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1
阅读:116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查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
背景技术:
2.管道在铺设好后,需要进行打压检测以测验管道的连接是否正常,传统的检测方式是通过试压泵向管道中注水打压,以观察管道表面是否渗水、水压是否发生显著改变;或者向管道中通入气体,以观察管道内的气压是否发生显著改变,来判断管道是否存在泄漏点。上述检漏方式由于需要增大管体内部的气压,从而容易发生管体被胀破的风险。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包括打压组件以及与所述打压组件连通的密封罩组件,所述密封罩组件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能够彼此铰接,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能够彼此拼接以限定出中空型腔,其中,所述打压组件能够与所述中空型腔连通。
5.优选的,所述打压组件包括第一气瓶和第二气瓶,所述第一气瓶经第一软管与所述中空型腔连通。
6.优选的,在所述密封罩组件能够外套于被测管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气瓶能够与所述被测管连通。
7.优选的,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边缘上均设置有密封圈。
8.优选的,所述第一罩体上设置有压力计,所述压力计能够与所述中空型腔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罩体上铰接设置有若干个螺柱,所述第二罩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其中,在所述螺柱转动的情况下,所述螺柱能够嵌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孔中。
10.优选的,所述螺柱上设置有螺帽。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罩体或所述第二罩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中空型腔连通的泄压阀。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3.(1)现有技术中,检漏的过程为:将管体的出气阀关闭,随后向管体中注入气体以使得管体的内部气压升高,保持设定时间后,若管体内的气压发生较大变化,则表明管体存在泄漏点。上述检漏方式由于需要增大管体内部的气压,从而容易发生管体被胀破的风险。本技术采用在管体外部四周形成高压区域,以此判断管体是否存在泄漏点,能够避免在检漏过程中对管体造成损伤。
14.(2)在使用时,第二气瓶能够向被测管中注入气体以增大被测管中气体的流速。若被测管上存在泄漏点,此时,由于被测管内气体流速的增加,将形成吸附力,以将中空型腔中的气体吸入被测管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加快中空型腔中的气体向被测管内扩散的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检漏时间的目的。
15.(3)现有技术在进行打压检漏时,需要进行包括加装堵板在内的多项拆装工作,增加了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新增漏点风险。本技术只需将密封罩组件罩在被测管上即可进行打压试验,免去了繁琐的拆装工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新型打压查漏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剖视状态下新型打压查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展开状态下新型打压查漏装置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打压组件、2-密封罩组件、2a-第一罩体、2b-第二罩体、3-中空型腔、4-第一软管、5-被测管、1a-第一气瓶、1b-第二气瓶、6-密封圈、7-压力计、8-螺柱、9-固定孔、10-螺帽、11-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包括打压组件1以及与打压组件1连通的密封罩组件2。密封罩组件2用于罩在需要检漏的部位后,随后通过打压组件1向密封罩组件2中注入气体后,即可使得密封罩组件2内的气压逐渐升高,当检漏部位不存在泄漏时,密封罩组件2的气压将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若密封罩组件的气压发生在一段时间后,发生较大的变化后即可表明检漏部位存在泄漏。具体的,密封罩组件2包括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能够彼此铰接,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能够彼此拼接以限定出中空型腔3,其中,打压组件1能够与中空型腔3连通。通过打压组件能够向中空型腔中注入例如是氮气等检漏气体。在使用时,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能够罩在例如是管体上,从而实现管体的检漏。现有技术中,检漏的过程为:将管体的出气阀关闭,随后向管体中注入气体以使得管体的内部气压升高,保持设定时间后,若管体内的气压发生较大变化,则表明管体存在泄漏点。上述检漏方式由于需要增大管体内部的气压,从而容易发生管体被胀破的风险。本技术采用在管体外部四周形成高压区域,以此判断管体是否存在泄漏点,能够避免在检漏过程中对管体造成损伤。
22.优选的,打压组件1包括第一气瓶1a和第二气瓶1b,第一气瓶1a经第一软管4与中空型腔3连通。第一气瓶1a中可以储存有氮气,第一软管4上可以配置有手动阀门,当开启手动阀门后,第一气瓶中的气体即可进入中空型腔3中以实现中空型腔3内气压的升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罩体或第二罩体上可以设置有进气通道,第一软管可以与进气通道进行连接,从而即可将第一瓶体中的气体注入中空型腔中。
