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越野车辆的后悬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2 阅读:58 评论:0

用于越野车辆的后悬架组件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9月30日提交的、题为“rear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an off-road vehicle(用于越野车辆的后悬架组件)”的美国临时申请no.63/085,739的优先权,该美国临时申请在此通过引参并入。
技术领域
3.本技术涉及用于越野车辆的后悬架组件。


背景技术:

4.存在主要在越野条件下使用的多种类型的车辆。一种这样的类型是并排式越野车辆。名称“并排式”是指其中驾驶员和乘客并排乘坐的车辆的座椅布置结构。一些并排式越野车辆还具有用以容纳一个或更多个其他乘客的第二排座椅。这些车辆通常具有敞开的驾驶舱、防滚架和转向盘。
5.为了能够在越野条件下操作,并排式越野车辆需要能够处理颠簸的地形并能够在包括但不限于沙子、污垢和泥地的不同的表面上操作。这些条件代表了在设计公路车辆、比如汽车时通常不会遇到的独特挑战。
6.一个这样的挑战是悬架组件需要具有大的行程来应对颠簸的地形。然而,在车轮随着悬架组件上下移动时,在框架上、在悬架组件连接的点处会引起应变。如果应力是较大的并集中在框架的一小部分上,则框架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7.因此,期望适于并排式越野车辆的操作条件的悬架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的目的是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便之处中的至少一些不便之处。
9.根据本技术的各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后悬架组件的车辆,后悬架组件包括用于将后车轮连接至摆动臂的转向节。转向节包括连接至车轮和车轮轮毂的下部部分以及从下部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的上部部分。转向节和车辆框架通过两个连结件枢转地连接在一起。一个连结件从转向节的下部部分延伸并连接至框架的下部部分。另一连结件从转向节的顶端部延伸并连接至框架的较高部分。以这种方式,与其中两个连结件在车轮轮毂附近连接至车轮的布置结构相比,后悬架组件与框架之间的连接间隔开,并且由那些连接引起的应力因此分布在较大的区域上。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框架;连接至框架的驾驶员座椅;连接至框架的左前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前悬架组件的左前车轮;连接至框架的右前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前悬架组件的右前车轮;连接至框架的左后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的左后车轮,左后车轮具有左车轮轴线,左后车轮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的左后轮辋和安装至左后轮辋的左后轮胎;连接至框架的右后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的右后车轮,右后车轮具有右车轮轴线,右后车轮包括具有内轮
辋半径的右后轮辋和安装至右后轮辋的右后轮胎;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的后齿轮系;以及操作性地连接至后齿轮系的马达,马达经由后齿轮系驱动右后车轮和左后车轮,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前端部;减震器组件,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并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后部部分的转向节,转向节包括:连接至车轮轮毂的第一部分,车轮轮毂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车轮和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连接至第一部分并从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连结件,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的第一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的第二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距右车轮轴线和左车轮轴线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
1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车辆还包括第三连结件,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
1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连结件、第二连结件和第三连结件在后齿轮系的后方连接至框架。
13.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连结件和第三连结件设置在后齿轮系的后方。
14.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车辆还包括防倾杆组件,防倾杆组件包括:防倾杆;右连结件,右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的摆动臂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的右端部的顶端部;以及左连结件,左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的摆动臂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的左端部的顶端部。
1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防倾杆包括从左至右大致水平地布置的中央部分、从中央部分的右端部大致向前延伸的右部部分、以及从中央部分的左端部大致向前延伸的左部部分;并且防倾杆的中央部分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后部部分。
16.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框架还包括设置在后齿轮系和防倾杆上方的连接支架;并且右悬架组件和左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的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连接支架。
17.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防倾杆组件的右连结件和防倾杆组件的左连结件设置在后齿轮系的前方。
18.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对于右后悬架组件,防倾杆的右连结件在减震器组件的第一端部的前方连接至摆动臂;并且对于左后悬架组件,防倾杆的左连结件在减震器组件的第一端部的前方连接至摆动臂。
1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框架还包括设置成高于后齿轮系的连接支架;并且右悬架组件和左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的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连接支架。
2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转向节通过第一球形接头和第二球形接头连接至摆动臂。
2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球形接头设置成高于车轮轴线;并且第二球形接头设置成低于车轮轴线。
2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转向节的第二部分的顶端部和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右后车轮和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
23.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转向节的第二部分沿着右后车轮和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的内侧竖向地延伸。
2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后悬架组件。后悬架组件包括:摆动臂,摆动臂具有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车辆的框架的前端部;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减震器组件,减震器组件被构造为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后部部分的转向节,转向节包括构造为连接至车轮轮毂的第一部分和连接至第一部分并从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连结件,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的第一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的第二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距车轮的车轮轴线的距离大于车轮的内轮辋半径。
