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0 阅读:10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


背景技术:

2.下水器是一种用于实现厨房水槽盛水、排水和/或隔渣功能的结构,通常,下水器包括下水头和下水管,下水头用于实现盛水、排水和/或隔渣的功能,下水管则用于将水槽与建筑物排水预埋管连接。目前,下水器具有多种不同的产品种类,例如无盖网格式、表面手提面盖式、网格提拉活塞片式以及网格台控活塞片式等。
3.无盖网格式的下水头只具有排水孔而无封水结构,只能进行水槽的排水和隔渣功能。消费者使用时,需要另外架设盛水容器用以洗涤。此外,由于水槽无法盛水,水槽清洗不便,容易造成卫生死角。
4.表面手提面盖式的下水头虽然同时具有盛水、排水以及隔渣的功能。但是水槽不盛水时,需要将手提面盖拿开,不便于安放和使用。水槽长期不盛水时,手提面盖也将长期不使用和清洁,需要盛水时将会影响用水卫生,也有可能因手提面盖丢失而无法实现盛水。
5.网格提拉活塞片式的下水头也能同时具有盛水、排水以及隔渣的功能。但是此种下水头的隔渣网前置,且隔渣网与提拉活塞片为一体结构,隔渣网与提拉活塞片之间不易清洁,需要盛水时也会影响用水卫生。
6.网格台控活塞片式的下水头同样具有盛水、排水以及隔渣的功能。但是台控结构深位固定,台控结构无法清洁,容易造成堵塞。与网格提拉活塞片式的下水头类似,网格台控活塞片式的下水头也是隔渣网前置,也存在着用水卫生的问题。而且台控结构由拉索联动操控,在油污以及潮湿的环境下,拉索极易卡死,导致操作困难或报废。此外,台控总成的结构也较为复杂,价格较高,不易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能够便于实现水槽的盛水、排水以及隔渣,同时也能保证用水卫生。
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包括面盖和柔性翻盖,所述面盖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柔性翻盖连接于所述面盖,且所述柔性翻盖能够翻折变形,以覆盖或打开所述排水孔。
9.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下水头的结构较为简单,能够便于制造和安装,降低成本。使用时,将面盖安装于水槽内,需要盛水时,翻折柔性翻盖,使得柔性翻盖覆盖面盖上的排水孔,此时下水头无法排水,水槽可以实现盛水。需要排水时,反方向翻折柔性翻盖,使得柔性翻盖不再覆盖排水孔,面盖上的排水孔被打开,水槽内的水可以从排水孔处排出,而水槽内的残渣则无法通过排水孔而滞留在面盖内。排水时,只需翻折柔性翻盖,而并不需要将柔性翻盖整个取下,既能方便使用,又能避免柔性翻盖丢失。排水结束后,取下面盖,敲落残渣,再将面盖重新安装回水槽内使用。本下水头采用柔性翻盖来实
现开关水,结构较为简单,能够便于制造、安装和使用,也能降低下水头的成本。此外,盛水时,柔性翻盖覆盖排水孔,也即覆盖了隔渣结构,盛水不会接触到不易清洗的隔渣结构,能够保证用水卫生。而柔性翻盖能够翻折变形,能够便于进行较为彻底的清洗,进一步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以及用水卫生。
10.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柔性翻盖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翻折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面盖,所述翻折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上下翻折变形,以打开或覆盖所述排水孔。
11.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面盖上开设有安装孔,多个所述排水孔沿所述安装孔的周向分布,所述固定部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翻折部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环绕设置,且所述翻折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排水孔所分布区域的外径。
12.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还包括按压部和翻盖拔杆,所述按压部竖直弹性连接所述面盖,所述翻盖拔杆通过拔杆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面盖,且所述翻盖拔杆的其中一端位于所述按压部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翻折部的下方;所述按压部能够向下按压并作用于所述翻盖拔杆的其中一端,以使所述翻盖拔杆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所述翻盖拔杆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时,能使所述翻折部向上翻折变形,以打开所述排水孔。
13.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还包括拔杆拨勾,所述拔杆拨勾的上部通过锁紧件与所述按压部锁紧连接,所述拔杆拨勾的侧部开设有可容所述翻盖拔杆的其中一端插接的插孔;所述按压部带动所述拔杆拨勾向下按压时,所述拔杆拨勾能够向下按压所述翻盖拔杆的其中一端,以使所述翻盖拔杆的另一端向上翘起。
14.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还包括定位卡件,所述定位卡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撑和定位卡点,所述定位撑用于定位支撑所述拔杆转轴,所述定位卡点能够卡接所述面盖。
