有多圈所述气囊,多圈所述气囊沿所述袋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纵向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袋体上并支撑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袋体的的底壁上粘接有便于出料的气垫,气垫充气后呈梯形,且两个气垫位于袋体的出料端,气垫充气使得颗粒或粉料聚集在出料端。本申请具有减少内衬袋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效果。中损坏的效果。中损坏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姜鹏 卞慎坤 刘尊平 姜正礼 张凯 黄志勇 焦德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喜亚包装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0
技术公布日:2023/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