2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的第一部分在其中限定了用于接纳车轮轮毂的开孔;开孔具有开孔轴线;并且开孔轴线与车轮轴线对准。
26.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的第一部分的上部部分在第一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并且转向节的第一部分的下部部分在第二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
27.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连接至第二部分时,开孔轴线与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28.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组件还包括第三连结件,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
2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通过两个球形接头连接至摆动臂。
3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通过第一球形接头和第二球形接头连接至摆动臂;第一球形接头设置在车轮轴线的下方;并且第二球形接头设置在车轮轴线的上方。
3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的第二部分从转向节的第一部分首先向上延伸、然后向内延伸并随后向上延伸。
3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转向节的第二部分的顶端部形成支架;该支架从第二部分的其余部分略微向外延伸;并且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枢转地连接至该支架。
3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框架;连接至框架的驾驶员座椅;连接至框架的左前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前悬架组件的左前车轮;连接至框架的右前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前悬架组件的右前车轮;连接至框架的左后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的左后车轮,左后车轮具有左车轮轴线,左后车轮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的左后轮辋和安装至左后轮辋的左后轮胎;连接至框架的右后悬架组件;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的右后车轮,右后车轮具有右车轮轴线,右后车轮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的右后轮辋和安装至右后轮辋的右后轮胎;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的后齿轮驱动器;以及操作性地连接至后驱动组件的马达,马达经由后驱动组件驱动右后车轮和左后车轮,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前端部;减震器组件,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并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的后部部分的转向节,转向节包括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右后轮辋和左后轮辋中的对应的一者的第一部分中、以及从第一部分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顶端部竖向地高于右后轮辋和左后轮辋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至
少一个连结件,至少一个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至少一个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距右车轮轴线和左车轮轴线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
34.出于本技术的目的,与空间取向有关的术语比如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左和右应如同以正常驾乘姿势驾乘在车辆上的车辆驾驶员通常将理解的那样来理解。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当描述或提及与车辆分开的车辆的部件或子组件时,与空间取向有关的术语应如同这些部件或子组件被安装至车辆时将被理解的那样来理解。
3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各自具有上述目的和/或方面中的至少一者,但不一定具有所有这些目的和/或方面。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由于尝试获得上述目的而导致的一些方面可能不满足该目的和/或可以满足本文中未特别叙述的其他目的。
36.根据以下描述、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附加特征和/或替代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及其其他特征,参考要结合附图使用的以下描述,在附图中:
38.图1是越野车辆的俯、前、左侧视立体图;
39.图2是图1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40.图3是图1的车辆的前视图;
41.图4是图1的车辆的俯视平面图;
42.图5是图1的车辆的后部的部分的左后侧视立体图;
43.图6是图5的后车辆部分的后视图;
44.图7是图5的后车辆部分的左侧视图;
45.图8是图1的车辆的包括发动机、后悬架和后驱动齿轮的后部部分的俯视平面图;
46.图9是图1的车辆的后车轮、后悬架组件和防倾杆组件的后视图;
47.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10-10截取的图9中所图示的各部件的横截面右侧视图;
48.图11是图9的左后悬架组件的左转向节的右前侧视立体图;
49.图12是图11的左转向节的左侧视图;
50.图13是图10的横截面右侧视图,其中后车轮的另一实现方式连接至后悬架;
51.图14是图1的车辆的各部分的左侧视图,其中,车身面板和动力机组部件被移除,其中悬架组件处于全碰撞位置;
52.图15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左悬架组件的后视图;
53.图16是图15的左悬架组件的后视图,其中,左车轮已经被移除;
54.图17是图15的左悬架组件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左车轮已经被移除;
55.图18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左悬架组件的俯视、右前侧视立体图;
56.图19是图18的左悬架组件的俯视、右前侧视立体图,其中,摆动臂已经被移除;
57.图20是图18的左悬架组件的俯视平面图;
58.图21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左悬架组件的右前侧视立体图;
59.图22是图21的左悬架组件的俯视、右前侧视立体图,其中,摆动臂已经被移除;
60.图23是图21的左悬架组件的左前侧视立体图,其中,摆动臂已经被移除;
61.图24是图1的车辆的框架、左后悬架组件和左车轮的一部分的局部横截面图;以及
62.图25是图24的框架部分、左后悬架组件和左车轮的左侧视图。
63.应当注意的是,除非另有指示,否则附图可能未按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64.将关于具有两个并排座椅和转向盘的四轮越野车辆10来描述本技术。然而,设想本技术的一些方面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比如但不限于具有车把和跨骑式座椅的越野车辆(即,全地形车辆(atv))和具有多于或少于四个车轮的越野车辆。
65.将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越野车辆10的总体特征。车辆10具有框架12、通过前悬架组件20连接至框架12的前部的两个前车轮14和通过后悬架组件200连接至框架12的两个后车轮18。两个后车轮18(右后车轮18和前后车轮18)通过后悬架组件200连接至框架12的后部。左后车轮18包括具有内部轮辋半径17的左后轮辋15和安装至左后轮辋15的左后轮胎16。类似地,右后车轮18包括具有相同的内轮辋半径17的右后轮辋15和安装至右后轮辋15的右后轮胎16。虽然后轮辋15可以形成为(例如具有渐缩的厚度)使得可以限定不同的半径,但是内轮辋半径17在本文中被限定为最大可能半径(从中央点至最远边缘)。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18中的每一者均与旋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在下面描述)的车轮轮毂19连接(参见图5和图7),使得车轮18可以围绕对应的左车轮轴线和右车轮轴线21(图2)旋转。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后车轮18和后悬架组件200的操作和控制。
