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器以及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9 阅读:9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器以及排气后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排气后处理系统通过各种上游排气部件对由发动机产生的热的排气进行处理以减少排放污染物。各种上游排气部件可包括下述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管、过滤器、阀、催化器、消声器等。例如上游排气部件将排气引导到具有入口和出口的柴油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中。柴油氧化催化器的下游可设置有柴油颗粒捕获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柴油氧化催化器与可选的柴油颗粒过滤器的下游为具有入口和出口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出口将排气通至下游排气部件。混合器(mixer)定位在doc的出口或dpf的下游、scr的入口的上游。在混合器内,排气产生涡旋(swirling)运动或旋转运动。喷射器(injector)用于将诸如尿素水溶液之类的还原剂从scr的上游喷射到排气流中使得混合器能够将尿素和排气充分地混合在一起,排出至scr中进行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以降低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但现有的混合器仍存在改进之处,例如需要进一步提高排气与尿素混合的均匀性、降低尿素结晶等等。
3.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混合均匀性好、尿素结晶率低的混合器以及氮氧化物排放少的排气后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器。
5.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后处理系统。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种混合器,用于排气后处理系统,包括盖体;底座,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包围限定容纳空间,所述底座包括进气开口以及出气开口,所述容纳空间包括对应所述进气开口的进气区,以及对应所述出气开口的出气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区;混合管,提供还原剂与排气混合的混合空间,所述混合管的一端至另一端从所述进气区延伸至所述出气区,所述混合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气区,所述混合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出气区;隔板,分隔所述进气区、出气区,且所述混合管穿过所述隔板且被所述隔板支承,使得所述混合管为连通所述进气区、出气区的通道;其中,所述混合管包括第一管以及被所述第一管套设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的管壁的上游段具有第一进气开口,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设置有第一旋流结构,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管的径向间隙构成气流旁通通道,第二管的管壁对应所述第一进气开口的轴向区域具有第二进气开口,所述第二进气开口设置有第二旋流结构,其中,第二管的上游端口提供喷射的还原剂进入所述混合空间的入口。
7.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开口的轴向长度小于喷射器的喷射长度对应的轴向长度。
8.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具有上游多孔区域,所述上游
多孔区域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游,对应所述进气区;所述第一管还具有下游多孔区域,所述下游多孔区域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游,对应所述出气区。
9.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在所述第二进气开口的下游具有多孔区域。
10.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开口为槽形孔,所述第二进气开口为圆孔结构,所述上游多孔区域、下游多孔区域、以及多孔区域均为圆孔结构,所述第二进气开口的孔径大于所述上游多孔区域、下游多孔区域、以及多孔区域的孔径。
11.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流结构、所述第二旋流结构的旋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12.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的长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管,第一管的下游端口位于第二管的下游端口的下游或上游,所述第一管的下游端口为斜切口或平切口结构。
13.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开口和/或所述出气开口设置有多孔结构。
14.在所述混合器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一部、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混合管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部与混合管的另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部提供用于安装喷射器对应的安装区域,所述第二部的轮廓形状实质上为以所述混合管的轴线对称的弧形。
1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种排气后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混合器,以及喷射器,所述喷射器能够将还原剂液体向所述混合器的所述混合管内喷洒,使得排气与还原剂在所述混合空间混合。
