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8 阅读:8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舱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emc,就是指某电子设备既不干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影响,电磁兼容性和我们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样,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安全性涉及人身和财产,而电磁兼容性则涉及人身和环境保护,需要对天线、雷达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现有都是在微波暗室中,对天线、雷达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现在还没有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由于具有微波暗室的建筑物中处于不能移动状态,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技术特征,对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
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设置在方舱本体上的衬层。
7.由于设计了方舱本体和衬层,通过衬层,实现了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处理,通过方舱本体,实现对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实现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解决了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式把方舱本体和衬层相互联接。
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把微波暗室支撑体与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的方式把方舱本体与衬层联接。
10.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凸显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应用。
1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
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金属板。
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通风波导窗。
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拖杆。
1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屏蔽门、上导轨和下导轨。
1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层。
1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传动丝杠、第二传动丝杠、传动螺母和平台板。
17.以上六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方舱本体上分别设置有金属板、通风波导窗、拖杆、上导轨和下导轨,在金属板与方舱本体之间设置有衬层并且在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设置有屏蔽门。
1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方舱本体、衬层、金属板、通风波导窗、拖杆、屏蔽门、上导轨和下导轨,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2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方舱本体设置为包含有舱部和开闭门部并且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翻转式联接,舱部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联接并且舱部的壁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金属板联接,舱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的顶内壁设置为与拖杆联接,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联接并且开闭门部设置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舱部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开闭门部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合页与舱部联接并且开闭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锁体与舱部联接,开闭门部设置为与屏蔽门相对应分布。
2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车载底盘对接的壳体设置,方便了进行运输周转。
2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衬层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并且衬层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贴附式联接,衬层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金属板接触式联接。
2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30mhz~18ghz的波段进行屏蔽处理。
2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金属板设置为单层铁氧体片并且金属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方舱本体联接,金属板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衬层接触式联接。
2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30mhz-1000mhz的波段进行屏蔽处理。
2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通风波导窗设置为与方舱本体嵌入式联接。
27.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舱部设置换气通道。
2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拖杆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拖杆的端头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联接。
2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其它电子设备的安装。
3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屏蔽门设置为包含有框架部、门板部、耳座板部和连接螺杆部并且框架部的内壁设置为与门板部的周边侧面部联接,框架部的其中一个边框端头设置为与耳座板部联接并且耳座板部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套装式联接,框架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导轨滑动式联接并且框架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下导轨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螺纹式联接并且门板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相对应分布,框架部设置为上下端面部具有u字形槽体的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部的u字形槽体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容纳式联接,门板部设置为具有由金属板对衬层进行夹装的复合板状体并且耳座板部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耳座板部设置为的通孔体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联接并且连接螺杆部设置为六角螺栓。
3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上导轨和下导轨设置为工字形杆状体并且上导轨的端头和下导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联接,上导轨的中间部和下导轨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屏蔽门联接。
32.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开闭门部部位进行补位电磁波屏蔽处理。
3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方舱本体与衬层、金属板和通风波导窗设置为按照附加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并且方舱本体、衬层、金属板和通风波导窗与拖杆设置为按照上置安装部件的方式分布,方舱本体、衬层、金属板和通风波导窗与屏蔽门、上导轨和下导轨设置为按照内置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拖杆设置为沿舱部的上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门板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联接,在上导轨的中间部和下导轨的中间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上导轨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的螺纹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联接。