66.框架12限定了中央驾驶舱区域22,在该中央驾驶舱区域内设置有驾驶员座椅24和乘客座椅26。在框架12的后侧部上,框架12包括下后部分93和连接支架95,后悬架组件200的各部分连接至连接支架95,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
67.在本实现方式中,驾驶员座椅24设置在车辆10的左侧部上,并且乘客座椅26设置在车辆10的右侧部上。然而,设想驾驶员座椅24可以设置在车辆10的右侧部上并且乘客座椅26可以设置在车辆10的左侧部上。驾驶员座椅24具有座椅标定点(sip)97、也被称为h点97,在图2以及图14中图示了座椅标定点的大致位置。使用座椅标定点装置如由表面车辆标准sae j1163may2012(doi.org/10.4271/j1163_201205)指导的那样来确定sip 97,上述表面车辆标准的全部内容通过引参并入本文中。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设想sip 97的确切位置可以变化。
68.转向盘28设置在驾驶员座椅24的前方。转向盘28用于转动前车轮14以使车辆10转向。各种显示器和仪表29设置在转向盘28的上方以向驾驶员提供关于车辆10的操作条件的信息。显示器和仪表29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速度计、转速计、燃料表、变速器位置显示器和油温表。
69.如图5、图6和图8中可见,车辆10包括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部分中并连接至框架12的马达30、特别地内燃发动机30。发动机30连接至设置在发动机30的左侧部上的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32。cvt 32操作性地连接至变速驱动桥33用以将扭矩从发动机30传送至变速驱动桥33。变速驱动桥33操作性地连接至前车轮14和后车轮18以驱动车辆10。对于后车轮18,变速驱动桥33包括后齿轮系35(参见图8,也在图5和
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现方式,后齿轮系35可以包括长齿轮、差速器或其他已知的最终齿轮系组件。车辆10包括将后齿轮系35连接至后车轮18的两个轴39、也称为半轴39。左轴39具有连接至左后轮18的侧向向外端部和连接至后齿轮系35的侧向向内端部。右轴39具有连接至右后轮18的侧向向外端部和连接至后齿轮系35的侧向向内端部。因此,后差速器35的被驱动输出齿轮经由定位在挠性盖43内的恒速(cv)接头(未示出)、也被称为等速接头而操作性地连接至左轴和右轴39并驱动左轴和右轴39。设想可以实现其他类型的后齿轮系。
70.回到图1至图4,将描述车辆10的车身面板。车身面板连接至框架12。面板帮助保护车辆10的内部部件并提供车辆10的一些美学特征。前面板40连接至框架12的前部。前面板40设置在前悬架组件20的前方并侧向地设置在前车轮14之间。前面板40限定有两个开孔,车辆10的前灯42设置在这两个开孔内。盖44从前面板40的顶部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在车辆10的每个侧部上于前面板40的后方设置有前挡泥板46。每个前挡泥板46部分地设置在其对应的前车轮14的上方并且部分地设置在其对应的前车轮的后方。下面板48在前车轮14与后车轮18之间沿着框架12的底部延伸。如图2中可以看出的,对于左下面板48,每个下面板48具有设置在其对应的前挡泥板46的底部部分下方的前端部并从该前端部向后延伸。在每个下面板48的后端部的后方设置有大致l形面板49。大致l形后挡泥板50从l形面板49的后上端部向上延伸并然后向后延伸。每个后挡泥板50部分地设置在其对应的后车轮18的上方并且部分地设置其对应的后车轮的前方。后挡泥板50在其后部处限定有开孔以接纳车辆10的刹车灯64。设想的是,刹车灯64可以用反射器替代,或者除了提供刹车灯64外还可以提供反射器。
71.在车辆10的每个侧部上,前挡泥板46、下面板48、l形面板49和后挡泥板50限定了通道52,驾驶员(或乘客,根据车辆的侧部)可以通过该通道进入或离开车辆10。车辆10的每个侧部设置有选择性地关闭对应的通道52的上部部分的门54。每个门54在其后部处铰接至门对应的后挡泥板50和框架12的相关联部分,并且每个门在其前部处经由可释放闩锁(未示出)选择性地连接至门对应的前挡泥板46。设想的是,每个门54可以在其前部处被铰接并在其后部处被闩锁。如图2中最佳所见,对于车辆10的左侧部,当门52关闭时,通道52的下部部分仍是敞开的。设想的是,网状物可以在门54关闭时可以在通道52的下部部分中延伸、或者门54可以较大是的,以关闭通道52的下部部分。
72.如图4中最佳所见,后挡泥板50在座椅24与座椅26的后方、在后挡泥板50之间限定了货物空间56。货物空间56具有在后挡泥板50之间水平地延伸的地板58。地板58具有多个开孔,使得地板58可以用作附接基部以接纳锚固件,比如在于2014年11月4日授权的美国专利8,875,830中描述的那些锚固件,上述美国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参并入本文中,以便将各种物品紧固在货物空间56中。设想的是,可以设置钩或环来代替或附加于地板58中的开孔。还设想的是,地板58可以不设置有任何附接特征。设想的是,地板58可以由可以被倾斜以便卸出其所含物的货物箱来替代。如图4中最佳所见,后面板62在地板58后方侧向地设置的后车轮18之间。
73.参照图5至图10,车辆10还包括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部分中的防倾杆组件270。防倾杆组件270包括具有大致截头v形形状的防倾杆272。防倾杆272包括从左至右大致水平布置并限定防倾杆轴线的中央部分273、从中央部分273的右端部大致向前和向右延伸的右部部分274以及从中央部分273的左端部大致向前和向左延伸的左部部分275。中央部分273枢
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下后部分93。
74.防倾杆组件270还包括左连结件276和右连结件278。左连结件276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左悬架组件200的摆动臂210的底端部和在球形接头271处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272的左端部的顶端部,右连结件178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右悬架组件200的摆动臂210的底端部和在球形接头269处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272的右端部的顶端部。根据本实现方式,防倾杆172设置在减震器组件230的后方。设想的是,防倾杆组件170可以根据特定的实现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成形或布置。如图7中示意性地可见,对于防倾杆连结件276,防倾杆连结件276、278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后齿轮系35的前方。特别地,防倾杆连结件276、278设置在将轴39连接至后齿轮系35的cv接头的前方。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后悬架组件200的摆动臂210和减震器组件230。
75.现在将参照图5至图13更详细地描述后悬架组件200。由于左后悬架组件和右后悬架组件200是彼此的镜像,因此将仅详细描述左后悬架组件200。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右后悬架组件200的与左后悬架组件200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
76.后悬架组件200包括摆动臂210、减震器组件230和将后车轮18连接至摆动臂210的转向节250、以及将摆动臂210和转向节250连接至框架12的后部部分93、95的三个连结件282、284、288。
77.摆动臂210在前端部212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后车轮18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后部部分214包括两个向后延伸的臂:在车轮轮毂19上方延伸的顶臂215和在车轮轮毂19下方延伸的底臂217。经由车轮轮毂19驱动车轮18的轴39在臂215与臂217之间竖向地经过。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顶臂215和底臂217中的每一者连接至转向节250。摆动臂210在前端部212处绕枢转轴213枢转,从而允许后车轮18和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相对于框架12总体上上下移动。
78.减震器组件230在减震器组件230的底端部232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底端部232包括用于相对于摆动臂210枢转的球形接头233。减震器组件230的底端部232与摆动臂210的连接在左防倾杆连结件276的底端部与摆动臂210的连接的略后方且在竖向上高于左防倾杆连结件276的底端部与摆动臂210的连接。减震器组件230从球形接头232向上、向前且略微侧向地向内延伸。减震器组件230的顶端部234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上部部分,顶端部234包括球形接头,但设想的是,可以执行不同的手段以将减震器组件230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减震器组件230包括围绕液压减震器设置的卷簧。由于这种类型的减震器组件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将不会更详细地描述减震器组件230。
