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2
阅读:9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沉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
背景技术:
2.当前,国内外沉管从结构类型上划分可大致分为三类:早期的钢壳沉管(单层/双层)、普遍应用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及运用较少的钢壳混凝土沉管。目前,对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沉管隧道,往往需在城市内河开挖远距离浮运航道,挖泥、凿岩工程量巨大。由此会导致沉管隧道工程整体工程大幅延长,且面对沉管浮运线路的增长,使得沉管的浮运周期长,需要更多的浮运时间。且城市内河的水深较浅,难以满足浮运需求,现通常趁潮对沉管浮运,但趁潮浮运窗口期短,使得无法长时间满足浮运水深;且城市内河可能涉及桥梁、地铁等重要结构物,使得无法对城市内河进行大幅度的挖深,进而使得沉管浮运困难以及浮运安全系数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因沉管浮运水深难以满足时,存在沉管浮运困难以及浮运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包括本体,本体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
6.采用本方案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在沉管的本体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
7.优选的,减重部件包括具有预埋钢管的预埋组件,预埋钢管具有连通外界的连通口。
8.采用预埋钢管形成的预埋组件预埋在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内部,便于预埋操作;且在浮运过后,通过连通口向预埋钢管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与钢管结合后形成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完美融入沉管的钢筋混凝土,使得沉管使用时的质量能够达到前期设计要求,满足沉管的正常使用条件。
9.优选的,连通口位于顶板的上方,浮运时连通口一直位于水面以上,能够避免预埋钢管内进水;且后期浇筑混凝土时比较方便,且能够保证向预埋钢管浇筑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10.优选的,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的顶板内,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11.和/或,
12.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的侧墙和底板内,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13.对于标准管节,沉管减重程度低时,因顶板舾装件较多,埋管对舾装件埋设存在影响;而底板和墙体埋管施工难度低,在顶板埋设需吊装钢管,相对繁琐,增加的钢管重量对沉管模板增加了荷载,提升了潜在的风险;故从安装难易程度来看,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相比于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的优先级更高。当减重需求较高时候,就需要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同时,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
14.对于变截面管节,相较于标准管节,变截面管节存在姿态调平问题,在顶板埋设钢管计算调平配重相对容易,此外变截面沉管相对复杂,在底板及墙体埋管施工难度更大。而在顶板埋管相对于底板和墙体埋管,沉管重心更低,不容易在沉管浮运过程中发生失稳,浮运过程中主要是沉管外侧墙体及底板承受水压力,在顶板埋管结构更加安全,有助于降低施工安全、质量风险。故在沉管减重程度低时,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相比于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优先级更高。而沉管减重需求较高时,就需要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同时,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
15.优选的,当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时:
16.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一预埋管,第一预埋管沿顶板横向设置,第一预埋管两端和中部均设有连通口;
17.和/或,
18.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位于本体的同一横截面上,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沿顶板横向设置,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之间具有间隔,第二预埋管两端和第三预埋管两端均分别设有连通口。
19.在第一预埋管两端和中部均设有连通口,两端的连通口作为灌浆口浇筑混凝土,中间的连通口作为排气口排出第一预埋管,能够保证第一预埋管内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20.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之间具有间隔,用于跳过沉管顶板需要设置测量塔的位置,使得沉管顶板设置测量塔的位置强度满足要求。第二预埋管两端和第三预埋管靠近沉管侧墙的一端为灌浆口、靠近沉管中部的一端为排气口,一是能够保证灌注混凝土的位置与第一预埋管一致,灌注更方便;二是能够保证灌注混凝土时的平衡性,当在水上灌注混凝土时更加安全。
21.优选的,当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一预埋管时,第一预埋管两端延伸至本体的两侧的侧墙,第一预埋管延伸至侧墙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
22.当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时,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延伸至对应的侧墙,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延伸至侧墙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
23.第一预埋管、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靠近侧墙的一端能够延伸至侧墙,使得能够减重更多。且延伸至侧墙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能够适应沉管的角部倾斜;且能够加强沉管顶板与侧墙之间的连系,使得沉管的质量更好。
