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4 阅读:14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氨纶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氨纶是高弹性纤维,其分子结构由软硬链段交替共聚而成。软、硬段的热力学不相容性使其具有微相分离结构,从而赋予氨纶优异的拉伸弹性及回复性。但是,这种分子结构也会导致其他问题,例如: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柔性长链,氨纶易发生应力松弛而出现弹性下降;分子结构中缺少亲染料基团而导致染色性差;分子链上官能团易受氯原子攻击而发生化学键断裂,导致发黄发脆。随着氨纶应用领域的拓展,用户对氨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解决弹力不足、不耐氯漂和染色性不佳等问题。
3.公开号为cn11628878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回收聚酯制备高弹性氨纶的方法及制得的高弹性氨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使用pta与分子量小于200的二元醇反应制得芳香族聚酯二元醇;2)将步骤1)制得的芳香族聚酯二元醇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得到预聚物;3)对预聚物扩链,得到聚氨酯聚合物;4)将聚氨酯聚合物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其中,所述pta可用聚酯回收制得,利用了回收材料,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同时芳环的引入提高了氨纶的拉伸模量,使氨纶具备更好的弹性。
4.公开号为cn11604335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回收聚酯制备高弹性氨纶的方法及制得的高弹性氨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使用dmt与分子量小于200的二元醇反应制得芳香族聚酯二元醇;2)将步骤1)制得的芳香族聚酯二元醇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得到预聚物;3)对预聚物扩链,得到聚氨酯聚合物;4)将聚氨酯聚合物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其中,所述dmt可用聚酯回收制得。该发明中使用回收聚酯制备dmt,无需将dmt转变成pta,直接用dmt与二元醇反应制备聚酯二元醇,使得芳香族聚酯二醇的反应条件变得温和的同时,节省将dmt转变为pta的步骤,也利用了回收材料,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同时芳环的引入提高了氨纶的拉伸模量,使氨纶具备更好的弹性。
5.公开号为cn101113534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高弹性氨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氨纶纤维的原料包括聚醚二元醇、二异氰酸酯、正丁醇、混合胺、抗氧化剂、润滑解舒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黄变剂以及二甲基乙酰胺;其制备方法是通过预聚合反应得到预聚体,再经连续扩链反应得到高分子聚合物,然后添加各种助剂成为纺丝原液,最后经圆型甬道以干法纺丝并卷绕制得耐高温高弹性氨纶纤维丝筒。该耐高温高弹性氨纶纤维具有高耐热性能、高弹性、优良的退绕性、优异的条干均匀度等特点,并且该制备方法实现了扩链反应及助剂添加的连续进行,生产过程连续稳定,产品均匀度高,能够完全满足各种新型织物和高档面料的要求。
6.但是上述专利及现有技术制备的氨纶,易发生应力松弛而出现弹性下降,导致其弹力不足,综合力学性能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了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
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
9.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为:a1:按重量份,称取20-35份聚四亚甲基醚二醇、5-10份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02-0.3份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60-80份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0.05-1份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5-15℃,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1-5份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0.1-1份tio2、0.2-1份抗氧剂、0.1-1份紫外光吸收剂、0.2-1份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
10.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70-100℃,时间为90-150min。
11.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二甲基亚砜、六甲基磷酰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0.5-1份乙二胺、0.2-1份2-甲基戊二胺、0.05-1份二乙胺,溶解于7-15份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13.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60-90℃,反应时间为4-10h。
14.所述抗氧剂为1010抗氧剂或1076抗氧剂或264抗氧剂或168抗氧剂。
15.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2
ˊ-羟基-5
ˊ-甲基苯基) 苯并三氮唑或2,4-二羟基二苯甲酮或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或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16.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011防黄剂或tsa-245防黄剂。
17.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按重量份,在高压反应釜中将0.2-2.5份四氯化钛、2-7份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300-500份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30-50℃搅拌40-120min;b2:继续加入50-89份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2-7份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cas:444315-15-5),2-5份三乙胺,60-70℃搅拌120-16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
18.反应机理:(1)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分别与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钛盐发生胺基加成反应,得到含钛元素的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2)含钛元素的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参与聚氨酯反应,将聚倍半硅氧烷,有机钛金属配合物带入氨纶纤维。
19.技术效果:本发明的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
果:1、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在定伸长为300%条件下对氨纶丝循环拉伸6次,高弹性氨纶的滞后圈面积为3.95n
·
mm和变形损失为9.98mm,比普通氨纶均明显地降低;2、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在保持原有的良好力学性能的同时,具有更加优良的回弹性能,20min回弹率高达99.3%;3、当聚倍半硅氧烷和有机钛金属配合物被带入氨纶纤维时,它们可以与纤维分子链上的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合;这种键合可以增加纤维的结晶度,使其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耐化学腐蚀和耐氧化性能;还可以改善氨纶的柔顺性和抗静电性,使其更加柔软舒适,不易产生静电;同时,它们还可以提高氨纶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使其更加耐用和抗拉伸。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实验条件。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材料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21.实施例1: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为:a1:称取20k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5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02kg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60kg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0.05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5℃,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1kg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0.1kgtio2、0.2kg抗氧剂、0.1kg紫外光吸收剂、0.2kg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
22.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70℃,时间为90min。
23.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乙腈。
24.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称取0.5kg乙二胺、0.2kg2-甲基戊二胺、0.05kg二乙胺,溶解于7kg乙腈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25.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h。
26.所述抗氧剂为1010抗氧剂。
27.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2
ˊ-羟基-5
ˊ-甲基苯基) 苯并三氮唑。
28.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011防黄剂。
29.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在高压反应釜中将0.2kg四氯化钛、2kg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300kg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30℃搅拌40min;b2:继续加入50kg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2kg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
(cas:444315-15-5),2kg三乙胺,60℃搅拌12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
30.实施例2: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为:a1:称取25k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6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1kg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65kg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0.4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10℃,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2kg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0.4kgtio2、0.5kg抗氧剂、0.4kg紫外光吸收剂、0.5kg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