79.后悬架组件200包括用于将摆动臂210与后车轮18连接在一起的转向节250。在图11和图12中单独地示出,转向节250包括连接至车轮轮毂19(参见图7)并大致围绕车轮轮毂设置的下部部分252。下部部分252在其中限定了接纳车轮轮毂19的开孔253。开孔253在其中央处具有开孔轴线251,开孔轴线251与车轮轴线21对准。
80.转向节250还包括连接至下部部分252并从下部部分252大致向上延伸的上部部分254。特别地,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从转向节250的下部部分252首先向上延伸、然后向内延伸并随后向上延伸。在上部部分254的顶端部处,转向节250形成从上部部分254的顶部略微向外延伸的支架257。支架257接纳连结件284的一个端部,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如由图2和图14中图示的线297所突出的,上部部分254在至少下述位置处在竖向上高于
sip 97:在悬架组件20、200的静止位置(图2)、也被称为静置或展示位置和悬架组件20、200的完全压缩位置(图14)、也被称为全碰撞位置处。
81.转向节的下部部分252和上部部分254在本实现方式中一体地形成。设想的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下部部分252和上部部分254可以单独地形成并且随后被连接在一起(例如,通过焊接)。
82.转向节250在两个点处、特别地通过两个球形接头262、264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下部部分252的上部包括被接纳在支架263中、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开孔253且设置在车轮轴线21上方的球形接头262。球形接头262将转向节250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的顶臂215。转向节250的下部部分252的下部包括被接纳在支架265中、设置成在竖向上低于开孔253且设置在车轮轴线21下方的球形接头264。球形接头264将转向节250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的底臂217。球形接头264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的底部(参见图7)。
83.后悬架200还包括连接在转向节250与框架12之间的连结件282。连结件282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下部部分252的侧向向外端部。特别地,下部部分252包括支架255,连结件282的侧向向外端部经由球形接头283(还参见图6)连接至该支架。连结件282的支架255和侧向向外球形接头283与车轮的中央(由车轮轴线21表示)以距离299(参见图10)隔开。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距离299尽可能地延长,以便有助于减小连结件282和对应的球形接头上的力。然而,距离299小于轮辋半径17,以便将连结件282的向外端部球形接头283保持在车轮15内。精确距离299及其与轮辋半径17的比率可以不同于图示示例。连结件282的侧向向内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下后部分93。
84.后悬架200还包括连接在转向节250与框架12之间的连结件284。连结件284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特别地连接至上部部分254的顶端部处的支架257的侧向向外端部。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内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特别地连接至连接支架95。如图示的,连接支架95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后齿轮系35和防倾杆272,使得连接至连接支架95的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内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后齿轮系35、防倾杆272和连结件282并且与后齿轮系35、防倾杆272和连结件282隔开。还注意的是,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设置在接头269、271的后方,从而将构件276、278连接至防倾杆270。上部部分254设置在中央部分273的前方,并且由此限定了摆动轴线。参见例如图7。
85.另外参照图24,转向节250围绕主销轴线201枢转,主销轴线201是后车轮18的转向轴线。主销轴线201由延伸穿过连结件284与转向节250的连接点的线201来限定,并且球形接头264将转向节250连接至摆动臂110。后悬架200的几何形状具有正的主轴长度203。在车轮轴线21处水平地测量时,主轴长度203是从主销轴线201至车轮中央平面218的距离203。当车轮中央平面218在车轮轴线21的高度处于主销轴线201的外部时,主轴长度203是正的主轴长度203。
86.刮擦半径205是:在主销轴线201和如由平面218所表示的车轮18的接触面中心两者理论上都将接触道路处的高度处,从主销轴线201至如由平面218所表示的车轮18的接触面中心的侧向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悬架组件200产生负的刮擦半径205,因为主销轴线201处于车轮中央平面218的外部。
87.参照图25,在主销轴线201与经过车轮中央的竖向线219之间限定了轨迹距离207
或轨迹207,轨迹距离207或轨迹207纵向地并且在理论上主销轴线201和竖向线219两者将接触道路的高度处来测量。在图示的悬架系统200中,轨迹207是负的轨迹,因为主销轴线201在如由线219表示的车轮中央的后方接触道路。每个后悬架组件200的具有正的主轴长度、负的刮擦半径和负的轨迹的布置结构有助于增加车辆10在粗糙的或不平坦的地形上行进时的稳定性。
88.由于转向节250的形式和布置结构(包括向上延伸远离车轮轮毂19的上部部分254),连结件284在框架12的与连结件282连接至框架12的点隔开的不同部分处连接至框架12。如图10中所图示,连结件284和支架257的侧向向外端部距车轮轴线21的距离295大于内轮辋半径17。根据本实现方式的转向节250还构造成使得开孔轴线251/车轮轴线21与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之间的距离295大于两个球形接头262、264之间的距离265的一半,如图11中所图示。
89.如至少图9中可见,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的顶端部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后车轮18的顶表面。除此之外说明,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的顶端部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后车轮18的竖向最高点。在图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架257在轮胎16的顶表面的侧向内部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然而,在一些非限制性实现方式中,设想的是,上部部分254的顶端部可以不在竖向上高于后车轮。例如,在图13中图示了后悬架200,后悬架200具有连接至该后悬架的不同的后车轮99。在后车轮99的该实现方式中,转向节250的上部部分254沿着后车轮99的内侧竖向地延伸,但不延伸高于或超过车轮99的顶表面。
90.后悬架组件200还包括在摆动臂210与框架12之间的连结件288。连结件288的侧向向外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具体地连接至限定在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中的支架216。连结件288的侧向向内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下后部分93、具体地连接至在竖向上低于连结件282的侧向向内端部的点。连结件282、284、288布置在框架12的后侧部上,使得连结件282、284、288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后齿轮系35的后方。如至少图7中可见,与连结件282、284、288的侧向向内端部连接的框架部分93、95设置在后齿轮系35的后方。如至少图6、图8和图9中还可见的,将连结件282的侧向向内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小于将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内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以及小于将连结件288的侧向向内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还可见的是,将每对连结件282、284、288的侧向向内端部分离的距离均小于后齿轮系35的宽度235。如附图中还可见,将连结件288的侧向向外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小于将连结件282的侧向向外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以及小于将连结件288的侧向向外端部分离的侧向距离。
