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09
阅读:78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船舶建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客滚船的通风系统复杂,并且通向各个房间的中央空调的支管非常狭小,人员无法进入进行有效清洁,仅仅在建造过程中临时使用塑料薄膜进行防护,后期无法清洁,直至交付使用。现有的防护方法时效性差,而且客船建造周期长,即使采取有效的通风口的防护,在建造各个阶段管理不当、流程不当都将导致其内污染严重,各种建造过程中的修改也会使得风管内的污染进一步加剧。现建造的客滚船这类问题极其严重,甚至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铁粉、铁屑混合雨水结块在风管内,一旦启用通风系统就污染全船所有区域,并且存在损坏风机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及方法,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风道内部污染对全船造成污染的产生概率,可以有效保证风道通风的洁净安全。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方面,提供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在非结构风道内放入内部真空的气囊,气囊与非结构风道的尺寸相适配;
7.s2,对气囊充气,气囊膨胀至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紧贴,使得非结构风道内的垃圾被挤压在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之间,气囊的内表面形成与非结构风道相应的通风口;
8.s3,通过检测气囊的使用状态判断气囊是否需要更换,或间隔设定的使用时间后,对气囊进行更换使用;气囊的更换方法如下,放空气囊内部的气体,将气囊取出,并将一个新的气囊放入非结构风道内,重新充气使用。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气囊的充气步骤,采用自动充气装置对气囊进行自动充气。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自动充气装置对气囊进行充气过程中,当检测气囊内的空气量达到预设的充气阈值时,自动充气装置自动停止充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上设置多个传感器,传感器与自动充气装置电连接,通过传感器检测气囊的外表面是否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在自动充气装置开始对气囊充气后,当传感器检测到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时,发送相关控制信号至自动充气装置控制自动充气装置停止充气;当传感器未检测到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时,自动充气装置保持持续充气动作。
12.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包括:非结构风道、气囊以及充气装置,所述气囊的形状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部形状相对应,且所述气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非结构风
道的内部,所述充气装置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外部且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囊具有初始状态和充气状态,所述气囊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气囊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部分接触或无接触;所述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完全接触,所述气囊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
13.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被配置成:处于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气囊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内,通过所述充气装置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所述气囊由所述初始状态逐步膨胀至所述充气状态,进而使得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完全相抵,所述气囊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结构风道设置有若干个,且各所述非结构风道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形成主风道,所述气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囊处于所述充气状态下的横截面面积为a,所述非结构风道的横截面面积为b,所述气囊与所述非结构风道之间的横截面面积比为c,其中c=a/b,1%≦c≦15%。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结构风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气囊放入的入口,所述入口处铰接有门板。
1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空气阀门,所述空气阀门设置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气囊连接的管道上。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囊为双层结构,且所述气囊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聚奈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成。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囊充气膨胀将非结构风道内的污染物挤压在气囊的外表面和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之间,气囊的内表面形成可正常通风的通风口,将气囊设置于非结构风道内实现了封闭清洁的作用,同时不会影响非结构风道的正常使用;该清洁方法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风道内部污染对全船造成污染发生的概率,也减少了为清洁狭小的非结构风道投入的人工成本,同时该方法的防护时效更长;此外,减小由于修改导致风道破损,以使得破损区域暴露在海洋高湿环境下锈蚀导致的污染及使用寿命降低的风险。