16.在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排气处理部、第二排气处理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部连接于所述混合器的进气开口,以提供排气从所述进气开口进入所述混合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连接所述混合器的出气开口,使得混合器内混合的气流流出至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
17.在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排气处理部的柴油颗粒捕获器或柴油氧化催化器与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与所述混合器连接。
18.在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还原剂为尿素溶液。
19.本技术的进步效果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混合管的第一管、第二管以及隔板的协同作用,如此可以实现较好的排气与还原剂喷雾的混合效果,较少的尿素结晶以较好的氨均匀度。其原理在于,通过隔板使得混合管称为连通混合器的进气区与出气区的主要通道,使得排气尽可能地进入混合管与还原剂喷雾混合,并且通过第一管、第二管的嵌套结构以及侧壁的第一旋流结构、第二旋流结构,使得排气在混合管内的旋流作用有利于尿素喷雾与排气充分混合,同时通过气流旁通通道的设置,使得尿素被充分加热、尿素结晶少;采用上述混合器的排气后处理系统氮氧化物处理高效,排放少。
附图说明
20.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
述而变得更加明显,需要注意的是,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技术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其中:
21.图1是一实施例的排气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a至图2c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与喷射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a、图3b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混合器与喷射器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4a、图4b分别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混合器与喷射器组合的另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a、图5b分别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的混合管的第一管、第二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a、图6b分别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的混合管与喷射器组合的外部、以及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7a、图7b分别是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的混合管的侧面方向视角的示意图;
28.图8a、图8b分别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混合器与喷射器组合的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29.图9a、图9b分别是一实施例的混合器的底座的进气开口、出气开口的多孔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0-排气后处理系统,101-第一排气处理部,102-第二排气处理部,10-混合器,20-喷射器;
32.1-盖体,11-第一部,12-第二部;
33.2-底座,21-进气开口,211-第一隔板,22-出气开口,221-第二隔板;
34.3-容纳空间,31-进气区,32-出气区,33-中间区;
35.4-混合管,40-混合空间,401-混合管的一端,402-混合管的另一端,41-第一管,411-第一进气开口,4111-第一旋流结构,4112-第一旋流叶片,412-上游多孔区域,413-下游多孔区域,414-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2-第二管,420-第二管的上游端口,421-第二进气开口,4211-第二旋流结构,4212-第二旋流叶片,422-多孔区域,423-第二管的下游端口,424-焊接脚,43-旁通通道,a1-混合管的轴线;
36.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所述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38.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描述中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39.本技术介绍的混合器以及排气后处理系统以汽车的排气后处理系统为例,但不排除其它的应用场合。例如可以用于其它的交通工具或者机械,例如农用机械、船用内燃机、列车用内燃机,只要是需要处理氮氧化物的设备均有可能应用申请介绍的混合器以及排气
后处理系统。
40.参考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可以是u形结构,如图1所示的,大致上平行排列的第一排气处理部101、第二排气处理部102,以及位于第一排气处理部101、第二排气处理部102之间连接两者的混合器10。第一排气处理部101连接于混合器10的进气开口,以提供排气从进气开口21进入混合器10,第二排气处理部102连接混合器10的出气开口22,使得混合器10内混合的气流流出至第二排气处理部102。第一排气处理部101与混合器10连接的部件可以是柴油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柴油颗粒捕获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第一排气处理部101与混合器连接的部件可以是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以上介绍的柴油氧化催化器、柴油颗粒捕获器为本领域的惯用术语,但不限于doc、dpf只能用于柴油机的排气后处理系统。从内燃机排出的排气依次经过柴油氧化催化器,用于处理排气中的未燃碳氢以及一氧化碳,柴油颗粒捕获器,用于处理排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再进入混合器10,与喷射器20喷洒的还原剂液体,一般为尿素溶液的喷雾混合,混合气流从混合器10流出至第二排气处理部102,再进入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混合气流进行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处理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可以理解到,排气部件不限于以上介绍的,例如在一些排气后处理系统中,也可以省去颗粒捕获器。