91.参照图15至图1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左后悬架组件300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对应的右后悬架组件300是左组件300的镜像,在本文中仅示出和描述了左组件300。组件300的与组件200的元件类似的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通常不再进行描述。
92.悬架组件300包括用于将后车轮18连接至摆动臂210的转向节350。转向节350包括用于连接至连结件382的突出部360,连结件382连接在转向节350与框架12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已经移除了连结件282)。突出部360呈大致杆形状、从主转向节本体向内延伸,但是设想突出部360的特定形状可以变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60与转向节350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60可以单独地形成,并且然后刚性地附连至
转向节350的其余部分(例如,通过焊接或紧固)。
93.与大致侧向(左至右)延伸的连结件288相比,连结件382在车辆10中大致纵向(前至后)延伸。连结件382在转向节350与框架12之间延伸。连结件382具有后端部,该后端部具体地经由球形接头383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350的突出部360。连结件382的前端部在摆动臂210的前端部212附近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下部部分。如从至少图17可见,突出部360和连接连结件382的后端部的球形接头383设置在轴39的后方。连结件382在轴39下方经过,如图15和图16中可见。
94.参照图18至图20,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左后悬架组件400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对应的右后悬架组件400是左组件400的镜像,在本文中仅示出和描述了左组件400。组件400的与组件200的元件类似的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通常不再进行描述。
95.悬架组件400包括用于将后车轮18连接至摆动臂210的转向节450。转向节450包括用于连接至连结件482的突出部460,连结件482连接在转向节450与框架12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已经移除了连结件282)。突出部460呈大致锥形、从主转向节本体向内延伸,但是设想突出部460的特定形状可以变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60与转向节450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60可以单独地形成,并且然后刚性地附连至转向节450的其余部分(例如,通过焊接或紧固)。
96.与大致侧向(左至右)延伸的连结件288相比,连结件482在车辆10中大致纵向(前至后)延伸。连结件482在转向节450与框架12之间延伸。连结件482具有后端部,该后端部具体地经由球形接头483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450的突出部460。连结件482的前端部在摆动臂210的前端部212附近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下部部分。如从至少图19可见,突出部460和连接连结件482的后端部的球形接头483设置在轴39的前方。
97.参照图21至图2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左后悬架组件500的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对应的右后悬架组件500是左组件500的镜像,在本文中仅示出和描述了左组件500。组件500的与组件200的元件类似的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通常不再描述。
98.悬架组件500包括用于将后车轮18连接至摆动臂210的转向节550。转向节550包括用于连接至连结件582的突出部560,连结件582连接在转向节550与框架12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已经移除了连结件282)。突出部560呈大致凸耳形状、从主转向节本体向内延伸,但是设想突出部560的特定形状可以变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60与转向节550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60可以单独地形成,并且然后刚性地附连至转向节550的其余部分(例如,通过焊接或紧固)。
99.连结件582在车辆10中大致侧向地(左至右)延伸、平行于连结件288的布置结构。连结件582在转向节550与框架12之间延伸并连接至框架支架587,框架支架587在cv接头(以cv接头的覆盖件43图示)的略前方从框架12的下部分向上延伸。连结件582具有向外端部,该向外端部具体地经由球形接头583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550的突出部560。连结件582的侧向向内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支架587。如从图可见,连结件582以及对应的突出部560和球形接头583设置在轴39前方,但连结件288设置在轴39的后方。
10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非限制性实现方式所实现的车辆10和后悬架组件200、300、400、500可以如以下带编号的条款中所呈现的那样来表现。
101.条款1.一种车辆(10),包括:框架(12);连接至框架(12)的驾驶员座椅(24);连接
至框架(12)的左前悬架组件(20);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前悬架组件(20)的左前车轮(14);连接至框架(12)的右前悬架组件(20);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前悬架组件(20)的右前车轮(14);连接至框架(12)的左后悬架组件(200);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200)的左后车轮(18),左后车轮(18)具有左车轮轴线(21),左后车轮(18)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17)的左后轮辋(15)和安装至左后轮辋(15)的左后轮胎(16);连接至框架(12)的右后悬架组件(200);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200)的右后车轮(18),右后车轮(18)具有右车轮轴线(21),右后车轮(18)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17)的右后轮辋(15)和安装至右后轮辋(15)的右后轮胎(16);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车轮(18)和右后车轮(18)的后齿轮系(35);以及操作性地连接至后齿轮系(35)的马达,马达经由后齿轮系(35)驱动右后车轮(18)和左后车轮(18),左后悬架组件(200)和右后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210),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前端部(212);减震器组件(230),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232)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并在第二端部(234)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的转向节(250),转向节(250)包括:连接至车轮轮毂(19)的第一部分(252),车轮轮毂(19)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车轮(18)和左后车轮(18)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连接至第一部分(252)并从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254);第一连结件(282),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横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284),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横向向内端部,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距右车轮轴线(21)和左车轮轴线(21)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295)大于内轮辋半径(17)。
