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未命名 10-18 阅读:12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中的储层连通性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2.注采油藏连通性评价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了井网井距的部署、开发方式以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选择等,对优化注采结构,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并进行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油田开发中,注采井间连通程度是反映井网对储层控制程度最主要的评价参数,其一般是指连通层厚度与油井总油厚度的比值,现有的评价方法是通过该值的大小对油藏储层进行评价。然而,对于发育连续稳定、非均质性较弱的油藏,现有注采井间连通程度的计算结果一般能够较好地符合实际情况,但对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现有的油藏储层连通程度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非均质油藏储层连通程度评价的要求。
3.因此,现有技术中仍存在对于非均质油藏储层连通程度评价方法改进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通过引入物性参数,设置物性分级和分类界限,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储层连通程度的准确评价。
5.本发明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
7.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
8.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
9.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待评价参数,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对所述待评价参数进行评价,以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或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获取于注采井的测井解释数据信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井解释数据信息为原始测井解释数据和/或测井二次解释数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所述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有效连通、次级有效连通、无效连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为ki,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ki大小,将所述物性分级设置为:ki>400为绝对有效连通,400≥ki>150为有效连通,当150≥ki>100时为次级有效连通,当ki≤100时为无效连通。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所述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有效二类、有效三类、无效类。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所述物性分类包括: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计算注采井间连通系数,基于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设置所述物性分类。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设置为si,基于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大小,将所述物性分类设置为:si>75为有效一类,75≥si>50为有效二类,50≥si>25为有效三类,si≤25为无效类。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的计算方法为:其中,ew为注采井间动用程度,h为油井产液厚度,h0为油井总射开厚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si为所述待测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ew为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h0为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h为油井油层总厚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评价参数包括所述待测注采井间的储层渗透率ki、所述待测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
20.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待评价参数包括: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储层渗透率ki;获取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根据所获取的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计算所述待测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评价模型为定量评价模型。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交互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为a类、b类、c类、d类。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
24.所述b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和/或有效二类,以及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和/或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二类;
25.所述c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次级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非无效类,以及物性分级为非无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三类;
26.所述d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无效连通和/或物性分类为无效类。
27.本发明又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28.模型构建模块,配置用于:基于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
29.评价模块,配置用于获取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型构建模块进一步包括分级子模块、分类子模块和建模子模块,所述分级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所述分类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所述建模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评价模块包括:数据获取子模块、计算子模块、输入子模块
