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2
阅读:8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全自动抛秧机。
背景技术:
2.专利号为cn202121368108.8,公开了一种抛秧机,在机体上安装有取秧机构、分秧机构、抛秧机构,取秧机构将秧盘中的秧苗向下顶出,分秧机构将取秧机构顶出的秧苗输送给抛秧机构,取秧机构包括取秧机构支架、秧苗顶出机构、秧盘进给驱动机构;在取秧机构支架上设置有秧盘托架,在秧盘托架上开设有一排落秧槽,落秧槽位于分秧机构上方,在秧盘托架上方安装有秧苗顶出机构和秧盘进给驱动机构;秧盘进给驱动机构驱动秧盘在秧盘托架上有序进给至秧苗顶出机构下方;秧苗顶出机构将秧盘中的秧苗向下顶出,并从落秧槽掉落至分秧机构上。秧苗顶出机构包括转动盘和顶出机架,转动盘驱动顶出机架上下移动;在取秧机构支架上安装第一滑槽,顶出机架安装在第一滑槽内,顶出机架可沿第一滑槽上下滑动,在顶出机架下端安装有一排顶出杆,在顶出机架上端安装有第二滑槽;在转动盘上安装有偏心轴,偏心轴轴线偏离转动盘轴线,偏心轴安装在第二滑槽内,偏心轴可沿第二滑槽往复相对移动;转动盘旋转一周,顶出机架上下往复移动一次。这种抛秧机将秧苗从秧盘中向下顶出,并分秧、抛秧,结构比较复杂,秧苗夹取的速度比较慢,各个机构容易出现问题,工序比较多,抛秧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秧苗加速射入田间的射秧结构。
4.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
5.一种全自动抛秧机,包括机体,用于输送秧盘的秧盘输送结构,用于夹取秧苗并将秧苗抛出的抛秧结构;所述秧盘输送结构倾斜设置在机体上侧,所述抛秧结构转动设置在机体上侧,秧盘输送结构的底部靠近抛秧结构;所述抛秧结构包括与机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架,左转动轮,右转动轮,带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的动力源,连接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之间的若干支撑板,每一支撑板上设有夹取秧苗的夹紧结构,所述夹紧结构包括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以及若干相间设置的夹子;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一活动杆连接,第二夹臂与第二活动杆连接;后一夹紧结构上的夹子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的夹子向右侧偏离一个位置;或者后一夹紧结构上的夹子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的夹子向左侧偏离一个位置;所述抛秧结构还包括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的驱动结构。
6.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秧盘输送结构包括固定架,第一传输结构,第二传输结构以及用于支撑秧盘的若干秧盘承载板,所述第一传输结构转动设置在固定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传输结构转动设置在固定架的右侧,若干秧盘承载板设置在第一传输结构和第二传输结构之间,且秧盘承载板的左端与第一传输结构连接,右端与第二传输结构连接,所述秧盘承
载板的表面相间设有若干容纳孔,容纳孔用于容纳秧盘的杯状容器。
7.一种优选方案是若干秧盘承载板相间设置,相邻秧盘承载板之间形成夹槽,秧盘的钵碗坐落在夹槽内,所述第一传输结构为第一传输链条,第二传输结构为第二传输链条,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转动设有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所述固定架的右侧转动设有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第一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所述第二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之间。
8.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驱动杆,左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右端活动穿过右转动轮指向第二凸轮;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左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杆,右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左端活动穿过左转动轮指向第一凸轮;当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时,第一驱动杆与第二凸轮接触,第一驱动杆驱动第一活动杆来回移动,第二驱动杆与第一凸轮接触,第二驱动杆驱动第二活动杆来回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紧或者松开。
9.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与左转动轮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与右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驱动杆活动穿过第三通孔和右转动轮后指向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驱动杆活动穿过第二通孔和左转动轮后指向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位于第四通孔内。
10.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抛秧结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穿过左转动轮后与支撑架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右端穿过右转动轮后与支撑架右侧转动连接,动力源用于驱动转轴转动。
11.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右侧;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与左转动轮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与右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活动卡设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滚珠伸出第三通孔的部分指向第二凸轮或者与第二凸轮接触,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右端与第一滚珠接触,左端与第一复位弹簧接触;所述第二通孔内活动卡设有第二滚珠,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位于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左端与第二滚珠接触,所述第二滚珠伸出第二通孔的部分指向第一凸轮或者与第一凸轮接触,右端与第二复位弹簧接触。
12.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夹臂通过螺丝与第一活动杆锁紧,第二夹臂通过螺丝与第二活动杆锁紧。
