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未命名
07-14
阅读:17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常规地震数据(波形、相位、反射同相轴、振幅属性等)开展薄储层(δh≤λ/4)较准确的地震地质解释和精细描述一直是一件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要突破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对薄储层的地震甄别能力,同时要赋予相对等时的沉积学描述意义,尽可能发挥现有地震资料空间解释潜力与优势;另一方面,满足薄层地震沉积学解释所采取的地震数据变换新方法、新技术要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直观性、实用性和应用上的普适性。
3.sicking(1982)和华裔学者曾洪流先生(1996-2004)先后研究并讨论了90
°
相位子波的地震沉积学意义,2005年最先在geophysics发文论证并提出了地震数据90
°
相移变换思想与理论,随即该项技术在国内多个油田薄储层描述中开展了应用,并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的传统90
°
相移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是:当时间地震信号不能分辨薄层时(δh≤λ/4),通过90
°
相移使界面地震反射轴与薄储层中心对应,便于利于常规地震地质解释技术及手段在薄储层识别、预测中充分应用,同时继续发挥地震同相轴的作用。
4.第一种方法是基于传统“褶积理论”的90
°
相移子波技术:通过对实际叠后地震资料相位分析、零相位处理与反褶积,先恢复出各地震道反射系数序列,再选择合适的
±
90
°
或非零相位子波与叠后地震道反射系数序列褶积制作出合成地震记录,实现对叠后单道地震相位做
±
90
°
旋转或相移,让反射波主瓣对准薄层中心位置(将反射同相轴的“分界面”响应转化成“层”响应),90
°
相位子波以薄层顶、底界面而对称分布,逐道进行褶积最终可快速生成一个适合于薄层做平、剖地震地质解释(薄层标定、振幅属性切片分析等)的新的地震数据体。第二种方法是经典的希尔伯特变换法: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信号复数道hilbter变换获得虚部信号,直接实现原数据时域90
°
相移,同样可达到第一种方法的转换效果。此外,地震道积分方法是对归一化后相对波阻抗进行对数滤波,实现从复合波分解成单波并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峰值突出、极性反转、能良好识别、解释薄层(纵、横分辨率较高)的道积分相对阻抗波形数据体。
技术实现要素:
5.上述传统90
°
相移方法是一种比较直观、较有效的薄储层检测技术。但发明人发现,上述传统方法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复杂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构造条件,导致地震子波的时变性、空变性和复杂性,要求取、选择一个准确合理的、大时窗统一的90
°
相位子波非常困难,褶积子波旁瓣也会降低信号分辨率,相移过程中相位及时移量、波形与原始信号很难保持长时窗范围的动态一致,包括道积分技术、希尔伯特变换方法中滤波因子的合理、准
确、有效选取都会涉及到原地震资料(分频)子波问题;2)采用统一的90
°
相位子波对叠后地震资料各地震道合成记录重新制作处理(若非零相位地震资料还需要先做零相位处理),非零相位处理、反褶积和再褶积等几个过程将引起时移误差叠加效应,会改变或破坏原始/叠后地震波形结构、穿轴/串相位、穿时、极性反转、保真性下降,降低了对原高分辨率处理信号的继承性(如反射波峰、波谷及回零等特征点所反映的地层界面位置会发生不确定性漂移、振幅、频率、极性也有变化),甚至90
°
相移数据体的新地震波形峰、谷振幅值/反射能量值域及变化不一定都是真实地层变化的地震响应,后续解释、属性分析的多解性强;3)希尔伯特旋转变换的虚部信号的振幅幅值是基于欧拉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学意义,主辩/旁辩比值小,针对非平稳、非窄频带的地震信号hilbter变换将失去物理内涵,信号保真性差;道积分方法中相对阻抗曲线波峰值域也仅停留在物理层面上;4)上述传统90
°
相移方法本身不能提高原信号分辨率,相移后实际薄层分辨能力、解释效果严格受控于地层结构类型、复杂程度、薄储层地震能否有效响应,特别是常规叠后地震资料主频、频宽、子波稳定性、信号分辨率和保真性影响非常大,且井控约束力弱,地球物理变换的地质/沉积意义不明确,方法适用条件苛刻、实用性和应用范围明显受限。
6.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发明人做出本发明,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和装置,通过地震数据的转换生成一种同时具有地震和层序地层意义、更适合于井震联合开展薄储层精细描述且高保真的地震地质数据体。
7.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包括:
8.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所述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
9.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将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
10.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
11.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
12.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装置,包括:
13.地震波形特征点识别模块,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所述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
14.地质波形标识点转换模块,用于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将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
15.地质道标识点序列获取模块,用于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
16.地震地质数据体构建模块,用于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
17.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备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功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中,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震地质数
据体生成方法。
18.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
1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0.(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时域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并保留其数值,删除地震道中特征点以外的样点及数据;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以将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左/右偏移与定位,得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进而插值获得地震地质道波形曲线,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由于变换过程只对地震波形特征点进行了位置转换、相移和振幅值转换计算,故继承了原来地震数据体的处理成果,如主要波形特征点分布规律、反射时间位置不变、频率具有一致性等;同时,不涉及复杂子波问题(时变/空变),也规避了反褶积和不同相位子波褶积或希尔伯特变换可能引起的前后波形结构复杂化、畸变、幅值发生不确定性变化等问题,转换过程具有高保真性。
