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质颗粒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2 阅读:13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介质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介质颗粒。


背景技术:

2.介质颗粒是电磁波透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市面上的介质颗粒结构多种多样,申请人就曾经申请过专利申请号是2020232029447、名称为“一种立体状介电颗粒”的技术方案,这一技术方案是采用注塑工艺来制成颗粒本体的,注塑用的模具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产品在生产时需要等待材料固化,这导致生产介质颗粒所需时间也较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质颗粒,该介质颗粒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效率高、模具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4.本介质颗粒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介质颗粒,特别地,包括有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所述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由金属板经冲剪一体成型;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构成一十字状件,所述十字状件所在平面称为基准平面,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而形成的部位称为中心部;所述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与十字状件连接且靠近中心部,第三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另一侧弯折。
5.本方案在生产时先对一金属板进行冲剪而一体冲出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之后再将第三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另一侧弯折即可完成生产;而在实际生产时,对金属板进行冲剪、对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进行弯折这两个工序可在一套模具上完成,当然也可采用一套冲剪模具和一套弯折模具来分别完成两个工序;这样的方案生产时所需要的模具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均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时不需要等待材料固化,生产耗时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与基准平面的结构关系可以采用以下之一的结构:
7.一种是: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均与基准平面垂直。
8.另一种是:第三板体部的另一端和/或第四板体部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中心部。
9.进一步地,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与中心部的其中2个相对设置的角位或中心部的其中2个相邻设置的角位一一对应;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与十字状件的连接关系可以采用以下之一的结构:
10.一种是,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中心部或第一板体部或第二板体部上。
11.二种是,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一的一端连接在中心部上,第三板体部或第
四板体部之另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板体部或第二板体部之一上。
12.三种是,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板体部上,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另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板体部上。
13.为了避免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会轻易变形,本方案还包括对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进行包裹的发泡材料层,发泡材料层由绝缘材料制成,发泡材料层的介电常数优选在1.1~1.5的范围内。为了方便使用,发泡材料层的外周向面优选做成为球面结构。
14.进一步地,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各自的厚度均是t,厚度t优选在0.2mm~2mm的范围内;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各自的宽度均是h,宽度h优选在1mm~5mm的范围内;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各自的长度均是l,长度l优选在3mm~15mm的范围内;第三板体部的长度与第四板体部的长度相同,第三板体部的另一端至第四板体部的另一端之间的间距与第一板体部的长度相同。
15.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的介电常数优选在1.1~3的范围内。
16.本介质颗粒的有益效果: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效率高、模具设计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1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1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实施例5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实施例5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实施例6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实施例6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实施例7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实施例7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实施例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6为实施例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7为实施例9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4.图18为实施例9在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没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9为实施例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0为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板体部;12-第二板体部;13-第三板体部;14-第四板体部;15-中心部;
38.21-第三板体部;22-第四板体部;23-中心部;
39.31-第三板体部;32-第四板体部;33-中心部;
40.41-第一板体部;42-第三板体部;43-第四板体部;44-中心部;
41.51-第一板体部;52-第三板体部;53-第四板体部;
42.61-第一板体部;62-第二板体部;63-第三板体部;64-第四板体部;
43.71-第三板体部;72-第四板体部;73-中心部;
44.81-第三板体部;82-第四板体部;83-中心部;
45.91-第二板体部;92-第三板体部;93-第四板体部;
46.101-第三板体部;102-第四板体部;103-中心部。
具体实施方式
47.实施例1
48.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介质颗粒,包括有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所述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由金属板经冲剪一体成型,所述金属板的介电常数为1.5;第一板体部11的结构与第二板体部12的结构相同,第一板体部11与第二板体部12相交构成一十字状件,所述十字状件所在平面称为基准平面m,第一板体部11与第二板体部12相交而形成的部位称为中心部15;所述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各自的一端与十字状件连接且靠近中心部15,具体地,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与中心部15的其中2个相对设置的角位一一对应,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中心部15上;第三板体部13朝基准平面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14朝基准平面的另一侧弯折;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各自的长度方向均与基准平面垂直。在生产时先对一金属板进行冲剪而一体冲出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之后再将第三板体部13朝基准平面m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14朝基准平面m的另一侧弯折即可完成生产;而在实际生产时,对金属板进行冲剪、对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进行弯折这两个工序可在一套模具上完成,当然也可采用一套冲剪模具和一套弯折模具来分别完成两个工序;这样的方案生产时所需要的冲剪模具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均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时不需要等待材料固化,生产耗时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49.为了避免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会轻易变形,本介质颗粒还包括对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进行包裹的发泡材料层(发泡材料层在附图中没有示出),发泡材料层由绝缘材料制成,发泡材料层的介电常数是1.2,发泡材料层的外表面做成为球面结构。
50.为了使本介质颗粒的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各自的厚度均是t,厚度t是0.5mm;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第三板体部13和第四板体部14各自的宽度均是h,宽度h是3mm;第一板体部11、第二板体部12各自的长度均是l,长度l是7mm;第三板体部13的长度与第四板体部14的长度相同,第三板体部13的另一端至第四板体部14的另一端之间的间距指的是:第三板体部13、第四板体部14在弯折后的状态下,第三板体部13的另一端至第四板体部14的另一端之间的间距。
51.当本介质颗粒应用在电磁波透镜上时,电磁波透镜可做成由若干拼接层层叠构成的球体或柱体结构,各拼接层均由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拼接层的介电常数是1.1,各拼接层中分布有介质颗粒,相邻的2个介质颗粒之间呈隔开设置。通过对介质颗粒布设,使得当电磁波透镜做成球体结构时从球心到外径其介电常数应该是从2到1遵从一定的数学规律连续变化;当电磁波透镜做成柱体状结构时从中轴线到外径其介电常数应该是从2到1遵从一定的数学规律连续变化。介质颗粒固定在拼接层中的方式可以是在拼接层上形成有若干凹位,一介质颗粒对应落入一凹位中;也可以是通过微波加热而固定在拼接层上。
52.实施例2
5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的长度方向、第四板体部的长度方向均不是与基准平面垂直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21的另一端和第四板体部22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均落在所述中心部23。
54.实施例3
5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只是第三板体部的长度方向与基准平面垂直,第四板体部的长度方向不是与基准平面垂直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四板体部32的长度方向与基准平面垂直,第三板体部31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中心部33。
56.实施例4
5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只是第三板体部42的一端与中心部44连接,第四板体部43的一端是与第一板体部41连接的。
58.实施例5
5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均不是与中心部连接的;如图7、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52的一端、第四板体部53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一板体部51上。
60.实施例6
6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均不是与中心部连接的;如图10、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6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板体部61上,第四板体部64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板体部62上。
62.实施例7
6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不是与中心部的其中2个相对的角位对应;如图13、图14、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71、第四板体部72与中心部73的其中2个相邻设置的角位一一对应。
64.实施例8
6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的长度方向、第四板体部的长度方向均不是与基准平面垂直的;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81的另一端和第四板体部82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均落在所述中心部83。
66.实施例9
6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均不是与中心部连接的;如图17、图18、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92、第四板体部93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板体部91上。
68.实施例10
6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9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部的长度方向、第四板体部的长度方向均不是与基准平面垂直的;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板体部101的另一端和第四板体部102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均落在所述中心部103。

