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6
阅读:11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速,山区场地用于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对临近边坡的地基利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既有基础1设置在临近边坡6的既有基础12中,既有基础1上部连接有既有竖向结构5,当既有地基12产生压缩变形造成既有基础1产生沉降或者边坡6因工程活动造成边坡6稳定性降低导致边坡6出现侧向变形及竖向变形时而导致既有地基12沉陷变形,进而使既有基础1出现差异沉降或稳定性降低,致使既有基础1和既有竖向结构5及其上部结构倾斜会开裂,故而既有地基12和既有基础1需要补强加固。
3.采用何种型式对临近边坡的既有地基12和既有基础1进行补强加固,其不仅涉及加固造价和工期,还涉及工程的施工安全。常规方法通常是采取将对既有地基12、既有基础1的不均匀沉降整治与边坡6稳定性治理分离方式进行,虽治理目标相对清晰,但并未兼顾既有基础1补强加固措施对边坡6稳定性控制以及边坡6治理措施对既有基础1补强加固的相互有利作用,从而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不仅实现对既有基础的加固还能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一定程度提高的治理,既确保了既有工程结构安全和边坡的稳定的同时,又减少了采取分别整治的技术措施而造成的工程浪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包括既有基础,所述既有基础靠近边坡的一侧设置有连续梁,所述连续梁与所述既有基础相抵接,所述连续梁上设置有所述支护桩,所述支护桩支撑所述既有基础。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基加固结构,在既有基础靠近边坡的一侧设置连续梁,连续梁与既有基础相抵接,以便通过连续梁来限制既有基础的侧向移动,并在连续梁上设置支护桩,通过支护桩来支撑既有基础,减小既有基础竖向沉降,通过连续梁与支护桩的配合作用,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能较好的实现对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进行加固止沉,进一步地,由于边坡侧设置了连续梁和支护桩,连续梁和支护桩相当于设置在边坡体内部的加固框架,增强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减弱了边坡因工程活动造成边坡稳定性降低的情况。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护桩顶端部设置有牛腿,所述牛腿支撑所述既有基础。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牛腿延伸至所述既有基础底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牛腿与所述既有基础相抵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续梁与所述支护桩连接形成t形结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既有基础上远离边坡的一侧设置有锚固梁,所述锚固梁上设置有加固桩。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锚固梁与所述加固桩连接成t形结构。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锚固梁相对所述连续梁平行设置。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既有基础还设置有既有竖向结构,所述锚固梁与所述既有竖向结构相连接。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既有基础远离边坡的一侧设置有连续梁。
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在既有基础靠近边坡的一侧设置连续梁,连续梁与既有基础相抵接,以便通过连续梁来限制既有基础的侧向移动,并在连续梁上设置支护桩,通过支护桩来支撑既有基础,减小既有基础竖向沉降,通过连续梁与支护桩的配合作用,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能较好的实现对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进行加固止沉,进一步地,由于边坡侧设置了连续梁和支护桩,连续梁和支护桩相当于设置在边坡体内的加固框架,增强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减弱了边坡因工程活动造成边坡稳定性降低的情况。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背景技术中的未做加固的既有基础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的a-a处剖视图。
22.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独立基础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4的b-b处剖视图。
24.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筏板基础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6的c-c处剖视图。
26.图8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条形基础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图8的d-d处剖视图。
28.图中标记:1-既有基础,2-锚固梁,21-牛腿,3-加固桩,4-连续梁,5-既有竖向结构,6-边坡,7-支护桩,8-独立基础,9-条形基础,10-筏板基础,11-柱,12-既有地基,13-墙。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实施例1
