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1
阅读:96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余热源热泵机组,特别涉及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2.热泵机组按热源可以分为空气源热泵和水源/余热源,广泛应用于建筑供暖和生活供热水,通常水温在45-60度,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一般空气源热泵机组应用更方便,有余热或是地下水资源分丰富的地区,水源热泵因其更高的能效而备受青睐。目前更多的工业领域对高温热水或蒸汽需求,使得热泵的水温也更高,高热水温度成为更大的需求。
3.热泵机组出水温度越高,系统中的润滑油温度也越高,这部分热量目前情况下都是直接散热,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为了降低油温而增加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可在不增加机组能耗的前提下,还充分利用了压缩机的润滑介质的温度,以满足用热端的供热需求。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包括:
6.换热组件,用于接收压缩机在工作时,从所述压缩机泵出的气体介质中含有的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用热端泵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润滑介质与循环水进行一次换热;所述换热组件还用于将一次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用热端,并将经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排出;
7.蒸发组件,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用于接收从所述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对所述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并将二次换热后的所述润滑介质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
8.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
9.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介质泵出侧,介质进入侧,所述压缩机用于在工作时通过所述介质泵出侧泵出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
10.如上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
11.其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介质泵出侧和可产生循环水的用热端连接,所述蒸发组件与所述压缩机的介质进入侧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热泵系统的压缩机在工作时,可先通过换热组件将用热端输出的循环水与润滑介质进行一次换热,从而提高了循环水的温度,并适当降低了润滑介质的温度,同时,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又可重新回到用热端,从而可满足用热端的供热需求。另外,通过蒸发组件可将经换热组件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与
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从而可在气温极低时,提高蒸发组件中介质的蒸发温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可在降低润滑介质温度的同时,还能使得热泵系统在冬季具有良好的机组性能,同时还降低了机组的能耗。
13.另外,所述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还包括:油分离器;
14.所述油分离器具有与所述压缩机的介质泵出侧连接的进气端、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的第一出气端和第一出液端;所述油分离器用于通过所述进气端接收从所述压缩机泵出的所述润滑介质,并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油分离,使所述润滑介质形成位于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的润滑油、位于所述油分离器的顶部可对压缩机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
15.其中,所述油分离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出气端向所述换热组件排出所述制冷剂,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出液端向所述换热组件排出所述润滑油。
16.另外,所述第一出气端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的顶部,所述第一出液端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
17.另外,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18.冷凝器,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气端、所述用热端和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冷凝器用于接收从所述油分离器排出的制冷剂和所述用热端排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制冷剂和所述循环水进行换热;所述冷凝器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制冷剂和循环水排出;
19.第一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液端、所述冷凝器、所述用热端和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接收从所述油分离器排出的润滑油和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循环水和所述润滑油进行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至所述用热端,同时将换热后的所述润滑油排出;
20.其中,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接收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润滑油,并将所述润滑油和所述制冷剂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
21.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将换热后的润滑油和所述制冷剂送回至所述压缩机。
22.另外,所述冷凝器具有第一进口端、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连通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进口端连通的第二出口端;
23.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三进口端、第四进口端、与所述第三进口端连通的第三出口端、与所述第四进口端连通的第四出口端;
24.其中,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进口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气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与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用热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四进口端连接;
25.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进口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与蒸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四出口端与所述用热端连接。
26.另外,所述蒸发组件包括:
27.第二换热器,分别与所述余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连接和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润滑油、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器还用于对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
