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4 阅读:14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起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


背景技术:

2.车载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无人机的灵活性以及无人机可以指挥车辆的远距离移动功能的产品,不仅增加了无人机使用场景的多样性,还能够使用户更加迅速且准确地掌握更广阔的视野下的环境情况。车载无人机一般可以适用于应急现场指挥、远距离的电力巡逻巡检、远距离的管线巡逻巡检等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还可以适用于为驾驶员或乘客提供车辆周边更大范围内的路况、环境等信息。一般地,在不使用无人机时,会将无人机收纳至指定位置。
3.相关技术中,一种是将车载无人机降至车顶,以实现收回无人机的操作。然而,无人机在车顶停放会导致车辆整体占据的空间较大,不便于车辆的正常行驶。同时,由于驾驶员无法时刻观察到车顶情况,因此无人机容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与车外的物体发生碰撞而损坏的现象。另一种是将无人机降至车辆的后备箱内。然而,因存在后备箱遮挡和后备箱开口尺寸的问题,无人机的起降会可能受到影响。例如,车载无人机在被后备箱盖遮挡或后备箱开口较小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垂直起降,从而导致无人机只能收纳在特定车型的后备箱内,进而使得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能够同时确保车辆和车载无人机的正常使用,提高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
5.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6.起降装置,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辆的后备箱内,用于承载无人机;
7.第一控制器,与所述起降装置电性连接,用于在所述无人机预备起降时,控制所述起降装置从所述后备箱内伸出至所述车辆的外部;在所述无人机完成起降后,控制所述起降装置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缩回至所述后备箱内。
8.可选地,所述起降装置包括:
9.第二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
10.起降平台,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
11.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无人机的起降状态,向所述第二控制器发送目标指令;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指令,控制所述起降平台从所述后备箱内伸出或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缩回。
12.可选地,所述起降平台包括第一电机、第一滑轨和第一平台,所述第一电机固定于后备箱底且与所述第一滑轨相连,所述第一滑轨安装于所述第一平台,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第一电机驱使所述第一
滑轨滑动,所述第一滑轨带动所述第一平台从所述后备箱内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或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
14.可选地,所述起降平台还包括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和所述第三滑轨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平台的底面,所述第二滑轨和所述第三滑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轨的两侧。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平台用于承载所述无人机,当所述第一平台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在所述第一平台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无人机在所述第一平台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16.可选地,所述起降平台还包括第二电机、第四滑轨和第二平台,所述第二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平台且与所述第四滑轨相连,所述第四滑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平台,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
17.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所述第二电机驱使所述第四滑轨滑动,所述第四滑轨带动所述第二平台从所述后备箱内伸出至第三预设位置或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缩回至第四预设位置,其中第三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
18.可选地,所述起降平台还包括第五滑轨和第六滑轨,所述第五滑轨和所述第六滑轨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平台的底面,所述第五滑轨和所述第六滑轨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滑轨的两侧。
19.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集成在所述起降平台内,用于为所述无人机充电。
20.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板,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板用于与所述无人机上的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实现能量交换。
21.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电磁铁,通电时用于吸附所述无人机上的磁性部件。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包括起降装置,该起降装置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辆的后备箱内,用于承载无人机;还包括第一控制器,与起降装置电性连接,用于在无人机预备起降时,控制起降装置从后备箱内伸出至车辆外部,从而无人机能够避免受到后备箱空间较小的干扰,可以正常进行垂直起降。在无人机完成起降后,第一控制器用于控制起降装置从车辆外部缩回至后备箱内,从而在不需要使用无人机时,可以将无人机收纳于后备箱内,不会额外增加车辆占据的空间,后备箱也可以正常盖上后备箱盖,确保车辆可以正常行驶。通过采用该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由于无人机不会受到后备箱遮挡或后备箱尺寸的影响,也不会增加车辆本身的占据空间,因此无人机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也即提高了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与无人机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与无人机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与无人机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与无人机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中起降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中起降装置与无人机的侧视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0、起降装置;110、第二控制器;120、起降平台;121、第一电机;122、第一滑轨;123、第一平台;124、第二滑轨;125、第三滑轨;126、第二电机;127、第四滑轨;128、第二平台;129、第五滑轨;1210、第六滑轨;