13.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支撑架的左侧设有左环形槽,右侧设有右环形槽,所述第一凸轮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左环形槽内,第一凸轮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左环形槽;第二凸轮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右环形槽内,第二凸轮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右环形槽。
14.一种优选方案是秧盘输送结构的底部设有秧盘压紧结构,所述秧盘压紧结构包括固定杆,相间设置的压紧片,所述固定杆的两端与秧盘输送结构连接,压紧片的顶部与固定杆连接,底部靠近秧盘输送结构表面且与秧盘输送结构之间形成压紧空间。
15.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机体在田间行驶,装有秧苗的秧盘放在秧
盘输送结构表面,秧盘输送结构将秧苗输送至靠近抛秧结构,动力源带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夹紧结构一起转动,同时在夹紧结构转动过程中,装有秧苗的秧苗盘靠近抛秧装置的前侧,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时,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带动支撑板和夹紧结构一起转动,当其中第一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转动至靠近秧苗盘时或者靠近秧苗盘之前,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取秧苗之后,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合拢,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继续转动,第一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夹紧秧苗后也随之转动;同时,第二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转动至靠近秧苗盘时或者靠近秧苗盘之前,驱动结构驱动第二块支撑板上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取秧苗之后,驱动结构驱动第二块支撑板上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合拢,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继续转动,第n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夹紧秧苗后也随之转动;同时,第n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转动至靠近秧苗盘时或者靠近秧苗盘之前,驱动结构驱动第n块支撑板上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取秧苗之后,驱动结构驱动第n块支撑板上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合拢,完成夹秧。当第一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带动秧苗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的秧苗抛落至田间;当第二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带动秧苗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的秧苗抛落至田间;当第n块支撑板上的夹紧结构带动秧苗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的秧苗抛落至田间,完成抛秧。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一圈后,夹子将一排的秧苗全部夹完,之后将秧苗依次抛出;结构简单,夹秧和抛秧效率比较高,自动完成秧苗的输送,夹取和抛出。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发明除去机体时的立体图;
19.图3是本发明中秧盘输送结构输送秧盘时的立体图;
20.图4是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是本发明中秧盘承载板的立体图;
22.图6是本发明中秧苗加速射出结构的立体图;
23.图7是本发明中抛秧结构的立体图一;
24.图8是图7中b的局部放大图;
25.图9是本发明中抛秧结构的立体图二;
26.图10是图9中c的局部放大图;
27.图11是本发明中抛秧结构的立体图三;
28.图12是本发明中抛秧结构的立体图四;
29.图13是本发明中夹紧结构的立体图;
30.图14是图13中d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5是图13中e的局部放大图;
32.图16是本发明中夹子的立体图一;
33.图17是本发明中夹子的立体图二;
34.图18是本发明中第二连接块的立体图;
35.图19是本发明中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阐述本发明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37.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19所示,一种全自动抛秧机,包括机体10,用于输送秧盘12的秧盘输送结构20,用于夹取秧苗11并将秧苗11抛出的抛秧结构30;所述秧盘输送结构20倾斜设置在机体10上侧,所述抛秧结构30转动设置在机体10上侧,秧盘输送结构20的底部靠近抛秧结构30;所述抛秧结构30包括与机体10固定连接的支撑架31,左转动轮32,右转动轮33,带动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的动力源,连接在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之间的若干支撑板34,每一支撑板34上设有夹取秧苗11的夹紧结构35,所述夹紧结构35包括第一活动杆351,第二活动杆352,以及若干相间设置的夹子353;所述夹子353包括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所述第一夹臂354与第一活动杆351连接,第二夹臂355与第二活动杆352连接;后一夹紧结构35上的夹子353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35的夹子353向右侧偏离一个位置;或者后一夹紧结构35上的夹子353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35的夹子353向左侧偏离一个位置;所述抛秧结构30还包括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的驱动结构36。
38.如图1和图19所示,机体10在田间行驶,装有秧苗11的秧盘12放在秧盘输送结构20表面,秧盘输送结构20将秧苗11输送至靠近抛秧结构30,动力源带动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夹紧结构35一起转动,同时在夹紧结构35转动过程中,驱动结构36控制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当夹紧结构35转动至靠近秧盘12之前,驱动结构36控制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相对远离,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秧盘12位于抛秧结构30的前侧,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后,驱动结构36控制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相对靠近,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闭合,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后随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当夹有秧苗11的夹子353转动至远离秧盘12并位于抛秧结构30后侧时,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相对远离,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打开,秧苗11在重力的作用下抛入田间。
