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1 阅读:12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


背景技术:

2.计算机通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逻辑计算,具有存储记忆功能,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但是现有公开专利一种基于指纹加密技术的智能笔记本电脑(公开号:cn212484208u)在使用过程中只有指纹才可进行解锁,在指纹损坏过程中无法进行其他生物特征进行解锁,进而不便于其安全可信的长期使用,为此,本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本体和显示屏,所述计算机本体的上端安装有触控板、指纹识别器和声纹识别器,所述显示屏的内侧安装有面容摄像头,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系统,所述安全系统包括指纹识别模块、面容识别模块、声纹识别模块和操控页面,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口,所述计算机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电源按钮,所述电源按钮的上端设置有防护结构,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结构。
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计算机本体的上端安装有按键,所述计算机本体和显示屏的连接处设置有活动轴,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四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为橡胶材质。
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安全系统和指纹识别模块、面容识别模块、声纹识别模块和操控页面均为信号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通过指纹识别器进行信号检测,所述面容识别模块通过面容摄像头进行信号的检测,所述声纹识别模块通过声纹识别器进行信号的检测。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结构包括计算机本体上端外表面开设的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分布,两组所述移动槽的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移动槽的中部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块和移动槽之间相适配,所述限位块和限位槽之间相适配,所述移动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上端开设有防滑槽,所述限位块的一侧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和限位槽之间形成固定连接。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计算机本体底部开设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所述防滑条的
长度与支撑板的长度相等,所述防滑条为弹性防滑结构。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收纳槽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收纳槽和支撑板通过转动轴形成活动连接,所述收纳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为条状矩形结构。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收纳槽和支撑板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四组并呈对称分布,所述收纳槽的内部设置有两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尾端和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支撑架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销。
12.有益效果
1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通过控制电路板的设置,可将使用者的生物特征进行录制,方可进行后续的识别使用,从而避免外人操作,提高计算机本体的安全可信性。
15.2、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通过防护结构的设置,有效的将电源按钮进行覆盖,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打字过程中误触电源按钮导致计算机本体关机的现象出现,进而提高计算机本体的实用性。
16.3、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通过升降结构的设置,可将计算机本体的尾端进行抬高,从而增大散热口的散热空间,提高计算机本体的散热效果,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高度调节。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侧视图;
18.图2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局部拆分图;
19.图3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另一视角图;
20.图4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局部侧剖视图;
21.图5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的图4中a的放大图;
22.图6为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中安全系统的框图。
23.图中:1、计算机本体;2、显示屏;3、触控板;4、指纹识别器;5、声纹识别器;6、面容摄像头;7、控制电路板;71、安全系统;72、指纹识别模块;73、面容识别模块;74、声纹识别模块;75、操控页面;8、散热口;9、支撑块;10、电源按钮;11、防护结构;111、移动槽;112、限位槽;113、移动块;114、限位块;115、防护板;116、防滑槽;117、复位弹簧;12、升降结构;121、收纳槽;122、支撑板;123、防滑条;124、转动轴;125、限位板;126、支撑架;127、电动伸缩杆;128、连接板;129、连接销。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安装有触控板3、指纹识别器4和声纹识别器5,显示屏2的内侧安装有面容摄像头6,计算机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板7,控制电路板7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系统71,安全系统71包括指纹识别模块72、面容识别模块73、声纹识别模块74和操控页面75,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口8,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电源按钮10,电源按钮10的上端设置有防护结构11,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结构12。
26.请参阅图1,进一步的,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安装有按键,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的连接处设置有活动轴,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四组支撑块9,支撑块9为橡胶材质,从而使得计算机本体1正常使用。
27.请参阅图4、图6,安全系统71和指纹识别模块72、面容识别模块73、声纹识别模块74和操控页面75均为信号连接,指纹识别模块72通过指纹识别器4进行信号检测,面容识别模块73通过面容摄像头6进行信号的检测,声纹识别模块74通过声纹识别器5进行信号的检测,方便使用者的生物特征进行计算机本体1的解锁。
28.请参阅图2,防护结构11包括计算机本体1上端外表面开设的移动槽111,移动槽111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分布,两组移动槽111的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槽112,移动槽111的中部设置有移动块113,移动块1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14,移动块113和移动槽111之间相适配,限位块114和限位槽112之间相适配,移动块1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15,防护板115的上端开设有防滑槽116,限位块114的一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17,复位弹簧11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14和限位槽112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将电源按钮10进行防护,避免误触。