附图说明
2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非结构风道;2、气囊;3、充气装置;4、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
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8.s1,在非结构风道1内放入内部真空的气囊2,气囊2与非结构风道1的尺寸相适配;
29.s2,对气囊2充气,气囊2膨胀至气囊2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相紧贴,使得非结构风道1内的垃圾被挤压在气囊2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之间,气囊2的内表面形成与非结构风道1相应的通风口;
30.s3,通过检测气囊2的使用状态判断气囊2是否需要更换,或间隔设定的使用时间后,对气囊2进行更换使用;气囊的更换方法如下,放空气囊2内部的气体,将气囊2取出,并将一个新的气囊2放入非结构风道1内,重新充气使用。
31.在上述清洁方法中,在未放入气囊2前,非结构风道1内是已经存在垃圾等污染物了,放入气囊2后,未充气的气囊2只占到了非结构风道1的很小部分的内部空间,在气囊2放置位置正确后,气囊2开始充气逐渐膨胀,当气囊2膨胀到其外表面已经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接触了,此时停止充气,气囊2保持当前状态,该状态下,非结构风道1内的污染物已经被覆盖在气囊2和非结构风道1之间,气囊2的内表面也形成了与非结构风道1差不多大小的通风口4,实现了既不会影响通风量,也减少后期因清洁不当导致的通风污染。膨胀后的气囊2呈与非结构风道1尺寸相适配的环状结构,在气囊2的准备上需要应对不同尺寸的非结构风道1。在气囊2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考虑到气囊2被污染或者收缩导致通风量降低的情况,继而需要对气囊2进行及时更换,判断是否需要更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检测气囊2的使用状态,第二种则是设定一个时间,该时间到了就对气囊2进行更换。其中第一种的判断方法可以是通过检测气囊2内部的气体流量是否出现大幅度下降,或者检测气囊2的内表面形成的通风口的通风量是否下降,具体的下降幅度可以设为,气囊2内部的气体流量较初始流量减少15%以上即判断需要更换气囊2,通风量较初始通风量下降10%以上即判断需要更换气囊2。第二种判断方法设定的时间可以是十天,或者根据气囊2的具体情况上调或下调,并且可以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进行判断设定。
32.为了保证气囊2在使用期间的质量问题,气囊2优选采用一种高密度质量轻的聚酯材料制作,且采用双层真空结构,外形需要与非结构风道1匹配。
33.在对气囊2进行充气的步骤中,可选择的充气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气囊2自充气模式,另一种采用外部充气的模式。自充气模式为在将气囊2放置在非结构风道1后,通过打开自动充气阀,使得气囊2内部充气后紧密覆盖在非结构风道1内部。
34.自充气模式的气囊结构包括气囊本体、气囊包装袋、气体发生器以及联动拉索;所述气囊本体是柔性的完全密封的袋状物;所述气囊本体设置在所述气囊包装袋的内部,两
端均与所述气囊包装袋固定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以及联动拉索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的内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一端穿过所述气囊本体连接至所述气囊包装袋上,另一端上的开关连接于所述联动拉索的一端,所述联动拉索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气囊本体连接至所述气囊包装袋上;所述气囊包装袋是可被撕破的密封袋。该方案采用了在气囊包装袋被设置气囊本体的结构,使得产品便于存放携带,并防止气囊本体被划伤刺伤或意外打开;由于在气囊本体内设置了气体发生器,用于产生气囊膨胀所需气体,使得气囊在一开始处于无气扁平折叠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充气;采用了联动拉索,使得气囊包装袋被撕开的力可以传递到气体发生器的开关,使气体被释放膨胀气囊,结构简单可靠,操作方便。
35.对于第二种气囊的充气方式,采用外部设置自动充气装置3对气囊2进行辅助自动充气,自动充气装置3通过气管可以连接至气囊2的充气口。通过对自动充气装置进3行操作,自动充气装置3上的阀门打开,存储在气缸内的气体快速进入气囊2中使得气囊2可以迅速膨胀起来。
36.对采用外部设置的自动充气装置3进行充气的方案进行补充说明,在自动充气装置3对气囊2进行充气过程中,当检测气囊2内的空气量达到预设的空气阈值时,自动充气装置3自动停止充气。具体可以在自动充气装置3和气囊2连接的气管上设置有开关阀,开关阀设定一个空气阈值,当自动充气装置3向气囊2充气的过程中,经气管输送的空气量达到空气阈值后,开关阀自动关闭切断输气通道,停止对气囊2充气,采用自动关闭的方式可以防止气囊2充气过多发生爆裂的情况,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至于设定的空气阈值需要根据气囊2的尺寸来调整,通过对气囊2进行试验得出气囊2需要多少空气可以达到贴附到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的数据,然后根据该数据来设定空气阈值。不同尺寸的气囊2需要设定的空气阈值也一样,所以空气阈值的设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