和输出子模块,所述数据获取子模块配置用于获取测井解释数据信息,所述计算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测井解释数据信息计算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所述输入子模块配置用于输入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所处注采井间连通系数,所述输出子模块配置用于输出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32.本发明又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33.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34.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35.本发明又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36.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7.本发明的方法针对以注水为主要开采方式的中低渗区块,通过引入物性参数并设置不同物性分级分类,基于油藏的区块特征及地质特点,建立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定量描述储层有效连通程度,将结果与实际井组连通评价结果进行储层有效连通程度比对综合评定,从而对全区进行储层有效连通程评价。本发明解决了中低渗油藏无法通过单一厚度因素的储层连通程度计算方法进行直接准确定量评价的问题,实现了对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的连通性的准确评价,避免了因评价不准确而需要通过现场实际调补措施来验证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单井组的开采成本,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流程图;
4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的定量判断图;
41.图3为根据图2提供的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的定量判断结果图;
4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采井间连通系数矩阵表;
4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定量描述矩阵表;
4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评价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4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发明的更多其他实施例。
47.对于非均质性油藏的而言,其渗透率的相关数值可以反应其非均质程度。例如,油藏开发单元中表明渗透率的分布范围及差异程度的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级差越大,表明该油藏非均质性越强;当渗透率级差越小,越接近1,则表明油藏非均质性越弱;再例如,渗透率变异系数,其为油藏开发单元渗透率的标准差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其中,变异系数小于0.5时为较弱非均质;变异系数介于0.5~0.7时为中等非均质;变异系数大于0.7时为较强非均质。而对于同一个油藏来说,其渗透率也可以进一步与动用程度关联,渗透率高的部位动用程度就好,渗透率低的部位动用程度就差。
48.针对非均质较强的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平面与纵向的动用程度不均衡的特点,其中,渗透率差异越大的区域,动用程度就越不均衡,传统的连通程度评价方法由于仅考虑油水井连通厚度单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评价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时,评价结果不准确,经常出现“伪连通”现象,从而导致开发不合理,大幅影响开发效果。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评价模型中引入物性参数——渗透率、动用程度,通过渗透率结合动用程度对有效连通程度进行交叉制约,有效提高对较强非均质油藏注采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价的准确性。
49.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0.s1、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
51.s2、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
52.s3、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
53.s4、获取待测区块的待评价参数,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对所述待评价参数评价,以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54.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物性参数可以是常规物性参数或者特殊刻度测试物性参数,同样地,该物性参数也可以获取于已知油田区块注采井测井解释数据信息,注采井测井解释数据信息可以是原始测井解释数据或者测井二次解释数据。基于所获取的物性参数及测井解释数据信息得到储层渗透率及注采井间动用程度。
55.s1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具体地,根据已知油田的区块特征以及渗透率的变化情况,将物性分级设置为绝对有效连通、有效连通、次级有效连通、无效连通,其中,渗透率具体通过油藏地质建模获取渗透率地质模型,根据注采井组开发层位所处模型位置的读取渗透率平均值。进一步地,将储层渗透率设置为ki,将物性分级界限分别设置为amd、bmd、cmd,并且将该界限匹配已知油田区块的测井解释数据进行定量描述,例如,amd设置为400,bmd设置为150,cmd设置为100。基于储层渗透率大小定量描述物性分级为:当ki>400时为绝对有效连通,当400≥ki>150时为有效连通,当150≥ki>100时为次级有效连通,当ki≤100时为无效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上述给出的界限数值仅为示例性的,针对界限的设定可以基于不同油田的区块特征进行优化,其它合理的分级界限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6.s2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具体地,通过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公式计算井组注采井间的动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57.58.其中,ew为动用程度,h为油井产液厚度,h0为油井总射开厚度。根据已知油田的区块特征以及井组动用程度的变化情况,将物性分类设置为有效一类、有效二类、有效三类、无效类。进一步地,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计算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将物性分类界限分别设置为alt、blt、clt,并且将该界限匹配已知油田区块的动用程度及连通系数进行定量描述,例如,alt设置为75,blt设置为50,clt设置为25,即基于注采井间连通系数定量描述物性分类为当si>75时为有效一类,当75≥si>50时为有效二类,当50≥si>25时为有效三类,当si≤25时为无效类。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上述给出的界限数值仅为示例性的,针对界限的设定可以基于不同油田的区块特征进行优化,其它合理的分类界限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9.s3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的定量判断图,其中将绝对有效连通与有效一类交互,将有效连通与有效二类交互,将次级有效连通与有效三类交互,将无效连通与无效类交互等类似交互法。
60.如图3所示根据图2提供的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的定量判断结果图,根据该模型将有效连通程度分为a类、b类、c类、d类。其中,a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b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和/或有效二类,以及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和/或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二类;c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次级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非无效类,以及物性分级为非无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三类;d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无效连通和/或物性分类为无效类。具体定量判断方式如图中所示,例如,当ki>amd,si>alt时,有效连通程度评价结果为a类。