出的润滑油进行换热,并将经换热后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将经换热后的润滑油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
28.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体介质、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所述蒸发器还用于对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体介质和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并将经换热后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将经换热后的制冷剂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
29.另外,述第六进口端连通的第六出口端;
30.所述蒸发器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
31.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出气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六出口端连接;
32.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五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五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六进口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33.另外,所述介质进入侧具有与所述蒸发组件连接的制冷剂进入端、润滑油进入端。
34.另外,所述用热端包括:待加热设备、烘干设备、循环储水箱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附图说明
35.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38.实施例一
3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换热组件1和蒸发组件2。
40.其中,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1用于接收压缩机在工作时,从压缩机3泵出的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用热端4泵出的循环水,并对润滑介质与循环水进行一次换热。并且,换热组件1还用于将一次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用热端4,并将经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排出。
41.另外,如图1所示,蒸发组件2与换热组件1连接,且蒸发组件2用于接收从换热组件2排出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并且,该蒸发组件2还用于对换热组
件1排出的润滑介质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并将二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重新送回至压缩机3。
42.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热泵系统的压缩机3在工作时,可先通过换热组件1将用热端4输出的循环水与润滑介质进行一次换热,从而提高了循环水的温度,并适当降低了润滑介质的温度,同时,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又可重新回到用热端4,从而可满足用热端的供热需求。另外,通过蒸发组件2可将经换热组件1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从而可在余热介质温度较极低时,经换热提高蒸发组件的蒸发温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可在降低润滑介质温度的同时,还能使得热泵系统在冬季具有良好的机组性能,同时还降低了机组的能耗。
4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还包括:油分离器5。其中,该油分离器5具有与压缩机3的介质泵出侧32连接的进气端51、与换热组件1连接的第一出气端52和第一出液端5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5用于通过进气端51接收从压缩机3泵出的制冷剂,并用于对接收到的制冷剂进行油气分离,形成位于油分离器5底部的润滑油、位于油分离器顶部的制冷剂。在应用时,油分离器5用于通过第一出气端52向换热组件1排出制冷剂,同时,油分离器5还用于通过第一出液端53向换热组件1排出润滑油。
44.此外,为了使换热组件1可对从油分离器5分离出的润滑油和制冷剂分别与用热端的循环水、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有效换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1包括:冷凝器11和第一换热器12。其中,冷凝器11分别与油分离器5的第一进气端51、用热端4和蒸发组件2连接,从而使得冷凝器11可用于接收从油分离器5排出的制冷剂和从用热端4排出的循环水,并可对制冷剂和循环水进行换热,并且,冷凝器11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制冷剂和循环水排出。其次,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12分别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液端53、冷凝器11、用热端4和蒸发组件2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器12可用于接收从油分离器5排出的润滑油和从冷凝器11排出的循环水,并对循环水和润滑油进行换热,并且,第一换热器12还可将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至用热端4,同时,第一换热器12还可将换热后的润滑油排出。最后,如图1所示,蒸发组件2还用于接收从冷凝器11排出的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12排出的润滑油,并将润滑油和制冷剂分别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蒸发组件2还用于将换热后的润滑油和制冷剂送回至压缩机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12可采用板式换热器,然而在实际应用时,第一换热器12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换热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第一换热器12的类型作具体限定。
45.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经油分离器5分离后形成的润滑油的重量会大于气态制冷剂的重量,比如说,经油分离器5分离后的制冷剂为气体介质,因此,可使得润滑油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油分离器5的底部,而制冷剂位于油分离器5的顶部,而为了便于润滑油和制冷剂的排出,如图1所示,可将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液端53设置在油分离器5的底部,同时,将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气端52设置于油分离器5的顶部,从而使得润滑油可从油分离器5的底部排出,同时,制冷剂又可从油分离器5的顶部排出。而当制冷剂进入冷凝器11内后,借助此时制冷剂的高温,可与进入冷凝器11中的循环水进行换热,从而达到提高循环水温度的目的,同时,达到降低制冷剂温度的目的,最终,使得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液端53排出的润滑油的温度,会比从冷凝器11从排出的循环水的温度高5-10度,甚至有可能会更高。
另外,由于经冷凝器11换热后的循环水会继续进入第一换热器12中,通过第一换热器12可进一步将循环水与进入第一换热器12中的润滑油进行换热,从而使得润滑油的温度可下降,同时,循环水的温度得以进一步升高,因此,当循环水从第一换热器12排出并进入用热端4后,可在不增加压缩机3功耗的情况下,即可满足用热端4的供热需求。
