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5
阅读:7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2.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莲纹夜蛾,俗称夜盗虫、乌头虫等,是一种世界性发生分布的杂食性、暴食性害虫。据报道,斜纹夜蛾可以危害的寄主植物达109科389种。斜纹夜蛾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取食叶肉,受害叶仅剩一层窗纱状的表皮;高龄幼虫吃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皆被吃光仅剩主脉,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防治斜纹夜蛾的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单一药剂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而加大用药剂量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3.广藿香酮是从具有杀虫活性的广藿香精油中分离纯化而得到一种化合物,其为无色针状结晶,分子式为c
12h16
o4,分子量为224.257,其结构式如下:
[0004][0005]“广藿香精油的杀虫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曾庆钱等,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3):21-25)”公开了广藿香精油和广藿香酮对菜粉蝶和小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使用2.5-40mg/ml广藿香精油和1-10mg/ml的广藿香酮分别对菜粉蝶和小菜蛾幼虫进行喂食实验,均表现出较强烈的拒食作用;广藿香精油和广藿香酮对4龄菜粉蝶幼虫毒杀作用的lc
50
值分别为104.28μg/ml和32.20μg/ml。
[0006]“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解毒酶的影响(张嘉慧等,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6月1日)”公开了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胃毒作用、触杀作用、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杀虫剂的前景,并推测羧酸酯酶可能是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起作用的重要位点。
[0007]“广藿香酮的化学合成工艺及其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研究(黄思涵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1日)”公开了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具有强烈的拒食作用,且对两种害虫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其中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胃毒活性lc
50
分别为986.88mg/l和545.61mg/l,触杀lc
50
为1041.42mg/l和519.48mg/l。
[0008]
将不同农药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开发新型药剂的常用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农药品种的复配都是相加作用,真正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发明人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发现,将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复配时对斜纹夜蛾表现出增效作用。
[0009]
目前还未见有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
胺与广藿香酮复配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以解决使用单一药剂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的问题;以及加大用药剂量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问题。
[0011]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2]
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广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胺与藿香酮复配而成,其中:
[0013]
氰氟虫腙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4-7:9-1;
[0014]
乙基多杀菌素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40:3-1;
[00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20-8;
[0016]
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30:10-1。
[0017]
作为优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10。
[001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农药制剂,所述农药制剂由所述的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和农药学上接受的辅助成分制备而成。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中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基于此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施用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剂量施用时带来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0022]
实施例:广藿香酮复配的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0023]
1.试验对象: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采自河南郑州郊区的油菜田内,在试验室内用新鲜干净的油菜叶片连续饲养多代,选择大小一致且健康的3龄幼虫为试验对象。
[0024]
2.供试药剂
[0025]
97%氰氟虫腙原药(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0026]
81.2%乙基多杀菌素原药(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0027]
9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028]
94%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响水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029]
98%广藿香酮原药(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030]
将原药先用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单剂母液,再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设置多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均按等比方法设置7个梯度质量浓度,每个质量浓度药液50ml,备用。
[0031]
3.试验方法:(参考《ny/t 1154.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6部
分:杀虫活性试验浸虫法》)
[0032]
将试虫浸入药液中10s,用滤纸吸取多余药液后转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浸虫20头,并设只含有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24h观察试虫的死亡情况,分别记录各处理的总虫数和死虫数,并以此计算出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
[0033][0034]
上式中:p
‑‑
死亡率,单位为%;k
‑‑
死亡虫数;n
‑‑
处理总虫数。
[0035][0036]
上式中:p1‑‑
校正死亡率,单位为%;p
t
‑‑
处理死亡率,单位为%;p0‑‑
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
[0037]
4.数据分析:用dps软件对各处理药剂浓度对数值和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处理药剂的lc
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0038][0039]
上式中:ati
‑‑
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s
‑‑
标准药剂的lc
50
,单位为mg/l;m
‑‑
供试药剂的lc
50
,单位为mg/l。
[0040]
tti=tia×
pa+tib×
pb[0041]
上式中:tti
‑‑
混剂的理论毒理指数;tia‑‑
a药剂的毒力指数;pa‑‑
a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tib‑‑
b药剂的毒力指数;pb‑‑
b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042][0043]
上式中:ctc
‑‑
共毒系数;ati
‑‑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
‑‑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044]
5.药效评价
[0045]
根据计算的共毒系数(ctc)评价药剂的增效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结果见表1-4。
[0046]
表1氰氟虫腙与广藿香酮复配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0047][0048]
从表1可以看出,在4-7:9-1的质量比范围内,氰氟虫腙与广藿香酮复配后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0049]
表2乙基多杀菌素与广藿香酮复配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0050][0051]
从表2可以看出,在1-40:3-1的质量比范围内,乙基多杀菌素与广藿香酮复配后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0052]
表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复配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0053][0054]
从表3可以看出,在1:20-8的质量比范围内,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复配后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尤其是在质量比为1:10时,共毒系数达到了908.02,增效作用尤其显著。
[0055]
表4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复配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0056][0057]
从表4可以看出,在1-30:10-1的质量比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复配后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0058]
综上所述,本发明农药组合物中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胺与广藿香酮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基于此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施用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剂量施用时带来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0059]
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改进,这些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藿香酮复配而成,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20-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10。3.一种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和农药学上接受的辅助成分制备而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除田间害虫的农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藿香酮复配而成,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的质量比为1:20-8。本发明农药组合物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广藿香酮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基于此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施用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剂量施用时带来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禹震洋 林繁东 林纬 潘忠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福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24
技术公布日:2023/9/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