39.如图1和图19所示,后一夹紧结构35上的夹子353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35的夹子353向右侧偏离一个位置;一个位置的距离是秧盘12上相邻秧苗11之间的距离。同一支撑板
34上的夹紧结构35中的相邻夹子353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相邻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中的相邻夹子353之间是相互错开的,以便不同位置的夹子353夹取秧盘12中不同位置的秧苗11。若干支撑板34上的夹子353数量总和与秧盘12一排的秧苗11数量是相等的。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一圈后,夹子353将一排的秧苗11全部夹完。
40.如图1和图19所示,或者后一夹紧结构35上的夹子353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35的夹子353向左侧偏离一个位置;一个位置的距离是秧盘12上相邻秧苗11之间的距离。同一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中的相邻夹子353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相邻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中的相邻夹子353之间是相互错开的,以便不同位置的夹子353夹取秧盘12中不同位置的秧苗11。若干支撑板34上的夹子353数量总和与秧盘12一排的秧苗11数量是相等的。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一圈后,夹子353将一排的秧苗11全部夹完。
41.如图1和图19所示,装有秧苗11的秧盘12靠近抛秧结构30的前侧,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时,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带动支撑板34和夹紧结构35一起转动,当其中第一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转动至靠近秧盘12时或者靠近秧盘12之前,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合拢,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继续转动,第一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夹紧秧苗11后也随之转动;同时,第二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转动至靠近秧盘12时或者靠近秧盘12之前,驱动结构36驱动第二块支撑板34上的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驱动结构36驱动第二块支撑板34上的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合拢,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继续转动,第n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夹紧秧苗11后也随之转动;同时,第n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转动至靠近秧盘12时或者靠近秧盘12之前,驱动结构36驱动第n块支撑板34上的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驱动结构36驱动第n块支撑板34上的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合拢,完成夹秧。当第一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带动秧苗11转动至抛秧结构30的后侧时,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之间的秧苗11抛落至田间;当第二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带动秧苗11转动至抛秧结构30的后侧时,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之间的秧苗11抛落至田间;当第n块支撑板34上的夹紧结构35带动秧苗11转动至抛秧结构30的后侧时,驱动结构36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和第二活动杆352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张开,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之间的秧苗11抛落至田间,完成抛秧。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一圈后,夹子353将一排的秧苗11全部夹完。
42.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秧盘输送结构20包括固定架21,第一传输结构22,第二传输结构23以及用于支撑秧盘12的若干秧盘承载板24,所述第一传输结构22转动设置在固定架21的左侧,所述第二传输结构23转动设置在固定架21的右侧,若干秧盘承载板24设置在第一传输结构22和第二传输结构23之间,且秧盘承载板24的左端与第一传输结构22连接,
右端与第二传输结构23连接,所述秧盘承载板24的表面相间设有若干容纳孔241,容纳孔241用于容纳秧盘12的杯状容器。
43.如图1和图19所示,秧盘12放在秧盘承载板24表面,秧盘12的杯状容器位于容纳孔241内,第一传输结构22和第二传输结构23带动秧盘12和秧盘承载板24一起移动,秧盘输送结构20可以不断为抛秧结构30输送秧苗11。
44.如图1和图19所示,若干秧盘承载板24相间设置,相邻秧盘承载板24之间形成夹槽242,秧盘12的钵碗坐落在夹槽242内,所述第一传输结构22为第一传输链条,第二传输结构23为第二传输链条,所述固定架21的左侧转动设有第一链轮211和第二链轮212,所述固定架21的右侧转动设有第三链轮213和第四链轮214,所述第一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一链轮211和第二链轮212之间,所述第二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三链轮213和第四链轮214之间。
45.如图1和图19所示,第一传输链条连带动第一链轮211和第二链轮212转动,第二传输链条带动第三链轮213和第四链轮214转动。秧盘12放在秧盘承载板24表面,秧盘12的杯状容器位于容纳孔241内,秧盘12的钵碗坐落在夹槽242内,秧盘承载板24可以对秧盘12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第一传输结构22和第二传输结构23带动秧盘12和秧盘承载板24一起移动。
