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10-09 阅读:12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地铁建设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交叉线路的换乘设计一般考虑通过换乘节点联系不同线路的车站,在城市中心城区内,换乘通道往往受地面交通、地下管线条件限制,往往不具备明挖建设条件。
3.现有地铁车站通常采用明挖法实施站台换乘节点,但对于位于交叉路口下的节点实施往往存在前期问题,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长,亟待改进。
4.经检索,公告号cn109854253b公开了一种既有地铁暗挖叠岛换乘车站的扩建方法,通过在既有换乘车站一侧新建外挂明挖站台结构来扩建,新建外挂明挖结构与既有换乘车站之间通过从明挖结构一侧施工的暗挖连接通道相连接,通过优化换乘流线使既有叠岛车站内换乘客流变为原来的1/2,从而成倍提高了既有车站换乘能力,新建站台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技术成熟可靠,降低施工风险,减少工程造价,新建连接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减少工程占地,避免对道路交通造成影响。
5.现有技术存在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解决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一、先期施作两端明挖车站,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
9.步骤二、确定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结合设置的结构断面尺寸,施作主体结构外侧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
10.步骤三、通道外结构实施完成,施做内部钢筋混凝土墙,将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进行完全分隔,另施作站台板与两端明挖车站站台及换乘节点相衔接;
11.步骤四、内部钢筋混凝土墙、站台板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脚手架,地铁区间内进行轨道铺设作业,在换乘通道内部进行管线安装,并对地铁换乘通道地面、墙面、天花进行装修。
12.优选的,所述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于一个地下结构内。
13.优选的,所述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墙、站台板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可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站台-站台的换乘,并且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之间能完全分隔。
14.优选的,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的分隔墙为钢筋混凝土墙,能承受地铁区间活
塞风压。
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中通过先期施作两端明挖车站,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确定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结合设置的结构断面尺寸,施作主体结构外侧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通道外结构实施完成,施做内部钢筋混凝土墙,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脚手架,地铁区间内进行轨道铺设等作业,在换乘通道内部进行管线安装,并对地铁换乘通道地面、墙面、天花进行装修,解决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优化了换乘站客流组织,同时可有效减少换乘通道上方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前期问题,减少土建工程量及施工作业面,增强工程可实施性,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中各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中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横断面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中施作完成内部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中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完成后的横断面示意图;
21.图5是本发明中地铁换乘通道纵断面示意图。
22.其中,1、第一左线联合施作隧道;2、第二左线联合施作隧道;3、换乘车站一明挖站台;4、换乘车站二明挖车站;5、左线区间隧道;6、右线区间隧道;7、钢筋混凝土分隔墙;8、车站台-台换乘通道;9、区间隧道管线安装空间;10、站台板下管线安装空间;11、换乘通道站台板;12、换乘通道管线安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本发明申请提供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先期施作两端明挖车站,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
26.确定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结合设置的结构断面尺寸,施作主体结构外侧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所述地铁换乘通道及地铁区间结合设置于一个地下结构内。
27.通道外结构实施完成,施做内部钢筋混凝土墙,将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进行完全分隔,另施作站台板与两端明挖车站站台及换乘节点相衔接;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分隔墙为钢筋混凝土墙,能承受地铁区间活塞风压。
28.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脚手架,地铁区间内进行轨道铺设等作业;可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站台-站台的换乘,并且地铁换乘通道与
地铁区间之间能完全分隔。
29.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使用强度后,在换乘通道内部进行管线安装,并对地铁换乘通道地面、墙面、天花进行装修。
30.采用上述方法可解决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优化了换乘站客流组织,同时可有效减少换乘通道上方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前期问题,减少土建工程量及施工作业面,增强工程可实施性,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31.实施例:
32.请参阅附图1-附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步骤1、先期施作两端换乘车站一明挖站台3及换乘车站二明挖车站4,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
34.步骤2、根据换乘客流量、管线安装空间、行车限界等确定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结合设置的结构断面尺寸,实施第一左线联合施作隧道1、第二左线联合施作隧道2,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
35.步骤3、主体框架实施完成,在通道内部先后施作换乘通道站台板11、钢筋混凝土分隔墙7,换乘通道站台板11连通换乘站公共区,钢筋混凝土分隔墙7将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进行完全分隔;
36.步骤4、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7、换乘通道站台板11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脚手架,地铁区间内进行左线区间隧道5、右线区间隧道6轨道的铺设等作业;
37.步骤5、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7、换乘通道站台板11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在站台板下管线安装空间10、区间隧道管线安装空间9、换乘通道管线安装空间12内进行机电及相关管线、装修施作。
38.采用上述方法后,解决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优化了换乘站客流组织,同时可有效减少换乘通道上方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前期问题,减少土建工程量及施工作业面,增强工程可实施性,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先期施作两端明挖车站,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步骤二、确定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结合设置的结构断面尺寸,施作主体结构外侧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步骤三、通道外结构实施完成,施做内部钢筋混凝土墙,将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进行完全分隔,另施作站台板与两端明挖车站站台及换乘节点相衔接;步骤四、内部钢筋混凝土墙、站台板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脚手架,地铁区间内进行轨道铺设作业,在换乘通道内部进行管线安装,并对地铁换乘通道地面、墙面、天花进行装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于一个地下结构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墙、站台板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可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站台-站台的换乘,并且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之间能完全分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的分隔墙为钢筋混凝土墙,能承受地铁区间活塞风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地铁建设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联合施作的施工方法,包括:先期施作两端明挖车站,预留明挖车站间暗挖换乘条件;施作主体结构外侧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地铁换乘通道与地铁区间主体框架;通道外结构实施完成,施做内部钢筋混凝土墙;内部钢筋混凝土墙、站台板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后,地铁区间内进行轨道铺设作业,在换乘通道内部进行管线安装,装修等。优化了换乘站客流组织,同时可有效减少换乘通道上方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前期问题,减少土建工程量及施工作业面,增强工程可实施性,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解决换乘通道不具备明挖实施条件,无法实现站台-站台换乘的问题。站台换乘的问题。站台换乘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卢全辉 严东 李现森 吕剑英 姜宝臣 蒋先忠 桑晓光 黄志伟 王阿龙 范俊杰 曹家骏 王丹 胡声友 马坤 李明飞 段碧华 陈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2
技术公布日:2023/10/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