3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舱部设置为通过集装箱式扭锁与车载底盘联接。
3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由车载底盘对方舱本体进行运输转运,提高了机动性能。
3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衬层设置为包含有中间网部、第一侧面层部和第二侧面层部并且中间网部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侧面层部联接,中间网部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侧面层部联接并且中间网部设置为具有透漏孔体的铜板,第一侧面层部和第二侧面层部分别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
37.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衬层的复合体设置,提高了电磁波屏蔽效果。
3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方舱本体上分别设置有衬层、通风波导窗、屏蔽门、夹持层、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在平台板与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之间分别设置有传动螺母。
3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方舱本体、衬层、通风波导窗、屏蔽门、夹持层、第一传动丝杠、第二传动丝杠、传动螺母和平台板,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4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体并且在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体,在舱部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开闭门部并且舱部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联接,舱部的侧面的后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联接并且舱部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屏蔽门联接,舱部的箱板设置为与夹持层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的底箱
板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联接,舱部设置为具有双层板体的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设置为推拉门,开闭门部设置为与屏蔽门相对应分布并且第一安装孔体和第二安装孔体分别设置为孔状体。
4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侧面部设置窗口设置。
4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屏蔽门设置为具有铜卷帘板的卷帘门并且屏蔽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联接。
4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铜板条进行电磁波屏蔽处理。
4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夹持层设置为保温棉并且夹持层设置为与方舱本体嵌入式联接。
4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舱部进行保温处理设置。
4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分别设置为电动丝杠并且第一传动丝杠的端头和第二传动丝杠的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支座块与方舱本体联接,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分别设置为与传动螺母联接。
4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传动螺母设置为螺纹筒状体并且传动螺母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和第二传动丝杠联接,传动螺母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板联接。
4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平台板设置为片状体并且平台板的下端端面角部设置为与传动螺母联接。
49.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移动工作平台设置。
50.在本技术方案中,方舱本体和衬层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金属板、通风波导窗、拖杆、屏蔽门、上导轨、下导轨、夹持层、第一传动丝杠、第二传动丝杠、传动螺母和平台板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舱部、开闭门部、框架部、门板部、耳座板部、连接螺杆部、中间网部、第一侧面层部和第二侧面层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0051] 在本技术方案中,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舱本体和衬层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0052] 一、附图说明
[005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005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005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示意图,
[0057]
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屏蔽门-6、上导轨-7、下导轨-8、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平台板-40、舱部-11、开闭门部-12、第一安装孔体-13、第二安装孔体-14、框架部-61、门板部-62、耳座板部-63、连接螺杆部-64、中间网部-21、第一侧面层部-22、第二侧面层部-23。
[0058] 二、具体实施方式
[0059]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6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6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2]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006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6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并且在方舱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上导轨7和下导轨8,在金属板3与方舱本体1之间设置有衬层2并且在上导轨7与下导轨8之间设置有屏蔽门6。
[0065]
在本实施例中,方舱本体1设置为包含有舱部11和开闭门部12并且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12翻转式联接,舱部11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2联接并且舱部11的壁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金属板3联接,舱部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4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11的顶内壁设置为与拖杆5联接,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舱部1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开闭门部12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合页与舱部11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锁体与舱部11联接,开闭门部12设置为与屏蔽门6相对应分布。
[0066]
通过方舱本体1,形成了对衬层2、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的支撑连接点,由舱部11,实现了与衬层2的连接,实现了与金属板3的连接,实现了与通风波导窗4的连接,实现了与拖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上导轨7的连接,实现了与下导轨8的连接,由开闭门部12,实现了与屏蔽门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微波暗室的壳体部件。
[0067]
在本实施例中,衬层2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并且衬层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贴附式联接,衬层2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金属板3接触式联接。
[0068]
通过衬层2,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和金属板3的支撑连接点,由衬层2,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金属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吸收电磁波的部件。