46.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驱动结构36包括第一凸轮361和第二凸轮362,所述第一凸轮361设置在支撑架31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362设置在支撑架31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杆351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驱动杆371,左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372,所述第一驱动杆371的右端活动穿过右转动轮33指向第二凸轮362;所述第二活动杆352的左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杆373,右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374,所述第二驱动杆373的左端活动穿过左转动轮32指向第一凸轮361;当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时,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接触,第一驱动杆371驱动第一活动杆351来回移动,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接触,第二驱动杆373驱动第二活动杆352来回移动,使得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紧或者松开。
47.如图1和图19所示,装有秧苗11的秧盘12靠近抛秧装置的前侧,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驱动杆371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驱动杆373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凹面接触,第一复位弹簧372推动第一驱动杆371和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二凸轮362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凹面接触,第二复位弹簧374推动第二驱动杆373和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一凸轮361方向移动,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将秧苗11夹紧。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后,随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驱动杆371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驱动杆373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秧苗11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抛秧装置的后侧抛入田间。如此不断的重复,秧苗11可以不断的夹取,之后不断的抛入田间,抛秧效率高。
48.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支撑板34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381与左转动轮32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382与右转动轮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381贯穿有第一通孔383和第二通孔384,所述第二连接块382贯穿有第三通孔385和第四通孔386,所述第一驱动杆371活动穿过第三通孔385和右转动轮33后指向第二凸轮362,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72位于第一通孔383内,所述第二驱动杆373活动穿过第二通孔384和左转动轮32后指向第一凸轮361;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74位于第四通孔386内。
49.如图1和图19所示,装有秧苗11的秧苗11盘靠近抛秧装置的前侧,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驱动杆371沿着第三通孔385移动,第一驱动杆371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驱动杆373沿着第二通孔384移动,第二驱动杆373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凹面接触,第一复位弹簧372推动第一驱动杆371和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二凸轮362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凹面接触,第二复位弹簧374推动第二驱动杆373和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一凸轮361方向移动,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将秧苗11夹紧。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后,随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第一驱动杆371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驱动杆371沿着第三通孔385移动,第一驱动杆371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驱动杆373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驱动杆373沿着第二通孔384移动,第二驱动杆373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秧苗11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抛秧装置的后侧抛入田间。如此不断的重复,秧苗11可以不断的夹取,之后不断的抛入田间,抛秧效率高。
50.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抛秧结构30包括转轴39,所述转轴39的左端穿过左转动轮32后与支撑架31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39的右端穿过右转动轮33后与支撑架31右侧转动连接,动力源用于驱动转轴39转动。动力源可以是电机。电机通过皮带轮带动转轴39转动,转轴39带动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转动。
