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未命名
09-16
阅读:6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传统中药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2.炎症是生物体在创伤、感染等有害刺激下作出的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机体识别和清除致炎因子。然而,当免疫平衡失调,机体对致炎因子的反应降低或升高,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临床治疗炎症的主要药物有甾体抗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由于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靶点单一等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炎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源天然产物是抗炎药物的重要来源,具有结构和活性多样、作用靶点广泛、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3.乌药(linderaaggregata)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该植物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乌药的唯一品种,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本品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等病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同时提供制备方法及其在治疗酒精氧化损伤方面的应用。
5.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命名为aggreganoid h,其化学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6.本发明还提供了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乌药干燥块根粉碎,获得粗粉,将粗粉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得到总浸膏;(2)将步骤(1)的总浸膏分散于水中,然后用等体积石油醚萃取,得到石油醚相提取物;
(3)将步骤(2)的提取物先经过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薄层色谱检视后,得到a
–
g七个组分,组分f经过反相c-18柱层析甲醇-水梯度洗脱后,再分别经过反相c-8乙腈-水等度洗脱和反相c-18甲醇-水等度洗脱,保留时间为13.25 min的色谱峰为aggreganoid h;
7.所述步骤(3)的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过程中,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100:0至0:100。
8.所述步骤(3)的甲醇-水梯度洗脱中,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0:80至100:0。
9.所述步骤(3)的乙腈-水等度洗脱的乙腈和水的体积比为60:40;甲醇-水等度洗脱的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65:35。
10.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抗炎药物上的应用。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 新化合物本发明从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中分离得到了1个结构新颖的乌药烷倍半萜二聚体,该化合物为两个乌药烷倍半萜通过1,1-二取代乙基桥连接而成具有c32骨架的二聚体化合物,而大多数的乌药烷倍半萜为c30骨架,该结构在天然界中较为罕见。本发明丰富了乌药的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为天然化合物领域增加了1种新的化合物,也为乌药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12.2. 提取方法简单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都采用了天然产物化学领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容易实现。
13.3. 抗炎活性体外生物活性实验表明,aggreganoid h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一氧化氮,其ic
50
为37.35
ꢀ±
1.57 μm。
附图说明
14.图1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高分辨质谱;图2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氢谱;图3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碳谱;图4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1h-1
h cosy 谱;图5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hsqc谱;图6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hmbc谱;图7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noesy谱;图8 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紫外吸收图谱;图9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红外图谱;图10 化合物aggreganoid h和aggreganoid g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1 aggreganoid h的制备提取:将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5.0 kg)的干燥块根乌药的干燥块根粉碎,以80%
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至2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提取液减压浓缩,提取浓缩液加水稀释后用等体积的石油醚萃取4次,减压回收溶剂分别得到石油醚相提取物。
16.分离:将上一步得到的石油醚相提取物(127.5 g)经硅胶柱层析,以体积比石油醚-丙酮(100:0至0:100)梯度洗脱,进一步经过反相c18硅胶柱层析甲醇-水(20:80至100:0)梯度洗脱,再经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c8柱分离乙腈-水(60:40)洗脱,最后经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c18柱分离甲醇-水(65:35)得到aggreganoid h (3.5 mg)。
17.aggreganoid h
18.紫外光谱(甲醇):λ
max
(logε): 195 (4.09), 275 (2.98),见图8;红外光谱,ν
max
3444, 2930, 2361, 2314, 1740, 1524, 1057 cm-1
,见图9;图2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氢谱;图3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碳谱;图4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1h-1
h cosy 谱;图5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hsqc谱;图6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hmbc谱;图7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的noesy谱;将上述数据整理后,结果见表1,其中高分辨质谱m/z487.2841 [m + h]
+
(计算值为c
32h39
o4, 487.2848)。
[0019]
表1化合物aggreganoidh的核磁数据(氘代氯仿)
[0020]
实施例2 体外生物活性测定细胞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用deme高糖完全培养基稀释成2
×
105个/ml的细胞悬浮液,接种到96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 μl。置于37oc、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备用。将待测化合物用deme高糖完全培养基用二倍稀释法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20至200 μmol/l),每个浓度设定3个复孔。待测化合物作用细胞1小时后,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脂多糖;然后37oc孕育24小时后,采用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的一氧化
氮浓度,计算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率。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计算化合物抑制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
50
)。结果显示,aggreganoid h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其ic
50
为37.35
ꢀ±
1.57 μm。
[0021]
实施例3 与前期申请的专利cn 115850218a公开的化合物aggreganoid g的区别化合物aggreganoid h和aggreganoid g均为从乌药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两个化合物的结构非常相似,区别仅在于aggreganoid h比aggreganoid g多一个甲基取代。由于两个化合物的结构非常相似,所以两个化合物的极性也基本相同。因此在乌药乙醇提取物的分离过程中,对两个化合物的分离条件基本一致。两者分离过程为:化合物aggreganoid h和aggreganoid g经过反相c-18柱层析甲醇-水梯度洗脱(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0:80至100:0)后,再分别经过反相c-8乙腈-水等度洗脱(乙腈和水的体积比为60:40)和反相c-18甲醇-水等度洗脱(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65:35);如图10的色谱图所示,保留时间为11.97 min的色谱峰为aggreganoid g,而保留时间为13.25 min的色谱峰为aggreganoid h,两个化合物能够实现较好的分离。
技术特征:
1.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命名为aggreganoid h,其特征在于,化学结构式如式ⅰ所示:。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乌药干燥块根粉碎,获得粗粉,将粗粉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得到总浸膏;(2)将步骤(1)的总浸膏分散于水中,然后用等体积石油醚萃取,得到石油醚相提取物;(3)将步骤(2)的提取物先经过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薄层色谱检视后,得到a
–
g七个组分,组分f经过反相c-18柱层析甲醇-水梯度洗脱后,再分别经过反相c-8乙腈-水等度洗脱和反相c-18甲醇-水等度洗脱,保留时间为13.25 min的色谱峰为aggreganoid h;所述步骤(3)的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过程中,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100:0至0:100;所述步骤(3)的甲醇-水梯度洗脱中,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0:80至100:0;所述步骤(3)的乙腈-水等度洗脱的乙腈和水的体积比为60:40;甲醇-水等度洗脱的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65:35。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在制备治疗抗炎药物上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涉及从传统中药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化合物分离自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命名为Aggreganoid H。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采用了天然产物化学领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容易实现。经生物活性实验表明,Aggreganoid H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其IC
技术研发人员:徐玉文 王维剑 郭常川 牛冲 文松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8.11
技术公布日:2023/9/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