41.参考图2a至图9b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器10包括盖体1、底座2、混合管4以及隔板5。盖体1与底座2包围限定一容纳空间3,底座2包括进气开口21以及出气开口22,容纳空间3包括对应进气开口21的进气区31,以及对应出气开口22的出气区3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区33。
42.混合管4提供还原剂与排气混合的混合空间40,参考图3a至图4b所示的,混合管的一端401至另一端402从进气区31延伸至出气区32,混合管的一端401位于进气区31,混合管的另一端402位于出气区32。
43.隔板5分隔进气区31、出气区32,且混合管4穿过隔板5且被隔板5支承,使得混合管4为连通进气区31、出气区32的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5可以是与盖体1、底座2以及与混合管4的外壁通过焊缝结构连接,如此使得混合管4被支承地较为牢固,使得即使在振动较强的工况下混合管仍能保持稳定,使得喷射器20与混合管4的轴线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有利于混合效果。另外,隔板5使得混合管4为连通进气区31、出气区32的通道,此处的含义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通道,此处的“主要通道”的含义为绝大部分的排气经过混合管4从进气区31至出气区32,但不排出极少比例的排气从隔板5的连接缝隙流动,或者是在一些情况下会在隔板5开设一些小孔,以降低排气背压,但是开设小孔的面积远远小于隔板5本身的面积,因此绝大部分的排气仍是经过混合管的。另外,隔板5的数量在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一个,但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以是两个,只要是中间区33的空间允许即可,增加隔板5的数量可以使得混合管4更稳固的被支承。
44.参考图5a至图7b所示的,混合管4包括第一管41以及被第一管41套设的第二管42,第一管41的管壁的上游段具有第一进气开口411,第一进气开口411设置有第一旋流结构4111,第二管42与第一管41的径向间隙构成气流旁通通道43,第二管42的管壁对应第一进气开口411的轴向区域具有第二进气开口421,第二进气开口421设置有第二旋流结构4211,其中,参考图6a、图6b所示的,第二管的上游端口420提供喷射的还原剂进入混合空间40的
入口。可以理解到,第一进气开口411及其设置的第一旋流结构4111轴向长度越长,有利于形成更强烈的旋流效果,但会影响结构强度。第二进气口421则为辅助第一进气开口411的旋流效果,优选地,第二进气开口421的轴向长度小于喷射器20的喷射长度对应的轴向长度,以避免尿素喷雾从第二进气开口421喷出。此处喷射器20的喷射长度指的是根据对应的设计工况中最长的喷射长度。
45.继续参考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41具有上游多孔区域412,上游多孔区域41位于隔板5的上游,对应进气区31,至于上游多孔区域412的具体位置,可以是第一进气开口411的下游,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进气开口411之间,例如可以在图中所示的两第一进气开口411之间的轴向区域。第一管41还具有下游多孔区域413,下游多孔区域413位于隔板5的下游,对应出气区32。设置上游多孔区域412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降低排气背压,并且可以在此处略微增加排气的量,使得该区域对应的温度升高,避免尿素喷雾在此处对应的第二管42的管壁附近积聚形成液膜,以进一步减少尿素结晶。而设置下游多孔区域413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降低排气背压,并且可以使得排气区的尿素与排气的混合更为均匀,进一步提升氨均匀度。如图5b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42具有多孔区域422,多孔区域422从第二进气开口421的下游起轴向延伸至第二管42的下游端,如此可以加强排气与第二管42的换热,以保证尿素喷雾的分解,减少尿素结晶。可以理解到,采用多孔区域422会影响第二管42的强度,因此若无多孔区域422即可满足尿素结晶的要求,则无需进一步设置多孔区域422。
46.参考图7a、图7b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旋流结构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第一旋流结构4111包括对应每个第一进气开口411的第一旋流叶片4112,第二旋流结构4211包括对应每个第二进气开口421的第二旋流叶片4212,如图7a所示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旋流结构4111、第二旋流结构4211的旋流方向相同,即第一旋流叶片1112导引气流的延伸方向的箭头与第二旋流叶片1212导引气流的延伸方向的箭头指向同一侧,如图7b所示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旋流结构4111、第二旋流结构4211的旋流方向相反,即第一旋流叶片4112导引气流的延伸方向的箭头与第二旋流叶片4212导引气流的延伸方向的箭头指向不同侧。旋流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根据实际的混合均匀性要求以及背压的需求选取。例如当第一旋流结构4111的旋流效果过强破坏尿素喷雾的喷束时,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向调节,当旋流方向为相同时,则是进一步加强旋流。可以理解到,旋流结构的形式不以此图中所示的为限制,例如可以并非是每个进气开口均设置有旋流叶片,旋流叶片的形状也不限于图中所示,例如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第一旋流叶片4112的类似于长条形叶片的结构,而第二旋流叶片4212的结构则为从通过冲压形成的半圆凹陷结构。
