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

未命名 09-20 阅读:6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养护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水泥道路浇筑完毕后,需浇水对其进行养护,由于水泥道路在浇筑完成的初期未完全凝固,故而结构强度较低,无法直接将洒水车开上水泥道路进行洒水作业;并且由于道路施工路况的复杂性,在道路较窄时,无法将洒水车行驶至水泥道路的一旁进行洒水作业,此时就需要通过人工对浇筑完毕的水泥道路进行洒水养护,在洒水时,通过空气水泵进行抽水,在空气水泵的出水口处连接一水管,养护人员拖动水管对水泥道路进行洒水养护,上述方式虽然能够实现洒水作业,但是还是存在着洒水不均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4.一种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包括移动小车,移动小车处一端边缘处设有排水管安装架,排水管安装架处设有一端开口的排水管,排水管为硬质管,排水管处设有多个排水口,所述多个排水口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排水管排水口沿排水管的轴向均匀分布;移动小车处还设有竖直设置安装板,安装板处设有轴线方向水平设置的管道缠绕筒,管道缠绕筒处绕设有橡胶软管,橡胶软管的一端部用于与排水管上的开口相连接,橡胶软管的另一端部用于与空气抽水泵上的出水口进行连接。
5.本实用新型能够较为均匀的对水泥路面进行洒水作业,相比于人工洒水的方式,较佳的提升了洒水的均匀性,提升了洒水作业的效果。
6.作为优选,移动小车包括底板,底板下端面的同一侧均设有一组皮带轮,每组皮带轮之间设有履带。
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移动小车处履带的设置,较佳的降低了移动小车与水泥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了移动小车压坏水泥路面。
8.作为优选,排水管安装架包括垂直于底板设置的安装杆,安装杆远离底板的端部处设有条形板,条形板处设有至少2组条形板通孔,条形板处设有与条形板通孔进行配合且用于对排水管进行固定的u型螺栓,u型螺栓的端部伸出条形板通孔,u型螺栓伸出条形板通孔的端部设有螺母。
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排水管安装架的设置,能够较为方便的实现对于排水管的安装。
10.作为优选,安装杆与底板之间设有加强筋。
1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加强筋的设置,能够较佳的提升安装杆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12.作为优选,底板上远离排水管的端部设有把手。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把手的设置,使得在水泥路面完全凝固后,养护人员可推动把手来推动移动小车。
附图说明
14.图1为实施例1中洒水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1中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18.实施例1
19.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包括移动小车110,移动小车110处一端边缘处设有排水管安装架120,排水管安装架120处设有一端开口的排水管130,排水管130为硬质管,排水管130处设有多个排水口310,所述多个排水口310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排水管排水口310沿排水管130的轴向均匀分布;移动小车110处还设有竖直设置安装板140,安装板140处设有轴线方向水平设置的管道缠绕筒150,管道缠绕筒150处绕设有橡胶软管160,橡胶软管160的一端部用于与排水管130上的开口相连接,橡胶软管160的另一端部用于与空气抽水泵上的出水口进行连接。
20.在使用时,将移动小车110放置在初步凝固的水泥路面上,将橡胶软管160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130上的开口以及空气抽水泵上的出水口进行连接,启动空气抽水泵,使得水流经由空气抽水泵,橡胶软管160以及排水管130从排水口310处喷出,工作人员通过绳索在移动小车110的两端部拉动移动小车110在水泥路面上移动,从而实现对于路面的均匀喷水,在移动移动小车110的过程中,橡胶软管160逐渐从管道缠绕筒150上掉落,在洒水完毕后,将橡胶软管160断开与空气抽水泵的连接,之后将橡胶软管160依次绕设在管道缠绕筒150上。
21.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洒水装置的设置,能够放置在初步凝固的水泥路面上,由于其质量较轻,不会压坏路面,从而使得养护人员能够拉动该洒水装置在水泥路面上移动。通过排水管130上排水口310的设置,能够较为均匀的对水泥路面进行洒水作业,从而相比于人工洒水的方式,较佳的提升了洒水的均匀性,提升了洒水作业的效果。
22.结合图2所示,移动小车110包括底板210,底板210下端面的同一侧均设有一组皮带轮220,每组皮带轮220之间设有履带290。
23.通过移动小车110处履带290的设置,较佳的降低了移动小车110与水泥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较佳的降低了移动小车110与水泥路面之间的压强,从而避免了移动小车110压坏水泥路面。通过把手170的设置,使得在水泥路面完全凝固后,养护人员可推动把手170来推动移动小车110,从而方便了养护人员的使用。
24.本实施例中,排水管安装架120包括垂直于底板210设置的安装杆230,安装杆230与底板210之间设有加强筋280。安装杆230远离底板210的端部处设有条形板240,条形板240处设有至少2组条形板通孔250,条形板240处设有与条形板通孔250进行配合且用于对
排水管130进行固定的u型螺栓260,u型螺栓260的端部伸出条形板通孔250,u型螺栓260伸出条形板通孔250的端部设有螺母270。
25.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对于排水管130的安装时,首先将排水管130放置在条形板240,之后将u型螺栓260放置在排水管130上并将u型螺栓260的端部伸出条形板通孔250,随后在u型螺栓260安装螺母270并拧紧螺母270对排水管130进行固定。
26.本实施例中,通过排水管安装架120的设置,能够较为方便的实现对于排水管130的安装。其中,通过加强筋280的设置,能够较佳的提升安装杆230与底板21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较佳提升该洒水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27.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小车(110),移动小车(110)处一端边缘处设有排水管安装架(120),排水管安装架(120)处设有一端开口的排水管(130),排水管(130)为硬质管,排水管(130)处设有多个排水口(310),所述多个排水口(310)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排水口(310)沿排水管(130)的轴向均匀分布;移动小车(110)处还设有竖直设置安装板(140),安装板(140)处设有轴线方向水平设置的管道缠绕筒(150),管道缠绕筒(150)处绕设有橡胶软管(160),橡胶软管(160)的一端部用于与排水管(130)上的开口相连接,橡胶软管(160)的另一端部用于与空气抽水泵上的出水口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小车(110)包括底板(210),底板(210)下端面的同一侧均设有一组皮带轮(220),每组皮带轮(220)之间设有履带(29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水管安装架(120)包括垂直于底板(210)设置的安装杆(230),安装杆(230)远离底板(210)的端部处设有条形板(240),条形板(240)处设有至少2组条形板通孔(250),条形板(240)处设有与条形板通孔(250)进行配合且用于对排水管(130)进行固定的u型螺栓(260),u型螺栓(260)的端部伸出条形板通孔(250),u型螺栓(260)伸出条形板通孔(250)的端部设有螺母(27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杆(230)与底板(210)之间设有加强筋(28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210)上远离排水管(130)的端部设有把手(17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养护设备领域,具体地说,公开了一种水泥道路施工养护用洒水装置,其包括移动小车,移动小车处一端边缘处设有排水管安装架,排水管安装架处设有一端开口的排水管,排水管处设有多个排水口,所述多个排水口均竖直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排水管排水口沿排水管的轴向均匀分布;移动小车处还设有竖直设置安装板,安装板处设有轴线方向水平设置的管道缠绕筒,管道缠绕筒处绕设有橡胶软管,橡胶软管的一端部用于与排水管上的开口相连接,橡胶软管的另一端部用于与空气抽水泵上的出水口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较为均匀的对水泥路面进行洒水作业,相比于人工洒水的方式,较佳的提升了洒水的均匀性,提升了洒水作业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恒 王大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2.21
技术公布日:2023/9/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