102.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车辆(10),还包括第三连结件(288),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侧向向内端部。
103.条款3.根据条款2所述的车辆(10),其中,第一连结件(282)、第二连结件(284)和第三连结件(288)在后齿轮系(35)的后方连接至框架(12)。
104.条款4.根据条款2或3所述的车辆(10),其中,第一连结件(282)和第三连结件(288)设置在后齿轮系(35)的后方。
105.条款5.根据条款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还包括防倾杆组件(270),防倾杆组件包括:防倾杆(272);右连结件(278),右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200)的摆动臂(210)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272)的右端部的顶端部;以及左连结件(276),左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200)的摆动臂(210)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防倾杆(272)的左端部的顶端部。
106.条款6.根据条款5所述的车辆(10),其中,防倾杆(272)包括从左至右大致水平布置的中央部分(273)、从中央部分(273)的右端部大致向前延伸的右部部分(274)以及从中央部分(273)的左端部大致向前延伸的左部部分(275);并且防倾杆(272)的中央部分(273)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后部部分(93)。
107.条款7.根据条款6所述的车辆(10),其中,框架(12)还包括设置在后齿轮系(35)和防倾杆(272)上方的连接支架(95);并且右悬架组件和左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的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连接支架(95)。
108.条款8.根据条款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防倾杆组件(270)的右连
结件(278)和防倾杆组件(270)的左连结件(276)设置在后齿轮系(35)的前方。
109.条款9.根据条款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对于右后悬架组件(200),防倾杆(272)的右连结件(278)在减震器组件(230)的第一端部(232)的前方连接至摆动臂(210);并且对于左后悬架组件(200),防倾杆(272)的左连结件(276)在减震器组件(230)的第一端部(232)的前方连接至摆动臂(210)。
110.条款10.根据条款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框架(12)还包括设置成高于后齿轮系(35)的连接支架(95);并且右悬架组件和左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的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连接支架(95)。
111.条款11.根据条款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200)和右后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转向节(250)通过第一球形接头(262)和第二球形接头(264)连接至摆动臂(210)。
112.条款12.根据条款11所述的车辆(10),其中,第一球形接头(262)设置成高于车轮轴线(21);并且第二球形接头(264)设置成低于车轮轴线(21)。
113.条款13.根据条款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200)和右后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的顶端部和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右后车轮(18)和左后车轮(18)中的对应的一者。
114.条款14.根据条款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中,对于左后悬架组件(200)和右后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沿着右后车轮(18)和左后车轮(18)中的对应的一者的内侧竖向地延伸。
115.条款15.一种用于支承车辆(10)的车轮(18)的后悬架组件(200),后悬架组件(200)包括:摆动臂(210),摆动臂具有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车辆(10)的框架(12)的前端部(212);在第一端部(232)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减震器组件(230),减震器组件(230)被构造为在第二端部(234)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的转向节(250),转向节(250)包括构造为连接至车轮轮毂(19)的第一部分(252)和连接至第一部分(252)并从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254);第一连结件(282),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侧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284),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侧向向内端部,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距车轮(18)的车轮轴线(21)的距离(295)大于车轮(18)的内轮辋半径(17)。
116.条款16.根据条款15所述的后悬架组200,其中,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在其中限定了用于接纳车轮轮毂(19)的开孔(253);开孔(253)具有开孔轴线(251);并且开孔轴线(251)与车轮轴线(21)对准。
117.条款17.根据条款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的上部部分在第一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并且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的下部部分在第二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
118.条款18.根据条款17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在第二连结件的侧向向外端部连接至第二部分(254)时,开孔轴线(251)与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之间的距
离(295)大于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的距离(265)的一半。
119.条款19.根据条款15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还包括第三连结件(288),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侧向向内端部。
120.条款20.根据条款15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转向节(250)通过两个球形接头(262,264)连接至摆动臂(210)。
121.条款21.根据条款15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转向节(250)通过第一球形接头(262)和第二球形接头(264)连接至摆动臂(210);第一球形接头(262)设置在车轮轴线(21)的下方;并且第二球形接头(264)设置在车轮轴线(21)的上方。
122.条款22.根据条款15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从转向节(250)的第一部分(252)首先向上延伸、然后向内延伸并随后向上延伸。
123.条款23.根据条款22所述的后悬架组件(200),其中,转向节(250)的第二部分(254)的顶端部形成支架(257);支架(257)从第二部分(254)的其余部分略微向外延伸;并且第二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支架(257)。