47.排气后处理系统通过各种上游排气部件对由发动机产生的热的排气进行处理以减少排放污染物。在混合器内,排气产生涡旋(swirling)运动或旋转运动。喷射器(injector)用于将诸如尿素水溶液之类的还原剂从scr的上游喷射到排气流中使得混合器能够将尿素和排气充分地混合在一起,排出至scr中进行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以降低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对于混合器而言,关键的技术要求包括尿素结晶要求以及氨均匀度要求,即要求尿素在混合器中充分分解而不发生结晶,以及从混合器输出的排气与尿素分解的氨的混合气流的混合均匀度高,即氨分布均匀性指数(nh
3 uniformity index,以下简称为氨均匀度)高。
48.采用以上实施例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混合管的第一管、第二管以及隔板的协同作用,如此可以实现较好的排气与还原剂喷雾的混合效果,较少的尿素结晶以较好的氨均匀度。其原理在于,通过隔板使得混合管称为连通混合器的进气区与出气区的主要通道,使得排气尽可能地进入混合管与还原剂喷雾混合,并且通过第一管、第二管的嵌套结构以及侧壁的第一旋流结构、第二旋流结构,使得排气在混合管内的旋流作用有利于尿素喷雾与排气充分混合,同时通过气流旁通通道的设置,使得尿素被充分加热、尿素结晶少;采用上述混合器的排气后处理系统氮氧化物处理高效,排放少。
49.继续参考图3a至图6b所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开口411可以是槽形孔,第二进气开口421为圆孔结构,上游多孔区域412、下游多孔区域413、以及多孔区域422均为圆孔结构,第二进气开口421的孔径大于上游多孔区域41、下游多孔区域413、以及多孔区域422的孔径。但不以此为限制,例如上游多孔区域412、下游多孔区域413、以及多孔区域422也可以是槽形孔,也可以是槽形孔、圆形孔的混合孔等结构。
50.继续参考图5a以及图5b,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41的长度大于第二管42,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位于第二管的下游端口423的下游,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为斜切口结构。“斜切”表示下游端口414与其轴线为倾斜设置而非垂直设置,如此的效果可以使得从下游端口414流出的气流分成两股旋流,使得混合气流中废气与还原成分的混合效果好,易于均匀地附着于scr。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节斜切口的倾斜角度以及出气口的距离盖体1的距离位置调节旋流的效果。并且如此结构还可以达到减小排气背压的效果。可以理解到,下游端口414不限于斜切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一般的平直切口,有益效果在于,在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平直切口的第一管41的有效长度大于斜切口,因此提供排气流动的路径长,有利于减少尿素结晶。可以理解到,第一管41的长度以及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的位置,第二管42的长度大于第一管41,第二管的下游端口423位于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的下游,如此可以提供更长的排气与尿素喷雾混合流动路径,减少尿素结晶,尤其是减少第二管42用于连接第一管41的焊接脚424处的尿素聚集导致结晶。参考图8a以及图8b,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包括第一部11、第二部12,第一部11与混合管的一端401相对设置,第二部12与混合管的另一端402相对设置;第一部11提供用于安装喷射器20对应的安装区域,例如可以在此处设置喷射器20的安装座,而第二部12的轮廓形状实质上为以混合管4的轴线a1对称的两弧形121、122,例如图中所示的“ω”形的结构,如此可以使得从下游端口423流出的气流分成更为均匀的两股旋流,优化混合效果。
51.参考图9a以及图9b,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a所示的进气开口21、图9b所示的出气开口22为多孔结构,例如可以在底座设置如图9a、图9b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第一隔板211、第二隔板221。在进气开口21设置多孔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使得进气区31的排气流较为均匀缓和,使得排气更为充分地被第一进气开口411设置有第一旋流结构4111进行旋流作用,使得气流更为均匀到第一管41的四周,而非大部分在第一管41的正下方进气。而出气开口22设置多孔结构,其有益效果则在于可以进一步优化从混合器10输出的混合气流的均匀性,提升氨均匀度,使得其能均匀地附着于scr。但可由理解到,设置多孔结构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而非必须的,例如设置第一隔板211、第二隔板221,可以调整内部的气流状态,以使得混合器10可以满足较高的性能要求,但相应地,设置第一隔板211、第二隔板221会增加成本,因此,若无多孔结构时混合器10也能满足性能需求时,则无需设置多孔结构,例如当
混合器下游的第二排气处理部102的长度较好,出气开口22至scr的距离较长,此时从混合器10输出的混合气流在较长的流动路径中实现了较好的氨均匀度,因此无需设置第二隔板221。反言之,若出气开口22至scr的距离较短,则很可能需要设置第二隔板221。
52.综上,以上实施例介绍的混合器以及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混合器可以实现较好的排气与还原剂喷雾的混合效果,较少的尿素结晶以较好的氨均匀度,而采用上述混合器的排气后处理系统氮氧化物处理高效,排放少。