21.(2)对地震数据体的分辨率和主频没有特别要求,适用条件有所降低,应用范围更具普适性。
22.(3)可应用于叠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变换,直接获得+90
°
相移+180
°
极性反转的地震地质数据体。
23.(4)转换快捷高效、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更适合于相对小尺度储层平剖分辨、地质目标边界的地震地质解剖与合理分析。
24.(5)基于设定一维旋回/层序模型进行地震道波形正演,根据正演结果确定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基于“层序-地球物理模型正演技术”构建地震道波形特征点与层序标识点一一响应关系(地震波形
←→
地质波形),诠释了层序约束的作用,实现了地球物理
→
地质的快速转换(地震+层序地层双重意义),同时达到了90
°
相位旋转+180
°
极性反转的数据变换效果,而传统90
°
相移技术应用前后,波形特征点性质仍停留在地球物理层面上(地震
→
地震)。
25.(6)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赋值法是以地震波传播质点或质元“动-弹性势能守恒及转换原理”、“地震波形动力学特征分析”计算思想与思路为指导,采用原信号特征点振幅值继承与层序新内涵相结合的表征方法,完全规避了不同相位、不同频率褶积子波,或基于原信号复杂的时变、空变子波求取不确定的各种滤波因子(道积分)对新波形特征点振幅值不确定性影响。
26.(7)利用标准井的储层敏感测井曲线对初步生成的地震地质数据体进行整体拉伸或压缩校正,使得新地震地质道被真正赋予了层序—岩性—岩相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数学(希尔伯特变换)或物理意义上,更利于后续新属性开展薄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2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2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3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道波形特征点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旋回模型分频褶积合成波形记录与多期旋回/多级层序响应关系正演分析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波形结构/特征点与层序/旋回/地层模型结构/特征点(界面)响应模式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道单峰半周波形(波峰+波谷)—地质波形上地质特征点新属性赋值方法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道双峰半周波形(波峰/波谷区)—地质波形上地质特征点新属性赋值方法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道三峰半周波形(波峰区)—地质波形上地质特征点新属性赋值方法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震道三峰半周波形(波谷区)—地质波形上地质特征点新属性赋值方法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常规地震波形与转换后的地质波形剖面对比图;
39.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连片地震数据(左)与拓频90
°
相移数据(右)剖面对比图;
40.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拓频数据(上)与拓频90
°
相移数据(下)smi反演剖面效果对比图;
41.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基于拓频数据90
°
相移地质数据体smi反演主要目的层反演剖面标识图;
42.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拓频数据(左)与拓频90
°
相移地质数据(右)平均阻抗反演切片平面沉积相分析对比图;
43.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反演抽稀井沉积相特征的地质反演道储层特征井验图;
44.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渤海湾盆地高阳油田沙一下亚段-晚期(es
1x-1
+es
1x-2
)高位域沉积模式与沉积相图;
45.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鄂尔多斯盆地气藏某区块新/老90
°
相移数据(p1t)薄储层岩性/岩相平面预测效果对比图;
46.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新/老90
°
相移方法及数据体属性薄储层特征预测结果的井吻合度验证图;
47.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
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常规地震数据不适用于薄储层预测而传统地震数据90
°
相移变换保真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和装置,通过地震数据的转换生成一种同时具有地震和层序地层意义、更适合于井震联合开展薄储层精细描述且高保真的地震地质数据体。
50.实施例一
51.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其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52.步骤s11: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
53.进一步的,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时域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并保留其数值,删除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及数据。
54.地震数据体可以为依次经过叠后和拓频处理的地震数据体。
55.以良好保真性、继承零相位高分辨率处理的叠后地震数据体为数据基础,进一步进行新拓频处理,拓宽信号有效频带,显著提高了分辨率。
56.从叠后拓频地震数据体中抽提时域目的层段地震道,逐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保留其反射时间信息和振幅信息,删除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及数据。
57.图2为地震道波形记录seismic trace wave form record示意图,波形中间的竖线为回零线reflection energy zero base line,左边为反射时间轴,单位ms。地震波形特征点包括下述三大类型:
58.一、波峰或波谷。
59.单波波峰p,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峰p,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峰p,单波波谷t,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谷t,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谷t。
60.同一半周波形中的多个波峰或多个波谷,根据反射时间的大小,将多个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小的标识为与单波波峰相同的标识p(peak),将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其余一个或两个波峰标识为斜体p;将多个波谷中反射时间最小的标识为与单波波谷相同的标识t(trough),将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其余一个或两个波谷标识为斜体t。