15.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面盖于所述安装孔的外周设有起翻曲面,所述起翻曲面沿远离所述安装孔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水孔开设于所述起翻曲面,所述翻折部向下翻折变形时能够贴合于所述起翻曲面的上表面。
16.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起翻曲面上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按压部未向下按压时,所述翻盖拔杆位于所述让位槽内并低于所述起翻曲面的上表面。
17.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固定部的下端具有定位脚,所述固定部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时,所述定位脚向下凸出于所述安装孔的下端面并定位卡接所述面盖。
18.上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所述面盖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水头的爆炸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水头在封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水头在开关水状态转换时的动作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水头在开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100面盖、110排水孔、120安装孔、130起翻曲面、200柔性翻盖、210固定部、211定位脚、220翻折部、300按压部、400翻盖拔杆、410拔杆转轴、500拔杆拨勾、510
插孔、600定位卡件、610定位撑、620定位卡点、700密封圈、800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包括面盖100和柔性翻盖200,面盖100开设有多个排水孔110,柔性翻盖200连接于面盖100,且柔性翻盖200能够翻折变形,以覆盖或打开排水孔110。相比现有技术,本下水头的结构较为简单,能够便于制造和安装,降低成本。使用时,将面盖100安装于水槽内,如图2所示,需要盛水时,翻折柔性翻盖200,使得柔性翻盖200覆盖面盖100上的排水孔110,此时下水头无法排水,水槽可以实现盛水。如图3所示,需要排水时,反方向翻折柔性翻盖200,翻折柔性翻盖200之后的结构如图4所示,此时柔性翻盖200不再覆盖排水孔110,面盖100上的排水孔110被打开,水槽内的水可以从排水孔110处排出,而水槽内的残渣则无法通过排水孔110而滞留在面盖100内。排水时,只需翻折柔性翻盖200,而并不需要将柔性翻盖200整个取下,既能方便使用,又能避免柔性翻盖200丢失。排水结束后,取下面盖100,敲落残渣,再将面盖100重新安装回水槽内使用。本下水头采用柔性翻盖200来实现开关水,结构较为简单,能够便于制造、安装和使用,也能降低下水头的成本,此外,盛水时,柔性翻盖200覆盖排水孔110,也即覆盖了隔渣结构,盛水不会接触到不易清洗的隔渣结构,能够保证用水卫生,而柔性翻盖200能够翻折变形,能够便于进行较为彻底的清洗,进一步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以及用水卫生。
26.具体地,如图1所示,柔性翻盖20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210和翻折部220,固定部210用于实现与面盖100的固定连接,翻折部220能够相对固定部210上下翻折变形,以打开或覆盖排水孔110。柔性翻盖200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硅胶等,以使得翻折部220能够上下翻折变形,并在翻折变形之后具有保持当前形状的能力。也即,采用外力将翻折部220向上翻折变形之后,翻折部220能够保持向上翻折变形的状态,以使得水槽能够正常排水和隔渣。采用外力将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之后,翻折部220能够保持向下翻折变形的状态,并保持覆盖排水孔110,以使得水槽能够正常盛水。
27.至于固定部210和翻折部220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即固定部210和翻折部220之间如何组成柔性翻盖200的具体结构,以下提供两种实施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面盖100上开设有安装孔120,多个排水孔110沿安装孔120的周向分布,固定部210插接于安装孔120内,翻折部220沿固定部210的外周环绕设置,且翻折部220的外径大于排水孔110所分布区域的外径。此类实施例中,固定部210插接于安装孔120内之后,固定部210则位于排水孔110所围区域的中间,翻折部220呈“伞”状或“漏斗”状分布于排水孔110的上方。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时,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排水孔110,而需要排水时,用手将柔性翻盖200的外周上翻即可。当然,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10连接于翻折部220的侧部,固定部210可以采用胶粘等方式固定于排水孔110所围区域的边沿,同样可以利用柔性翻盖200的下翻或上翻实现水槽的盛水和排水。作为优选的,本技术在附图中所体现的实施例采用第一种实施方式,也即翻折部220沿固定部210的外周环绕设置,当柔性翻盖200向下翻折,也即封水状态时,如图2所示,柔性翻盖200呈“伞”状分布于排水孔110的上方;而当柔性翻盖200向上翻折,也即开水状态时,如图4所示,柔性翻盖200呈“漏斗”状分布于排水孔110的上方。此种结构的柔性翻盖200既能翻折变形,又能在翻折变形之后具有保持当前形状的能力,并能完全覆盖