24.优选的,当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时:
25.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四预埋管和竖向设置的至少三根第五预埋管,第五预埋管向下连通第四预埋管,第四预埋管设于底板,侧墙设有第五预埋管,本体的至少一个中墙设有第五预埋管,第五预埋管的上端具有连通口。
26.采用上述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底板和沉管墙体的连系好,且能够大幅利用沉管的墙体和底板实现减重。侧墙的第五预埋管上端的连通口作为灌注口,中墙的第五预埋管上端的连通口作为排气口,能够保证浇筑的平衡性,使得浇筑更加安全。
27.优选的,第四预埋管的端部向上倾斜连通位于侧墙的第五预埋管的下端,能够适应沉管的下角部的倾斜度,且便于从侧墙的第五预埋管上端的连通口浇筑的混凝土能够在第四预埋管的端部的倾斜处缓慢流淌至第四预埋管中部,避免混凝土在第四预埋管的端部处堆积导致后续混凝土的灌注困难。
28.优选的,当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本体纵向交错分布。
29.在沉管浇筑时,底板和墙体是一起浇筑的,顶板是在底板和墙体模板安装后再绑扎的。沉管先绑扎底板和墙体的钢筋并顺便在里面埋设第四预埋管和第五预埋管,然后模板大腔进入,才能够实现绑扎顶板钢筋并预埋第一预埋管、第二预埋管和第三预埋管等,而为了设置向上的连通口,需要将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本体纵向交错分布。且顶板的厚度有限,还有保护层和钢筋的位置,错位布置有利于保证顶板结构强度,受力性能更好,有助于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
30.优选的,本体外表面设有保护墩,保护墩具有凹槽,至少部分的保护墩对应连通口设置且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的凹槽内部。
31.根据连通口设置位置调整至少部分的保护墩,使得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的凹槽内部,使得保护墩不仅作为沉管的防撞保护,还能够保护连通口,保证后期能够顺利实现浇筑。
3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3.1、本发明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在沉管的本体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
34.2、本发明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采用预埋钢管形成的预埋组件作为减重部件预埋在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内部,便于预埋操作;且在浮运过后,通过连通口向预埋钢管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与钢管结合后形成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完美融入沉管的钢筋混凝土,使得沉管使用时的质量能够达到前期设计要求,满足沉管的正常使用条件。
35.3、本发明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根据连通口设置位置调整至少部分的保护墩,使得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的凹槽内部,使得保护墩不仅作为沉管的防撞保护,还能够保护连通口,保证后期能够顺利实现浇筑。
附图说明
36.图1是实施例1中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的顶板设置预埋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38.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39.图4是图1中c-c处的剖面示意图;
40.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6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2.图7是图1中d-d处的剖面示意图;
43.图8是图1中e-e处的剖面示意图;
44.图9是图1中l-l处的剖面示意图;
45.图10是实施例1中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的底板设置预埋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是图10中j-j处的剖面示意图;
47.图12是图11中圆圈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8.图13是图10中k-k处的剖面示意图;
49.图14是图10中m-m处的剖面示意图。
50.图标:1-本体;11-顶板;12-底板;13-侧墙;14-中墙;211-测量塔;23-千斤顶拉合座;241-双柱系缆桩;242-单柱系缆桩;25-管段吊点;27-导向杆;3-预埋钢管;31-第一预埋管;32-第二预埋管;33-第三预埋管;34-第四预埋管;35-第五预埋管;41-灌浆孔;42-排气孔;43-贯穿管;5-保护墩;5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5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3.实施例1
5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参见图1-图14,包括本体1,本体1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
55.采用本方案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可以是标准管节或者变截面管节,在沉管的本体1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减重部件可以采用各种具有空腔的钢结构,能够利用空腔减重,并能够在后期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后保证沉管质量即可。
56.如图1所示,沉管为标准管节,横截面尺寸相同,且纵向左右对称设置,能够保证浮运的平衡。
57.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减重部件包括具有预埋钢管3的预埋组件,采用预埋钢管3形成的预埋组件预埋在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内部,便于预埋操作;预埋钢管3具有连通外界的连通口,在浮运过后,通过连通口向预埋钢管3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与钢管结合后形成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完美融入沉管的钢筋混凝土,使得沉管使用时的质量能够达到前期设计要求,满足沉管的正常使用条件。
