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15 阅读:111 评论:0

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设计方法,具体为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属于园林景观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多方面的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以及地形改造、植被种植、建筑营造和园林道路布置等途径,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游憩的居住场所。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可预先分析和评价园林周边环境日常使用和美学欣赏双重价值功能、保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指标,使园林建设有的放矢。园林景观要素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景观,另一类是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一般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包括植被、水体、天空、风雨等;硬质景观通常是指人造的物质,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地面铺设物、道路、园林中坐凳、花絮、雕塑、健身器材等小品。园林绿化植被、建筑物、道路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绿化植被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园林景观要素的复杂度,决定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规划设计者需要整体性地考虑多方要素对园林景观的影响。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首先进行的是二维平面设计,然后采用三维渲染技术生成景观效果图。
3.在申请号为cn202210112227.x的中国发明专利中提出一种景观园林设计方法,通过构建的场景规划系统,可在设计师输入景观园林的目标建造位置空间信息时,对目标空间进行自动规划,向设计师推荐景观园林中石艺摆放位置、推荐适宜栽种的绿植及绿植的栽种位置、推荐景观园林中人工池塘的建造位置以及推荐景观园林中的道路规划,供设计师在深度设计前进行参考,进而可便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效率及设计的科学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上述对比文件提出的设计方法,仍然是通过简单的二维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智能化程度不足,需要设计人员繁琐的进行大量模型的生成,操作繁琐,费时费力,最终设计的产品模型也不够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都有所不同,一些设计人员仅以园林类型和地貌进行设计,最终的园林植被很可能由于气候土壤因素无法适应,或者由于周边建筑遮阳影响,导致存活率不高。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园林数据采集,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对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根据获取的非外貌数据,在后续模型改进中,可结合当地环境、土壤等数据对园林植被以及地下工程中的排水设施进行更好的设计,避免园林栽种的植被不适合环境死亡,或者排水系统不佳的问题;
8.s2,地形建模,根据s1中采集到的地形相关数据信息,在三维建模软件中生成设计地形以及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三维模型,一方面将园林设计位置的地形生成,用于基础的园林设计,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增加则使得园林在设计出入口或者植被分布时能够根据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更好的调整,避免出入口不方便,或者部分植被受到建筑遮挡;
9.s3,虚拟场景生成,通过计算机对建模后的地址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园林数据,针对初始选择园林的类型,计算机针对人工选择的园林类型对s2中生产的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初始形态下的虚拟园林模型,即初模型;
10.s4,需求性深度优化,通过人工审核步骤s3中生成的初模型,依次进行植被位置调整、植被类型调整、植被分布调整、道路数据调整、池塘数据调整、基础设施数据调整以及地下工程数据调整,形成二次处理模型;
11.s5,二次智能优化,针对步骤s4中生成的二次处理模型,将步骤s1采集的相关数据导入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土壤数据、地域气候数据以及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与二次处理模型结合,生成最终模型,同时保留二次处理模型,并生成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经过人工审核后确定最终模型或者重新进入s4进行再处理,直至确定最终模型。
12.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13.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
14.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圆形选择的类型具体为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古典园林景观、英国乡村庭园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或现代园林景观。
15.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初模型的生成顺序依次为地下工程生成-地表道路生成-路灯、凉亭、廊架、迎门墙生成-假山、池塘生成-植被生成。
16.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植被位置调整具体方式为人工通过鼠标键盘的交互式操作进行调节,调节标准是根据人工自行分析进行调整,植被类型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植被分布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
17.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道路数据调整具体方式是根据园林出入口人工调节,池塘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气候环境以及供水来源设计出入口以及深度面积进行人
工调节。
18.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基础设施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客流量人工进行调节,地下工程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土壤数据人工进行调节。