或打开排水孔110。
28.进一步地,参照图1,本下水头还包括按压部300和翻盖拔杆400,按压部300竖直弹性连接面盖100,翻盖拔杆400通过拔杆转轴410转动连接面盖100,且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位于按压部300的下方,另一端位于翻折部220的下方;按压部300能够向下按压并作用于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以使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时,能使翻折部220向上翻折变形,以打开排水孔110。按压部300弹性连接面盖100,在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以覆盖排水孔110时,按压部300受到向上的弹力,不会下压翻盖拔杆400。当需要排水时,下压按压部300,按压部300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向下抵压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使得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从而使翻折部220能够克服水压而向上翻折变形。而松开按压部300之后,按压部300再次向上弹起,需要封水时,用手将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即可。此种结构利用翻盖拔杆400的杠杆原理,能够有效克服较深盛水时过大的水压,避免翻折部220在水深时难以向上翻折。
29.具体地,可以在按压部300与面盖100之间安装弹簧,或者在拔杆转轴410上安装扭簧等,来实现按压部300的复位。也可以如本技术的图1和图3中的结构所示,按压部300安装于固定部210,固定部210的下端具有定位脚211,固定部210插接于安装孔120内时,定位脚211向下凸出于安装孔120的下端面并定位卡接面盖100,固定部210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下压按压部300时,固定部21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按压部300作用于翻盖拔杆400,松手之后,固定部210恢复原状,从而将按压部300向上弹起至初始位置。如此设计,既能够便于翻折部220的向上翻折,又能够避免采用弹簧或扭簧等结构,以免在潮湿的条件下发生零部件生锈的情况。如图1所示,按压部300为一个环状倒置的椎体结构,顶部可以采用不锈钢饰面包边,可以向下按压,也可以向上提起以将整个下水头提出,以便于敲落残渣。
30.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排水时翻折部220的向上翻折,如图4所示,面盖100于安装孔120的外周设有起翻曲面130,起翻曲面130沿远离安装孔120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排水孔110开设于起翻曲面130,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时能够贴合于起翻曲面130的上表面。此种结构下,在水压力的作用下,翻折部220能够贴合覆盖排水孔110,但又不至于被水压压平,在翻盖拔杆400向上翘起翻折部220时,能够避免翻折部220出现波浪起伏而导致无法打开排水孔110的状况。进一步地,起翻曲面130上开设有让位槽,按压部300未向下按压时,翻盖拔杆400位于让位槽内并低于起翻曲面130的上表面,使得翻折部220能够贴合起翻曲面130并完全覆盖排水孔110,提高封水效果。
31.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本下水头还包括拔杆拨勾500和定位卡件600,拔杆拨勾500的上部通过锁紧件800与按压部300锁紧连接,拔杆拨勾500的侧部开设有可容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插接的插孔510;按压部300带动拔杆拨勾500向下按压时,拔杆拨勾500能够向下按压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以使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定位卡件60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撑610和定位卡点620,定位撑610用于定位支撑拔杆转轴410,定位卡点620能够卡接面盖100。面盖100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700,将下水头安装至水槽内使用时,可以保证密封性能,避免发生漏水的情况。
32.具有上述结构的下水头,组装时,先将固定部210插接至面盖100的安装孔120内,并使固定部210下端的定位脚211扣入面盖100下方的定位槽内。将拔杆转轴410插入翻盖拔杆400,并将拔杆转轴410安装至面盖100对应的定位槽,同时,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位于起
翻曲面130的让位槽内。再将定位卡件600于安装孔120的下方安装至面盖100上,使定位撑610向上定位支撑拔杆转轴410,定位卡点620卡紧至面盖100内。之后,将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下压,并使其对准拔杆拨勾500的插孔510,再将拔杆拨勾500从定位卡件600的下方沿着二者的配合结构往上插入,直到拔杆拨勾500与按压部300插接,最后采用锁紧件800将拔杆拨勾500与按压部300锁紧连接。最后,再将密封圈700套设至面盖100外周的环形凹槽内,即可完成下水头的组装,可安装至水槽的套杯内使用。
