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7 阅读:137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成分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油樟是樟科樟属常绿乔木,中国特有树种,主产于四川,自然分布于海拔600-2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油樟油是从油樟树枝叶提取出的植物挥发油,实际生产中以树叶提取为主。油樟油的成分有100多种,其中1,8-桉叶素约占60%,该物质具有重要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尤其对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预防效果;除此之外,油樟油中还含有较多的烯类物质,这些烯类物质在香精、药物等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但是,现有技术中鲜有从油樟中获得烯类物质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s1:将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1~3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6.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0~30℃下酶解24~48h,得酶解料;混合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混合盐包括钙盐和锌盐;
7.s3: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8.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1~3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3~5min,然后静置0.5~1h,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
9.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2~5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按1:1~3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10.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20;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5~10:90~95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0~45min后结束收集;
11.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3.进一步,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1~0.5:0.01~0.2:90~100。
14.进一步,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0.1:100。
15.进一步,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5~10:3~5: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
16.进一步,混合盐由钙盐和锌盐按3~5: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
17.进一步,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或硫酸钙;锌盐为氯化锌、硫酸锌或硝酸锌。
18.进一步,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3~5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19.进一步,s5中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3的质量比混合,所得混合物再与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
20.进一步,混合洗脱液中乙醚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7:93。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2.1.本技术对新鲜油樟叶进行机械搅打以使其变成浆料,在此过程中,油樟液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机械破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溢出。后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其中混合盐的加入可以对织物细胞的渗透压进行调节,有利于细胞壁的破坏以及有效成分的渗出,并且混合盐可以促进混合酶的活力,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酶解能力。混合酶对植物细胞壁进行酶解,从而释放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提升油樟油得率。
23.2.在得到油樟油后将其与丙二醇溶液混合,油樟油中的醇类、酯类等以溶于丙二醇和水,通过摇晃和静置,可以去除油樟油中部分醇类和酯类,有利于烯类的分离纯化。
24.3.本技术采用硅胶柱对油樟精油进行分离,通过烯类与醇类、酯类等的极性存在差异,可以有效将精油中的烯类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基本全部由烯类组成的烯类物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6.实施例1
27.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8.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29.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5℃下酶解36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8: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盐由氯化钙和氯化锌按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0.1:100;
30.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31.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32.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33.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34.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35.实施例2
36.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38.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5℃下酶解36h,得酶解料;其中,混
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5: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盐由硝酸钙和硝酸锌按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1:0.1:100;
39.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40.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41.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42.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43.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44.实施例3
45.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6.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47.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5℃下酶解36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10:5: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盐由硫酸钙和硫酸锌按5: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5:0.01:90;
48.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49.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50.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51.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52.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53.实施例4
54.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5.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56.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30℃下酶解24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8: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盐由氯化钙和氯化锌按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1:0.01:90;
57.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58.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1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5min,然后静置60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59.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2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1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60.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20;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5:95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0min后结束收集;
61.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62.实施例5