58.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连通口适宜设置在顶板11的上方,浮运时连通口一直位于水面以上,能够避免预埋钢管3内进水;且后期浇筑混凝土时比较方便,且能够保证向预埋钢管3浇筑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59.如图4-6所示,在本体1外表面设有保护墩5,保护墩5是沉管的防撞保护结构。本实施例中,保护墩5具有凹槽51,至少部分的保护墩5对应连通口设置且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5的凹槽51内部。即:根据连通口设置位置调整至少部分的保护墩5,使得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5的凹槽51内部,使得保护墩5不仅作为沉管的防撞保护,还能够保护连通口,保证后期能够顺利实现浇筑。
60.实施例2
6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参见图1-图8,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顶板11内,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62.本实施例中,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沉管纵向间隔设置,能够保证顶板11的强度。
63.如图1、图2、图4-图8所示,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一预埋管31,第一预埋管31沿顶板11横向设置,第一预埋管31两端和中部均设有连通口;在第一预埋管31两端和中部均设有连通口,两端的连通口作为灌浆口浇筑混凝土,中间的连通口作为排气口排出第一预埋管31,能够保证第一预埋管31内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64.如图1和图2所示,靠近沉管的左端,且沉管的左端的顶板11上设置有千斤顶拉合座23、双柱系缆桩241、导向杆27等,为保证这些结构所设位置的顶板11的强度,故不在这些位置埋设预埋钢管3,保证沉管的顶板11端部的强度。且图1对应的第一预埋管31的两端没有延伸至侧墙13,保证双柱系缆桩241所设顶板11位置的强度满足要求。
65.如图1和图3所示,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还包括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位于本体1的同一横截面上,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沿顶板11横向设置,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之间具有间隔,用于跳过沉管顶板11需要设置测量塔211的位置,使得沉管顶板11设置测量塔211的位置强度满足要求。第二预埋管32两端和第三预埋管33两端均分别设有连通口,具体的,第二预埋管32两端和第三预埋管33靠近沉管侧墙13的一端为灌浆口、靠近沉管中部的一端为排气口,一是能够保证灌注混凝土的位置与第一预埋管31一致,灌注更方便;二是能够保证灌注混凝土时的平衡性,当在水上灌注混凝土时更加安全。且如图3-图5所示,第一预埋管31两端延伸至本体1的两侧的侧墙13,第一预埋管31延伸至侧墙13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延伸至对应的侧墙13,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延伸至侧墙13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第一预埋管31、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靠近侧墙13的一端能够延伸至侧墙13,使得能够减重更多。且延伸至侧墙13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能够适应沉管的角部内侧倾斜,如图5所示;且能够加强沉管顶板11与侧墙13之间的连系,使得沉管的质量更好。
66.如图1和图7所示,设置的第一预埋管31两端未够延伸至侧墙13,避开了沉管的管段吊点25,保证沉管的吊装安全。如图1和图8所示,设置的第一预埋管31两端未够延伸至侧墙13,避开了沉管的单柱系缆桩242,保证沉管单柱系缆桩242处的顶板11的强度,保证沉管系缆的安全。
67.如图5-图6所示,第一预埋管31、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的连通口是采用竖
向设置的贯穿管43穿过顶板11上层和保护墩5后形成。
68.实施例3
6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参见图10-图14,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侧墙13和底板12内,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70.本实施例中,下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沉管纵向间隔设置,能够保证沉管底板12和墙体的强度。
71.本实施例中,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四预埋管34和竖向设置的至少三根第五预埋管35,第五预埋管35向下连通第四预埋管34,第四预埋管34设于底板12,如图14所示;侧墙13设有第五预埋管35,本体1的至少一个中墙14设有第五预埋管35,第五预埋管35的上端具有连通口。
72.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底板12和沉管墙体的连系好,且能够大幅利用沉管的墙体和底板12实现减重。侧墙13的第五预埋管35上端的连通口作为灌注口,中墙14的第五预埋管35上端的连通口作为排气口,能够保证浇筑的平衡性,使得浇筑更加方便和安全。
73.如图11所示,作为排气口的第五预埋管35位于左侧的中墙14;如图13所示,作为排气口的第五预埋管35位于右侧的中墙14。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两个中墙14均设置第五预埋管35。如图10所示,作为排气口的第五预埋管35沿沉管纵向交错设置在两个中墙14内,在满足排气需求、浇筑平衡性的前提下,能够保证沉管中墙14的强度。
74.如图12所示,第四预埋管34的端部向上倾斜连通位于侧墙13的第五预埋管35的下端,能够适应沉管的下角部内侧的倾斜度,且便于从侧墙13的第五预埋管35上端的连通口浇筑的混凝土能够在第四预埋管34的端部的倾斜处缓慢流淌至第四预埋管34中部,避免混凝土在第四预埋管34的端部处堆积导致后续混凝土的灌注困难。
75.实施例4
7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参见图1-图14,预埋组件包括实施例2的上部预埋钢管构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顶板11内,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预埋组件还包括实施例3的下部预埋钢管构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侧墙13和底板12内,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77.对于标准管节,沉管减重程度低时,因顶板11舾装件较多,埋管对舾装件埋设存在影响;而底板12和墙体埋管施工难度低,在顶板11埋设需吊装钢管,相对繁琐,增加的钢管重量对沉管模板增加了荷载,提升了潜在的风险;故从安装难易程度来看,在底板12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相比于在顶板11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的优先级更高。当减重需求较高时候,就需要在底板12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同时,在顶板11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