32.200、车辆;210、后备箱;220、后备箱底;230、后备箱盖;
33.300、无人机;
34.400、第一控制器;
35.500、无线充电发射板;
36.600、电磁铁;610、第一子电磁铁;620、第二子电磁铁。
37.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40.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1.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系统包括:
42.起降装置100,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辆200的后备箱210内,用于承载无人机300。
43.第一控制器400,与起降装置100电性连接,用于在无人机300预备起降时,控制起降装置100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车辆200的外部,从而无人机300能够避免受到后备箱210空间较小的干扰,可以正常进行垂直起降。在无人机300完成起降后,控制起降装置100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后备箱210内,从而在不需要使用无人机300时,可以将无人机300收纳于后备箱210内,不会额外增加车辆200占据的空间,后备箱也可以正常盖上后备箱盖,确保了车辆200可以正常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即为起降装置100缩回至后备箱210内的状态。图2所示即为起降装置100伸出至车辆200外部的状态。
44.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由于无人机300不会受到后备箱210遮挡或后备箱210尺寸的影响,也不会增加车辆200本身的占据空间,因此无人机300能
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200,也即提高了车载无人机300的适用性。
45.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的细节和作用进行更具体详尽的说明。
46.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装置100包括:第二控制器110,与第一控制器400电性连接。起降平台120,与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第一控制器400用于基于无人机300的起降状态,向第二控制器110发送目标指令;第二控制器110用于基于目标指令,控制起降平台120从后备箱210内伸出或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也可以为同一个或集成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无人机300的起降状态是指无人机300预备起降或完成起降,起降指起飞或降落。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器400可以为与中控显示屏连接的控制器,例如车辆的中央控制器。第一控制器400与第二控制器110之间可以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线连接,从而第一控制器400与第二控制器110之间能够实现信号或指令的传输。通过第一控制器400与第二控制器110之间的配合,可以使起降平台120自动伸缩,提高了对起降平台120控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47.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平台120包括第一电机121、第一滑轨122和第一平台123,第一电机121固定于后备箱底220且与第一滑轨122相连,第一滑轨122安装于第一平台123,第一电机121与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第二控制器110用于控制第一电机121转动,第一电机121驱使第一滑轨122滑动,第一滑轨122带动第一平台123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或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器110为控制电机工作状态的电机控制器。第一电机121可以为步进电机。通过第二控制器110可以控制第一电机121的转动方向,从而带动第一平台123进行伸缩。例如,第二控制器110用于控制第一电机121正向转动,此时第一电机121驱动第一滑轨122朝远离车身的方向从后备箱210内伸出,第一滑轨122带动第一平台123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此时第一平台123的部分或全部位于车辆200的外部。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的距离与第一电机121的转数之间具有关联关系。第二控制器110还用于控制第一电机121反向转动,此时第一电机121驱动第一滑轨122朝靠近车身的方向从车辆200外部缩回至后备箱210内,第一滑轨122带动第一平台123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此时第一平台123全部缩回至后备箱210内。可以理解的是,利用第一电机121间接带动第一平台123伸缩的方式提高了对第一平台123伸缩过程的控制效率。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备箱底220上表面设有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一电机121固定在凹槽的槽底,第一平台123的上表面与凹槽的上边缘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平台123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平台123的上表面与后备箱底220未设置凹槽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从而起降装置100能够确保对后备箱210内其他物体的放置不会造成干扰。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台123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第一滑轨122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且与第一电机121的输出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滑轨122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能够减小第一平台123与第一滑轨122连接后形成的高度,从而节省了起降装置100所占据的空间。
50.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均安装在第一平台123的底面,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分别