51.如图1和图1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36包括第一凸轮361和第二凸轮362,所述第一凸轮361设置在支撑架31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362设置在支撑架31的右侧;所述支撑板34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381与左转动轮32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382与右转动轮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381贯穿有第一通孔383和第二通孔384,所述第二连接块382贯穿有第三通孔385和第四通孔386;所述第三通孔385内活动卡设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滚珠伸出第三通孔385的部分指向第二凸轮362或者与第二凸轮362接触,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72位于第一通孔383内,所述第一活动杆351的右端与第一滚珠接触,左端与第一复位弹簧372接触;所述第二通孔384内活动卡设有第二滚珠,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74位于第四通孔386内,所述第二活动杆352的左端与第二滚珠接触,所述第二滚珠伸出第二通孔384的部分指向第一凸轮361或者与第一凸轮361接触,右端与第二复位弹簧374接触。
52.如图1和图19所示,装有秧苗11的秧苗11盘靠近抛秧装置的前侧,左转动轮32和右
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第一滚珠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滚珠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滚珠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滚珠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之后,第一滚珠与第二凸轮362的凹面接触,第一复位弹簧372推动第一滚珠和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二凸轮362方向移动,第二滚珠与第一凸轮361的凹面接触,第二复位弹簧374推动第二滚珠和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一凸轮361方向移动,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将秧苗11夹紧。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后,随左转动轮32和右转动轮33逆时针转动,当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夹取秧苗11转动至抛秧装置的后侧时,第一滚珠与第二凸轮362的凸面接触,第一滚珠驱动第一活动杆351往第一复位弹簧372方向移动,第一复位弹簧37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滚珠与第一凸轮361的凸面接触,第二滚珠驱动第二活动杆352往第二复位弹簧374方向移动,第二复位弹簧37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处于张开状态,秧苗11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抛秧装置的后侧抛入田间。如此不断的重复,秧苗11可以不断的夹取,之后不断的抛入田间,抛秧效率高。
53.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第一夹臂354通过螺丝与第一活动杆351锁紧,第二夹臂355通过螺丝与第二活动杆352锁紧。
54.如图1和图19所示,第一夹臂354和第二夹臂355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可以调节夹紧秧苗11的松紧度。
55.如图1和图19所示,所述支撑架31的左侧设有左环形槽311,右侧设有右环形槽312,所述第一凸轮361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左环形槽311内,第一凸轮361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左环形槽311;第二凸轮362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右环形槽312内,第二凸轮362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右环形槽312。
56.如图1和图19所示,可以调节第一凸轮361与支撑架31的左侧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第二凸轮362与支撑架31的右侧的相对位置,方便夹取秧苗11。
57.如图1和图1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秧盘输送结构20的底部设有秧盘压紧结构40,所述秧盘压紧结构40包括固定杆41,相间设置的压紧片42,所述固定杆41的两端与秧盘输送结构20连接,压紧片42的顶部与固定杆41连接,底部靠近秧盘输送结构20表面且与秧盘输送结构40之间形成压紧空间。压紧片42可以将结在一起的秧苗11分开,方便夹子353夹取秧苗11。
58.如图1和图1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秧盘12放置在秧盘输送结构20表面,秧盘输送结构20带动秧盘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秧盘压紧结构40压紧在秧盘12表面,抛秧结构30不断将秧盘12上的秧苗夹取并抛出,同时秧盘12在移动过程中,秧盘12的前端与秧盘输送结构20脱离,此时秧盘压紧结构40压紧在秧盘的后端,防止秧盘12脱离秧盘输送结构20,直至秧盘12的最后一排秧苗夹取完之后,秧盘12脱离秧盘压紧结构40,此时秧盘12从秧盘输送结构20的前端脱离,秧盘12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下来。
59.如图1和图19所示,秧盘输送结构20的底部下方设有秧盘收集仓50。当秧盘12的最后一排秧苗被夹取完之后,秧盘12脱离秧盘压紧结构40,此时秧盘从秧盘输送结构20的前端脱离,秧盘12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秧盘收集仓50内。
60.如图1和图1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抛秧结构30的后侧还有设有秧苗加速射出结构
60,所述秧苗加速射出结构60包括若干射秧管61,以及设置在射秧管61底部的加速结构62;抛秧结构30将秧苗抛入射秧管61内后,秧苗11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加速结构62,加速结构62将秧苗11加速射至田间。
61.如图1和图19所示,射秧管61为上端宽、下端窄的结构,相邻支撑板34上设有相邻几个夹紧结构35夹取的秧苗11可以依次将秧苗抛入射秧管61内,减少射秧管61和加速结构62的数量。
62.如图1和图19所示,加速结构62包括第一加速轮621,第二加速轮622,带动第一加速轮621和第二加速轮622加速转动的电机63,第一加速轮621和第二加速轮622之间形成加速槽,秧苗11从加速槽内加速射向田间。
63.如图1和图19所示,每个射秧管61内都有一个加速结构62,若干第一加速轮621通过第一转动杆64连接,若干第二加速轮622通过第二转动杆65连接,电机63带动第一转动杆64和第二转动杆65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加速轮621和第二加速轮622转动,第一加速轮621和第二加速轮622转动时带动秧苗加速射向田间。
