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及被毯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1 阅读:9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及被毯。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及敏感肌肤人群对于家纺直接接触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使用安全性、舒适度、产品功能方面尤其重视。且纱布类面料市场认可度提高,其特点有明显的网格,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好,现有技术中,为提高被毯产品的保暖性,中间层一般中间层采用粗纱;为改善被毯产品耐洗性,超多层纱布采用一体织造技术;而色织提花工艺则普遍用于多层纱布织造中。但是,以上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3.多层绗缝纱布:多层纱布开始应用于被毯产品上,采用多层纱布缝制在一起,为了纱布层间结构稳定,对车缝工艺要求比较高,解决了传统被子保温功能和透气功能不能兼得问题,现有常规结构纱布面料的结构可满足透气性,保温率提高单靠多层叠加提升比例不高,一般需要在中间层夹低支纱纱布,但是夹低支纱纱布后整体产品会出现表里不一致的,产品水洗后的外观效果差;
4.一体织造提花纱布:一体织造色织提花纱布解决了中间层采用低支纱后,产品水洗后的外观稳定性问题,但同时受到织造机台及设计局限,色织提花的颜色数量受限,一般超多层纱布的颜色不超过8套色,在织造大定位提花时,因织造局限性,提花边缘位置出现锯齿外观,多色提花面料,在多层纱布一面织造成提花图案,且图案单调,另外一面只能呈现条纹色块,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外观的美观度有待提升改善。另外大提花生产工艺复杂、效率,生产成本较高;
5.超多层纱布印花:为了提升产品设计,印花工艺可以解决提花织造的缺陷,但是现有的印花工艺流程是在半漂工艺后做印花,一面实现印花,另外一面一般是白色,不能满足外观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及被毯,旨在解决现有纱布保暖性、透气性以及美观不能兼具的问题。
7.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包括多层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
8.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
9.所述中间层至少包括一层纱布;
10.所述印花层的纬纱为棉麻混纺半漂纱,所述色织层的纬纱均为棉麻混纺有色纱,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低捻原棉纱线,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为精梳棉纱半漂纱;
11.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纱均为股线精梳棉纱
半漂纱。
12.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具有表里换层结构,所述表里换层结构占所述印花层或色织层面积的5%-20%。
13.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纬密度均是中间层的2倍。
14.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粗支纱,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的纬纱为细支纱,所述第一过渡层设置在所述印花层和中间层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所述第二过渡层设置在所述色织层和中间层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
15.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50s/1,且所述纬纱的含亚麻纤维比例为5%-30%;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60s/1;所述中间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6s/1-16s/1。
16.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经纱的纱支支数范围为40s/2-100s/2。
17.本方案进一步的,相邻或间隔的所述纱布层的经纱与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所述纱布层通过所述挂点接结在一起。
18.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挂点的间距为1.5cmx1.5cm。
19.本方案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包括2-8层纱布,且所述中间层为平纹组织层。
20.另一方面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被毯,包括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
21.依据上述实施例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包括多层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所述中间层至少包括一层纱布;所述印花层的纬纱为棉麻混纺半漂纱,所述色织层的纬纱均为棉麻混纺有色纱,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低捻原棉纱线,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为精梳棉纱半漂纱;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纱均为股线精梳棉纱半漂纱。由于将色织提花织造工艺和印花技术结合,使得纱布一面具有色织效果,一面具有印花图案,实现了多层纱布一体织造双面效果;由于中间层采用低捻原棉纱线,蓬松性好,能够形成稳定的静止空气层,达到保暖的作用,在兼具透气性和良好的保暖性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印花层和色织层均采用棉麻混纺纱,在使用时具有麻纤维的吸湿速干的功能,同时兼有棉纤维的亲肤柔软性,能够提升使用舒适感。
22.依据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被毯,由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制成,具有美观效果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亲肤性、保暖性和透气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舒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3.图1为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印花层,2、第一过渡层,3、中间层,31、第一层中间层,32、第二层中间层,33、第三层中间层,34、第四层中间层,4、第二层过渡层,5、色织层,6、挂点。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