61.波峰p或波谷t的振幅a(reflection amplitude)见图2中所示。从一个单波波谷到下一个单波波谷为一个波形周期,其时间长度t*为周期,f*=1/t*,即周期t*的倒数为频率f*。
62.二、回零点。
63.b(balance point)点,包括第一振幅回零点bd,具体为沿反射时间由小到大的方向振幅由正到负过程中的振幅值零点,也为沉积作用转换点(balance deposition);第二振幅回零点bf,具体为沿反射时间由小到大的方向振幅由负到正过程中的振幅值零点,也为相序转换点(balance flooding)。
64.三、半周复波极小值或极大值。
65.复波负振幅极大值,即复波负半周波形中的负振幅极大值,也是振幅绝对值的极小值,可以有两个,也可以有1个,所以图2中标注为ptn,即n的后缀可以是1,也可以是2;类型为复波负振幅极大值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也是进积作用点。
66.复波正振幅极小值,即复波正半周波形中的正振幅极小值,可以有两个,也可以有1个,所以图2中标注为tpm,即m的后缀可以是1,也可以是2;类型为复波正振幅极小值点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也是退积作用点。
67.步骤s12: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得到地质波形标识点。
68.具体的,可以是将地震道回零线默认为地质道时间轴,按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偏移到该时间轴上的对应位置,以将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
69.也可以是,建立新的地质道时间抽,按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反射时间,在地质道时间抽上确定反射时间一致的点,作为地震波形特征点对应的地质波形标识点。
70.即特征点的时间位置不变,振幅为零,参见图5-图8所示,转换方式如下:
71.p
→bd
*,p
→vd
*,t
→bf
*,t
→vf
*,bf→
ud*,bd→du
*,tpm
→
tpm*,ptn
→
ptn*。例如,p
→bd
*,将地震波形特征点p时间位置不变,振幅归零,转换成地质波形标识点bd*。图5-图8中,左边为地震波形,右边为地质波形。
72.步骤s12得到的地质波形标识点均位于地质道时间轴上,都用*标识。
73.步骤s13: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
74.进一步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可以通过下述方式预先确定:
75.基于设定一维旋回/层序模型进行地震道波形正演,根据地震正演结果构建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
76.参见图3所示,为旋回模型分频褶积合成波形记录与多期旋回/多级层序响应关系正演分析示意图,选定的阻抗旋回模型为cross理论旋回模型,包含7套地层:ρ0v0、ρ1v1、ρ2v2、ρ3v3、ρ4v4、ρ5v5和ρ6v6,形成6个反射界面r1、r2、r3、r4、r5和r6,其阻抗关系满足z6(z0)》z5(z1)》z4(z2)》z3。故构成的一级旋回
①
为上半旋回从下往上由细变粗,下半旋回从上往下由细变粗;二级旋回
②
和三级旋回
③
均见图3中所示。
77.由分频褶积波形与多期旋回响应:20hz(a)、30hz(b)和50hz(c)可以得到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具体参见图4所示:
78.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单波波峰p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bd*,也是沉积作用转换点对应;
79.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峰p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bd*对应;
80.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峰p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vd*(具体的,三谷半周波形中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反射时间较小的vd*标记为v
d2
*,相当于连续退积作用点;反射时间较大的vd*标记为v
d1
*,相当于退积作用点;双谷半周波形中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直接标记为vd*)对应,复波负振幅极大值vd在振幅偏移
前标记为vd*;
81.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单波波谷t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bf*,也是相序转换点对应;
82.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谷t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bf*对应;
83.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谷t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vf*(具体的,三峰半周波形中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反射时间较小的vf*标记为v
f1
*,相当于连续进积作用点;反射时间较大的vf*标记为v
f2
*,相当于进积作用点;双峰半周波形中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直接标记为vf*)对应,复波正振幅极小值vf在振幅偏移前标记为vf*;
84.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bf(振幅由负到正过程中的振幅回零点,也是相序转换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单波波峰或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ud对应,ud在振幅偏移前标记为
85.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bd(振幅由正到负过程中的振幅回零点,也是沉积作用转换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单波波谷或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du对应,du在振幅偏移前标记为
86.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tpm(具体的,反射时间较小的tpm标记为tpm1,反射时间较大的tpm标记为tpm2)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波峰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psm(具体的,反射时间较小的psm标记为psm1,反射时间较大的psm标记为psm2),psm在振幅偏移前标记为tp*;
87.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ptn(具体的,反射时间较小的ptn标记为ptn1,反射时间较大的ptn标记为ptn2)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rsn(具体的,反射时间较小的rsn标记为rsn1,反射时间较大的rsn标记为rsn2),rsn在振幅偏移前标记为ptn*。
88.进一步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振幅转换关系,可以通过下述方式预先确定:
89.利用地震波传播质点振动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守恒及转换原理,结合地震波形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设定一维旋回模型的地震正演结果,确定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振幅转换关系。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根据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类型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根据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确定其横向偏移方向,即确定标识点的振幅是向右还是向左偏移;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振幅转换关系,即振幅计算公式,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赋值;根据确定的横向偏移方向和振幅绝对值完成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偏移,即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定位,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
91.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第一振幅回零bd(沉积作用转换点,振幅偏移前标记为bd*)或第二振幅回零点bf(相序转换点,振幅偏移前标记为bf*),该地质波形标识点不偏移(偏移量为零);
92.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峰、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ud(振幅偏移前标记为ud*)、复波波峰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psn(振幅偏移前标记为tpm*)或复波正振幅极小值vf(振幅偏移前标记为vf*),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赋值向正方向(向右)偏移和定位;
93.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谷或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du(振幅偏移前标记为du*)、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rsn(振幅偏移前标记为pt*)或复波负振幅极大值vd(振幅偏移前标记为vd*),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赋值向负方向(向左)偏移和定位。
94.具体每种类型的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偏移量的计算,后续详细介绍。
95.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左、右移动是为了便于与井曲线(sp、gr、ac)上测井储层、层序识别与划分相匹配和一致性对比分析,达到“井震量纲直观匹配”。
96.步骤s14:在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
97.具体的,地震地质道即地震地质道波形曲线。
98.进一步的,可以采用余弦函数插值法在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按照叠后采样间隔进行插值。重构出垂向完整连续的、具有地震和层序双重意义的地震地质波形/曲线道。
99.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时域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并保留其数值,删除地震道中特征点以外的样点及数据;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以将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左/右偏移与定位,得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进而插值获得地震地质道波形曲线,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由于变换过程只对地震波形特征点进行了位置转换、相移和振幅值转换计算,故继承了原来地震数据体的处理成果,如主要波形特征点分布规律、反射时间位置不变、频率具有一致性等;同时,不涉及复杂子波问题(时变/空变),也规避了反褶积和不同相位子波褶积或希尔伯特变换可能引起的前后波形结构复杂化、畸变、幅值发生不确定性变化等问题,转换过程具有高保真性。
100.对地震数据体的分辨率和主频没有特别要求,适用条件有所降低,应用范围更具普适性。
101.可应用于叠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变换,直接获得+90
°
相移+180
°
极性反转的地震地质数据体。
102.转换快捷高效、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更适合于相对小尺度储层平剖分辨、地质目标边界的地震地质解剖与合理分析。
103.基于设定一维旋回/层序模型进行地震道波形正演,根据正演结果确定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即通过“层序-地球物理模型正演技术”构建地震道波形特征点与层序边界标识点一一响应关系(地震波形
←→
地质波形),诠释了层序约束的作用,实现了地球物理
→
地质的快速转换(地震+层序地层双重意义),同时达到了90
°
相位旋转+180
°
极性反转的数据变换效果,而传统90
°
相移技术应用前后,波形特征点性
质仍停留在地球物理层面上(地震
→
地震)。
104.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赋值法是以地震波传播质点或质元“动-弹性势能守恒及转换原理”、“地震波形动力学特征分析”计算思想与思路为指导,采用原信号特征点振幅值继承与层序新内涵相结合的表征方法,完全规避了不同相位、不同频率褶积子波,或基于原信号复杂的时变、空变子波求取不确定的各种滤波因子(道积分)对新波形特征点振幅值不确定性影响。
105.上述步骤s13中每种类型的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偏移量的计算,可以分为下述三种情况:
106.1.基于单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赋值方法:
107.①bd
*:a
bd*
=0,位置不动。
108.②bf
*:a
bf*
=0,位置不动。
109.参见图5所示,为地震道单峰/单谷半周波形(波峰+波谷)对应的地质波形上地质标识点的振幅偏移量计算方法示意图,地质波形标识点bd*和bf*的振幅偏移量为0,即这两类标识点不偏移。
110.③ud*
:aud=(a
i-1
+|aj|)/2,u
d*
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ud。
111.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峰ud*,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12.具体的,下一特征点,指相邻的反射时间较大的特征点,简称为下一特征点;上一特征点,指相邻的反射时间较小的特征点,简称为上一特征点。
113.图5中,下一单波波峰的振幅绝对值计算公式为:aud=(ai+|a
j+1
|)/2。
114.④du*
:adu=(ai+|aj|)/2,d
u*
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du。
115.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谷du*,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16.2.基于双峰半周复波形/双谷半周复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振幅绝对值赋值方法:
117.参见图6所示,出现了4个新标识点(tpm*、ptn*、vd*和vf*)和2个性质有变化的标识点(u
d*
、d
u*
),其它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计算同单波中的对应类型的标识点。新出现的4个特征标识点和2个性质有变化的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赋值计算如下:
118.①
tpm*:a
psm
=(|a
j+1
|+|aj|)/2;tpm*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psm。
119.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tpm*,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20.②
ptn*:a
rsn
=(ai+a
i+1
)/2;ptn*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rsn。
121.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谷半周波形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ptn*,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22.③ud*
:aud=(|a
j+1
|+|aj|)/2,u
d*
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ud。
123.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ud*,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24.④du*
:adu=(a
i+1
+|a
j+2
|)/2,d
u*
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du。
125.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du*,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126.⑤vd
*:avd=(a
rsn
+|adu|)/4;vd*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vd。
[0127]vd
*点垂向位于时间轴ptn*与d
u*
的两点之间的中点处。
[0128]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谷半周波形中负振幅极大值vd*,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29]
⑥vf
*:avf=(a
psm
+aud)/4;vf*点向右移
→
新位置vf。
[0130]vf
*点垂向上位于时间轴tpm*与u
d*
的两点之间的中点处。
[0131]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峰半周波形中正振幅极小值vf*,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32]
3.基于三谷半周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赋值方法(参见图7所示):
[0133]
①
ptn*:ptn*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rsn。
[0134]
具体的,ptn1*:a
rsn1
=(ai+a
i+1
)/2;ptn1*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rsn1;ptn2*:a
rsn2
=(a
i+1
+a
i+2
)/2;ptn2*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rsn2。
[0135]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ptn*,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36]
②du*
:adu=(a
i+2
+|a
j+2
|)/2,d
u*
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du。
[0137]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波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du*,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38]
③vd2
*:av
d2
=(a
rsn1
+a
rsn2
)/4;v
d2
*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v
d2
。
[0139]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反射时间较小的三谷半周波形负振幅极大值vd*,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40]
④vd1
*:av
d1
=(aud+a
rsn2
)/4;v
d1
*点横向左移
→
新位置v
d1
。
[0141]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反射时间较大的三谷半周波形负振幅极大值vd*,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42]
4.基于三峰半周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赋值方法(参见图8所示):
[0143]
①
tpm*:tpm*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psm。
[0144]
具体的,tpm1*:a
psm1
=(|a
j-1
|+|aj|)/2;tpm1*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psm1。tpm2*:apsm2
=(|aj|+|a
j+1
|)/2;tpm2*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psm2。
[0145]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tp*,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46]
②ud*
:aud=(|a
j+1
|+|ai|)/2,u
d*
点横向右移
→
新位置ud。
[0147]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ud*,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48]
③vf1
*:av
f1
=(a
psm1
+a
psm2
)/4;v
f1
*点向右移
→
新位置v
f1
。
[0149]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反射时间较小的三峰半周波形正振幅极小值vf*,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50]
④vf2
*:av
f2
=(aud+a
psm2
)/4;v
f2
*点向右移
→
新位置v
f2
。
[0151]
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反射时间较大的三峰半周波形正振幅极小值vf*,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
[0152]
垂向连续计算地质道各地质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a,赋予层序意义并转换到地质道波形曲线上相应新的特征点位置上。
[0153]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每个地质道就可获得垂向上由bd*、bf*、ud、du、vd、vf、psm和rsn八种新的地质标识点组成的、由原信号特征点振幅值重新表征的新标识点数据序列。
[0154]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后,还包括:
[0155]
将研究区选定标准井的选定储层敏感曲线和地震地质数据体进行统一归一化处理,从归一化后的地震地质数据体中抽取标准井的井旁地震地质道,并与标准井的储层敏感曲线进行匹配一致性分析,确定抽取的井旁地震地质道的横向校正量;根据横向校正量完成地震地质数据体中所有地震地质道的校正,将校正后的地震地质道再进行去归一化处理;由所有去归一化后的地震地质道构成最终地震地质数据体。