53.本技术虽然以上述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合器(10),用于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1);底座(2),所述盖体(1)与所述底座(2)包围限定容纳空间(3),所述底座(2)包括进气开口(21)以及出气开口(22),所述容纳空间(3)包括对应所述进气开口(21)的进气区(31),以及对应所述出气开口(22)的出气区(3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区(33);混合管(4),提供还原剂与排气混合的混合空间(40),所述混合管的一端(401)至另一端(402)从所述进气区(31)延伸至所述出气区(32),所述混合管的一端(401)位于所述进气区(31),所述混合管的另一端(402)位于所述出气区(32);隔板(5),分隔所述进气区(31)、出气区(32),且所述混合管(4)穿过所述隔板(5)且被所述隔板(5)支承,使得所述混合管(4)为连通所述进气区(31)、出气区(32)的通道;其中,所述混合管(4)包括第一管(41)以及被所述第一管(41)套设的第二管(42),所述第一管(41)的管壁的上游段具有第一进气开口(411),所述第一进气开口(411)设置有第一旋流结构(4111),所述第二管(42)与所述第一管(41)的径向间隙构成气流旁通通道(43),第二管(42)的管壁对应所述第一进气开口(411)的轴向区域具有第二进气开口(421),所述第二进气开口(421)设置有第二旋流结构(4211),其中,第二管的上游端口(420)提供喷射的还原剂进入所述混合空间(40)的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开口(421)的轴向长度小于喷射器(20)的喷射长度对应的轴向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41)具有上游多孔区域(412),所述上游多孔区域(412)位于所述隔板(5)的上游,对应所述进气区(31);所述第一管(41)还具有下游多孔区域(413),所述下游多孔区域(413)位于所述隔板(5)的下游,对应所述出气区(3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42)在所述第二进气开口(421)的下游具有多孔区域(42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开口(411)为槽形孔,所述第二进气开口(421)为圆孔结构,所述上游多孔区域(412)、下游多孔区域(413)、以及多孔区域(422)均为圆孔结构,所述第二进气开口(421)的孔径大于所述上游多孔区域(412)、下游多孔区域(413)、以及多孔区域(422)的孔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结构(4111)、所述第二旋流结构(4211)的旋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41)的长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管(42),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位于第二管的下游端口(423)的下游或上游,所述第一管的下游端口(414)为斜切口或平切口结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开口(21)和/或所述出气开口(22)设置有多孔结构。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包括第一部(11)、第二部(12),所述第一部(11)与混合管的一端(40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部(12)与混合管的另一端(40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部(11)提供用于安装喷射器(20)对应的安装区域,所述第二部(12)的轮廓形状实质上为以所述混合管(4)的轴线对称的弧形。
10.一种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合器(10),以及喷射器(20),所述喷射器(20)能够将还原剂液体向所述混合器(10)的所述混合管(4)内喷洒,使得排气与还原剂在所述混合空间(40)混合。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排气处理部(101)、第二排气处理部(102),所述第一排气处理部(101)连接于所述混合器(10)的进气开口(21),以提供排气从所述进气开口(21)进入所述混合器(10),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102)连接所述混合器(10)的出气开口(22),使得混合器(10)内混合的气流流出至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102)。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气处理部(101)的柴油颗粒捕获器或柴油氧化催化器与所述混合器(10)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处理部(102)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与所述混合器(10)连接。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剂为尿素溶液。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器以及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混合器包括盖体,底座,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包围限定容纳空间,所述底座包括进气开口以及出气开口,所述容纳空间包括对应所述进气开口的进气区,以及对应所述出气开口的出气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区;混合管,提供还原剂与排气混合的混合空间,所述混合管的一端至另一端从所述进气区延伸至所述出气区,所述混合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气区,所述混合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出气区;隔板,分隔所述进气区、出气区,且所述混合管穿过所述隔板且被所述隔板支承,使得所述混合管为连通所述进气区、出气区的通道。出气区的通道。出气区的通道。


技术研发人员:彭玉玺 何龙 崔曦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吉亚排气控制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3/7/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