32.如图2-图3所示,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包括既有基础1,既有基础1靠近边坡6的一侧设置有连续梁4,连续梁4与既有基础1相抵接,连续梁4下部连接有支护桩7,支护桩7用于支撑既有基础1。
3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在既有基础1靠近边坡6的一侧设置连续梁4,连续梁4与既有基础1相抵接,以便通过连续梁4来限制既有基础1的侧向移动,并在连续梁4下部连接有支护桩7,通过支护桩7来支撑既有基础1,减小既有基础1竖向沉降,通过连续梁4与支护桩7的配合作业,使本技术所述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能较好的实现对临近边坡6的既有地基1进行加固防沉,进一步地,由于在边坡6侧设置了连续梁4和支护桩7,连续梁4和支护桩7相当于设置在边坡6内的加固框架,加强了边坡6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减弱了边坡6因后续工程活动造成其稳定性降低的情况。
34.如图2所示,支护桩7的端部设置有牛腿71,支护桩7通过牛腿71来实现对既有基础1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地,牛腿71延伸至既有基础1底部,以便增大牛腿71与既有基础1的接触面积,提升支护桩7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地,牛腿71与既有基础1的底部相抵接,使牛腿71与既有基础1接触的更加充分,便于支护桩7更加有效支撑既有基础1。
35.在实际施工连续梁4和支护桩7时,包含如下步骤:
36.步骤一:先从地面向下开挖出安装连续梁4的沟槽,在沟槽内向下开挖出安装支护桩7的桩孔,然后从桩孔顶端向既有基础1侧开挖放置槽,放置槽延伸至既有基础1底部内,并将放置槽与既有基础1底面之间的泥土清除掉;
37.步骤二:在连续梁4的沟槽内向既有基础1侧开挖顶升槽,顶升槽延伸至既有基础1底部内,并将顶升槽与既有基础1底面之间的泥土清除掉;
38.步骤三:在顶升槽内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顶升既有基础1底部来略微抬起既有基础1,再将牛腿71的钢筋笼安放在放置槽内,然后在桩孔内安放支护桩7的钢筋笼,并与牛腿71的钢筋笼焊接在一起,使牛腿71的钢筋笼和支护桩7的钢筋笼连接成一体,再进行支护桩7的整体浇筑,浇筑后牛腿71的混凝土与既有基础1的底部相抵接;
39.步骤四:控制千斤顶油缸缩回,使既有基础1下落将其自身重力作用到牛腿71上,使支护桩7受力,从而发挥支护桩7支撑作用;
40.步骤五:在支护桩7的顶部进行凿毛,凿出支护桩7的钢筋,然后进行连续梁4的支模,并将连续梁4的钢筋笼与支护桩7凿出的钢筋焊接在一起,然后浇筑连续梁4,待连续梁4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进行土方回填。
41.如图3所示,连续梁4与支护桩7连接形成t形结构,从而使连续梁4与支护桩7与既有基础1配合的更加紧密,使连续梁4与支护桩7能够更好的支撑既有基础1,进一步地,连续梁4与支护桩7连接形成的t形结构在支撑既有基础1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防止既有基础1向边坡6的一侧偏移,其中,在施工过程中,先在支护桩7端部进行凿毛,凿出支护桩7的端部钢筋后再在支护桩7上绑扎连续梁4的钢筋笼,同时将支护桩7的端部钢筋焊接在连续梁4的钢筋笼上,再对连续梁4进行混凝土浇筑。
42.如图2-图3所示,既有基础1远离边坡6的一侧设置有锚固梁2,其中,锚固梁2设置在既有基础1的上表面上,锚固梁2上设置有加固桩3,进一步地,锚固梁2与加固桩3连接形成t形结构,通过在既有基础1上设置锚固梁2,并在锚固梁2上设置加固桩3来支撑对既有基础1,从而实现锚固梁2对既有基础1的加固,同时加固桩3与临近边坡6的既有地基12的地基土相结合,不仅对既有地基12进行了加固,有效减少了既有基础1在既有地基12上的沉降,也增强了边坡6的稳定性。
43.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锚固梁2时,先对既有基础1上表面进行凿毛,凿出既有基础1
的钢筋,然后绑扎锚固梁2的钢筋笼并支模,同时将既有基础1的钢筋焊接在锚固梁2的钢筋笼上,然后进行锚固梁2混凝土浇筑,进一步地,在锚固梁2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后,用钻机在锚固梁2上钻出安放加固桩3的安装孔,安装孔贯穿锚固梁2且进入既有地基12,安装孔的深度等于加固桩3的设计长度,以加固桩3采用灌注桩为例,先在安装孔内放置加固桩3的钢筋笼,然后凿出锚固梁2位于安装孔附近的钢筋,将加固桩3的钢筋笼与锚固梁2凿出的钢筋焊接或绑扎在一起,然后在安装孔内浇筑加固桩3的混凝土至锚固梁2上表面,使加固桩3与锚固梁2连接成一体,完成加固桩3的施工作业。
44.一种优选的方式,如图3所示,锚固梁2相对连续梁4平行设置,即锚固梁2与连续梁4相互平行,从而避免锚固梁2与连续梁4出现相互交叉情况,进而导致增加加固桩3和支护桩7的施工难度。
45.一种优选的方式,如图3所示,既有基础1还设置有既有竖向结构5,锚固梁2与既有竖向结构5相连接,使锚固梁2、既有竖向结构5、既有基础1三者连接成一体,使锚固梁2与既有基础1连接的更加可靠,使锚固梁2上的加固桩3的支撑效果能充传递到既有基础1上。
46.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既有基础1为多种形式,下面以既有基础1作为独立基础8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47.如图4-图5所示,独立基础8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立柱11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竖向结构5。
48.在独立基础8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连续梁4设置在独立基础8靠近边坡6的一侧,连续梁4与独立基础8相抵接,连续梁4下部连接有支护桩7,支护桩7用于支撑独立基础8。
