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09 阅读:67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长江上游地区,由于长江面窄而水急,非常适合开发水上观光旅游,长江水位每年不同时间段具有很大的不同,以往岸上到邮轮,基本是采用斜坡道加趸船的方式来适应长江上游的大水位差要求,但斜坡道加趸船组合方式没有采用直立式码头方式方便、美观和直接,但在长江上游采用直立式码头,需要解决大水位差这一问题,需要开发出一套能够适用于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升降装置,动态调整该升降装置位置以适应大水位的变化。目前,还没有适用于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设备;
3.申请号cn201520102674.2的一种适用于斜坡码头趸船和斜坡道之间散装物料运输的皮带机的专利中,其包括安装于趸船上的第一皮带机,以及连接于第一皮带机和斜坡道之间的第二皮带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趸船上的连接座,所述第一皮带机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座上,所述第二皮带机的接船端通过双向铰座连接于连接座上,以使第二皮带机相对于连接座绕横轴旋转,以适应小范围的水位变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斜坡码头趸船和斜坡道之间散装物料运输的皮带机,通过第二皮带机与固定在趸船上的连接座相连接,使第一皮带机仍可以保持较低的落料高度,能有效降低趸船上双联漏斗和浮式起重机高度;同时第二皮带机与连接座之间通过双向铰座相连接,第一皮带机与第二皮带机中心线始终保持一致;
4.避免因趸船受船舶靠泊和水流冲击的影响而造成的落料点处易撒料的情况;第一皮带机和第二皮带机可以沿水流方向和垂直于水流方向移动,以适应水位和水流速度变化,使用方便,所述双向铰座包括横轴,所述横轴连接于连接座上的铰耳上,第二皮带机的落料点的支撑结构,是通过连接于第二皮带机支撑架底部斜坡道皮带车尾车来实现的,斜坡道皮带车尾车搁置于斜坡道上,所述斜坡道皮带车尾车的底部设有轮子,可沿轨道滚动,所述斜坡道皮带车尾车的顶部设置有滚动轴,所述滚动轴用于搁置所述第二皮带机的支撑架底部,在水位发生变化时,趸船会上升或下降,而第二皮带机可绕连接座进行旋转,第二皮带机的倾角会减小或增加,自动适应水位变化,当水位变化较大,水位已淹没斜坡道皮带车尾车轮子或第二皮带机的倾角过大影响物料运输时,需使用趸船上的吊架系统通过牵引铰座将第二皮带机与斜坡道皮带车尾车脱开,进行移船作业;
5.解决了:

由于布置在趸船上的皮带机中部受料点高度增加,使得趸船上布置的双联漏斗高度加大,浮吊重心高度也加大;

运行时趸船受船舶靠泊和水流冲击影响,两条皮带机之间经常对位不准,落料点处易撒料的技术问题;
6.申请号cn201710589279.5的一种用于大坡度斜坡码头和浮码头的阶梯式浮桥的专利中,其包括阶梯骨架、铰接在所述阶梯骨架前端的浮动码头或工作平台,所述阶梯骨架
包括若干节彼此通过滑动副依次连接从而可上下相对移动的阶梯单元,每节阶梯单元包括钢骨架、设置在所述钢骨架的内部的浮箱,所述钢骨架顶面铺设有踏板,所述滑动副包括滑动配合的限位套环和滑动杆,所述限位套环为两个,一上一下地设置在钢骨架两侧每条边上,所述滑动杆设置在相邻钢骨架两侧每条边上。处于斜坡上时,前面钢骨架的套限位套环与后面钢骨架的限位套环相互错开;在浮于水面上时,前面钢骨架的套限位套环跟随钢骨架向上移动,刚好抵达后面钢骨架的限位套环的下方,起到限位作用,顶部阶梯面处于水平状态;
7.所述的限位套环和滑动杆之间还是设置有直线旋转衬套轴承,方便在浮桥弯曲、抖动等变形时能够形成一定的转动,减小该处的应力集中,所述的直线旋转衬套轴承、滑动杆表面为密封状态并设置有润滑油,保证滑动杆的正常工作,所述的浮箱采用聚乙烯塑料制作,内部填充有泡沫。满足耐老化,抗紫外线照射,耐海水腐蚀,抗冲击性能高等要求。阶梯按照骨架形成的空间制造浮箱形状,一次成型,无须开盖,做到方便安装,位置稳定,浮箱内部填充泡沫,泡沫的密度不低于15kg/m3,自身体积量满足排水和稳定性要求;
8.解决了:对于大坡度的斜坡码头和浮码头连接用的浮桥,存在大水位落差、大坡度等自然环境特点,传统的浮桥形式无法满足需要的技术问题;
9.申请号cn202021151807.2的适应超大水位差的客运码头旅客上下船升降装置的专利中,其包括设置在客船登船口处的浮趸平台,还包括钢引桥,钢引桥一端搭接搁置在浮趸平台上,钢引桥可沿水平方向进行一定范围的滑动,钢引桥另外一端铰接连接在过渡平台上,过渡平台上部设置有用来控制过渡平台升降的过渡平台卷扬装置,钢引桥与过渡平台连接的端部可随过渡平台升降而升降,还包括旅客升降轿厢,旅客升降轿厢可往复升降于码头平台和过渡平台之间,旅客升降轿厢的上部设置有用来控制旅客升降轿厢的旅客升降轿厢卷扬装置。旅客升降轿厢运行行程上方终止点为码头平台的顶面,运行行程下方终止点为过渡平台,即行程下方终止点为随水位变化的预设高度,旅客升降轿厢上设限位传感器,可自动识别行程下方终止点过渡平台的位置;
10.旅客升降轿厢与旅客升降轿厢卷扬装置之间设置有旅客升降轿厢配重块。旅客升降轿厢卷扬装置为设置有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双滚筒结构,第一滚筒上缠绕有控制旅客升降轿厢的提升钢丝绳,第二滚筒上缠绕有控制旅客升降轿厢配重块的提升钢丝绳,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中间采用离合器连接,通过离合器的合控制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的同步运转,通过离合器的开控制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的单独运转,进而控制旅客升降轿厢和旅客升降轿厢配重块的同步运转和单独运转,以便在高水位时将第二滚筒的提升钢丝绳缠绕收放,确保旅客升降轿厢配重块始终处于水面之上;
11.解决了:试将高层建筑电梯应用于大水位差客运码头,但是在高水位时期,下层电梯处于水下状态,如何解决密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面对超大水位差的客运码头,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的技术问题;
12.申请号cn202021947129.0的一种用于河港客运码头新型垂直集疏平台结构的专利中,其包括:集疏平台本体,集疏平台本体顺岸布置,其主尺度由河港码头的设计通过能力确定,各部构造根据结构强度及稳定需要确定;集疏平台本体内腔包括多个运营楼层,集疏平台本体顶层与水平集疏栈桥相连,运营楼层的数量及设置高程由设计水位差以及码头前沿线位置确定,运营楼层边缘设置护栏以保障游客安全;根据水位情况确定开启的运营
楼层,同一时间仅开启相应的运营楼层,非运营楼层需进行封闭;
13.若干疏散楼梯,用于连接不同运营楼层并提供步行上下楼方式,疏散楼梯的宽度及数量由码头的设计通过能力及集疏平台布置情况确定;各楼层疏散楼梯出入口设置启闭门或护栏,保障游客无法由疏散楼梯进入非运营楼层;
14.若干集成式防水电梯井筒,用于连接不同运营楼层并提供电动上下楼方式;钢引桥升降系统,钢引桥升降系统便于人员从不同运营楼层登船,钢引桥升降系统包括可升降的钢引桥,钢引桥位于集疏平台本体远离水平集疏栈桥的一侧;
15.疏平台本体的两端为便于降低水流阻力的流线型,运营楼层以水平集疏栈桥的中线为中线左右两侧划分为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分别设有两个集成式防水电梯井筒和一个疏散楼梯,疏散楼梯位于所在分区靠近河岸的一侧,集成式防水电梯井筒内设有至少两部电梯,电梯配备有控制监测设备、通风系统、强排系统等,相邻的两部电梯间设有维修井道,每个运营楼层的集成式防水电梯井筒内均设有用于候梯的候梯前室,候梯前室与对应运营楼层的所在分区通过若干开口连通且开口处可启闭地设有若干道水密门;电梯的布置数量及方式由河港码头的设计通过能力确定;集成式防水电梯井筒同一时间仅开启相应运营楼层的水密门,其余运营楼层的水密门全部封闭;
16.解决了:因工作所处环境潮湿且富含泥沙,此类形式的码头在运营中机械设备较易损坏,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养护。且因使用环境不良、拆卸频繁等问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被大大缩短,经常需要替换,如此给客运码头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造成不利影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1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9.本发明为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包括升降单元体、登船桥、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