[0069]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板3设置为单层铁氧体片并且金属板3设置为通过铆钉与方舱本体1联接,金属板3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衬层2接触式联接。
[0070]
通过金属板3,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和衬层2的支撑连接点,由金属板3,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衬层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反射电磁波的部件。
[0071]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波导窗4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嵌入式联接。
[0072]
通过通风波导窗4,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的支撑连接点,由通风波导窗4,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保证方舱本体1中空气流通的同时阻止电磁信号的泄漏的部件。
[0073]
在本实施例中,拖杆5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拖杆5的端头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
[0074]
通过拖杆5,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的支撑连接点,由拖杆5,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安装电源滤波器的支撑部件。
[0075]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门6设置为包含有框架部61、门板部62、耳座板部63和连接螺杆部64并且框架部61的内壁设置为与门板部62的周边侧面部联接,框架部61的其中一个边框端头设置为与耳座板部63联接并且耳座板部63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套装式联接,框架部6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导轨7滑动式联接并且框架部6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下导轨8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部64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螺纹式联接并且门板部62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相对应分布,框架部61设置为上下端面部具有u字形槽体的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部61的u字形槽体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容纳式联接,门板部62设置为具有由金属板3对衬层2进行夹装的复合板状体并且耳座板部63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耳座板部63设置为的通孔体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联接并且连接螺杆部64设置为六角螺栓。
[0076]
通过屏蔽门6,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上导轨7和下导轨8的支撑连接点,由门板部62,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由框架部61和连接螺杆部64,实现了与上导轨7的连接,实现了与下导轨8的连接,由耳座板部63,实现了对连接螺杆部64进行支撑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方舱本体1进行增加电磁屏蔽处理的部件。
[0077]
在本实施例中,上导轨7和下导轨8设置为工字形杆状体并且上导轨7的端头和下导轨8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上导轨7的中间部和下导轨8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屏蔽门6联接。
[0078]
通过上导轨7和下导轨8,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和屏蔽门6的支撑连接点,由上导轨7和下导轨8,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屏蔽门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屏蔽门6与方舱本体1进行连接的部件。
[0079]
在本实施例中,方舱本体1与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设置为按照附加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并且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与拖杆5设置为按照上置安装部件的方式分布,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与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设置为按照内置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拖杆5设置为沿舱部11的上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门板部62设置为与开闭门部12联接,在上导轨7的中间部和下导轨8
的中间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上导轨7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8的螺纹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联接。
[0080]
在本实施例中,舱部11设置为通过集装箱式扭锁与车载底盘联接。
[0081]
其技术目的在于:实现了对方舱本体1进行车载运输。
[0082]
把衬层2贴附在舱部11的内壁上,通过铆钉把金属板3安装在舱部11的内壁上,把电源滤波器安装在拖杆5上,把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仪器安装在舱部11中,把舱部11放到车载底盘上,通过集装箱式扭锁,把舱部11与车载底盘连接在一起,当到达侧量现场后,操作人员通过开闭门部12进入到舱部11中,使连接螺杆部64在上导轨7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8的螺纹孔体中转动,把连接螺杆部64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分开,使框架部61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移动,把门板部62移动到开闭门部12上,停止框架部61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移动,使门板部62与开闭门部12相对应,使连接螺杆部64在上导轨7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8的螺纹孔体中反方向转动,把连接螺杆部64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连接在一起,在舱部11中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当完成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后,再使连接螺杆部64在上导轨7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8的螺纹孔体中转动,把连接螺杆部64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分开,使框架部61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反方向移动,使门板部62与开闭门部12进行错开,再把连接螺杆部64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连接在一起,操作人员通过开闭门部12从舱部11中走出,由通风波导窗4,实现对舱部11通风处理。
[0083]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衬层2设置为包含有中间网部21、第一侧面层部22和第二侧面层部23并且中间网部2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侧面层部22联接,中间网部21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侧面层部23联接并且中间网部21设置为具有透漏孔体的铜板,第一侧面层部22和第二侧面层部23分别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
[0084]
其技术目的在于:增加吸收电磁波的层体。
[008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方舱本体1、衬层2、通风波导窗4、屏蔽门6、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和平台板40并且在方舱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衬层2、通风波导窗4、屏蔽门6、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在平台板40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之间分别设置有传动螺母30。
[0086]