19.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中,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内的对比数据具体包括修改前后对比图、修改面积、修改深度、修改位置以及修改类型。
20.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所示。
24.实施例1
25.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6.s1,园林数据采集,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对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根据获取的非外貌数据,在后续模型改进中,可结合当地环境、土壤等数据对园林植被以及地下工程中的排水设施进行更好的设计,避免园林栽种的植被不适合环境死亡,或者排水系统不佳的问题。
27.s2,地形建模,根据s1中采集到的地形相关数据信息,在三维建模软件中生成设计地形以及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三维模型,一方面将园林设计位置的地形生成,用于基础的园林设计,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增加则使得园林在设计出入口或者植被分布时能够根据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更好的调整,避免出入口不方便,或者部分植被受到建筑遮挡。
28.s3,虚拟场景生成,通过计算机对建模后的地址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园林数据,针对初始选择园林的类型,计算机针对人工选择的园林类型对s2中生产的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初始形态下的虚拟园林模型,即初模型。
29.s4,需求性深度优化,通过人工审核步骤s3中生成的初模型,依次进行植被位置调整、植被类型调整、植被分布调整、道路数据调整、池塘数据调整、基础设施数据调整以及地下工程数据调整,形成二次处理模型。
30.s5,二次智能优化,针对步骤s4中生成的二次处理模型,将步骤s1采集的相关数据
导入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土壤数据、地域气候数据以及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与二次处理模型结合,生成最终模型,同时保留二次处理模型,并生成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经过人工审核后确定最终模型或者重新进入s4进行再处理,直至确定最终模型。
31.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32.在步骤s3中,圆形选择的类型具体为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古典园林景观形式、英国乡村庭园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或现代园林景观。
33.在步骤s3中,初模型的生成顺序依次为地下工程生成-地表道路生成-路灯、凉亭、走廊、迎门墙生成-假山、池塘生成-植被生成。
34.实施例2
35.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s1,园林数据采集,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对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根据获取的非外貌数据,在后续模型改进中,可结合当地环境、土壤等数据对园林植被以及地下工程中的排水设施进行更好的设计,避免园林栽种的植被不适合环境死亡,或者排水系统不佳的问题。
37.s2,地形建模,根据s1中采集到的地形相关数据信息,在三维建模软件中生成设计地形以及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三维模型,一方面将园林设计位置的地形生成,用于基础的园林设计,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增加则使得园林在设计出入口或者植被分布时能够根据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更好的调整,避免出入口不方便,或者部分植被受到建筑遮挡。
38.s3,虚拟场景生成,通过计算机对建模后的地址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园林数据,针对初始选择园林的类型,计算机针对人工选择的园林类型对s2中生产的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初始形态下的虚拟园林模型,即初模型。
39.s4,需求性深度优化,通过人工审核步骤s3中生成的初模型,依次进行植被位置调整、植被类型调整、植被分布调整、道路数据调整、池塘数据调整、基础设施数据调整以及地下工程数据调整,形成二次处理模型。
40.s5,二次智能优化,针对步骤s4中生成的二次处理模型,将步骤s1采集的相关数据导入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土壤数据、地域气候数据以及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与二次处理模型结合,生成最终模型,同时保留二次处理模型,并生成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经过人工审核后确定最终模型或者重新进入s4进行再处理,直至确定最终模型。
41.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
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4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步骤s4进行具化,在步骤s4中,植被位置调整具体方式为人工通过鼠标键盘的交互式操作进行调节,调节标准是根据人工自行分析进行调整,植被类型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植被分布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道路数据调整具体方式是根据园林出入口人工调节,池塘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气候环境以及供水来源设计出入口以及深度面积进行人工调节,基础设施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客流量人工进行调节,地下工程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土壤数据人工进行调节。
43.实施例3
44.s1,园林数据采集,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对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根据获取的非外貌数据,在后续模型改进中,可结合当地环境、土壤等数据对园林植被以及地下工程中的排水设施进行更好的设计,避免园林栽种的植被不适合环境死亡,或者排水系统不佳的问题。