31.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80℃,时间为110min。
32.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
33.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称取0.6kg乙二胺、0.5kg2-甲基戊二胺、0.4kg二乙胺,溶解于9kg二甲基甲酰胺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34.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h。
35.所述抗氧剂为1076抗氧剂。
36.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
37.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011防黄剂。
38.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在高压反应釜中将1kg四氯化钛、3kg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350kg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35℃搅拌70min;b2:继续加入60kg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3kg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cas:444315-15-5),3kg三乙胺,65℃搅拌13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
39.实施例3: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为:a1:称取30k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8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2kg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75kg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0.8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10℃,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4kg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0.8kgtio2、0.9kg抗氧剂、0.8kg紫外光吸收剂、0.9kg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
40.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90℃,时间为130min。
41.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
42.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称取0.8kg乙二胺、0.9kg2-甲基戊二胺、0.8kg二乙胺,溶解于13kg二甲基亚砜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43.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h。
44.所述抗氧剂为264抗氧剂。
45.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46.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011防黄剂。
47.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在高压反应釜中将2kg四氯化钛、6kg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450kg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45℃搅拌100min;b2:继续加入80kg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6kg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cas:444315-15-5),4kg三乙胺,65℃搅拌15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
48.实施例4: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为:a1:称取35k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10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3kg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80kg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1k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15℃,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5kg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1kgtio2、1kg抗氧剂、1kg紫外光吸收剂、1kg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
49.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100℃,时间为150min。
50.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1,3-二甲基-2-咪唑啉酮。
51.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称取1kg乙二胺、1kg2-甲基戊二胺、1kg二乙胺,溶解于15kg六甲基磷酰三胺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52.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0h。
53.所述抗氧剂为168抗氧剂。
54.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55.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245防黄剂。
56.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在高压反应釜中将2.5kg四氯化钛、7kg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500kg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50℃搅拌120min;b2:继续加入89kg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7kg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cas:444315-15-5),5kg三乙胺,70℃搅拌16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
57.对比例1:为普通市售氨纶。
58.对比例2:不加入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其它同实施例1。
59.对比例3:不加入四氯化钛、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四氯化碳,其它同实施例1。
60.对比例4:不加入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cas:444315-15-5)、三乙胺,其它同实施例1。
61.具体实施方案中制备得到的氨纶测试方法参考fz/t50007-2012氨纶丝弹性试验方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氨纶丝弹性测试结果
62.通过以上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数据比较,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在定伸长为300%条件下对氨纶丝循环拉伸6次,高弹性氨纶的滞后圈面积为3.95n
·
mm和变形损失为9.98mm,比普通氨纶均明显地降低;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20min回弹率高达99.3%,能有效提高普通氨纶的弹性;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可以提高普通氨纶的强度,使其更加耐用。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操作步骤为:a1:按重量份,称取20-35份聚四亚甲基醚二醇、5-10份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02-0.3份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预聚物;a2:向预聚物中加入60-80份非质子高极性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预聚物溶液;a3:继续向预聚物溶液中加入0.05-1份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均匀,降温至5-15℃,形成聚合物溶液;a4:向聚合物溶液中边搅拌边快速加入1-5份扩链剂混合物溶液,搅拌,加热,反应结束后得到聚氨酯脲溶液;a5:向聚氨酯脲溶液中加入0.1-1份tio2、0.2-1份抗氧剂、0.1-1份紫外光吸收剂、0.2-1份防黄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得到高弹性氨纶;其中,所述倍半硅氧烷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为:b1:按重量份,在高压反应釜中将0.2-2.5份四氯化钛、2-7份2,5-二氨基对苯二甲酸和300-500份四氯化碳混合均匀,通入氮气,30-50℃搅拌40-120min;b2:继续加入50-89份丙烯酸乙酯异氰酸酯、2-7份氨基丙基庚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2-5份三乙胺,60-70℃搅拌120-160min,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反应后得到倍半硅氧烷基异氰酸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1的反应温度为70-100℃,时间为90-150m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为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二甲基亚砜、六甲基磷酰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称取0.5-1份乙二胺、0.2-1份2-甲基戊二胺、0.05-1份二乙胺,溶解于7-15份非质子高极性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扩链剂混合物溶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4的反应温度为60-90℃,反应时间为4-10h。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1010抗氧剂或1076抗氧剂或264抗氧剂或168抗氧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2-(2
ˊ-羟基-5
ˊ-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或2,4-二羟基二苯甲酮或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或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黄剂为市售tsa-011防黄剂或tsa-245防黄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氨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关于高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聚四亚甲基醚二醇、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非质子高极性溶剂、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扩链剂、TiO2、抗氧剂、紫外光吸收剂、防黄剂为原料,通过喷丝板挤压在甬道内干法纺丝,制备高弹性氨纶;本发明制备的高弹性氨纶,在定伸长为300%条件下对氨纶丝循环拉伸6次,高弹性氨纶的滞后圈面积为3.95N


技术研发人员:陈化群 陈柄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烟台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4
技术公布日:2023/9/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