61.s4获取待测区块的待评价参数,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对所述待评价参数评价,以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待评价参数包括待测区块的渗透率ki、待测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si,利用交互评价模型评价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具体地,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储层渗透率ki;获取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根据所获取的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计算注采井间动用程度ew,根据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注采井间动用程度ew计算待测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具体计算公式为:
[0062][0063][0064]
其中,ew为动用程度;h0为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h为油井油层总厚度。将ki和si的具体数值代入至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评价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
[0065]
下面为使用本发明评价方法评价有效连通程度的具体实施例。
[0066]
实施例1
[0067]
本发明实施例选取非均质性较强的中低渗油藏,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交互评价模型评价该区块的储层有效连通程度,评价方法如上述s1-s4步骤,其中,模型中的物性分级
界限为:amd设置为400,bmd设置为150,cmd设置为100,当ki>400时为绝对有效连通,当400≥ki>150时为有效连通,当150≥ki>100时为次级有效连通,当ki≤100时为无效连通;物性分类界限为:alt设置为75,blt设置为50,clt设置为25,当si>75时为有效一类,当75≥si>50时为有效二类,当50≥si>25时为有效三类,当si≤25时为无效类。
[0068]
如图4为该区块的注采井间连通系数矩阵表,其中注采井间连通系数在物性分级与物性分类两个维度进行评价,针对物性分级,以待测注采井的渗透率表征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设置为ki,其通过测井解释数据获取;针对物性分类,以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表征,具体计算方式参照上述内容。
[0069]
图4中,第一注水井1和第一采出井2之间的ki=717,si=75.3,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判断ki>400(amd),si>75(alt),因此评价结果为a类;第一注水井1和第二采出井3之间的ki=642,si=67.0,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判断ki>400(amd),75(alt)≥si>50(blt),因此评价结果为b类,其它注采井间之间的有效连通程度判断同上,最终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有效连通程度评价结果为a类的井组,表示该井组有效连通程度好,注采井组设计合理,适宜后续进行化学驱方式以及其他方式开发;有效连通程度评价结果为b类的井组,表示该井组有效连通程度较好,注采井组设计比较合理,可以后续进行化学驱方式以及其他方式开发;有效连通程度评价结果为c类的井组,表示该井组有效连通程度一般,注采井组设计一般合理,不建议后续进行化学驱方式以及其他方式开发;有效连通程度评价结果为d类的井组,表示该井组有效连通程度差,注采井组设计不合理,不可以后续进行化学驱方式以及转换成其他方式开发,需要调整该井组或该区域的注采井组组合。
[0070]
实施例2
[0071]
本发明实施例选取静安堡油田化学驱试验区22井组该油田化学驱试验区目的层段平均渗透率为206.7毫达西,渗透率级差为150~200,渗透率变异系数为1.1~1.4,属于典型的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中低渗油藏,试验区根据方案设计分为5个井组先导试验区和17个井组后续调整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应用传统方法和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对比评价同一试验区的有效连通程度。
[0072]
对于先导试验区5井组初期采用传统评价方法规划井组,其结果显示注采井普遍连通程度在80%以上,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阶段效果未达到设计的预计指标出现注水井注不进,采油井日产液不足5方的低产液现象。
[0073]
对先导试验区5井组进一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出有效连通程度评价方法规划井组,在实际开采中匹配程度较高,日产油最高达到33吨,后续17井组根据该方法重新进行注采井组规划调整,日产油由80吨增至最高220吨,因此,从开采结果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的方法评价的有效连通程度与实际情况匹配程度高,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本发明解决了中低渗油藏无法通过单一厚度因素的储层连通程度计算方法进行直接准确定量评价的问题,实现了对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的连通性的准确评价,避免了因评价不准确而需要通过现场实际调补措施来验证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单井组的开采成本,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
[0074]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装置。图6示出的是本发明提供的评价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图,该评价装置包括
如下模块:模型构建模块010,配置用于基于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模块020,配置用于获取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利用交互评价模型得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0075]
模型构建模块010进一步包括分级子模块011、分类子模块012和建模子模块013,分级子模块011配置用于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分类子模块012配置用于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建模子模块013配置用于基于物性分级和物性分类建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
[0076]
评价模块020包括:数据获取子模块021、计算子模块022、输入子模块023和输出子模块024,数据获取子模块021配置用于获取测井解释数据信息,计算子模块022配置用于基于测井解释数据信息计算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输入子模块023配置用于输入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输出子模块024配置用于输出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
[0077]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如下装置: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上方法的步骤。
[007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0079]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来完成,油藏注采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程序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上述计算机程序的实施例,可以达到与之对应的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效果。