37.与上述控制充气终止的方案不同,本方案采用在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上设置多个传感器,传感器与自动充气装置3电连接,通过传感器检测气囊2的外表面是否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相抵;在自动充气装置3开始对气囊2充气后,当传感器检测到气囊2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相抵时,发送相关控制信号至自动充气装置3控制自动充气装置3停止充气;当传感器未检测到气囊2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相抵时,自动充气装置3保持持续充气动作。通过设定的传感器来判断气囊2的充气状态时否满足要求的方式更为直观,与设定空气阈值的方式相比,本方案更为直接准确,对气囊2充气的目的是为了使气囊2的外表面可以紧贴在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上以达到屏蔽垃圾的目的,同时也需要保证气囊2充气后内表面形成的通风口4的通风量可以达到要求,在这两个目的之下,采用传感器作为判断的依据无疑是更精准的,只有传感器检测到气囊2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相抵才发送停止充气的指令。此方案中传感器可以采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
3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包括:非结构风道1、气囊2以及充气装置3,所述气囊2的形状与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内部形状相对应,且所述气囊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内部,所述充气装置3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1外部且与所述气囊2连接,所述气囊2具有初始状态和充气状态,所述气囊2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气囊2与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部分接触或无接触;所述气囊2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气囊2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完全接触,所述气囊2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4;
39.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被配置成:处于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气囊2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1内,通过所述充气装置3对所述气囊2进行充气,所述气囊2由所述初始状态逐步膨胀至所述充气状态,进而使得所述气囊2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内壁完全相抵,所述气囊2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
40.上述方案中,气囊2是采用外部连接充气装置3的方式进行充气的,另外也可以采用自动充气的方式,不需要连接外部充气装置3即可满足气囊2充气的要求。具体结构如上述方案所述,在此不再说明。
41.考虑到非结构风道1结构的复杂性,本方案中所述非结构风道1设置有若干个,且各所述非结构风道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形成主风道,所述气囊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该方案中,一个气囊2对应多个非结构风道1,根据每个非结构风道1的结构匹配气囊2上的某一部分,由于气囊2是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因此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非结构风道1,在不平整的风道连接处也可以达到贴附内壁的效果,而且各个非结构风道1之间是可拆卸的,可以对某一非结构风道1进行拆卸便于后续的维修或者更换,拆卸非结构风道1后也可以方便对气囊2进行更换。具体地,非结构风道1设置有五个平滑过度连接且结构一致,这时候气囊2每五分之一对应一个非结构风道1。此外,气囊2和非结构风道1的安装关系也是可以互换的,可以针对每一个非结构风道1单独设置一个气囊2,此处指的是结构不尽相同的非结构风道1,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每个气囊2最大程度的匹配每一个非结构风道1,实现的效果也更加优异。另外,可以一个非结构风道1对应多个气囊2,该方式针对单个非结构风道1结构十分复杂的情况,无法使用一个气囊2覆盖非结构风道1内壁的情况,针对非结构风道1每一个特殊结构适应性地选择一个气囊2安装,可以保证复杂的非结构风道1也可以以该方式进行封闭清洁。
42.为了可以进一步保障非结构风道1安装气囊2后的通风效果,气囊2与非结构风道1之间的尺寸需要进行严谨的设计,具体来说,所述气囊2处于所述充气状态下的横截面面积为a,所述非结构风道1的横截面面积为b,所述气囊2与所述非结构风道1之间的横截面面积比为c,其中c=a/b,1%≦c≦15%。充气状态下的气囊2在非结构风道1内会占用了一部分的通风面积,为了确保通风量,两者之间横截面面积比c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优选的比值为c=1%,该比值下,气囊2在非结构风道1内占比最小,对通风量影响最小;当比值c增大时,气囊2在非结构风道1内的占比也就增大,通风量也会变小,但气囊2的耐受程度会增强,因此设定了一个极限比值c=15%,当比值c超过15%是不可用的,会对通风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该范围内可以根据对通风量的要求进行比值c的设定,挑选一个最合适的比值。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结构风道1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气囊2放入的入口,所述入口处铰接有门板。通过门板的开关打开或关闭入口,打开入口可以放入气囊2,放入气囊2充气后可以关闭门板密封非结构风道1,采用门板开关的方式更方便更安全。
44.处于对气囊2充气的安全性考虑,在所述充气装置3和所述气囊2连接的管道上设置一个空气阀门,可以随时中止对气囊2充气,以应对危险的突发情况。
45.优选地,所述气囊2为双层结构,且所述气囊2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聚奈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成。气囊2优选的制作材料为高密度轻质量的聚酯材料,才能保证气囊2在非结构风道1内可使用寿命更强,避免频繁的更换,上述具体材料仅是优选地但并不限于此。