在本实施例中,在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体13并且在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体14,在舱部1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开闭门部12并且舱部11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2联接,舱部11的侧面的后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4联接并且舱部1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屏蔽门6联接,舱部11的箱板设置为与夹持层9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11的底箱板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联接,舱部11设置为具有双层板体的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为推拉门,开闭门部12设置为与屏蔽门6相对应分布并且第一安装孔体13和第二安装孔体14分别设置为孔状体。
[0087]
通过方舱本体1,形成了对衬层2、通风波导窗4、屏蔽门6、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的支撑连接点,由舱部11,实现了与衬层2的连接,实现了与通风波导窗4的连接,实现了与夹持层9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传动丝杠10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传动
丝杠20的连接,由开闭门部12,实现了与屏蔽门6的连接,由第一安装孔体13,实现了与电源线缆的连接,由第二安装孔体14,实现了与液冷源管道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衬层2、通风波导窗4、屏蔽门6、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的支撑载体。
[0088]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门6设置为具有铜卷帘板的卷帘门并且屏蔽门6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
[0089]
通过屏蔽门6,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的支撑连接点,由屏蔽门6,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方舱本体1进行增加电磁屏蔽处理的部件。
[0090]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层9设置为保温棉并且夹持层9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嵌入式联接。
[0091]
通过夹持层9,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的支撑连接点,由夹持层9,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方舱本体1进行保温处理的部件。
[009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分别设置为电动丝杠并且第一传动丝杠10的端头和第二传动丝杠20的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支座块与方舱本体1联接,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分别设置为与传动螺母30联接。
[0093]
通过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形成了对方舱本体1和传动螺母30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实现了与方舱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传动螺母3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传动螺母30进行运动的部件。
[0094]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螺母30设置为螺纹筒状体并且传动螺母30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联接,传动螺母30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板40联接。
[0095]
通过传动螺母30,形成了对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和平台板40的支撑连接点,由传动螺母30,实现了与第一传动丝杠10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传动丝杠20的连接,实现了与平台板4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平台板40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
[0096]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40设置为片状体并且平台板40的下端端面角部设置为与传动螺母30联接。
[0097]
通过平台板40,形成了对传动螺母30的支撑连接点,由平台板40,实现了与传动螺母3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安装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仪器的部件。
[0098]
当在舱部11中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把电源线缆放到第一安装孔体13中,把液冷源管道放到第二安装孔体14中,使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在传动螺母30中进行转动,驱动平台板40进行运动,带动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仪器进行运动。
[0099]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和衬层2相互联接。
[0100]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把微波暗室支撑体与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与衬层2联接。
[010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金属板3。
[0102]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二
附件装置设置为通风波导窗4。
[010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拖杆5。
[0104]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
[010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层9。
[0106]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和平台板40。
[0107]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0108]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0109]
1、由于设计了方舱本体1和衬层2,通过衬层2,实现了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处理,通过方舱本体1,实现对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实现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解决了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0110] 2、由于设计了金属板3,实现了金属板材进行电磁波屏蔽处理。
[0111] 3、由于设计了通风波导窗4,实现了对方舱本体1进行通风处理。
[0112] 4、由于设计了拖杆5,实现了对其它电子设备进行安装设置。
[0113] 5、由于设计了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实现了对开闭门部12进行增强电磁屏蔽处理。
[0114] 6、由于设计了夹持层9,实现了对方舱本体1进行保温处理。
[0115] 7、由于设计了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和平台板40,实现了移动工作台设置。
[0116] 8、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0117] 9、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0118]
还有其它的与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舱本体1和衬层2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0119]
因此在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1、设置在方舱本体1上的衬层2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1)、设置在方舱本体(1)上的衬层(2),按照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和衬层(2)相互联接,按照把微波暗室支撑体与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与衬层(2)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金属板(3),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通风波导窗(4),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拖杆(5),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层(9),或,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和平台板(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在方舱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上导轨(7)和下导轨(8),在金属板(3)与方舱本体(1)之间设置有衬层(2)并且在上导轨(7)与下导轨(8)之间设置有屏蔽门(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