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及自动调焦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6 阅读:10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镜头。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2.内窥镜的镜头是定焦镜头,因此在内窥镜探测成像时,物距变化时会导致成像解析度变差。传统的变焦镜头需要设置外部机构,通过外部机构控制镜头中透镜移动来实现调焦。然而对于内窥镜,由于其工作场景的限制其体积较小,若内窥镜中使用传统的变焦镜头需要增设外部机构,实现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镜头,能够变焦并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
6.所述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所述流体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使得所述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可改变。
7.可选地,所述第四透镜包括刚性部和可变形膜,所述流体填充于所述刚性部和所述可变形膜之间。
8.可选地,所述刚性部形成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所述可变形膜形成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9.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为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11.可选地,满足以下条件式:0.4mm《r
12
《1000mm,
12.0.2mm《r
21
《100mm,-100mm《r
22
《-0.2mm,-1000mm《r
31
《-0.2mm,2mm《r
41
《1000mm;
13.其中,r
12
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21
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22
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31
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41
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14.可选地,满足以下条件式:0.5mm《efl《1.0mm,3《fno《7,90
°
《fov《170
°

15.其中,efl表示所述镜头的焦距,fno表示所述镜头的光圈值,fov表示所述镜头的视场角。
16.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包括:
17.镜头,采用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镜头;
18.物距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镜头的物距;
19.控制装置,与所述物距获取装置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物距,将所述镜头的第四透镜的曲率调整为与所述物距对应的曲率,使得物侧光线通过所述镜头后聚焦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
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改变流体的压力作用下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使得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可改变。本实用新型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四透镜的曲率,以改变第四透镜的光焦度来实现变焦,与传统变焦镜头相比不需要通过移动透镜调焦,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实现了根据物距自动调节焦距,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1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所示镜头的mtf曲线图;
26.图4(a)、图4(b)和图4(c)依次为图2所示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调焦方法的流程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5mm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a)、图7(b)和图7(c)依次为图6所示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2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a)、图9(b)和图9(c)依次为图8所示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5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a)、图11(b)和图11(c)依次为图10所示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34.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1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a)、图13(b)和图13(c)依次为图12所示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36.图14(a)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10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37.图14(b)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100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38.图14(c)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5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39.图15(a)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10mm时的mtf曲线图;
40.图15(b)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100mm时的mtf曲线图;
41.图15(c)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5mm时的mtf曲线图;
42.图16(a)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10mm时的mtf曲线图;
43.图16(b)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100mm时的mtf曲线图;
44.图16(c)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5mm时的mtf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
