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7 阅读:88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褐斑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为四类,分别是: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6个月;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渡过不良环境,再于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再侵染多次发生,逐渐蔓延;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但温差大有利于发病。其中月季褐斑病是全部褐斑病中最为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在叶片正背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叶面斑点灰褐色及深褐色,后期病斑处叶片开裂,严重影响月季的观赏价值。
3.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还能够进一步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其中玉米锈病在中国的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情况下对生产影响有限。发病后,叶片被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
4.菌核病由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丝核属和小菌核属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菌核病的发病部位由菌丝体集结成结构松紧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核,由菌丝并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称假菌核,后者因往往还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状(如僵果等)而较易诊断。菌核病是桑树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常年春季发生较重,造成桑树嫩枝枯死,直接影响到桑叶的产量。
5.现有的防治组合物或适配药剂,仅能针对一类或一种植物病害进行防控防治,不仅配制成本高,其病害治理效果也十分有限,极易污染环境,严重的还会对操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毒害。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防治组合物,以提高防治组合物的病害防治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方便针对多类植物病害进行防控防治,降低配制成本,提高防治性能。
7.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点是,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15%~30%戊唑醇原药(化学名称:
(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8%~15%吡唑醚菌酯原药(化学名称: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7%~13%d100溶剂油、5%~8%芳烷基聚氧乙烯羧酸盐、0.3%~0.8%增稠剂、0.3%~0.8%消泡剂、2%~5%分散剂、4%~8%防冻剂、1%~3%防腐剂及适量补足的去离子水。
[0008]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结冷胶、明胶、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果胶、琼脂及卡拉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
[0009]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中:所述消泡剂为乳液型有机硅消泡剂、硅油型消泡剂及聚醚改性硅消泡剂中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0]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中:所述分散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三乙基己基磷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甲基戊醇、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丙烯酰胺中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1]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中:所述防冻剂为甘油、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乙二醇丁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中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2]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中: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及丙酸钙中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3]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中:所述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为0~2:0~1。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
步骤(1)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
[0016]
步骤(2)将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步骤(1)中的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制得混合物水溶液。
[0017]
步骤(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20~35min,待静置1~2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
[0018]
步骤(4)再将步骤(3)中的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
[0019]
步骤(5)最后再向步骤(4)中的悬浮液内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
[0020]
步骤(6)根据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病害类型需求,对防治组合物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和使用方法,从而得到防治组合物的成品。
[0021]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2中,温度条件为35~45℃,搅拌速度为220~350r/min。
[0022]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3中,高速剪切转速为5000rmp以上。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后,采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调节混配,
二者混配后制成的组合物悬浮剂具有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加工简单,通过稀释不同倍数可直接防治病害,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对操作者和使用者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将两种药剂复配后,既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药剂的特长,同时加强了两种杀菌方式之间的互补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能清楚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和效果,下面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发明技术方案,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25]
其中,本发明所用原料均为市售或自配。
[0026]
实施例1
[0027]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配比为2:1的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20min,待静置2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
[0028]
实施例2
[0029]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25min,待静置1.5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根据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病害类型需求,对防治组合物稀释1000倍数,从而得到防治组合物的成品。
[0030]
实施例3