位于第一滑轨122的两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轨122、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均沿第一平台123的伸缩方向设置。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一般均不与第一电机121相连。当第一滑轨122在第一电机121的驱动下伸缩时,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可以为第一滑轨122带动第一平台123的移动提供助力,从而能够降低第一电机121的负载。
51.第一平台123可以为形状规则的平台,也可以为形状不规则的平台。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平台123为规则形状时,第一滑轨122设置在第一平台123的对称轴所在直线上,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以第一滑轨122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从而第一滑轨122、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可以均匀布置在第一平台123上,防止第一平台123受力不平衡,进而可以平稳地带动第一平台123进行伸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分别设置在第一平台123下表面设置的第二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和第三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平台123与第二滑轨124、第三滑轨125连接后形成的高度,从而节省了起降装置100所占据的空间。
52.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台123用于承载无人机300,当第一平台123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230在第一平台12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无人机300在第一平台123上的正投影不重叠。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平台123伸出的最远距离处可以为第一预设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该种设置,即使后备箱盖230处于开启状态,位于第一平台123上的无人机300仍可以正常垂直起降,也即后备箱盖230不会对无人机300的起降过程产生影响。一般地,第一平台123的上表面包括无人机300降落区域,无人机300响应于操作指令降落在无人机300降落区域内。当第一平台123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在第一平台12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不落入无人机300降落区域内。从而可以确保无人机300正常完成垂直起降过程。
53.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二电机126、第四滑轨127和第二平台128,第二电机126固定于第一平台123且与第四滑轨127相连,第四滑轨127安装于第二平台128,第二电机126与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第二控制器110用于控制第二电机126转动,第二电机126驱使第四滑轨127滑动,第四滑轨127带动第二平台128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三预设位置或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第四预设位置,其中第三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
54.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三控制器与第一控制器400和第二电机126分别电性连接。第三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二控制器110发送的目标指令,并基于目标指令,控制第二电机126转动。从而第二电机126驱使第四滑轨127滑动,第四滑轨127带动第二平台128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三预设位置或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第四预设位置,其中第三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和第三控制也可以为同一个或集成在一起。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平台128的面积不大于第一平台123的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当目标指令用于指示第二控制器110控制起降装置100伸出至车辆200的外部时,第二控制器110基于目标指令控制第一电机121转动,以间接带动第一平台123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响应于第一平台123已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第二控制器110控制第二电机126转动,以间接带动第二平台128伸出至第三预设位置。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为第一平台123
伸出的最远位置,第三预设位置为第二平台128伸出的最远位置。或者,第二控制器110基于目标指令同时控制第一电机121和第二电机126转动,在第一电机121和第二电机126的间接带动下,第一平台123和第二平台128分别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三预设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当目标指令用于指示第二控制器110控制起降装置100缩回至后备箱210内时,第二控制器110也可以分别或同时控制第一电机121和第二电机126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平台123和第二平台128分别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和第四预设位置。
56.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第二平台128时,第二平台128用于承载无人机300。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平台128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在第二平台128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无人机300在第二平台128上的正投影不重叠。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平台128伸出的最远距离处可以为第三预设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该种设置,及时后备箱盖230处于开启状态,位于第二平台128上的无人机300仍可以正常垂直起降,也即后备箱盖230不会对无人机300的起降过程产生影响。一般地,第二平台128的上表面设有无人机300降落区域,无人机300响应于操作指令降落在无人机300降落区域内。当第二平台128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230在第二平台128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不落入无人机300降落区域内。