33.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有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或第二等的,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盖(100)和柔性翻盖(200),所述面盖(100)开设有多个排水孔(110),所述柔性翻盖(200)连接于所述面盖(100),且所述柔性翻盖(200)能够翻折变形,以覆盖或打开所述排水孔(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翻盖(20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210)和翻折部(220),所述固定部(210)连接于所述面盖(100),所述翻折部(220)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210)上下翻折变形,以打开或覆盖所述排水孔(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100)上开设有安装孔(120),多个所述排水孔(110)沿所述安装孔(120)的周向分布,所述固定部(210)插接于所述安装孔(120)内,所述翻折部(220)沿所述固定部(210)的外周环绕设置,且所述翻折部(220)的外径大于所述排水孔(110)所分布区域的外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压部(300)和翻盖拔杆(400),所述按压部(300)竖直弹性连接所述面盖(100),所述翻盖拔杆(400)通过拔杆转轴(410)转动连接所述面盖(100),且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位于所述按压部(300)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翻折部(220)的下方;所述按压部(300)能够向下按压并作用于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以使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时,能使所述翻折部(220)向上翻折变形,以打开所述排水孔(1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拔杆拨勾(500),所述拔杆拨勾(500)的上部通过锁紧件(800)与所述按压部(300)锁紧连接,所述拔杆拨勾(500)的侧部开设有可容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插接的插孔(510);所述按压部(300)带动所述拔杆拨勾(500)向下按压时,所述拔杆拨勾(500)能够向下按压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其中一端,以使所述翻盖拔杆(40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卡件(600),所述定位卡件(60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撑(610)和定位卡点(620),所述定位撑(610)用于定位支撑所述拔杆转轴(410),所述定位卡点(620)能够卡接所述面盖(100)。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100)于所述安装孔(120)的外周设有起翻曲面(130),所述起翻曲面(130)沿远离所述安装孔(120)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水孔(110)开设于所述起翻曲面(130),所述翻折部(220)向下翻折变形时能够贴合于所述起翻曲面(130)的上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起翻曲面(130)上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按压部(300)未向下按压时,所述翻盖拔杆(400)位于所述让位槽内并低于所述起翻曲面(130)的上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10)的下端具有定位脚(211),所述固定部(210)插接于所述安装孔(120)内时,所述定位脚(211)定位卡接所述面盖(100)。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100)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70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使用的下水头,包括面盖和柔性翻盖,面盖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柔性翻盖连接于面盖,且柔性翻盖能够翻折变形,以覆盖或打开排水孔。使用时,将面盖安装于水槽内,需要盛水时,翻折柔性翻盖,使得柔性翻盖覆盖面盖上的排水孔,此时下水头无法排水,水槽可以实现盛水。需要排水时,反方向翻折柔性翻盖,使得柔性翻盖不再覆盖排水孔,面盖上的排水孔被打开,水槽内的水可以从排水孔处排出,而水槽内的残渣则无法通过排水孔而滞留在面盖内。排水时,只需翻折柔性翻盖,而并不需要将柔性翻盖整个取下,既能方便使用,又能避免柔性翻盖丢失。排水结束后,取下面盖,敲落残渣,再将面盖重新安装回水槽内使用即可。再将面盖重新安装回水槽内使用即可。再将面盖重新安装回水槽内使用即可。


技术研发人员:谢水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三乡镇晶豪塑料制品厂
技术研发日:2023.03.08
技术公布日:2023/9/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