47.所述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所述流体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使得所述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可改变。
48.物侧光线依次通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成像于镜头的成像面。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流体的压力作用下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内流体的压力,可以改变第四透镜的曲率,第四透镜的曲率改变相应使第四透镜的光焦度改变。本实施例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实现变焦,与传统变焦镜头相比不需要通过移动透镜调焦,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应用于内窥镜更易于实现。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包括刚性部和可变形膜,所述流体填充于所述刚性部和所述可变形膜之间。刚性部是指受到小于等于预设压力值的压力时不会变形的部件。在填充的流体的压力作用下可变形膜发生形变,使得第四透镜的曲率改变,使得第四透镜对透过光线的偏折改变,使第四透镜的光焦度改变,相应使得镜头的焦距改变。第四透镜的曲率是指第四透镜的可变形膜的曲率。
50.可选地,可以是可变形膜分别形成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相应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及像侧面曲率可改变。可选地,可以是刚性部形成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所述可变形膜形成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本实施方式中,对刚性部的结构不做限定。可选地,刚性部可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光学面和靠近像侧的第二光学面,第一光学面或者第二光学面作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光学面的曲率、第二光学面的曲率分别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镜头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设置,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分别可以是平面、凸面或者凹面。示例性地可参考图1,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和第四透镜14。其中,第四透镜14包括刚性部141和可变形膜140,刚性部141包括第一光学面142和第二光学面143,刚性部141的第一光学面142作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可变形膜140形成第四透镜14的像侧面。在图1所示中刚性部141的第一光学面142和第二光学面143均为平面。
5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镜头还可包括与所述第四透镜14相连的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四透镜14内流体的压力,以改变所述第四透镜14的曲率。通过驱动装置可以改变第四透镜14内流体的压力,驱动装置增大或者减小第四透镜14内流体的压力,可以改变第四透镜14的曲率。
52.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的面形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对镜头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13的物侧面为凹面。
53.优选地,第一透镜11为球面透镜,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1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12或者第三透镜13采用非球面能够较好地校正像差,改善视场光束的成像质量,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有助于缩减透镜使用数量,降低镜头长度。
54.可选地,本实施例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4mm《r
12
《1000mm,0.2mm《r
21
《100mm,-100mm《r
22
《-0.2mm,-1000mm《r
31
《-0.2mm,2mm《r
41
《1000mm;其中,r
12
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21
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22
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31
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41
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该条件能够使镜头具有较好的解析度。
55.可选地,本实施例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5mm《efl《1.0mm,3《fno《7,90
°
《fov《170
°
;其中,efl表示所述镜头的焦距,fno表示所述镜头的光圈值,fov表示所述镜头的视场角。
56.可选地,本实施例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4《nd2《1.9,18《vd2《65;1.4《nd3《1.9,18《vd3《65;其中,nd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vd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倍数,nd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vd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倍数。
57.本实施例镜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之间的光阑10。本实施例镜头还可包括设置于第四透镜14和成像面16之间的滤光片15,通过滤光片15滤除进入镜头中的非期望波段光,避免这些光照射到图像感应器上产生噪声。可选地滤光片15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58.需要说明的是,光焦度是指平行光经过光学系统,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用于表征光学系统对入射平行光束的屈折本领。光学系统具有正光焦度,表明对光线的屈折是汇聚性的;光学系统具有负光焦度,表明对光线的屈折是发散性的。另外,对于镜头中各透镜排布,在从物侧到像侧为从左到右的情况下,透镜物侧面为凸面是指透镜物侧面过面上任意一点做切面,表面总是在切面的右边,其曲率半径为正,反之物侧面则为凹面,其曲率半径为负。透镜像侧面为凸面是指透镜像侧面过面上任意一点做切面,表面总是在切面的左边,其曲率半径为负,反之像侧面为凹面,其曲率半径为正。此外,近光轴处是指光轴附
近的区域。
59.下面以一具体实施例对本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可结合参考图2,图2为又一实施例的镜头在物距10mm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1所示,其中,stp表示光阑10,光阑10位于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即面3,面7、面8分别表示第四透镜14的刚性部141的两个表面,面9、面10分别表示第四透镜14的可变形膜140的两个表面。面11、面12分别表示滤光片1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面13表示成像面,会将图像感应器设置于成像面16。其中曲率半径r、厚度d的单位均为毫米mm。