20.所述升降单元体由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和第三升降单元体组成,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升降单元体,所述第二升降单元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三升降单元体;
21.所述登船桥包括登船桥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
22.所述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
23.所述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由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组成。
24.进一步地,还包括水位感知组件,所述水位感知组件包括水位传感器和水位检测控制器,用于在码头的位置检测水位的高度。
25.进一步地,还包括升降过渡平台,所述升降过渡平台包括升降过渡平台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和水位差传感器。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和第三升降单元体均包括升降单元体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
27.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站,所述控制站包括第一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
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和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
28.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和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均由plc控制器组成。
29.进一步地,还包括升降过渡平台现地控制站,所述升降过渡平台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30.进一步地,还包括登船桥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
31.所述登船桥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利用光纤分别与升降过渡平台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和升降过渡平台现地控制站连接;
33.所述第二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和第一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连接;
34.所述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第三升降单元体现地控制站均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36.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的方法,用于如上任意一项,步骤如下:
37.s1: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调整位置;
38.s2: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调整位置;
39.s3:水位上涨至非作业水位时调整位置;
40.s4:水位由非作业水位回落至运行水位后调整位置。
41.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2.本发明通过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第三升降单元体和升降过渡平台和登船桥拼接组成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使得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水位感知组件提供的水位,控制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第三升降单元体和升降过渡平台和登船桥在码头上下的位置,进而能够形成适应当前水位的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满足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的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为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的主视图;
45.图2为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的侧视图;
46.图3为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实施例一:
49.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包括升降单元体、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控制站、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水位感知组件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
50.升降单元体由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和第三升降单元体3组成,第一升降单元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二升降单元体2的一端连接有第三升降单元体3;
51.第一升降单元体1包括升降单元体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52.第二升降单元体2包括升降单元体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53.第三升降单元体3包括升降单元体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54.升降过渡平台4包括升降过渡平台4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水位差传感器,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55.登船桥5包括登船桥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56.控制站包括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
57.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并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连接;
58.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并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和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连接;
59.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并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
60.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并通过光纤分别与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