45.s2,地形建模,根据s1中采集到的地形相关数据信息,在三维建模软件中生成设计地形以及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三维模型,一方面将园林设计位置的地形生成,用于基础的园林设计,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增加则使得园林在设计出入口或者植被分布时能够根据道路及周边建筑情况更好的调整,避免出入口不方便,或者部分植被受到建筑遮挡。
46.s3,虚拟场景生成,通过计算机对建模后的地址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园林数据,针对初始选择园林的类型,计算机针对人工选择的园林类型对s2中生产的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初始形态下的虚拟园林模型,即初模型。
47.s4,需求性深度优化,通过人工审核步骤s3中生成的初模型,依次进行植被位置调整、植被类型调整、植被分布调整、道路数据调整、池塘数据调整、基础设施数据调整以及地下工程数据调整,形成二次处理模型。
48.s5,二次智能优化,针对步骤s4中生成的二次处理模型,将步骤s1采集的相关数据导入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土壤数据、地域气候数据以及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与二次处理模型结合,生成最终模型,同时保留二次处理模型,并生成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经过人工审核后确定最终模型或者重新进入s4进行再处理,直至确定最终模型。
49.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
50.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步骤s5进行具化,在步骤s5中,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内的对比数据具体包括修改前后对比图、修改面积、修改深度、修改位置以及修改类型,具体表格如下,对于不存在的修改方式则标注为无便可。
[0051][0052]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53]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园林数据采集,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对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采集;s2,地形建模,根据s1中采集到的地形相关数据信息,在三维建模软件中生成设计地形以及周围1公里范围内场景的三维模型;s3,虚拟场景生成,通过计算机对建模后的地址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园林数据,针对初始选择园林的类型,计算机针对人工选择的园林类型对s2中生产的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初始形态下的虚拟园林模型,即初模型;s4,需求性深度优化,通过人工审核步骤s3中生成的初模型,依次进行植被位置调整、植被类型调整、植被分布调整、道路数据调整、池塘数据调整、基础设施数据调整以及地下工程数据调整,形成二次处理模型;s5,二次智能优化,针对步骤s4中生成的二次处理模型,将步骤s1采集的相关数据导入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土壤数据、地域气候数据以及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与二次处理模型结合,生成最终模型,同时保留二次处理模型,并生成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经过人工审核后确定最终模型或者重新进入s4进行再处理,直至确定最终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园林数据采集的具体采集信息包括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圆形选择的类型具体为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古典园林景观、英国乡村庭园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或现代园林景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初模型的生成顺序依次为地下工程生成-地表道路生成-路灯、凉亭、廊架、迎门墙生成-假山、池塘生成-植被生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植被位置调整具体方式为人工通过鼠标键盘的交互式操作进行调节,调节标准是根据人工自行分析进行调整,植被类型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植被分布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数据以及设计需求人工自行调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道路数据调整具体方式是根据园林出入口人工调节,池塘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气候环境以及供水来源设计出入口以及深度面积进行人工调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基础设施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当地客流量人工进行调节,地下工程数据调整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土壤数据人工进行调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最终模型和二次处理模型的修改对比表内的对比数据具体包括修改前后对比图、修改面积、修改深度、修改位置以及修改类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园林景观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3D建模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包括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通过无人机在需要进行设计的位置进行场景拍摄,获取外貌信息数据,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实地数据采集;本发明通过园林数据采集、地形建模、虚拟场景生成、需求性深度优化和二次智能优化的步骤进行快速设计,通过计算机作为辅助,先生成初模型,省去大量人工建造模型的时间,再通过人工对初模型进行修改,修改依据于园林地形数据、地域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周边道路及其他建筑数据,确保设计的最终园林模型能够符合当地气候以及道路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设计效率高,设计效果好。好。好。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选 杨瑞曦 薛新乐 陈小玉 李建荣 王兆菊 马丽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宗选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3/7/1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