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

未命名 07-04 阅读:8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飞行器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渐被放大,无人机飞行器在侦查、运输、作战、测绘、等多个领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发展对于无人机功能的执行效率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这就要求飞行器能够高效地完成飞行任务。所以能够在一定短时间内发射尽可能多的无人机就意味着赢得了先机,而如果要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发射多架无人机就意味着会占用极大的空间和时间,也会占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于发射地点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在短时间内一定小的空间内只能发射少量的无人机。这看似是一个死循环,但是却可以被折叠穿越机起飞系统巧妙解决。折叠穿越机系统可以在发射前通过折叠机臂减小自身所占空间,再通过控制升降平台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随地发射的目的。
3.市面上无人侦察机一般尺寸较大,不能适应复杂且狭小空间的侦察活动。折叠穿越机可以实现实时图像传输来通过摄像头第一视角观察飞机前方地形状况,进而对穿越机进行及时控制来避开障碍。任何折叠穿越机小巧轻便,对收纳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收纳箱一般都是一机一箱并不适用于战略救援折叠穿越机的收纳,同时收纳的方式需要人工进行调试装配并不能够满足快速发射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该平台使用展开式收纳起飞系统,将收纳与起飞功能巧妙结合,将折叠穿越机纵向分隔在独立的存储空间内,方便运输和管理;该系统能够实现筒壁展开同时实现飞机展开和起飞空间的释放,缩短了起飞准备时间,无需人工干预调试,提高小型穿越机的起飞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它包含圆柱筒片、控制底座、起飞隔板、舵机、展开摇臂、无线接收装置、液压铰链、承重板和电源;所述圆柱筒片下端固定连接有一液压铰链,液压铰链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底座;控制底座上立嵌承重板,承重板上端托载起飞隔板实现分隔;控制底座设有筒壁展开机构,分别与无线接收装置和电源连接;电源设置在控制底座中部,无线接收装置置于电源上,与电源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圆柱筒片大小相同且数目为三个,两两紧密靠接,通过液压铰链与控制底座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柱收纳筒。
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底座由承重板支撑两层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置筒壁展开动力机构,下层连接筒壁。
8.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铰链固定连接于圆柱筒片下端中部,且其数目为三个;液压铰
链另一端与控制底座下层连接;两两液压铰链间相隔120
°
等分排列。
9.进一步的,筒壁展开装置由三个舵机、三个展开摇臂组成;各展开摇臂分别对应一圆柱筒片,两两相间120
°
等分固定于控制底座上层上。
10.进一步的,限位圆管穿过控制底座、起飞隔板上设置的限位圆孔;限位圆孔间隔120
°
均匀分布在控制底座与起飞隔板上。
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底座和起飞隔板上边缘设置卡口,与承重板嵌套,形成独立控制空间。
12.进一步的,所述电源为蓄电锂电池。
13.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底座下设置有加重空间,加重空间由承重板支撑起,由圆柱筒片包围。
14.进一步的,圆柱收纳筒采用透明材质。
1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该平台将展开式起飞平台与收纳箱巧妙结合,将折叠穿越机纵向分隔在独立的存储空间内,方便运输和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筒壁展开的同时折叠穿越机自动展开,释放起飞空间。系统自带起飞平台,可供穿越机随地起飞,对于起飞环境的适配性大大提高。小型穿越机的起飞效率显著提高,为战备救援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做以详细描述。
17.图1为起飞展开平台收纳装置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起飞展开平台收纳装置侧面透视图。
19.图3为起飞隔板平面图。