[0156]
对目标储层岩性/岩相敏感井曲线—井旁地质道,先进行归一化处理、井震一致性匹配交会分析、多井道井控下地质曲线标准化处理(直方图技术),并相继完成目标层系地震地质数据体(所有道)必要幅度的整体拉伸或压缩校正,以及地质曲线属性值去归一化处理,最终获得具有地质/层序-岩性-岩相含义的新型地震地质数据体。
[0157]
利用标准井的储层敏感测井曲线对初步生成的地震地质数据体进行整体拉伸或压缩校正,使得新地震地质道被真正赋予了层序—岩性—岩相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数学(希尔伯特变换)或物理意义上,更利于后续新属性开展薄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0158]
本发明实施例以“信号拓频技术”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拓频处理后的新信号为分析对象。首先,通过层序—地球物理模型正演构建出时域叠后地震道波形几个重要特征点与层序地层/旋回特征点的响应关系,实现两类特征点间的位置转换定位和90
°
相移,即时域点位不变、点性从“地震”转变成“层序”含义,诠释了层序约束的内涵;其次,在新特征点属性幅值上,分别利用地震波传播质点振动“动-弹性势能守恒原理:位能
←→
动能转换思想”、“地震波形动力学特征分析:复数道-希尔伯特变换中信号实部和虚部值域之间的欧拉
计算思路”,针对几种不同的波形结构模式,继承原信号相邻波峰或波谷特征点原值大小(取正),采用不同计算公式来重新表征新波形八大不同地质特征点的属性值,再逐道对离散的地质特征点采用余弦函数插值重构出完整的新地质道波形,并快速、便捷地生成一个类似+90
°
相移+180
°
极性反转的地震-地质数据体;最后,基于“井震量纲直观匹配法”,对目标储层岩性、岩相敏感井曲线-井旁道地质曲线先进行归一化处理、井震一致性匹配交互分析、多井道地质曲线标准化处理,并相继完成必要的各道曲线幅度伸缩校正、地质曲线属性再去归一化,最终获得具有地质/层序-岩性-岩相含义的新型地震地质数据体。
[0159]
图9所示为传统90
°
相移数据体切片(上)与本实施例得到的地震地质数据体切片(下)对比图,本实施例得到的地震地质数据体切片体现出良好的剖面分辨率及同相轴连续性、信息量增多、信噪比提升的效果;同时瞬时振幅属性体切片对比上,新方法表现出局部较高的视觉分辨率、地质体边界细节相对清晰、合理。
[0160]
本实施例可应用于所有叠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变换,即可快速直接获得类似于传统90
°
相移+180
°
极性反转的地震地质数据体,且具有地质层序含义。
[0161]
实施例二
[0162]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的具体应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高阳低凸起位于蠡县斜坡带西侧,与东侧西柳油田为邻,主要发育第三系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一下亚段(es1)、沙二上亚段(es2)两套主力含油层系,而薄储层沉积微相预测是该区的重要任务。
[0163]
图10是常规连片叠后数据与90
°
相移拓频数据(通过本实施例方法得到的地震地质数据)的层位剖面重新标定与追踪,后者的目的层及目标薄砂层的井震标定效果和分辨性显著占优,剖面分辨率提升1倍以上,老剖面只能识别到薄互层组或复合厚层单元级,而新相移数据剖面可检测到薄层单元,测井储层与原地震波形、地质曲线响应“单波”检测一致性总体吻合度提升40%以上(50%
→
90%)。因此,从提升地震信号分辨率的角度,对原始数据进行拓频处理和90
°
相移变换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也凸显出新方法的优势。
[0164]
由于该区阻抗属性比常规地震属性对岩性、岩相相对更敏感,基于高9连片拓频处理数据体和拓频90
°
相移新方法获得的两种数据体阻抗反演剖面(图11)体现出了两者对es1-es2薄砂体分辨能力、敏感性和井间砂体连续性描述精度和合理性方面的差异性,90
°
相移数据阻抗反演剖面更清晰、阻抗横向连续性更好,分辨优势明显。通过两种反演体切片对比分析(图12、图13),90
°
相移阻抗体空间成像效果更清晰、更合理,能更好地描述沙一下亚段es1x-1、es1x-2两套主力含油砂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es1x-1、es1x-2——发育似网状河三角洲前缘朵叶体,有一条较明显的呈南北向延伸的主河道,全区内广布水下网状分支中-小型河道、网状岔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及滨-浅湖小型滩坝砂体,并得到了反演抽稀井的很好验证(图14,g23、xl24x、xl16x、xl3、g109、g9),地质合理性强;而未相移的拓频数据的反演效果与四口验证井(xl16x、xl3、g109、g9)测井沉积相解释结论不相符或部分的不相符(es1x-1、es1x-2),两者与测井沉积相的总体井验符合率分别是81%和92%。该区基于新方法、新数据的反演储层沉积特征表征的地质成果图件获得甲方高度认可(图15)。
[0165]
另外,新方法也运用到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气藏区石炭-二叠系的薄气储层预测上,进行了传统90
°
相移与新方法两种数据体剖面、储层岩性/岩相敏感属性(p1t太原组下部:分析窗长—6ms)效果的对比(图16)。1)新、老相移数据连井剖面对比:层位标定精度和
时间分辨率基本相当(都是基于拓频数据,有漂移),局部波组特征两者有些变化,反射极性相反。
[0166]
2)基于薄砂层沉积相相对敏感属性的平面预测对比:传统90
°
和新90
°
相移数据的储层岩性/岩相平面预测与井(测井沉积相)总体吻合度分布是75%、90%。具体的,传统90
°
相移属性:sm-19、sm-04两井符合率很差:《40%;sm-15一般:60-70%;但sm-20、sm-01、sm-16井2方法的预测基本一致(
±
90%)。综合p1t储层发育厚度成果图件的多井验证,新方法的预测精度和有效性更高(图17)。
[0167]
通过地震数据相位90
°
移动和极性180
°
反转,平面地质信息更丰富,能更好地把储层目标对准实际响应的地震反射目的层和位置,同时让地震或反演属性能直接被赋予地质概念,并合理、有效、准确地选择时间分析窗口,实现对薄储层沉积(微)相识别和平面展布较准确的预测效果,更合理、有效、精细地刻画主要目的层和有利储层空间分布。
[0168]
上述图中的地质信息具体见相应的附图所示,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0169]
基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如图18所示,包括:
[0170]
地震波形特征点识别模块181,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所述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
[0171]
地质波形标识点转换模块182,用于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将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
[0172]
地质道标识点序列获取模块183,用于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
[0173]
地震地质数据体构建模块184,用于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
[0174]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75]
基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备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功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中,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
[0176]
基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
[0177]
