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肺复苏模型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1
阅读:8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心肺复苏模型。
背景技术:
2.心肺复苏在急救急诊中是三基之一,是横跨许多不同专业和医学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根据医学资料证明,心跳停止的时间长短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去留,最早挽救疾患者的方法即是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开始的越早,患者的存活率越高,在医学领域里,专业技能根据科部迥异区分,但每一个医学人士最基础的技能便是心肺复苏,徒手cpr作为标准心肺复苏术已经走过了50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仍以死亡告终。
3.在按压训练当中,按压深度和频率是比较重要的两项指标,成人一般按压深度为5-6cm,儿童一般为5cm,而现有的一些心肺复苏模型在使用时,训练者无法控制按压深度,从而不能能很好地对被训练者形成肌肉记忆,导致训练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包括胸腔模型,所述胸腔模型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上方设置有按压组件,所述第一套筒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套筒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滑块位于限位孔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板移动。
6.优选的,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有第一内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套筒上端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上端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杆,所述第一内杆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第一套筒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内杆上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侧壁与空腔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杆侧壁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按压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盖板上端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螺纹杆和转轴,所述盖板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设置有两组,所述螺纹杆贯穿滑块且与之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
8.优选的,所述盖板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两个所述转轴通过链轮组传动连接。
9.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一套筒后方的转轴贯穿胸腔模型,位于所述第一套筒后方的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手柄。
10.优选的,所述移动板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内杆,所述第二内杆贯穿套筒上端,所述第二内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与限位块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内杆侧壁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
弹簧上端与压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下端与第二套筒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侧壁固定连接有哨子。
11.(三)有益效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移动板移动,从而调节移动板与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训练者对按压深度的训练,使得对训练者形成肌肉记忆,同时通过限位块挤压压板,使得活塞向下移动,第二套筒便将内部的空气通过哨子排出去,在排气的过程中便产生声音,一方面通过哨子发出的声音计算出按压频率,另一方通过哨子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胸腔模型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套筒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胸腔模型;2、空腔;3、第一套筒;4、盖板;5、第一内杆;6、按压板;7、第一弹簧;8、限位块;9、移动板;10、限位孔;11、滑块;12、螺纹杆;13、转轴;14、第一锥齿轮;15、第二锥齿轮;16、链轮组;17、手柄;18、第二套筒;19、哨子;20、第二内杆;21、活塞;22、压板;23、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包括胸腔模型1,胸腔模型1内部开设有空腔2,空腔2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3,第一套筒3上方设置有按压组件,第一套筒3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9,移动板9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11,第一套筒3侧壁开设有限位孔10,滑块11位于限位孔10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空腔2内部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板9移动,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滑块11移动,滑块11移动带动移动板9移动,从而能够调节移动板9和按压组件之间的距离,便能够便于训练者对按压深度的训练,使得对训练者形成肌肉记忆。
21.进一步地,按压组件包括有第一内杆5和第一弹簧7,第一套筒3上端固定连接有盖板4,盖板4上端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杆5,第一内杆5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限位块8位于第一套筒3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第一内杆5上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板6,按压板6侧壁与空腔2内部固定连接,第一内杆5侧壁套接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上端与按压板6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7下端与盖板4上端固定连接,通过按压按压板6带动第一内杆5向下移动,这时第一弹簧7受压,第一内杆5向下移动带动限位块8向下移动,使得限位块8下端面与移动板9上端面贴合,然后松开按压板6,通过第一弹簧7恢复形变从而带动限位块8恢复到初始位
置,便达到一次按压的效果。
22.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有螺纹杆12和转轴13,盖板4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2,螺纹杆12设置有两组,螺纹杆12贯穿滑块11且与之螺纹连接,螺纹杆12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4,盖板4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转轴13,转轴13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5,第二锥齿轮15与第一锥齿轮14啮合,两个转轴13通过链轮组16传动连接,位于第一套筒3后方的转轴13贯穿胸腔模型1,位于第一套筒3后方的转轴13右端固定连接有手柄17,通过转动手柄17带动转轴13转动,由于两个转轴13通过链轮组16传动连接,从而同时带动两个转轴13转动,转轴13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15转动,第二锥齿轮15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带动螺纹杆12转动,螺纹杆12转动带动滑块11移动,从而达到为滑块11移动提供了动力。