20.图4为起飞系统展开状态平面透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圆柱筒片1、控制底座2、起飞隔板3、舵机4、展开摇臂5、无线接收装置6、液压铰链7、承重板9、电源10、限位圆孔11、卡口12、折叠态穿越机13、展开态穿越机14。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3.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24.结合图1,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展开起飞平台,包括三片可展开的圆柱筒片1,若干层隔板隔离出多个独立空间。整个系统成长筒形,系统中部为两层控制底座2,控制底座2下设有承重空间。
25.如图2与图3所示,所述控制底座2通过铰链7与圆柱筒片1相连,用以实现圆柱筒片
1的展开,铰链7数目为3个。控制底座2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置舵机4和展开摇臂5,舵机4和展开摇臂5的数目为3个。舵机4与展开摇臂5固定连接,并分别与圆柱筒片1一一对正,形成控制圆柱筒片1展开的动力机构。控制底座2上层中部固定有电源10,电源10上置有无线接收装置6,无线接收装置6和舵机4与电源10连接。通过无线接收操控舵机4转动展开摇臂5,施加给圆柱筒片1向外展开的力。承重板9穿过控制底座2的卡口12支撑起起飞隔板3,用以承载收纳折叠态穿越机13。限位圆管通过各个隔板上设置的限位孔11贯穿整个筒形收纳系统,实现限位固定的作用。
26.所述圆柱收纳筒顶端设有封闭盖,圆柱筒片1采用透明材质,便于观察穿越机的起飞状态。
27.结合图2与图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折叠态穿越机13折叠收纳与封闭的起飞系统的起飞隔板3之上。在进行任务执行时,打开圆柱收纳筒的顶端封盖,由折叠穿越机的操控手柄和无线接收装置6连接操作各舵机4转动展开摇臂5与筒壁1接触后继续向外转动,对筒壁1施加一向外的机械力,使筒壁1展开,释放起飞空间,折叠态穿越机13的收纳空间得以释放,机臂的弹簧合页自动弹开,得到展开态穿越机14。
28.作为优选,折叠穿越机下可以加载悬挂式多元发射系统以及运动相机,供其实现多种实用功能。
29.在展开态穿越机14回收阶段,将展开态穿越机14停放在顶端的起飞隔板3之上,手动关闭筒壁收纳穿越机,完成收纳。
3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圆柱筒片(1)、控制底座(2)、起飞隔板(3)、舵机(4)、展开摇臂(5)、无线接收装置(6)、液压铰链(7)、承重板(9)和电源(10);所述圆柱筒片(1)下端固定连接有一液压铰链(7),液压铰链(7)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底座(2);控制底座(2)上立嵌承重板(9),承重板(9)上端托载起飞隔板(3)实现分隔;控制底座(2)设有筒壁展开机构,分别与无线接收装置(6)和电源(10)连接;电源(10)设置在控制底座(2)中部,无线接收装置(6)置于电源(10)上,与电源(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筒片(1)大小相同且数目为三个,两两紧密靠接,通过液压铰链(7)与控制底座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柱收纳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底座(2)由承重板(9)支撑两层隔板分为上下两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铰链(7)固定连接于圆柱筒片(1)下端中部,且其数目为三个;液压铰链(7)另一端与控制底座(2)下层连接;两两液压铰链(7)间相隔120
°
等分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筒壁展开装置由三个舵机(4)、三个展开摇臂(5)组成;各展开摇臂(5)分别对应一圆柱筒片(1),两两相间120
°
等分固定于控制底座(2)上层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限位圆管穿过控制底座(2)、起飞隔板(3)上设置的限位圆孔(11);限位圆孔(11)间隔120
°
均匀分布在控制底座(2)与起飞隔板(3)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底座(2)和起飞隔板(3)上边缘设置卡口(12),与承重板(9)嵌套,形成独立控制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0)为蓄电锂电池。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底座(2)下设置有加重空间,加重空间由承重板(9)支撑起,由圆柱筒片(1)包围。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其特征在于,圆柱收纳筒采用透明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折叠穿越机收纳管理的折叠展开平台,包括筒壁、控制底座、电源、用于收纳管理穿越机的筒壁侧面展开执行机构以及动力装置,其中筒壁由相同的三片120


技术研发人员:肖航 林裕承 晏洋杰 宋乐恒 简奕豪 郭凯 游安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4/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