方舱本体(1)设置为包含有舱部(11)和开闭门部(12)并且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12)翻转式联接,舱部(11)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2)联接并且舱部(11)的壁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金属板(3)联接,舱部(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4)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11)的顶内壁设置为与拖杆(5)联接,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舱部(1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开闭门部(12)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合页与舱部(11)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锁体与舱部(11)联接,开闭门部(12)设置为与屏蔽门(6)相对应分布,或,衬层(2)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并且衬层(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贴附式联接,衬层(2)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金属板(3)接触式联接,或,金属板(3)设置为单层铁氧体片并且金属板(3)设置为通过铆钉与方舱本体(1)联接,金属板(3)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衬层(2)接触式联接,或,通风波导窗(4)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嵌入式联接,或,拖杆(5)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拖杆(5)的端头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或,屏蔽门(6)设置为包含有框架部(61)、门板部(62)、耳座板部(63)和连接螺杆部(64)并且框架部(61)的内壁设置为与门板部(62)的周边侧面部联接,框架部(61)的其中一个边框端头设置为与耳座板部(63)联接并且耳座板部(63)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套装式联接,框架部(6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导轨(7)滑动式联接并且框架部(61)的下端
端面部设置为与下导轨(8)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部(64)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螺纹式联接并且门板部(62)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相对应分布,框架部(61)设置为上下端面部具有u字形槽体的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部(61)的u字形槽体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容纳式联接,门板部(62)设置为具有由金属板(3)对衬层(2)进行夹装的复合板状体并且耳座板部(63)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耳座板部(63)设置为的通孔体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联接并且连接螺杆部(64)设置为六角螺栓,或,上导轨(7)和下导轨(8)设置为工字形杆状体并且上导轨(7)的端头和下导轨(8)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上导轨(7)的中间部和下导轨(8)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屏蔽门(6)联接。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方舱本体(1)与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设置为按照附加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并且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与拖杆(5)设置为按照上置安装部件的方式分布,方舱本体(1)、衬层(2)、金属板(3)和通风波导窗(4)与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设置为按照内置电磁屏蔽处理部件的方式分布,拖杆(5)设置为沿舱部(11)的上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门板部(62)设置为与开闭门部(12)联接,在上导轨(7)的中间部和下导轨(8)的中间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上导轨(7)的螺纹孔体和下导轨(8)的螺纹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联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舱部(11)设置为通过集装箱式扭锁与车载底盘联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衬层(2)设置为包含有中间网部(21)、第一侧面层部(22)和第二侧面层部(23)并且中间网部(2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侧面层部(22)联接,中间网部(21)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侧面层部(23)联接并且中间网部(21)设置为具有透漏孔体的铜板,第一侧面层部(22)和第二侧面层部(23)分别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在方舱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衬层(2)、通风波导窗(4)、屏蔽门(6)、夹持层(9)、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在平台板(40)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之间分别设置有传动螺母(30),或,在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体(13)并且在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体(14),在舱部(1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开闭门部(12)并且舱部(11)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2)联接,舱部(11)的侧面的后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4)联接并且舱部(1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屏蔽门(6)联接,舱部(11)的箱板设置为与夹持层(9)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11)的底箱板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联接,舱部(11)设置为具有双层板体的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为推拉门,开闭门部(12)设置为与屏蔽门(6)相对应分布并且第一安装孔体(13)和第二安装孔体(14)分别设置为孔状体,或,屏蔽门(6)设置为具有铜卷帘板的卷帘门并且屏蔽门(6)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或,夹持层(9)设置为保温棉并且夹持层(9)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嵌入式联接,
或,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分别设置为电动丝杠并且第一传动丝杠(10)的端头和第二传动丝杠(20)的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支座块与方舱本体(1)联接,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分别设置为与传动螺母(30)联接,或,传动螺母(30)设置为螺纹筒状体并且传动螺母(30)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传动丝杠(10)和第二传动丝杠(20)联接,传动螺母(30)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板(40)联接,或,平台板(40)设置为片状体并且平台板(40)的下端端面角部设置为与传动螺母(30)联接。

技术总结
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1)、设置在方舱本体(1)上的衬层(2),通过衬层(2),实现了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处理,通过方舱本体(1),实现对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实现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解决了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辐射敏感度(EMS)测量。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建 代灿明 王凯 李成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泰开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7
技术公布日:2023/9/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