46.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技术,该新方法能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风道内部清洁对全船的污染,其次减少为清洁狭小的非结构风道的人工,且提高有效性,总体上达到了减少非结构风道清洁的难度,达到风道内部清洁的效果;同时减少修改导致风道破损,破损区域暴露在海洋高湿环境下锈蚀导致的污染及使用寿命降低的风险,完全隔绝空气接触通风道表面。
47.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5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非结构风道内放入内部真空的气囊,气囊与非结构风道的尺寸相适配;s2,对气囊充气,气囊膨胀至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紧贴,使得非结构风道内的垃圾被挤压在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之间,气囊的内表面形成与非结构风道相应的通风口;s3,通过检测气囊的使用状态判断气囊是否需要更换,或间隔设定的使用时间后,对气囊进行更换使用;气囊的更换方法如下,放空气囊内部的气体,将气囊取出,并将一个新的气囊放入非结构风道内,重新充气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气囊的充气步骤,采用自动充气装置对气囊进行自动充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动充气装置对气囊进行充气过程中,当检测气囊内的空气量达到预设的充气阈值时,自动充气装置自动停止充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上设置多个传感器,传感器与自动充气装置电连接,通过传感器检测气囊的外表面是否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在自动充气装置开始对气囊充气后,当传感器检测到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时,发送相关控制信号至自动充气装置控制自动充气装置停止充气;当传感器未检测到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抵时,自动充气装置保持持续充气动作。5.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结构风道、气囊以及充气装置,所述气囊的形状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部形状相对应,且所述气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部,所述充气装置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外部且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囊具有初始状态和充气状态,所述气囊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气囊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部分接触或无接触;所述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完全接触,所述气囊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被配置成:处于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气囊放置于所述非结构风道内,通过所述充气装置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所述气囊由所述初始状态逐步膨胀至所述充气状态,进而使得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与所述非结构风道的内壁完全相抵,所述气囊的内表面形成通风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结构风道设置有若干个,且各所述非结构风道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形成主风道,所述气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风道内。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处于所述充气状态下的横截面面积为a,所述非结构风道的横截面面积为b,所述气囊与所述非结构风道之间的横截面面积比为c,其中c=a/b,1%≦c≦15%。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结构风道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气囊放入的入口,所述入口处铰接有门板。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阀门,所述空气阀门设置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气囊连接的管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双层结构,且所述气囊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聚奈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非结构风道的封闭清洁装置及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非结构风道内放入内部真空的气囊,气囊与非结构风道的尺寸相适配;对气囊充气,气囊膨胀至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相紧贴,使得非结构风道内的垃圾被挤压在气囊的外表面与非结构风道的内壁之间,气囊的内表面形成与非结构风道相应的通风口;通过检测气囊的使用状态判断气囊是否需要更换,或间隔设定的使用时间后,对气囊进行更换使用;气囊的更换方法如下,放空气囊内部的气体,将气囊取出,并将一个新的气囊放入非结构风道内,重新充气使用。本申请减少了非结构风道清洁的难度,达到风道内部清洁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勤 胡德庆 康小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1
技术公布日:2023/7/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深海鱼雷锚施工装置 下一篇:一种用于潜水器布放的多功能缓冲抗摇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