60.其中,第一透镜11为hqk3l_cdgm抛光成型,其nd=1.487,vd=70.4。第二透镜12由塑料apel5014注塑成型,其nd=1.5445,vd=56。第三透镜13为由塑料ep8000注塑成型的光学镜片,其nd=1.661,vd=20.416。第四透镜14中的液体nd=1.57,vd=30,其薄膜nd=1.53,vd=65.4。滤光片15由bk7材料抛光的保护玻璃,其nd=1.517,vd=64.1。
61.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曲率半径r
11
=-69.5918985045659mm,像侧面曲率半径r
12
=0.438381812504098mm,中心厚=0.25mm。
62.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曲率半径r
21
=0.453205778642226mm,像侧面曲率半径r
22
=-0.40559590211838mm,中心厚=0.521mm。
63.第三透镜13的物侧面曲率半径r
31
=-0.446695798598546mm,像侧面曲率半径r
32
=-4.35379138520371mm,中心厚=0.282mm。
64.第四透镜14的物侧面曲率半径r
41
不变,像侧面曲率半径r
42
因物距不同可改变。滤光片15为bk7材料之平面抛光玻璃,厚=0.4mm。
65.表1-1
66.面序号面形曲率半径厚度材料物sphere无限大10.000 1sphere-69.59190.250hqk3l_cdgm 2sphere0.4383820.729 3(stp)asphere0.4532060.521544500.55924asphere-0.40560.025 5asphere-0.44670.282661000.20426asphere-4.353790.130 7sphere无限大0.100bk7_schott 8sphere无限大0.150570000:309sphere7.2679070.020530000:65410sphere7.2679070.200 11sphere无限大0.400bk7_schott 12sphere无限大0.404 13sphere无限大0.000 67.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可以但不限于表示如下:
68.69.其中,x表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表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表示圆锥系数,ai表示非球面第i阶的修正系数。以下表1-2给出了可用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2的物侧面即面3和像侧面即面4、第三透镜13的物侧面即面5和像侧面即面6的圆锥系数k和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
70.表1-2
[0071][0072]
本实施例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3、图4(a)、图4(b)和图4(c)所示,其中物距为10mm,图中分别为在波长650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测得的曲线。
[0073]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镜头调焦方法,应用于以上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镜头,可参考图5,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调焦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镜头调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4]
s21:获取所述镜头的物距;
[0075]
s22:根据所述物距,将所述镜头的第四透镜的曲率调整为与所述物距对应的曲率,使得物侧光线通过所述镜头后聚焦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
[0076]
镜头的物距是指镜头要拍摄的目标物到镜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对获取镜头的物距的方式不做限定,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距离传感器测量获得镜头的物距。
[0077]
改变第四透镜14的曲率,使第四透镜14的光焦度改变,使得镜头的焦距改变,使得来自目标物的光线通过镜头后能够聚焦于成像面,从而能够获得解析度满足要求的图像。
[0078]
本实施例的镜头调焦方法实现了根据物距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得物侧光线通过所述镜头后聚焦于镜头的成像面,获得满足要求的成像结果。并且,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实现变焦,与传统变焦镜头相比不需要通过移动透镜调焦,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应用于内窥镜更易于实现。
[007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14可被调整为预设数量种曲率半径,所述镜头的物距被划分为预设数量个物距范围,所述预设数量种曲率半径与所述预设数量个物距范围一一对应,所述预设数量大于一。根据物距,将所述镜头的第四透镜14的曲率调整为与所述物
距对应的曲率包括:根据所述物距所属的物距范围,将所述第四透镜14的曲率半径调整为与所述物距所属的物距范围对应的曲率半径。根据镜头当前要拍摄的目标物的物距,找出与当前物距对应的第四透镜14的曲率半径,调整第四透镜14的曲率。
[0080]
示例性地在一具体实例中,对应上述具体实例的镜头,第四透镜14的像侧面可以调整为以下五种曲率半径,包括:7.268mm、1174.75mm、4.44mm、3.562mm、3.337mm。相应对应五个物距范围,五个物距范围的中心物距依次为:10mm、5mm、20mm、50mm、100mm。
[0081]
物距为10mm时,对应参考图2所示的镜头结构,本镜头的第四透镜1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42
=7.268mm,另外efl=0.919mm,fno=5.7,fov=52.2
°
,ttl=3.21mm。ttl表示镜头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16在光轴上的距离。对应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3、图4(a)、图4(b)和图4(c)所示。
[0082]
物距为5mm时,对应参考图6所示的镜头结构,本镜头的第四透镜1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42
=1174.75mm,另外efl=0.865mm,fno=5.49,fov=55
°
,ttl=3.21mm。对应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
[0083]
物距为20mm时,对应参考图8所示的镜头结构,本镜头的第四透镜1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42
=4.44mm,另外efl=0.958mm,fno=5.83,fov=50.5
°
,ttl=3.21mm。对应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
[0084]
物距为50mm时,对应参考图10所示的镜头结构,本镜头的第四透镜1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42