61.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并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和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连接,并通过网线与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连接。
62.水位感知组件包括水位传感器、水位检测控制器,安装在码头位置并伸入水中。
63.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由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组成,并通过网线与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
64.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升降过渡平台4和登船桥5通过拼接组成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根据的水位感知组件提供的水位,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升降过渡平台4和登船桥5在码头上下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形成适应当前水位的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满足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的控制要求。
65.实施例二:
66.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公开其使用方法:
67.垂直升降系统的智能化集中控制:具备智慧化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垂直升降系统设备登船桥5、升降过渡平台4、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一键启动操作。具体为:当水位由非作业水位回落至运行水位后,各机构需向下运行调整搁置位。根据当前水位高程,按顺序依次第三升降单元体3、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向下运行至相应搁置位置,见表一。
68.表一:水位与各搁置锁定位置关系
69.[0070][0071]
[0072]
邮轮与邮轮中心之间通过登船桥5、升降过渡平台4、3组升降单元体来连接,将各提升机构的运行工艺归纳为四种工况,分别是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各机构向上运行调整搁置位,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各机构向下运行调整搁置位,水位上涨至非作业水位时各机构向上运行至极端搁置基准面,水位由非作业水位回落至作业水位时向下运行调整搁置位。
[0073]
1)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各机构向上运行调整搁置位
[0074]
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当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的搁置位高程距离水面的距离小于2.4米时,各机构需向上运行调整搁置位。根据当前水位高程,按顺序依次将登船桥5、升降过渡平台4、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向上提升至相应搁置位置。
[0075]
2)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各机构向下运行调整搁置位
[0076]
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当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的搁置位高程距离水面的距离大于7.1米时,各机构需向下运行调整搁置位。根据当前水位高程,按顺序依次第三升降单元体3、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向下运行至相应搁置位置(见表一)。
[0077]
3)水位上涨至非作业水位时各机构向上运行至极端搁置基准面
[0078]
当水位上涨至非作业水位时,为了设备的安全,需要将各机构向上运行至极端搁置基准面。按顺序依次将登船桥5、升降过渡平台4、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向上提升至相应搁置位置。
[0079]
4)水位由非作业水位回落至运行水位后,各机构按程序向下运行调整到相应搁置位。
[0080]
需要让垂直升降系统联动动作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条件一: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当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的搁置位高程距离水面的距离小于2.4米;条件二: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当第一升降单元体1、升降过渡平台4、登船桥5的搁置位高程距离水面的距离大于7.1米。
[0081]
满足垂直升降系统联动动作条件后,集中控制系统再根据当前水位值,根据水位与各搁置锁定位置关系表(表一)确定垂直升降系统联动动作目标。
[0082]
实施例三:
[0083]
当水位处于157.90m~162.20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64.6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64.6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64.6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74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83.4m,旅客从第三升降单元体3对应的旅客通廊1层192.8m出来,通过旅客通廊内的扶梯、电梯等通道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84]
实施例四:
[0085]
当水位处于162.20m~166.90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69.3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69.3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69.3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78.7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88.1m,旅客从第三升降单元体3对应的旅客通廊2层(197.5m)出来,直接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86]
实施例五:
[0087]
当水位处于166.90m~171.60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74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74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74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74m,第三升降单元体
3动作至188.1m,旅客从第二升降单元体2对应的旅客通廊1层(192.8m)出来(第三升降单元体3此时不需要使用),通过旅客通廊内的扶梯、电梯等通道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88]
实施例六:
[0089]