23.进一步地,移动板9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套筒18,第二套筒18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21,活塞2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内杆20,第二内杆20贯穿套筒上端,第二内杆20上端固定连接有压板22,压板22与限位块8相互配合,第二内杆20侧壁套接有第二弹簧23,第二弹簧23上端与压板22下端固定连接,弹簧下端与第二套筒18上端固定连接,第二套筒18侧壁固定连接有哨子19,通过限位块8与压板22接触,并带动压板22向下移动,这时第二弹簧23受压形变,压板22向下移动带动第二内杆20向下移动,第二内杆20向下移动带动活塞21向下移动,从而将第二套筒18内部的空气通过哨子19排出,空气进过哨子19会产生声音,从而能够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同时通过子发出的声音计算出按压频率。
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将转动手柄17带动带动转轴13转动,由于两个转轴13通过链轮组16传动连接,从而同时带动两个转轴13转动,转轴13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15转动,第二锥齿轮15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带动螺纹杆12转动,螺纹杆12转动带动滑块11移动,滑块11移动带动移动板9移动,从而达到调节移动板9与限位块8之间的间距,然后按压按压板6并带动第一内杆5向下移动,这时第一弹簧7受压,第一内杆5向下移动带动限位块8向下移动,当限位块8与压板22贴合时并带动压板2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内杆20向下移动,第二内杆20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活塞21向下移动,使得第二活塞21内部的空气都通过哨子19排出,而空气进过哨子19时便发出声音,通过哨子19发出的声音便一方面可以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另一方可计算出按压频率,从而达到便于训练者对按压深度的训练,使得对训练者形成肌肉记忆。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包括胸腔模型(1),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模型(1)内部开设有空腔(2),所述空腔(2)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3),所述第一套筒(3)上方设置有按压组件,所述第一套筒(3)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9),所述移动板(9)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11),所述第一套筒(3)侧壁开设有限位孔(10),所述滑块(11)位于限位孔(10)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空腔(2)内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板(9)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有第一内杆(5)和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套筒(3)上端固定连接有盖板(4),所述盖板(4)上端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杆(5),所述第一内杆(5)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位于第一套筒(3)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内杆(5)上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板(6),所述按压板(6)侧壁与空腔(2)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杆(5)侧壁套接有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7)上端与按压板(6)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下端与盖板(4)上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螺纹杆(12)和转轴(13),所述盖板(4)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2),所述螺纹杆(12)设置有两组,所述螺纹杆(12)贯穿滑块(11)且与之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12)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转轴(13),所述转轴(13)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5),所述第二锥齿轮(15)与第一锥齿轮(14)啮合,两个所述转轴(13)通过链轮组(16)传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套筒(3)后方的转轴(13)贯穿胸腔模型(1),位于所述第一套筒(3)后方的转轴(13)右端固定连接有手柄(17)。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9)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套筒(18),所述第二套筒(18)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21),所述活塞(2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内杆(20),所述第二内杆(20)贯穿套筒上端,所述第二内杆(20)上端固定连接有压板(22),所述压板(22)与限位块(8)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内杆(20)侧壁套接有第二弹簧(23),所述第二弹簧(23)上端与压板(2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下端与第二套筒(18)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18)侧壁固定连接有哨子(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心肺复苏模型,包括胸腔模型,胸腔模型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上方设置有按压组件,第一套筒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移动板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第一套筒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滑块位于限位孔内部且与之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移动板移动,从而调节移动板与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训练者对按压深度的训练,使得对训练者形成肌肉记忆,同时通过限位块挤压压板,使得活塞向下移动,第二套筒便将内部的空气通过哨子排出去,在排气的过程中便产生声音,一方面通过哨子发出的声音计算出按压频率,另一方通过哨子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音可以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音可以判断出训练者按压力度是否到位。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波 郑福鸿 李超 何欣 张佳亮 边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4
技术公布日:2023/7/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处理固废物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3D打印机机头散热用风扇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