[0080]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还可以被实现为由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0081]
此外,上述方法步骤以及系统单元也可以利用控制器以及用于存储使得控制器实现上述步骤或单元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
[0082]
以上是本发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根据这里描述的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功能、步骤和/或动作不需以任何特定顺序执行。此外,尽管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元素可以以个体形式描述或要求,但除非明确限制为单数,也可以理解为多个。
[0083]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支持例外情况,单数形式“一个”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的任意和所有可能组合。
[0084]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0085]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0086]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待评价参数,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对所述待评价参数进行评价,以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或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获取于注采井的测井解释数据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井解释数据信息为原始测井解释数据和/或测井二次解释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所述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有效连通、次级有效连通、无效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为ki,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ki大小,将所述物性分级设置为:ki>400为绝对有效连通,400≥ki>150为有效连通,当150≥ki>100时为次级有效连通,当ki≤100时为无效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所述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有效二类、有效三类、无效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所述物性分类包括: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计算注采井间连通系数,基于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设置所述物性分类。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设置为si,基于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大小,将所述物性分类设置为:si>75为有效一类,75≥si>50为有效二类,50≥si>25为有效三类,si≤25为无效类。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的计算方法为:其中,e
w
为注采井间动用程度,h为油井产液厚度,h0为油井总射开厚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si为所述待测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e
w
为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h0为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h为油井油层总厚度。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评价参数包括所述待测注采井间的储层渗透率ki、所述待测注采井间连通系数si。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待评价参数包括: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储层渗透率ki;获取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根据所获取的油井产液厚度、油井总射开厚度、油水井连通油层总厚度、油井油层总厚度计算所述待测注采井间连通系
数si。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模型为定量评价模型。14.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为a类、b类、c类、d类。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所述b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一类和/或有效二类,以及物性分级为绝对有效连通和/或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二类;所述c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次级有效连通,物性分类为非无效类,以及物性分级为非无效连通,物性分类为有效三类;所述d类评价结果要求物性分级为无效连通和/或物性分类为无效类。16.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构建模块,配置用于:基于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模块,配置用于获取储层渗透率和注采井间动用程度,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构建模块进一步包括分级子模块、分类子模块和建模子模块,所述分级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所述分类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所述建模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模块包括:数据获取子模块、计算子模块、输入子模块和输出子模块,所述数据获取子模块配置用于获取测井解释数据信息,所述计算子模块配置用于基于所述测井解释数据信息计算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所述输入子模块配置用于输入所述储层渗透率和所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所述输出子模块配置用于输出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1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藏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储层渗透率设置物性分级;基于注采井间动用程度设置物性分类;基于所述物性分级和所述物性分类建立储层有效连通程度交互评价模型;以及获取待测注采井间的待评价参数,利用所述交互评价模型对所述待评价参数进行评价,以得到所述待测注采井间有效连通程度的评价结果。本发明解决了中低渗油藏无法通过单一厚度因素的储层连通程度计算方法进行直接准确定量评价的问题,实现了对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的连通性的准确评价,避免了因评价不准确而需要通过现场实际调补措施来验证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单井组的开采成本,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史复豪 温静 王奎斌 司勇 易文博 樊佐春 韩冬 刘佳 梁飞 赵凡溪 黄娟娟 唐玮爽 张明波 程巍 顾蕾 马恬 刘慧茹 于梦男 刘瑶 李思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8
技术公布日:2023/10/1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