63.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4.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3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65.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0℃下酶解48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8: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盐由氯化钙和氯化锌按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0.1:100;
66.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67.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3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3min,然后静置30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5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68.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5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3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69.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10:90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70.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71.对比例1
72.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3.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74.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拌匀后于25℃下酶解36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8: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100;
75.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76.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77.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78.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
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79.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80.对比例2
81.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2.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83.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氯化钙,拌匀后于25℃下酶解36h,得酶解料;其中,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8:4: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混合酶、氯化钙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0.1:100;
84.s3: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85.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86.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87.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88.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89.对比例3
90.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1.s1:用打浆机将洗净后的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2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
92.s2:用现有的水蒸气蒸馏装置对浆液进行蒸馏,得油樟油;
93.s3: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4min,然后静置45min,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其中,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94.s4: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4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300~400目)的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
95.s5: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7:93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5min后结束收集;
96.s6:对s5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
97.结果分析
98.按如下公式分别计算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油樟精油和烯类物质的得率:
[0099][0100]
[0101]
其中,m(油樟精油)、m(烯类物质)和m(油樟叶)分别表示油樟精油、烯类物质和油樟叶的质量。结果如表1所示。
[0102]
表1油樟精油和烯类物质的得率
[0103][0104][0105]
从表1中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中的提取工艺,油樟精油具有较高的得率,进而使烯类物质也具有较高的得率。
[0106]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在浆液酶解时未添加混合盐,不能调节浆液中树叶细胞的渗透压,也不能促进复合酶的活力,导致酶解效果较差,树叶中的有效成分不能有效渗出,进而影响油樟精油和烯类物质的得率。
[0107]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相比,在浆液酶解时仅加入了氯化钙和混合酶,而未加入锌盐,虽然可以对渗透压进行调节,但是对酶的活力促进有限,酶解效果较差,进而影响油樟精油和烯类物质的得率。
[0108]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相比,并未经过酶解,仅靠简单的水蒸气蒸馏并不能有效将浆液中的有效成分蒸馏出来,严重影响油樟精油和烯类物质的得率。
[0109]
按照gb/t 11538-2006中记载的方法对所得烯类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烯类物质主要包含β-水芹烯、柠檬烯、γ-萜品烯、4-蒈烯、(+)-氧化柠檬烯、α-蒎烯、甘香烯、马兜铃烯、β-波旁烯、β-榄香烯、(+)-香橙烯、长叶烯、(z)-石竹烯、β-石竹烯、桉叶油二烯、(-)-α-荜澄茄油烯、α-石竹烯、香树烯、β-马榄烯、水合桧烯、β-瑟林烯、α-愈创木烯、杜松烯、氧化石竹烯等,烯类总含量占到烯类物质的98%以上。
[0110]
虽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新鲜油樟叶搅拌粉碎成浆,并将浆料与水按1:1~3的体积比混合,得浆液;s2:向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拌匀后于20~30℃下酶解24~48h,得酶解料;所述混合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所述混合盐包括钙盐和锌盐;s3:对酶解料进行蒸馏,得油樟油;s4:将油樟油与丙二醇溶液按1:1~3的体积比混合,剧烈摇晃3~5min,然后静置0.5~1h,收集上层油层,得油樟精油;s5:将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2~5的质量比混合,再将混合物与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按1:1~3的质量比混合,得分离样品;将粒径为37~54μm的层析硅胶装入内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层析柱内,得分离柱;s6:将分离样品置于分离柱顶端,分离样品与分离柱内层析硅胶的质量之比为1:15~20;然后用乙醚与正己烷按5~10:90~95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洗脱液进行洗脱,以分离柱下方有洗脱液流出时为计时起点,两分钟后开始收集洗脱液,40~45min后结束收集;s7:对s6所收集的洗脱液进行浓缩,即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1~0.5:0.01~0.2:90~1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酶、混合盐与浆液的质量之比为0.2:0.1:100。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酶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按5~10:3~5: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盐由钙盐和锌盐按3~5:1~3的质量比混合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或硫酸钙;所述锌盐为氯化锌、硫酸锌或硝酸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二醇溶液由丙二醇与水按1:3~5的体积比混合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油樟精油与无水乙醇按1:3的质量比混合,所得混合物再与层析硅胶按1:2的质量比混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洗脱液中乙醚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7:93。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油樟中提取烯类物质的方法。提取方法包括打浆、酶解、蒸馏、静置分层、硅胶柱分离等步骤;其中酶解是在浆液中加入混合酶和混合盐,混合盐的加入可以对织物细胞的渗透压进行调节,有利于细胞壁的破坏以及有效成分的渗出,并且混合盐可以促进混合酶的活力,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酶解能力;混合酶对植物细胞壁进行酶解,从而释放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提升油樟油得率。采用硅胶柱对油樟精油进行分离,通过烯类与醇类、酯类等的极性存在差异,可以有效将精油中的烯类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基本全部由烯类组成的烯类物质。而得到基本全部由烯类组成的烯类物质。


技术研发人员:莫开林 徐明 吴斌 付卓锐 杨凌 黄伊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6.20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