除非另外具体陈述,术语比如处理、计算、运算、确定、显示等等可以指一个或更多个处理或者计算系统、或类似设备的动作和/或过程,所述动作和/或过程将表示为处理系统的寄存器或存储器内的物理(如电子)量的数据操作和转换成为类似地表示为处理系统的存储器、寄存器或者其他此类信息存储、发射或者显示设备内的物理量的其他数据。信息和信号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示。例如,在贯穿上面的描述中提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和码片可以用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粒子、光场或粒子或者其任意组合来表示。
[0178]
应该明白,公开的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是示例性方法的实例。基于了
设计编程的实现,应该理解,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得到重新安排。所附的方法权利要求以示例性的顺序给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并且不是要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或层次。
[0179]
在上述的详细描述中,各种特征一起组合在单个的实施方案中,以简化本公开。不应该将这种公开方法解释为反映了这样的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实施方案需要清楚地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特征更多的特征。相反,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本发明处于比所公开的单个实施方案的全部特征少的状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特此清楚地被并入详细描述中,其中每项权利要求独自作为本发明单独的优选实施方案。
[0180]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181]
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直接体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其组合。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磁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连接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终端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终端中。
[0182]
对于软件实现,本技术中描述的技术可用执行本技术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计算公式、插值函数等)来实现。这些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单元并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单元可以实现在处理器内,也可以实现在处理器外,在后一种情况下,它经由各种手段以通信方式耦合到处理器,这些都是本领域中所公知的。
[0183]
上文的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举例。当然,为了描述上述实施例而描述方法的所有可能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各个实施例可以做进一步的组合和排列。因此,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改变、修改和变型。此外,就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含”,该词的涵盖方式类似于术语“包括”,就如同“包括,”在权利要求中用作衔接词所解释的那样。此外,使用在权利要求书的说明书中的任何一个术语“或者”是要表示“非排它性的或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所述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得到地质波形标识点;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通过下述方式预先确定:基于设定一维旋回模型的地震正演结果,构建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振幅转换关系,通过下述方式预先确定:利用地震波传播质点振动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守恒及转换原理,结合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设定一维旋回模型的地震正演结果,确定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之间的振幅转换关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具体包括识别地震道中至少一种下述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单波波峰,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峰,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峰,单波波谷,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谷,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谷,第一振幅回零点,第二振幅回零点,复波负振幅极大值点,复波正振幅极小值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具体包括: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根据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类型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根据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确定其横向偏移方向;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振幅转换关系,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根据确定的所述横向偏移方向和振幅绝对值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具体包括下述至少一项: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单波波峰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峰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峰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点对应;