64.以上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用于输送秧盘的秧盘输送结构,用于夹取秧苗并将秧苗抛出的抛秧结构;所述秧盘输送结构倾斜设置在机体上侧,所述抛秧结构转动设置在机体上侧,秧盘输送结构的底部靠近抛秧结构;所述抛秧结构包括与机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架,左转动轮,右转动轮,带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的动力源,连接在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之间的若干支撑板,每一支撑板上设有夹取秧苗的夹紧结构,所述夹紧结构包括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以及若干相间设置的夹子;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一活动杆连接,第二夹臂与第二活动杆连接;后一夹紧结构上的夹子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的夹子向右侧偏离一个位置;或者后一夹紧结构上的夹子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的夹子向左侧偏离一个位置;所述抛秧结构还包括驱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的驱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输送结构包括固定架,第一传输结构,第二传输结构以及用于支撑秧盘的若干秧盘承载板,所述第一传输结构转动设置在固定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传输结构转动设置在固定架的右侧,若干秧盘承载板设置在第一传输结构和第二传输结构之间,且秧盘承载板的左端与第一传输结构连接,右端与第二传输结构连接,所述秧盘承载板的表面相间设有若干容纳孔,容纳孔用于容纳秧盘的杯状容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若干秧盘承载板相间设置,相邻秧盘承载板之间形成夹槽,秧盘的钵碗坐落在夹槽内,所述第一传输结构为第一传输链条,第二传输结构为第二传输链条,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转动设有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所述固定架的右侧转动设有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第一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所述第二传输链条连接在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驱动杆,左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右端活动穿过右转动轮指向第二凸轮;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左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杆,右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左端活动穿过左转动轮指向第一凸轮;当左转动轮和右转动轮转动时,第一驱动杆与第二凸轮接触,第一驱动杆驱动第一活动杆来回移动,第二驱动杆与第一凸轮接触,第二驱动杆驱动第二活动杆来回移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紧或者松开。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与左转动轮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与右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驱动杆活动穿过第三通孔和右转动轮后指向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驱动杆活动穿过第二通孔和左转动轮后指向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位于第四通孔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结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穿过左转动轮后与支撑架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右端穿过右转动轮后与支撑架右侧转动连接,动力源用于驱动转轴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
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右侧;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块与左转动轮固定连接,右侧通过第二连接块与右转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活动卡设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滚珠伸出第三通孔的部分指向第二凸轮或者与第二凸轮接触,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右端与第一滚珠接触,左端与第一复位弹簧接触;所述第二通孔内活动卡设有第二滚珠,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位于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左端与第二滚珠接触,所述第二滚珠伸出第二通孔的部分指向第一凸轮或者与第一凸轮接触,右端与第二复位弹簧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通过螺丝与第一活动杆锁紧,第二夹臂通过螺丝与第二活动杆锁紧。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左侧设有左环形槽,右侧设有右环形槽,所述第一凸轮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左环形槽内,第一凸轮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左环形槽;第二凸轮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右环形槽内,第二凸轮的底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右环形槽。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输送结构的底部设有秧盘压紧结构,所述秧盘压紧结构包括固定杆,相间设置的压紧片,所述固定杆的两端与秧盘输送结构连接,压紧片的顶部与固定杆连接,底部靠近秧盘输送结构表面且与秧盘输送结构之间形成压紧空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抛秧机,包括机体,秧盘输送结构和抛秧结构;秧盘输送结构倾斜设置在机体上侧,抛秧结构转动设置在机体上侧,秧盘输送结构的底部靠近抛秧结构;抛秧结构包括与机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架,左转动轮,右转动轮,动力源和若干支撑板,每一支撑板上设有夹取秧苗的夹紧结构,夹紧结构包括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以及若干相间设置的夹子;夹子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与第一活动杆连接,第二夹臂与第二活动杆连接;后一夹紧结构上的夹子相对前一相邻夹紧结构的夹子向右侧偏离一个位置。盘输送结构输送秧苗,抛秧结构夹取秧苗,并将秧苗抛出,抛秧效率高,能够持续不断的将秧苗抛出,机械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
技术研发人员:胡承朋 胡光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耐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7
技术公布日:2023/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