从而可以确保无人机300正常完成垂直起降过程。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平台128的上表面与后备箱底220上表面的凹槽的上边缘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平台123和第二平台128缩回至后备箱210内时,第二平台128的上表面与后备箱底未设置凹槽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从而起降装置100能够确保对后备箱210内其他物体的放置不会造成干扰。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平台128的下表面设有第四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第四滑轨127设置在第四安装槽内且与第二电机126的输出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四滑轨127设置在第四安装槽内,能够减小起降装置100整体的高度,从而节省了起降装置100所占据的空间。
59.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均安装在第二平台128的底面,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分别位于第四滑轨127的两侧。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滑轨127、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均沿第二平台128的伸缩方向设置,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一般均不与第二电机126相连。当第四滑轨127在第二电机126的驱动下伸缩时,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可以为第四滑轨127带动第二平台128的移动提供助力,从而能够降低第二电机126的负载,也能够间接降低第一电机121的负载。
60.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平台128为规则形状时,第四滑轨127设置在第二平台128的对称轴所在直线上,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以第四滑轨127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从而第四滑轨127、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可以均匀地布置在第二平台128上,防止第二平台128受力不平衡,进而能够平稳地带动第二平台128进行伸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分别设置在第一平台123下表面设置的第五安装槽和第六安装槽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小起降装置100的整体高度,从而节省了起降装置100占据的空间。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集成在起降平台120内,用于为无人机300充电。需要说明的是,车辆200中的蓄电池等供电单元可以为无线充电
装置供电。通过设置无线充电装置,增加了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可以更加便捷地对无人机300进行充电。由于无人机300与无线充电装置之间不需要进行硬线连接,不仅提高了充电的效率,还能避免多余线体对其他物体的放置造成干扰。
62.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板500,无线充电发射板500用于与无人机300上的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实现能量交换。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发射板500的功率与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功率兼容,从而能够实现能量交换过程。当起降平台120仅包括第一平台123时,无线充电装置可以集成在第一平台123的内部或第一平台123的下表面。当起降平台120包括第一平台123和第二平台128时,第二平台128内可以设有空腔,无线充电装置集成在空腔内,从而能将节省起降装置100占据的空间。或者,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第二平台128的下表面,从而便于对无线充电装置进行拆卸或安装。
63.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电磁铁600,通电时用于吸附无人机300上的磁性部件。可以理解的是,当电磁铁600处于断电状态时,不具有磁性,无法吸附无人机300上的磁性部件。在无人机300预备起降时,电磁铁600处于断电状态,从而可以使无人机300自由起降。在无人机300降落在起降平台120后,电磁铁600可以处于通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无人机300的底座可以设有具有磁性的磁片或磁铁等部件。车辆200中的蓄电池等供电单元可以为电磁铁600供电。可以理解的是,利用通电的电磁铁600吸附无人机300的磁性部件,不仅能使无人机300在起降平台120上的停放位置更加稳定,同时还能降低固定无人机300的成本。当起降平台120仅包括第一平台123时,电磁铁600安装在第一平台123下表面或第一平台123内部。当起降平台120包括第一平台123和第二平台128时,电磁铁600安装在第二平台128下表面或第二平台128内部。
64.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磁铁600包括第一子电磁铁610和第二子电磁铁620。
65.需要说明的是,电磁铁600与无线充电装置不同时处于充电状态,从而能够防止二者之间产生电磁干扰而影响彼此的正常使用。
66.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还包括:中控屏(图中未示出),与第一控制器400之间电性连接。在无人机300预备起降时,中控屏响应于用户的第一触发操作,生成第一触发信号,并将第一触发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400。第一控制器400基于触发信号生成第一目标指令,并将第一目标指令发送至第二控制器110。第二控制器110基于第一目标指令,控制起降平台120从后备箱210内伸出至车辆200外部。在无人机300完成起降时,中控屏响应于第二触发操作,生成第二触发信号,并将第二触发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400。第一控制器400基于第二触发信号生成第二目标指令,并将第二目标指令发送至第二控制器110。第二控制器110基于第二目标指令,控制起降平台120从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后备箱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触发操作可以为用户实施的与第一触发操作不同的操作。第二触发操作还可以为与第一触发操作的同一操作,此时在第一触发信号生成后,可以根据操作人员提前设置的预设时间间隔自动生成第二触发信号,或者响应于无人机300的起降完成信号生成第二触发信号。
67.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屏还用于基于第三触发操作,生成第三触发信号,并将第三触发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400,第一控制器400基于第三触发信号控制无线充电装置的开关状态。