78.对于变截面管节,相较于标准管节,变截面管节存在姿态调平问题,在顶板11埋设钢管计算调平配重相对容易,此外变截面沉管相对复杂,在底板及墙体埋管施工难度更大。而在顶板11埋管相对于底板12和墙体埋管,沉管重心更低,不容易在沉管浮运过程中发生失稳,浮运过程中主要是沉管外侧墙体及底板12承受水压力,在顶板11埋管结构更加安全,有助于降低施工安全、质量风险。故在沉管减重程度低时,在顶板11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相比于在底板12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优先级更高。而沉管减重需求较高时,就
需要在底板12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同时,在顶板11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
79.如图9所示,当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本体1纵向交错分布。
80.在沉管浇筑时,底板12和墙体是一起浇筑的,顶板11是在底板12和墙体模板安装后再绑扎的。沉管先绑扎底板12和墙体的钢筋并顺便在里面埋设第四预埋管34和第五预埋管35,然后模板大腔进入,才能够实现绑扎顶板11钢筋并预埋第一预埋管31、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等,而为了设置向上的连通口,需要将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本体1纵向交错分布。且顶板11的厚度有限,还有保护层和钢筋的位置,错位布置有利于保证顶板11结构强度,受力性能更好,有助于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
81.且在制作上述实施例中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时,可以向预埋钢管内注入冷却水,提升混凝土散热效果,降低底板和侧墙或顶板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的影响几率;且注入的冷却水不会影响后期二次浇筑空腔的质量。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本体(1)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减重部件包括具有预埋钢管(3)的预埋组件,预埋钢管(3)具有连通外界的连通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连通口位于顶板(11)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顶板(11)内,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和/或,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1)的侧墙(13)和底板(12)内,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当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一预埋管(31),第一预埋管(31)沿顶板(11)横向设置,第一预埋管(31)两端和中部均设有连通口;和/或,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位于本体(1)的同一横截面上,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沿顶板(11)横向设置,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之间具有间隔,第二预埋管(32)两端和第三预埋管(33)两端均分别设有连通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当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一预埋管(31)时,第一预埋管(31)两端延伸至本体(1)的两侧的侧墙(13),第一预埋管(31)延伸至侧墙(13)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当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时,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延伸至对应的侧墙(13),第二预埋管(32)和第三预埋管(33)延伸至侧墙(13)的部分向下倾斜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当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四预埋管(34)和竖向设置的至少三根第五预埋管(35),第五预埋管(35)向下连通第四预埋管(34),第四预埋管(34)设于底板(12),侧墙(13)设有第五预埋管(35),本体(1)的至少一个中墙(14)设有第五预埋管(35),第五预埋管(35)的上端具有连通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第四预埋管(34)的端部向上倾斜连通位于侧墙(13)的第五预埋管(35)的下端。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当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和上部预埋钢管构件沿本体(1)纵向交错分布。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所述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其特征在于,本体(1)外
表面设有保护墩(5),保护墩(5)具有凹槽(51),至少部分的保护墩(5)对应连通口设置且连通口位于对应保护墩(5)的凹槽(51)内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包括本体,本体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在沉管的本体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安全。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关兴 黄文慧 吴海森 张佳伟 陈立发 李星霖 戴适天 冯海山 唐嘉成 叶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6
技术公布日:2023/7/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