124.条款21.一种车辆(10)包括:框架(12);连接至框架(12)的驾驶员座椅(24);连接至框架(12)的左前悬架组件(20);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前悬架组件(20)的左前车轮(14);连接至框架(12)的右前悬架组件(20);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前悬架组件(20)的右前车轮(14);连接至框架(12)的左后悬架组件(200);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200)的左后车轮(18),左后车轮(18)具有左车轮轴线(21),左后车轮(18)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17)的左后轮辋(15)和安装至左后轮辋(15)的左后轮胎(16);连接至框架(12)的右后悬架组件(200);操作性地连接至右后悬架组件(200)的右后车轮(18),右后车轮(18)具有右车轮轴线(21),右后车轮(18)包括具有内轮辋半径(17)的右后轮辋(15)和安装至右后轮辋(15)的右后轮胎(16);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车轮(18)和右后车轮(18)的后齿轮驱动器(35);以及操作性地连接至后驱动组件(35)的马达(30),马达(30)经由后驱动组件(35)驱动右后车轮(18)和左后车轮(18),左后悬架组件(200)和右后悬架组件(200)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210),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前端部(212);减震器组件(230),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232)处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并在第二端部(234)处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枢转地连接至摆动臂(210)的后部部分(214)的转向节(250),转向节(250)包括: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右后轮辋(15)和左后轮辋(15)中的对应的一者中的第一部分(252)、以及从第一部分(252)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254),第二部分(254)的顶端部在竖向上高于右后轮辋(15)和左后轮辋(15)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至少一个连结件(284),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转向节(250)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2)的侧向向内端部,至少一个连结件(284)的侧向向外端部具右车轮轴线(21)和左车轮轴线(21)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17)。
125.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修改和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是明显的。前述描述旨在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因此,本技术的范围旨在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包括:框架;驾驶员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前悬架组件,所述左前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前车轮,所述左前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左前悬架组件;右前悬架组件,所述右前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右前车轮,所述右前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右前悬架组件;左后悬架组件,所述左后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后车轮,所述左后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左后悬架组件,所述左后车轮具有左车轮轴线,所述左后车轮包括:左后轮辋,所述左后轮辋具有内轮辋半径,以及左后轮胎,所述左后轮胎安装至所述左后轮辋;右后悬架组件,所述右后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右后车轮,所述右后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右后悬架组件,所述右后车轮具有右车轮轴线,所述右后车轮包括:右后轮辋,所述右后轮辋具有内轮辋半径,以及右后轮胎,所述右后轮胎安装至所述右后轮辋;后齿轮系,所述后齿轮系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左后车轮和所述右后车轮;以及马达,所述马达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后齿轮系,所述马达经由所述后齿轮系驱动所述右后车轮和所述左后车轮,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所述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前端部;减震器组件,所述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并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转向节,所述转向节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的后部部分,所述转向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至车轮轮毂,所述车轮轮毂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右后车轮和所述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并从所述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第一连结件,所述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所述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距所述右车轮轴线和所述左车轮轴线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大于所述内轮辋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还包括第三连结件,所述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的侧向向外端部;以及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连结件、所述第二连结件和所述第三连结件在所述后齿轮系的后方连接至所述框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连结件和所述第三连结件设置在所述后
齿轮系的后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还包括防倾杆组件,所述防倾杆组件包括:防倾杆;右连结件,所述右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右后悬架组件的所述摆动臂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防倾杆的右端部的顶端部;以及左连结件,所述左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左后悬架组件的所述摆动臂的底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防倾杆的左端部的顶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防倾杆包括:中央部分,所述中央部分从左至右大致水平地布置,右部部分,所述右部部分从所述中央部分的右端部大致向前延伸,以及左部部分,所述左部部分从所述中央部分的左端部大致向前延伸;并且所述防倾杆的所述中央部分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后部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框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齿轮系和所述防倾杆上方的连接支架;并且所述右悬架组件和所述左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的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所述连接支架。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防倾杆组件的所述右连结件和所述防倾杆组件的所述左连结件设置在所述后齿轮系的前方。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对于所述右后悬架组件,所述防倾杆的所述右连结件在所述减震器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前方连接至所述摆动臂;并且对于左后悬架组件,所述防倾杆的所述左连结件在所述减震器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前方连接至所述摆动臂。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框架还包括设置成高于所述后齿轮系的连接支架;并且所述右悬架组件和所述左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的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内端部连接至所述连接支架。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对于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所述转向节通过第一球形接头和第二球形接头连接至所述摆动臂。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球形接头设置成高于所述车轮轴线;并且所述第二球形接头设置成低于所述车轮轴线。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对于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的顶端部和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设置成在竖向上高于所述右后车轮和所述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对于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沿着所述右后车轮和所述左后车轮中的对应的一者的内侧竖向地延伸。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