29.请参阅图3-5,升降结构12包括计算机本体1底部开设的收纳槽121,收纳槽12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122,支撑板1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123,防滑条123的长度与支撑板122的长度相等,防滑条123为弹性防滑结构,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之间设置有转动轴124,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通过转动轴124形成活动连接,收纳槽12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25,限位板125为条状矩形结构,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26,支撑架126的数量为四组并呈对称分布,收纳槽121的内部设置有两组电动伸缩杆127,电动伸缩杆127的尾端和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8,连接板128和支撑架126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销129,进而使得计算机本体1进行升降使用。
3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在计算机本体1进行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自身的指纹、声纹和面容通过指纹识别器4、声纹识别器5和面容摄像头6录入控制电路板7中的安全系统71内,在启动计算机本体1时,使用者将手指放置在指纹识别器4的上端,通过指纹识别器4将信号传输至指纹识别模块72,指纹识别模块72识别通过后,方可进行操控页面75的操作,进而进行显示屏2和计算机本体1的同时使用,反之,将不能使用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同时还可通过声纹识别器5和面容摄像头6将自身的声纹和面容通过面容识别模块73和声纹识别模块74进行识别,通过后进行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的使用,从而在外人进行操作时,其生物特征不符合进而不能进行使用,提高计算机本体1的安全可信性。
31.需要说明的,通过防护结构11的设置,在使用者启动电源按钮10时,使用者通过防滑槽116将防护板115向计算机本体1的外侧进行移动,在防护板115移动同时带动移动块
113沿着移动槽111进行移动,移动块113又带动限位块114沿着限位槽112的内侧进行移动,在限位块114移动的过程中将复位弹簧117进行压缩,直至电源按钮10裸露在外时,按下电源按钮10启动计算机本体1,松开防护板115,在复位弹簧117的弹性势能下,使得防护板115将电源按钮10进行覆盖,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打字过程中误触电源按钮10导致计算机本体1关机的现象出现,进而提高计算机本体1的实用性。
32.需要说明的,通过升降结构12的设置,在计算机本体1需要加强散热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127,使得电动伸缩杆127的输出端带动连接板128通过连接销129沿着支撑架126进行转动,同时支撑板122通过转动轴124沿着收纳槽121的内部向下转动,在防滑条123的支撑作用下,使得计算机本体1的尾端进行抬高,从而增大散热口8的散热空间,提高计算机本体1的散热效果,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高度调节。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安装有触控板(3)、指纹识别器(4)和声纹识别器(5),所述显示屏(2)的内侧安装有面容摄像头(6),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板(7),所述控制电路板(7)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系统(71),所述安全系统(71)包括指纹识别模块(72)、面容识别模块(73)、声纹识别模块(74)和操控页面(75),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散热口(8),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电源按钮(10),所述电源按钮(10)的上端设置有防护结构(11),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结构(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上端安装有按键,所述计算机本体(1)和显示屏(2)的连接处设置有活动轴,所述计算机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四组支撑块(9),所述支撑块(9)为橡胶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系统(71)和指纹识别模块(72)、面容识别模块(73)、声纹识别模块(74)和操控页面(75)均为信号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72)通过指纹识别器(4)进行信号检测,所述面容识别模块(73)通过面容摄像头(6)进行信号的检测,所述声纹识别模块(74)通过声纹识别器(5)进行信号的检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11)包括计算机本体(1)上端外表面开设的移动槽(111),所述移动槽(111)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分布,两组所述移动槽(111)的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槽(112),所述移动槽(111)的中部设置有移动块(113),所述移动块(1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113)和移动槽(111)之间相适配,所述限位块(114)和限位槽(112)之间相适配,所述移动块(1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15),所述防护板(115)的上端开设有防滑槽(116),所述限位块(114)的一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17),所述复位弹簧(11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14)和限位槽(112)之间形成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结构(12)包括计算机本体(1)底部开设的收纳槽(121),所述收纳槽(12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122),所述支撑板(1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123),所述防滑条(123)的长度与支撑板(122)的长度相等,所述防滑条(123)为弹性防滑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之间设置有转动轴(124),所述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通过转动轴(124)形成活动连接,所述收纳槽(12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25),所述限位板(125)为条状矩形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121)和支撑板(122)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26),所述支撑架(126)的数量为四组并呈对称分布,所述收纳槽(121)的内部设置有两组电动伸缩杆(127),所述电动伸缩杆(127)的尾端和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8),所述连接板(128)和支撑架(126)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销(129)。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可信计算机,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本体和显示屏,所述计算机本体的上端安装有触控板、指纹识别器和声纹识别器,所述显示屏的内侧安装有面容摄像头,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系统;本设计可将使用者的生物特征进行录制,方可进行后续的识别使用,从而避免外人操作,通过防护结构的设置,有效避免使用者在打字过程中误触电源按钮导致计算机本体关机的现象出现,进而提高计算机本体的实用性,通过升降结构的设置,可将计算机本体的尾端进行抬高,从而增大散热口的散热空间,提高计算机本体的散热效果,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高度调节。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高度调节。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高度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韩野 李广袤 王刚 蔡云鹏 姜本泉 张鹏寿 王寅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方正数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6
技术公布日:2023/9/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