46.另外,如图1所示,进入第一换热器12的润滑油在与循环水在完成换热后,可被第一换热器12排出,同时,进入冷凝器11的制冷剂在与循环水换热后可被冷凝器11排出,而通过蒸发组件2可接收从冷凝器11排出的制冷剂,以及从第一换热器12排出的润滑油,并将润滑油和制冷剂分别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使得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温度得以上升,并当润滑油和制冷剂在分别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后,润滑油和制冷剂又可被重新送回至压缩机3中。由此不难看出,经过蒸发组件2对润滑油和制冷剂的换热,可将润滑油的温度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制冷剂的温度可以提高,从而使得润滑油和制冷剂在被送回至压缩机3后,可使压缩机3的各部零部件达到更好的润滑和制冷效果。另外,余热介质和制冷剂的温度升高还可提高蒸发组件2的蒸发温度,使得热泵系统在冬季具有良好的机组性能,同时,还可降低机组的能耗。
47.另外,为了使冷凝器11和第一换热器12可分别与蒸发组件2、用热端4以及油分离器5实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冷凝器11具有第一进口端111、第二进口端112、与第一进口端111连通的第一出口端113、与第二进口端112连通的第二出口端114。同样的,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12具有第三进口端121、第四进口端122、与第三进口端121连通的第三出口端123、与第四进口端122连通的第四出口端124。
4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冷凝器11的第一进口端111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气端52连接,冷凝器11的第一出口端113与蒸发组件2连接,冷凝器11的第二进口端112与用热端4连接,冷凝器11的第二出口端114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四进口端122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三进口端121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液端53连接,同时,换热器12的第三出口端123与蒸发组件2连接,第一换热器12的第四出口端124与用热端4连接。
49.由此不难看出,在实际应用时,冷凝器11可通过第一进口端111接收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气端52排出的制冷剂,同时,还可通过第二进口端112接收从用热端4排出的循环水,另外,当冷凝器11在完成制冷剂与循环水的换热后,又可通过第一出口端113排出制冷剂,同时,还可通过第二出口端114排出循环水。另外,第一换热器12又可通过第三进口端121接收从油分离器5的第一出液端53排出的润滑油,同时,还可通过第四进口端122接收从冷凝器11的第二出口端114排出的循环水,并且,当第一换热器12完成润滑油和循环与循环水的换热后,还可通过第三出口端123向蒸发组件排出润滑油,同时通过第四出口端124向用热端排出循环水。
5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蒸发组件2可将润滑油和制冷剂分别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如图1所示,蒸发组件2包括:蒸发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其中,蒸发器21可采用板式换热器或其他形式的换热器、第一换热管路213和第二换热管路214。同时,第二换热器22具有第五进口端221、第六进口端222、与第五进口端221连通的第五出口端223、与第六进口端222连通的第六出口端224。
5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压缩机3还具有制冷剂进入端311和润滑油进入端312,并且,制冷剂进入端311和润滑油进入端312共同构成压缩机3的介质进入侧31。另
外,在蒸发器21中,如图1所示,可将第一换热管路213的进液端与冷凝器11的第一出口端113连接,同时,将第一换热管路213的出液端与压缩机3的制冷剂进入端311连接。其次,如图1所示,可将第二换热管路214的进液端与第二换热器22的第六出口端224连接。另外,在第二换热器22中,如图1所示,可将第二换热器22的第五进口端221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三出口端123连接,同时,将第二换热器22的第五出口端223与压缩机3的润滑介质进入端312连接,并且,将第二换热器22的第六进口端224与用热端4连接。
52.由此不难看出,在应用时,结合图1所示,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可通过第六进口端224进入第二换热器22中,同时,从第一换热器12排出的润滑油可通过第五进口端221进入第二换热器22中,因此,当第二换热器22完成液体介质与润滑油的换热后,可将润滑油通过第五出口端223排出至压缩机3内,同时,将换热后液体介质通过第六出口端224排出。另外,蒸发器21可通过第一换热管路213的进液端接收冷凝器11排出的制冷剂,同时,通过第二换热管路214的进液端接收第二换热器22排出的液体介质,并将制冷剂与液体介质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换热管路213的出气端将制冷剂送入压缩机3内,同时,通过第二换热管路214的出液端排出余热液体介质。
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冷凝器11的第一出口端113与蒸发器21的第一换热管路213的进液端连接的管路上还设置节流装置8,通过节流装置8使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完成整个制冷剂系统的循环。
54.实施例二
5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压缩机3和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中,压缩机3具有介质泵出侧32、介质进入侧31。其中,压缩机3用于在工作时,通过介质泵出侧32泵出可产生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
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1还分别与压缩机3的介质泵出侧32和可产生循环水的用热端4连接,同时,蒸发组件与压缩机3的介质进入侧连接。
57.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热泵系统的压缩机3在工作时,可先通过换热组件1将用热端4输出的循环水与润滑介质进行一次换热,从而提高了循环水的温度,并适当降低了润滑介质的温度,同时,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又可重新回到用热端4,从而可满足用热端的供热需求。另外,通过蒸发组件2可将经换热组件1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从而提高余热介质温度,提高蒸发组件的蒸发温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可在降低润滑介质温度的同时,还能使得热泵系统获得较高的余热介质温度,使热泵机组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还降低了机组的能耗。
5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用热端4包括:待加热设备41、烘干设备42、循环储水箱43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当然,在实际应用时,用热端4可包括更多的供热设备,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用热端4中供热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作具体限定。