一者布置成形成:正的主轴长度;负的刮擦半径;以及负的轨迹。16.一种用于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后悬架组件,所述后悬架组件包括:摆动臂,所述摆动臂具有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框架的前端部;减震器组件,所述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所述减震器组件被构造为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转向节,所述转向节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的后部部分,所述转向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构造为连接至车轮轮毂,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并从所述第一部分大致向上延伸;第一连结件,所述第一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以及第二连结件,所述第二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距所述车轮的车轮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车轮的内轮辋半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限定了用于接纳所述车轮轮毂的开孔;所述开孔具有开孔轴线;并且所述开孔轴线与所述车轮轴线对准。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上部部分在第一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并且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下部部分在第二点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连接至所述第二部分时,所述开孔轴线与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点与所述第二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还包括第三连结件,所述第三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的侧向向外端部;以及构造为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通过两个球形接头连接至所述摆动臂。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通过第一球形接头和第二球形接头连接至所述摆动臂;所述第一球形接头设置在所述车轮轴线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球形接头设置在所述车轮轴线的上方。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部分首先向上延伸、然后向内延伸并随后向上延伸。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二部分的顶端部形成支架;
所述支架从所述第二部分的其余部分略微向外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支架。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后悬架组件,其中,所述悬架组件布置成形成:正的主轴长度;负的刮擦半径;以及负的轨迹。26.一种车辆,包括:框架;驾驶员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前悬架组件,所述左前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前车轮,所述左前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左前悬架组件;右前悬架组件,所述右前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右前车轮,所述右前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右前悬架组件;左后悬架组件,所述左后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左后车轮,所述左后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左后悬架组件,所述左后车轮具有左车轮轴线,所述左后车轮包括:左后轮辋,所述左后轮辋具有内轮辋半径,以及左后轮胎,所述左后轮胎安装至所述左后轮辋;右后悬架组件,所述右后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框架;右后车轮,所述右后车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右后悬架组件,所述右后车轮具有右车轮轴线,所述右后车轮包括:右后轮辋,所述右后轮辋具有内轮辋半径,以及右后轮胎,所述右后轮胎安装至所述右后轮辋;后齿轮驱动器,所述后齿轮驱动器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以及马达,所述马达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后驱动组件,所述马达经由所述后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右后车轮和所述左后车轮,所述左后悬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架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摆动臂,所述摆动臂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前端部;减震器组件,所述减震器组件在第一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并在第二端部处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转向节,所述转向节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摆动臂的后部部分,所述转向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右后轮辋和所述左后轮辋中的对应的一者中,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的顶端部在竖向上高于所述右后轮辋和所述左后轮辋中的对应的一者;以及至少一个连结件,所述至少一个连结件具有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转向节的侧向向外端部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的侧向向内端部,所述至少一个连结件的所述侧向向外端部距所述右车轮轴线和所述左车轮轴线中的对应的一者的距离大于所述内轮辋半径。

技术总结
一种车辆,包括:框架;前悬架组件和车轮;连接至框架的左后悬架组件;连接至框架的右后悬架组件;具有车轮轴线和内轮辋半径的车轮;后齿轮系;以及马达。每个后悬架组件包括:摆动臂;减震器组件;转向节,转向节包括连接至车轮轮毂的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具有连接至第一部分的向外端部和连接至框架的向内端部的第一连结件;以及具有连接至第二部分的向外端部和连接至框架的向内端部的第二连结件。第二连结件的向外端部距对应的车轮轴线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车轮轴线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车轮轴线的距离大于内轮辋半径。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30
技术公布日:2023/6/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