23.优选的,在密封罩组件2能够外套于被测管5上的情况下,第二气瓶1b能够与被测管5连通。第一气瓶也可以通过带有手动阀门的软管与被测管5进行连通。在使用时,第二气瓶1b能够向被测管5中注入气体以增大被测管5中气体的流速。若被测管5上存在泄漏点,此时,由于被测管5内气体流速的增加,将形成吸附力,以将中空型腔3中的气体吸入被测管5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加快中空型腔3中的气体向被测管5内扩散的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检漏时间的目的。
24.优选的,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的边缘上均设置有密封圈6。在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拼接后,密封圈6能够实现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之间、第一罩体与被测管之间、第二罩体与被测管之间缝隙的密封,进而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25.优选的,第一罩体2a上设置有压力计7,压力计7能够与中空型腔3连通。压力计可以是已公开售卖的yn60型耐震压力表,其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管,第一罩体2a上可以设置有与中空型腔连通的螺纹连接孔,从而使得压力计的螺纹连接管能够嵌套设置于螺纹连接孔中。通过设置压力计能够实时对中空型腔的内部压力进行显示。
26.优选的,第一罩体2a上铰接设置有若干个螺柱8,第二罩体2b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9,其中,在螺柱8转动的情况下,螺柱8能够嵌套设置于固定孔9中。通过铰接的设置方式,通过转动螺柱8即可快速实现螺柱与第二罩体的分离。
27.优选的,螺柱8上设置有螺帽10。通过旋转螺帽10,即可通过螺帽10将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进行压紧,从而实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拼接。
28.优选的,第一罩体2a或第二罩体2b上设置有与中空型腔3连通的泄压阀11。当检漏完成时,开启泄压阀11即可实现中空型腔3的快速泄压。
2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密封罩组件2罩在被测管5外部后,通过螺栓及螺帽实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压紧密封。随后,通过第一气瓶向中空型腔中注入气体。若需要加快检漏过程,则再通过第二气瓶向被测管5中注入气体以提高被测管内气流的速度。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压组件(1)以及与所述打压组件(1)连通的密封罩组件(2),所述密封罩组件(2)包括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所述第一罩体(2a)和所述第二罩体(2b)能够彼此铰接,所述第一罩体(2a)和所述第二罩体(2b)能够彼此拼接以限定出中空型腔(3),其中,所述打压组件(1)能够与所述中空型腔(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压组件(1)包括第一气瓶(1a)和第二气瓶(1b),所述第一气瓶(1a)经第一软管(4)与所述中空型腔(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罩组件(2)能够外套于被测管(5)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气瓶(1b)能够与所述被测管(5)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罩体(2a)和第二罩体(2b)的边缘上均设置有密封圈(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2a)上设置有压力计(7),所述压力计(7)能够与所述中空型腔(3)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2a)上铰接设置有若干个螺柱(8),所述第二罩体(2b)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9),其中,在所述螺柱(8)转动的情况下,所述螺柱(8)能够嵌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孔(9)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8)上设置有螺帽(1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2a)或所述第二罩体(2b)上设置有与所述中空型腔(3)连通的泄压阀(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打压查漏装置,包括打压组件以及与所述打压组件连通的密封罩组件,所述密封罩组件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能够彼此铰接,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能够彼此拼接以限定出中空型腔,其中,所述打压组件能够与所述中空型腔连通。本申请采用在管体外部四周形成高压区域,以此判断管体是否存在泄漏点,能够避免在检漏过程中对管体造成损伤。能够避免在检漏过程中对管体造成损伤。能够避免在检漏过程中对管体造成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杜元贺 罗玉威 李文杰 宋恩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粤电新会发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1
技术公布日:2023/9/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