68.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控屏还用于基于第四触发操作,生成第四触发信号,并将第四触发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400,第一控制器400基于第四触发信号控制电磁铁600的通断状态。
69.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由于无人机300不会受到后备箱遮挡或后备箱尺寸的影响,也不会增加车辆200本身的占据空间,因此无人机300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车辆200,也即提高了车载无人机300的适用性。同时,由于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还设置了无线充电装置以及电磁铁600,因此能够更加便捷地对无人机300进行充电及固定。从而不仅增加了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也提高了车载无人机300的适用性。
70.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技术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71.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起降装置(100),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辆(200)的后备箱(210)内,用于承载无人机(300);第一控制器(400),与所述起降装置(100)电性连接,用于在所述无人机(300)预备起降时,控制所述起降装置(100)从所述后备箱(210)内伸出至所述车辆(200)的外部;在所述无人机(300)完成起降后,控制所述起降装置(100)从所述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所述后备箱(21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装置(100)包括:第二控制器(110),与所述第一控制器(400)电性连接;起降平台(120),与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400)用于基于所述无人机(300)的起降状态,向所述第二控制器(110)发送目标指令;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指令,控制所述起降平台(120)从所述后备箱(210)内伸出或从所述车辆(200)的外部缩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平台(120)包括第一电机(121)、第一滑轨(122)和第一平台(123),所述第一电机(121)固定于后备箱底(220)且与所述第一滑轨(122)相连,所述第一滑轨(122)安装于所述第一平台(123),所述第一电机(121)与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121)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21)驱使所述第一滑轨(122)滑动,所述第一滑轨(122)带动所述第一平台(123)从所述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一预设位置或从所述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第二预设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二滑轨(124)和第三滑轨(125),所述第二滑轨(124)和所述第三滑轨(125)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平台(123)的底面,所述第二滑轨(124)和所述第三滑轨(12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轨(122)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台(123)用于承载所述无人机(300),当所述第一平台(123)伸出至最远距离时,后备箱盖(230)在所述第一平台(12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无人机(300)在所述第一平台(123)上的正投影不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二电机(126)、第四滑轨(127)和第二平台(128),所述第二电机(126)固定于所述第一平台(123)且与所述第四滑轨(127)相连,所述第四滑轨(127)安装于所述第二平台(128),所述第二电机(126)与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11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机(126)转动,所述第二电机(126)驱使所述第四滑轨(127)滑动,所述第四滑轨(127)带动所述第二平台(128)从所述后备箱(210)内伸出至第三预设位置或从所述车辆(200)的外部缩回至第四预设位置,其中第三预设位置与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后备箱尾部之间的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平台(120)还包括第五滑轨(129)和第六滑轨(1210),所述第五滑轨(129)和所述第六滑轨(1210)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平台(128)的底面,所述第五滑轨(129)和所述第六滑轨(1210)分别位于所述
第四滑轨(127)的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集成在所述起降平台(120)内,用于为所述无人机(300)充电。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板(500),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板(500)用于与所述无人机(300)上的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实现能量交换。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人机(300)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电磁铁(600),通电时用于吸附所述无人机(300)上的磁性部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属于无人机起降技术领域。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包括:起降装置,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辆的后备箱内,用于承载无人机;第一控制器,与起降装置电性连接,用于在无人机预备起降时,控制起降装置从后备箱内伸出至车辆的外部;在无人机完成起降后,控制起降装置从车辆的外部缩回至后备箱内。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起降系统,能够同时确保车辆和车载无人机的正常使用,提高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提高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提高车载无人机的适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大喜 黄永 陈桢 蔡文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8
技术公布日:2023/5/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