[0031]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30min,待静置2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根据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病害类型需求,对防治组合物稀释1000倍数并喷雾化,从而得到防治组合物的成品。
[0032]
实施例4
[0033]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30min,待静置2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
防治组合物初产品,根据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病害类型需求,对防治组合物稀释1500倍数并喷雾化,从而得到防治组合物的成品。
[0034]
对照例1
[0035]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25min,待静置1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
[0036]
对照例2
[0037]
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将戊唑醇原药加入到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后得到混合物水溶液,将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35min,待静置1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继续将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最后再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
[0038]
对照例3
[0039]
45%戊唑
·
咪鲜胺水乳剂稀释1200倍液(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自配生产)。
[0040]
对照例4
[0041]
28%噻呋
·
己唑醇悬浮剂稀释2000倍液(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自配生产)。
[0042]
对照例5
[0043]
50%多菌灵悬浮剂稀释800倍液(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售)。
[0044]
对照例6
[0045]
清水a(ck)。
[0046]
对照例7
[0047]
45%戊唑
·
咪鲜胺水乳剂稀释1500倍液(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自配生产)。
[0048]
对照例8
[0049]
45%戊唑
·
咪鲜胺水乳剂稀释2000倍液(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自配生产)。
[0050]
对照例9
[0051]
清水b(ck)。
[0052]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了验证该种综合防治组合物对月季(月季属于蔷薇科观赏花卉)褐斑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含药psa平板对其进行试验测试,其中——
[0053]
试验准备:配制含有以上配比的含药psa平板,以不含药的psa为对照,每个浓度制4块9cm直径的psa平板(4次重复)。分别将直径为5mm的月季褐斑病菌新鲜菌碟接种至平板中央,25℃黑暗培养。
[0054]
试验调查方法:待对照中月季褐斑病菌菌直径长至50-70mm时,量取各处理的的菌落直径(mm)。
[0055]
试验菌丝生长抑制率计算公式:
[0056]
1)
[0057]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抑制机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浓度对数(x),按浓度对数为横坐标、机率值为纵坐标作毒力回归直线,求得对应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及相关系数r值;
[0058]
根据wadley方法评价混剂的相互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0059]
2)ec50(理论值)=(a+b)/(a/ec5 0+b/ec50)
[0060]
3)sr=ec50(理论值)/ec50(实际值)
[0061]
式中a和b是各组分在混剂中含量比例,以协作指数(职)分析混配效果;sr≤0.5,则2种药剂混配有拮抗作用;sr=0.5~1.5,则2种药剂混配有加和作用;sr≥1.5,则2种药剂混配有增效作用。
[0062]
试验结果:
[0063]
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配比为1:2时,psa中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浓度分别为0、0.0625、0.125、0.25、0.5、1和2mg/l,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5.8964+1.6473x,ec50为0.2856mg/l,相关系数r=0.9895;
[0064]
在pda平板中添加吡唑醚菌酯至浓度为0.25、0.5、1、2、4和8mg/l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8.78%、39.11%、59.47%、71.73%、77.07%和90.04%,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5.0761+1.3511x,ec50为0.8784mg/l,相关系数r=0.9861;
[0065]
在pda平板中添加戊唑醇至浓度为0、0.0625、0.125、0.25、0.5、1和2mg/l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6.57%、35.15%、48.20%、62.04%、85.96%和91.50%,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5.7843+1.7774x,ec50为0.362mg/l,相关系数r=0.9945。
[0066]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得出表1。
[0067]
表1:实施例1和对照例1-2物性对比表
[0068][0069]
通过表1可知,经由吡唑醚菌酯-戊唑醇(1:2)对月季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增效分析,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1时表现增效作用,增效比为1.58,由此可以得出该种综合防治组合物对花卉褐斑病菌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0070]
(2)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了验证该种综合防治组合物对桑树菌核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桑树菌核病田间药效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其中:
[0071]
试验田基本情况: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且树龄为14-15年,对应试验共设5组处理
点,每组处理点不设重复,共计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88.4m2(2.6m*34m)。
[0072]
试验方法:试验共分两次进行,期间间隔7-10日,按试验设计以每667m245kg水量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喷雾,以植株新生枝条和所有叶片全部着药为准;第二次施药的处理和方法与第一次相同,配药时采用二次稀释法先将药剂配成母液,再兑足水量,对照区直接喷清水。(为防止虫害的发生,第一次施药时加入25%吡蚜
·
虫螨腈悬浮剂1000倍液,第二次施药加入乐桑1000倍液对试验田进行全面施药。)
[0073]
试验结果:
[0074]
桑树菌核病在病情稳定期进行结果计算,采用随机五点取样的方法,每点顺序取5株,分别统计病株数、总枝数及病枝数,并对病枝严重度进行分级记载,以病株率计算保苗效果,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0075]
病枝严重度分级标准:
[0076]
0级:新生嫩枝无病斑
[0077]
1级:新生嫩枝病斑直径占周径1/4以下;
[0078]
2级:新生嫩枝病斑直径占周径1/4-2/4;
[0079]
3级:新生嫩枝病斑直径占周径2/4-3/4;
[0080]
4级:新生嫩枝病斑面积占直径占周径3/4以上。
[0081]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
100
[0082]
保苗效果(%)=[(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对照区病株率]
×
100
[0083]
病情指数=[σ(病枝数
×
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枝数
×
4]
×
100
[0084]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施药区病指)/对照区病指]
×
100
[0085]
桑树菌核病试验结果统计于表2。
[0086]
表2:实施例2和对照例3-6物性对比表
[0087][0088]
从表2来看,所有药剂对桑树菌核病具有防治效果,其中实施例2对桑树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100%,防治效果最佳,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可替代多菌灵等老药剂,填补桑树病害无药可用的局面,应当进行大面积使用。
[0089]
(3)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了验证该种综合防治组合物对玉米锈病的防治效果,采用防治玉米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其中:
[0090]
试验田基本情况:玉米品种为晚糯玉米与闽玉15,玉米生育期为灌浆初期,玉米用药时间为玉米锈病病情激增期,其试验地点共设5组处理点,采取大区试验,不设重复点,计5个处理区,小区面积为159m2。
[0091]
试验方法:按设计方案浓度分别配制药液,采用电动喷雾器对玉米植株自上而下进行均匀喷雾,确保叶片正反两面全部着药,药液用量为100kg/667m2,对照区喷等量清水。(考虑到试验期间田间虫害发生情况,所有处理配药时都加用12%甲维盐
·
虫螨腈悬浮剂
一并防治草地贪夜蛾。)
[0092]
试验结果:
[0093]
施药后2-3天进行观察,采用目测法查看玉米植株有无发生生长异常现象,再于施药后15天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处理区5点,每点取5株,计25株,调查记载果穗以上部分的总叶数、病叶数,并对严重度进行分级记载,统计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计算保叶效果和病指防效;
[0094]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0095]
0级:叶片无病斑;
[0096]
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5%以下;
[0097]
2级: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5-20%;
[0098]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21-40%;
[0099]
4级: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40%以上。
[0100]
病叶率(%)=(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
100
[0101]
保叶效果(%)=[(对照区病叶率-处理区病叶率)/对照区病叶率]
×
100
[0102]
病情指数=[σ(病叶数
×
病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
×
4]
×
100
[0103]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施药区病指)/对照区病指]
×
100
[0104]
玉米锈病试验结果统计于表3。
[0105]
表3:实施例3-4和对照例7-9物性对比表
[0106][0107]
从表3可知,用药后15天内试验田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清水对照区最终病叶率96.32%,病指61.45,而所有施药处理区都表现出了突出的防治效果,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其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处理区病指防效高达100%和99.25%,保叶效果100%和99.25%,由此可见,实施例3和实施例4对玉米锈病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充分体现了药剂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在大面积推广。
[0108]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技术方案当中,设置加入不同配比的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及其能够根据防治病害种类调节对应的组合物稀释倍数,便可改变药用针对的植物病害对象,这两方面改进均是本案的技术关键,能够有效提高组合物对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防治效果,对于其他相关的助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进行常规
配制即可,本案对其种类选择及组合使用等方面并无特殊要求。
[0109]
如此,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用于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在发病初期喷雾施药,每季使用2-4次,施药间隔期7-15天,使用喷雾均匀、周到,用以确保防效,经田间试验证明该产品的药效状况反应良好。
[0110]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后,采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调节混配,二者混配后制成的组合物悬浮剂具有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加工简单,通过稀释不同倍数可直接防治病害,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对操作者和使用者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将两种药剂复配后,既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药剂的特长,同时加强了两种杀菌方式之间的互补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
[0111]
以上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工作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包括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芳烷基聚氧乙烯羧酸盐、增稠剂、消泡剂、分散剂、防冻剂、防腐剂及去离子水补足,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戊唑醇原药:15%~30%;吡唑醚菌酯原药:8%~15%;d100溶剂油:7%~13%;芳烷基聚氧乙烯羧酸盐:5%~8%;增稠剂:0.3%~0.8%;消泡剂:0.3%~0.8%;分散剂:2%~5%;防冻剂:4%~8%;防腐剂:1%~3%;去离子水:适量补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结冷胶、明胶、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果胶、琼脂及卡拉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泡剂为乳液型有机硅消泡剂、硅油型消泡剂及聚醚改性硅消泡剂中任意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三乙基己基磷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甲基戊醇、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丙烯酰胺中任意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剂为甘油、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乙二醇丁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中任意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及丙酸钙中任意一种或几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为0~2:0~1。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分散剂、增粘剂、d100溶剂油及适量去离子水依次加入到生产反应釜中,并缓慢搅拌至溶解,得到均匀的混合物;步骤s2:将戊唑醇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加入到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搅拌反应均匀,制得混合物水溶液;步骤s3:将步骤s2中的混合物水溶液投入剪切机中,利用剪切机持续高速剪切20~35min,待静置1~2h后形成稳定的预混物;步骤s4:再将步骤s3中的预混物投入砂磨机中,利用砂磨机湿磨成浓的悬浮液;
步骤s5:最后再向步骤s4中的悬浮液内加入防腐剂、抗冻剂、乳化剂及消泡剂制成符合要求浓度、规格和性能的防治组合物初产品;步骤s6:根据防治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或玉米锈病的病害类型需求,对防治组合物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和使用方法,从而得到防治组合物的成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温度条件为35~45℃,搅拌速度为220~350r/min。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高速剪切转速为5000rmp以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花卉褐斑病、桑树菌核病及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原料制成:15%~30%戊唑醇、8%~15%吡唑醚菌酯、7%~13%d100溶剂油、5%~8%芳烷基聚氧乙烯羧酸盐、0.3%~0.8%增稠剂、0.3%~0.8%消泡剂、2%~5%分散剂、4%~8%防冻剂、1%~3%防腐剂及补足去离子水。本发明还公布了上述组合物的制备方法,采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调节混配,既能发挥药剂特长,又加强了协同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具有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可直接作用于植物对其进行病害防治,防治效果显著。治效果显著。


技术研发人员:崔劲松 蒋安 周国庆 史志伟 王夕方 杨秋萍 刘小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12.16
技术公布日:2023/9/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