当水位处于171.60m~176.30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78.7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78.7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78.7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88.1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88.1m,旅客从第二升降单元体2对应的旅客通廊2层(197.5m)出来(第三升降单元体3此时不需要使用),直接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90]
实施例七:
[0091]
当水位处于176.3m~181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83.4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83.4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83.4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88.1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88.1m,旅客从第一升降单元体1对应的旅客通廊1层(192.8m)出来(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此时不需要使用),通过旅客通廊内的扶梯、电梯等通道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92]
实施例八:
[0093]
当水位处于181m~185.70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88.1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88.1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88.1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88.1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88.1m,旅客从第一升降单元体1对应的旅客通廊2层(197.5m)出来(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此时不需要使用),直接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94]
实施例九:
[0095]
当水位处于185.7m~190.4m作业水位时,登船桥5动作至192.8m,升降过渡平台4动作至192.8m,第一升降单元体1动作至192.8m,第二升降单元体2动作至192.8m,第三升降单元体3动作至192.8m,旅客从升降过渡平台4对应的旅客通廊1层(192.8m)出来(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第三升降单元体3此时不需要使用),通过旅客通廊内的扶梯、电梯等通道到达197.5层面的出发大厅。
[0096]
实施例十:
[0097]
当水位处于190.4以上非作业水位时,垂直升降综合体需要升降到极端搁置位(195m)。
[009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99]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本发明仅为所述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单元体、登船桥(5)、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所述升降单元体由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和第三升降单元体(3)组成,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升降单元体(2),所述第二升降单元体(2)的一端连接有第三升降单元体(3);所述登船桥(5)包括登船桥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所述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所述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由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位感知组件,所述水位感知组件包括水位传感器和水位检测控制器,用于在码头的位置检测水位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过渡平台(4),所述升降过渡平台(4)包括升降过渡平台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和水位差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1)、第二升降单元体(2)和第三升降单元体(3)均包括升降单元体机械模块、动力模块和执行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站,所述控制站包括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均由plc控制器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所述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所述登船桥(5)现地控制站由plc控制器组成,利用光纤分别与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升降过渡平台(4)现地控制站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和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连接;所述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通过光纤分别与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体(1)现地控制站、第二升降单元体(2)现地控制站、第三升降单元体(3)现地控制站均通过控制电缆连接到动力模块,动力模块通过油缸连接到执行机构。
10.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的方法,用于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的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s1:正常作业水位上涨时调整位置;s2:正常作业水位下降时调整位置;s3:水位上涨至非作业水位时调整位置;s4:水位由非作业水位回落至运行水位后调整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水位差的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涉及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升降单元体、升降过渡平台、登船桥、水位感知组件、集中控制台计算机监控模块和集中控制台流程控制站;升降单元体由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和第三升降单元体组成。本发明通过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第三升降单元体和升降过渡平台和登船桥拼接组成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使得客运垂直升降综合体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水位感知组件提供的水位,控制第一升降单元体、第二升降单元体、第三升降单元体和升降过渡平台和登船桥在码头上下的位置,进而能够形成适应当前水位的旅客通廊至邮轮的行人通道。的行人通道。的行人通道。


技术研发人员:陶诗飞 付明立 穆军 王渊 吴兴雄 卢飞 夏建 汪洋 杨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寸滩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3/7/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