技术特征:
1.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所述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由金属板经冲剪一体成型;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构成一十字状件,所述十字状件所在平面称为基准平面,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而形成的部位称为中心部;所述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与十字状件连接且靠近中心部,第三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另一侧弯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均与基准平面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的另一端和/或第四板体部的另一端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中心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与中心部的其中2个相对设置的角位或中心部的其中2个相邻设置的角位一一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中心部或第一板体部或第二板体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一的一端连接在中心部上,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另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板体部或第二板体部之一上。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板体部上,第三板体部或第四板体部之另一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板体部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进行包裹的发泡材料层,发泡材料层由绝缘材料制成,发泡材料层的介电常数在1.1~1.5的范围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金属板的介电常数在1.1~3的范围内。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之一所述的一种介质颗粒,其特征在于: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各自的厚度均是t,厚度t在0.2mm~2mm的范围内;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各自的宽度均是h,宽度h在1mm~5mm的范围内;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各自的长度均是l,长度l在3mm~15mm的范围内;第三板体部的长度与第四板体部的长度相同,第三板体部的另一端至第四板体部的另一端之间的间距与第一板体部的长度相同。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质颗粒,包括有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所述第一板体部、第二板体部、第三板体部和第四板体部由金属板经冲剪一体成型;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构成一十字状件,所述十字状件所在平面称为基准平面,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相交而形成的部位称为中心部;所述第三板体部、第四板体部各自的一端与十字状件连接且靠近中心部,第三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一侧弯折,第四板体部朝基准平面的另一侧弯折。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效率高、模具设计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等特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等特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振 凌武斌 孙耀志 陆秀春 李金 孙星 林然 芦永超 陈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福顺天际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2
技术公布日:2023/7/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