=3.562mm,另外efl=0.98mm,fno=5.92,fov=49.5
°
,ttl=3.21mm。对应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
[0085]
物距为100mm时,对应参考图12所示的镜头结构,本镜头的第四透镜1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42
=3.337mm,另外efl=0.99mm,fno=5.96,fov=49.1
°
,ttl=3.21mm。对应镜头的mtf曲线图、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分别如图13(a)、图13(b)和图13(c)所示,
[0086]
进一步地,图14(a)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10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图14(b)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100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图14(c)为图1所示的镜头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平面、在物距5mm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如图14(a)所示物侧光线通过镜头后聚焦于成像面16,如图14(b)所示物侧光线通过镜头后聚焦于成像面16前方,如图14(c)所示物侧光线通过镜头后聚焦于成像面16后方。
[0087]
请对比参考图15(a)、图15(b)和图15(c),图15(a)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10mm时的mtf曲线图,图15(b)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100mm时的mtf曲线图,图15(c)为图1所示的镜头没装第四透镜在物距5mm时的mtf曲线图。可以看出,没装第四透镜14的镜头物距由10mm变为100mm时mtf曲线变差,没装第四透镜14的镜头物距由10mm变为5mm时mtf曲线变差。
[0088]
请对比参考图16(a)、图16(b)和图16(c),图16(a)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10mm时的mtf曲线图,图16(b)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100mm时的mtf曲线图,图16(c)为图1所示的镜头装有第四透镜在物距5mm时的mtf曲线图。可以看出,装有第四透镜14的镜头物距由10mm变为100mm时,通过调整第四透镜14的像侧面曲率,能够使镜
头的mtf曲线保持较好;装有第四透镜14的镜头物距由10mm变为5mm时,通过调整第四透镜14的像侧面曲率,能够使镜头的mtf曲线保持较好。
[0089]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包括:
[0090]
镜头,采用以上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镜头;
[0091]
物距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镜头的物距;
[0092]
控制装置,与所述物距获取装置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物距,将所述镜头的第四透镜的曲率调整为与所述物距对应的曲率,使得物侧光线通过所述镜头后聚焦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
[0093]
本实施例的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实现了根据物距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得物侧光线通过镜头后聚焦于镜头的成像面,获得满足要求的成像结果。并且,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实现变焦,与传统变焦镜头相比不需要通过移动透镜调焦,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应用于内窥镜更易于实现。本实施例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可以应用于内窥镜。
[009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镜头及自动调焦光学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所述流体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使得所述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可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包括刚性部和可变形膜,所述流体填充于所述刚性部和所述可变形膜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部形成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所述可变形膜形成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4mm<r
12
<1000mm,0.2mm<r
21
<100mm,-100mm<r
22
<-0.2mm,-1000mm<r
31
<-0.2mm,2mm<r
41
<1000mm;其中,r
12
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21
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22
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
31
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41
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5mm<efl<1.0mm,3<fno<7,90
°
<fov<170
°
;其中,efl表示所述镜头的焦距,fno表示所述镜头的光圈值,fov表示所述镜头的视场角。8.一种自动调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采用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物距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镜头的物距;控制装置,与所述物距获取装置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物距,将所述镜头的第四透镜的曲率调整为与所述物距对应的曲率,使得物侧光线通过所述镜头后聚焦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头及自动调焦光学系统,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第四透镜内部填充流体且在流体的压力作用下第四透镜的曲率可改变,使得第四透镜的光焦度可改变。本实用新型镜头可以通过改变第四透镜的曲率,以改变第四透镜的光焦度来实现变焦,与传统变焦镜头相比不需要通过移动透镜调焦,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相比更便于应用于内窥镜。


技术研发人员:粘明德 王圣运 王鹏 宋志彦 伍超杰 强浩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电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3/7/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