49.如图5所示,在独立基础8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连续梁4将相邻的独立基础1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大了独立基础1与既有地基12的基础面积,进一步地,锚固梁2也将相邻的立柱11连接在一起,加强了相邻独立基础1之间的连接强度。
50.一种优选的方式,为便于施工便利,优先考虑将加固桩3设置在相邻独立基础1之间,相邻独立基础1之间的加固桩数量不少于两个。
51.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既有基础1为多种形式,下面以既有基础1作为筏板基础10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52.如图6-图7所示,在筏板基础10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立柱11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竖向结构5。
53.在筏板基础10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连续梁4设置在筏板基础10靠近边坡6的一侧,连续梁4与筏板基础10相抵接,连续梁4下部连接有支护桩7,支护桩7用于支撑筏板基础10。
54.如图6-图7所示,在筏板基础10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锚固梁2上的加固桩3贯穿筏板基础10,进一步地,锚固梁2将相邻的立柱11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筏板基础10的整体强度。
55.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既有基础1为多种形式,下面以既有基础1作为条形基础9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56.在条形基础9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墙13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竖向结构5。
57.如图8-图9所示,在条形基础9相当于本实施所述的既有基础1时,锚固梁2上的加固桩3贯穿条形基础9。
58.实施例2
5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既有基础1远离边坡6的一侧也设置有连续梁4,通过在既有基础1远离边坡6的一侧和靠近边坡6的一侧均设置连续梁4,使既有基础1在两侧连续梁4作用下更加稳固,进一步地,在既有竖向结构5靠近边坡6的一侧页设置锚固梁2,即在既有竖向结构5两侧均设置有锚固梁2,通过在既有基础1上的既有竖向结构5的两侧均设置有锚固梁2和连续梁4,使既有基础1在两侧锚固梁2和连续梁4作用下更加稳固,使本技术所述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发挥出更大的防沉加固效果。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包括既有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基础(1)靠近边坡(6)的一侧设置有连续梁(4),所述连续梁(4)与所述既有基础(1)相抵接,所述连续梁(4)上设置有支护桩(7),所述支护桩(7)支撑所述既有基础(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7)端部设置有牛腿(71),所述牛腿(71)支撑所述既有基础(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腿(71)延伸至所述既有基础(1)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腿(71)与所述既有基础(1)相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梁(4)与所述支护桩(7)连接形成t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基础(1)上远离边坡(6)的一侧设置有锚固梁(2),所述锚固梁(2)上设置有加固桩(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梁(2)与所述加固桩(3)连接形成t形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梁(2)相对所述连续梁(4)平行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基础(1)上连接有既有竖向结构(5),所述锚固梁(2)与所述既有竖向结构(5)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基础(1)远离边坡(6)的一侧设置有连续梁(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在既有基础靠近边坡的一侧设置连续梁,连续梁与既有基础相抵接,以便通过连续梁来限制既有基础的侧向移动,并在连续梁上设置支护桩,通过支护桩来支撑既有基础,减小既有基础竖向沉降,通过连续梁与支护桩的配合作用,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既有基础加固结构能较好的实现对临近边坡的既有基础进行加固止沉,进一步地,由于边坡侧设置了连续梁和支护桩,连续梁和支护桩相当于设置在边坡体内部的加固框架,加强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减弱了边坡因后续工程活动造成边坡稳定性降低的情况。边坡稳定性降低的情况。边坡稳定性降低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康景文 崔同建 莫振林 徐洪兵 李可一 牛良 向越 许凡 吕继翔 张宇静 黄韬 蔡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3/7/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蝶阀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镜头及自动调焦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