59.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组件,用于接收压缩机在工作时,从所述压缩机泵出的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用热端泵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润滑介质与循环水进行一次换热;所述换热组件还用于将一次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用热端,并将经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排出;蒸发组件,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用于接收从所述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以及接收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对所述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并将二次换热后的所述润滑介质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还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具有与所述压缩机的介质泵出侧连接的进气端、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的第一出气端和第一出液端;所述油分离器用于通过所述进气端接收从所述压缩机泵出的含油气态制冷剂进行油气分离,使所述制冷剂形成位于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的润滑油和位于所述油分离器的顶部的气态制冷剂;其中,所述油分离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出气端向所述换热组件排出所述制冷剂,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出液端向所述换热组件排出所述润滑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端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的顶部,所述第一出液端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气端、所述用热端和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冷凝器用于接收从所述油分离器排出的制冷剂和所述用热端排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制冷剂和所述循环水进行换热;所述冷凝器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制冷剂和循环水排出;第一换热器,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液端、所述冷凝器、所述用热端和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接收从所述油分离器排出的润滑油和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循环水,并对所述循环水和所述润滑油进行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至所述用热端,同时将换热后的所述润滑油排出;其中,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接收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润滑油,并将所述润滑油和所述制冷剂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换热;所述蒸发组件还用于将换热后的润滑油和所述制冷剂送回至所述压缩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具有第一进口端、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连通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进口端连通的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三进口端、第四进口端、与所述第三进口端连通的第三出口端、与所述第四进口端连通的第四出口端;其中,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进口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气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与所述蒸发组件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用热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四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进口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
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与蒸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四出口端与所述用热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分别与所述余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连接和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润滑油、从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器还用于对所述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润滑油进行换热,并将经换热后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将经换热后的润滑油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体介质、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所述蒸发器还用于对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体介质和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并将经换热后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将经换热后的制冷剂重新送回至所述压缩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五进口端、第六进口端、与所述第五进口端连通的第五出口端、与所述第六进口端连通的第六出口端;所述蒸发器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出气液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六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五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所述第三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五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六进口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8.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介质泵出侧,介质进入侧,所述压缩机用于在工作时通过所述介质泵出侧泵出的介质中含有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介质泵出侧和可产生循环水的用热端连接,所述蒸发组件与所述压缩机的介质进入侧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进入侧具有与所述蒸发组件连接的制冷剂进入端、润滑油进入端。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端包括:待加热设备、烘干设备、循环储水箱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余热源热泵机组,特别涉及一种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该梯级回收润滑介质余热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和蒸发组件;换热组件接收从压缩机泵出的高温高压的润滑介质、从用热端泵出的循环水,并对润滑介质与循环水进行一次换热;换热组件还用于将换热后的循环水送回用热端,并将经一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排出;蒸发组件与换热组件连接,蒸发组件用于接收从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蒸发组件用于对换热组件排出的润滑介质与余热源排出的液体介质进行二次换热,并将二次换热后的润滑介质重新送回至压缩机。同现有技术相比,可在不增加机组能耗的前提下,还充分利用了压缩机的润滑介质的温度,以满足用热端的供热需求。端的供热需求。端的供热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江亚红 胡斌 吴迪 江南山 王继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诺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9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