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单波波谷t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最小的复波波谷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波谷中反射时间非最小的复波波谷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点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第二振幅回零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单波波峰或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第一振幅回零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单波波谷或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负振幅极大值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波峰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对应;地震波形特征点的复波正振幅极小值与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对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确定其横向偏移方向,具体包括: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第一振幅回零点或第二振幅回零点,该地质波形标识点不偏移;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峰、复波波峰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复波波峰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或复波正振幅极小值,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偏移方向向右;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谷或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复波波谷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或复波负振幅极大值,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偏移方向向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地质波形标识点为单波地质波形标识点,所述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振幅转换关系,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具体包括执行下述至少一项: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峰,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单波波谷,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地质波形标识点为双峰或双谷半周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所述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振幅转换关系,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具体包括: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双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双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或双谷半周波形中相对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双谷半周波形中负振幅极大值或双峰半周波形中正振幅极小值,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
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地质波形标识点为三峰或三谷半周波形的地质波形标识点,所述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振幅对应关系,确定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具体包括: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峰或三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最大的复波波谷、三峰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峰或三谷半周波形中反射时间非最大的复波波谷,将该标识点对应的地震波形特征点的下一特征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特征点振幅绝对值和的一半,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若地质波形标识点的类型为三谷半周波形复波负振幅极大值或三峰半周波形复波正振幅极小值,将该标识点下一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与上一标识点振幅绝对值和的四分之一,确定为该标识点的振幅绝对值。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后,还包括:将研究区选定标准井的选定储层敏感曲线和所述地震地质数据体进行统一归一化处理,从归一化后的地震地质数据体中抽取所述标准井的井旁地震地质道,并与标准井的储层敏感曲线进行匹配一致性分析,确定抽取的井旁地震地质道的横向校正量;根据所述横向校正量完成所述地震地质数据体中所有地震地质道的校正,将校正后的地震地质道再进行去归一化处理;由所有去归一化后的地震地质道构成最终地震地质数据体。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数据体为依次经过叠后和拓频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具体包括:采用余弦函数插值法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按照叠后采样间隔进行插值。14.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震波形特征点识别模块,用于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所述地震道中地震波形特征点以外的样点;地质波形标识点转换模块,用于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将所述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地质道标识点序列获取模块,用于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所述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地震地质数据体构建模块,用于在所述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15.一种具备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功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16.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
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地质数据体生成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从地震数据体中抽提目的层段地震道,识别地震道中设定类型的地震波形特征点,删除其他样点;根据反射时间将地震波形特征点标定到地质道时间轴上对应位置,将地震波形特征点转换为地质波形标识点;按照预定的地震波形特征点与地质波形标识点间的类型对应关系和振幅转换关系,完成地质波形标识点的横向偏移,获得地质道标识点序列;在地质道标识点序列中相邻两个标识点间进行插值,得到地震地质道波形曲线,由所有地震地质道波形曲线构成地震地质数据体。通过地震数据的转换生成一种同时具有地震和层序地层意义、更适合于井震联合开展薄储层精细描述且高保真的地震地质数据体。地震地质数据体。地震地质数据体。
技术研发人员:夏竹 张胜 张凯文 梁星如 韩春元 康南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3/7/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开关柜抽屉座联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医疗床护栏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