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27.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28.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29.一方面,本技术提供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包括多层(为了表述方便,以下以n层为例进行说明)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
30.其创造性的点在于通过色织提花织造工艺结合现有印花技术,实现超多层纱布一体织造双面效果,一面色织效果,一面印花图案。其中,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第1层的印花层1、第2层的第一过渡层2、第3层至n-2层的中间层3、第n-1层的第二过渡层4和第n层的色织层5,所述印花层1为最外层,对图案设计要求高,需要满足产品外观的设计要求,所述中间层3为保暖层,应该在具备透气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所述色织层5为亲肤层,对透气性、柔软度、排汗性要求高;本实施例中,里层为亲肤层,也是使用时贴近人体皮肤的一侧,表层为远离人体的一侧。
31.所述中间层3至少包括一层纱布;
32.所述印花层1的纬纱为棉麻混纺半漂纱,所述色织层5的纬纱均为棉麻混纺有色纱,棉麻混纺纱在贴肤使用时具有麻纤维的吸湿速干的功能,同时兼有棉纤维的亲肤柔软性,能够提升使用舒适感;色织层5采用色纱可以丰富色织面料的色彩;所述中间层3的纬纱为低捻原棉纱线,蓬松性好,能够形成稳定的静止空气层,达到保暖的作用,可用于夏季空调被材料;所述第一过渡层2和第二过渡层4的纬纱为精梳棉纱半漂纱;
33.所述印花层1、第一过渡层2、中间层3、第二过渡层4和色织层5的经纱均为股线精梳棉纱半漂纱,所有的经纱为同一种纱线,但由于中间层3的经纬密度比其他层稀疏,织造的时候,由于经纬交织的密度和交织点差异,经纱间的缩率差异过大会产生织造困难,因此采用双经轴织造。
34.具体的,第1层、第2层、第n-1层、第n层经纱采用第一经轴,中间层经纱采用第二经轴,整经过程中整经工艺参数设置是:第一经轴车速650
±
50米/分,压纱棍压力300-350分,预张力器运行位置15毫米;第二经轴车速在500
±
50米/分,压纱棍压力200-250分,预张力器运行位置50毫米。
35.进一步的,所述印花层1和色织层5具有表里换层结构,所述表里换层结构占所述印花层或色织层面积的5%-20%,即第1层和第n层局部采用表里换层,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且在表面以提花或几何图案呈现。其余的通过与相邻纱布层或间隔纱布层的经纱和纬
纱交织形成挂点6,通过挂点6连接在一起;中间层3组织采用平纹组织,再通过不同纱布层不同组织交替变换形成接结点。
36.具体的,所述印花层1与所述第一过渡层2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6,所述印花层1与所述第一过渡层2通过挂点6接结在一起,所述挂点6的间距为1.5cmx1.5cm;所述第一过渡层2与所述中间层3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6,所述第一过渡层2与所述中间层3通过挂点6接结在一起,所述挂点6的间距为1.5cmx1.5cm;相邻两个所述中间层3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6,所述中间层3通过挂点6接结在一起,所述挂点6的间距为1.5cmx1.5cm;所述中间层3与所述第二过渡层4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6,所述中间层3与所述第二过渡层4通过挂点6接结在一起,所述挂点6的间距为1.5cmx1.5cm;所述第二过渡层4与所述色织层5的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6,所述第二过渡层4与所述色织层5通过挂点6接结在一起,所述挂点6的间距为1.5cmx1.5cm。且相邻两层的挂点6相错排布。
37.当然,所述印花层1也可以与所述中间层3或者第二过渡层4的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形成挂点6,然后通过挂点6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层2可以与中间层3中与其间隔的纱布或者与所述第二过渡层4的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挂点6,然后通过挂点6连接。以此类推,其他层纱布也可以与间隔层纱布经纱和纬纱交织,或者该纱布层中既包括相邻层经纱和纬纱的交织,也包括间隔层经纱和纬纱的交织。
38.进一步的,所述印花层1、第一过渡层2、第二过渡层4和色织层5的经纬密度均是中间层3的2倍,此结构可以为后续的印花及接触皮肤的体验感带来舒适性的提升。
39.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层3的纬纱为粗支纱,所述印花层1和色织层5的纬纱为细支纱,所述第一过渡层2设置在所述印花层1和中间层3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所述第二过渡层4设置在所述色织层5和中间层3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
40.具体的,所述经纱的纱支支数范围为40s/2-100s/2,所述印花层1和色织层5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50s/1,且所述纬纱的含亚麻纤维比例为5%-30%;所述第一过渡层2和第二过渡层4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60s/1;所述中间层3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6s/1-16s/1。
41.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层3包括2-8层纱布。
42.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被毯,由上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制得。
43.实施例一:参考图1,包括8层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第1层的印花层1、第2层的第一过渡层2、第3层至6层的中间层3、第7层的第二过渡层4和第8层的色织层5。
44.第1至8层的经纱均采用80s/2股线精梳棉纱漂白纱。
45.第1层的纬线采用半漂处理的棉麻混纺纱线;第6层纬纱采用染色棉麻纱线;第1层和第6层的棉麻纱线的纱支支数范围30s/1-50s/1,棉麻纱线的含亚麻纤维比例为5%
‑‑
30%;第2层和第7层的纬纱采用半漂处理纱线,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60s/1;中间层3包括第一层中间层31、第二层中间层32、第三层中间层33和第四层中间层34,纬纱均采用粗支原胚纱,可以增加织物的整体厚度,粗支低捻纱纤维之间的空间增加,可增加中间层的静止空气,同时,采用原棉纱线,不经过漂染,可有效节约成本。
46.本实施例中,织造设计时,每筘齿穿入数等于多层经纱排列比之和,或是其整数
倍,织物的经纬纱根数是表、中、里组织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整倍数,左右边组织穿综采用6上6下双经循环12次2片综框的穿法,在织第一纬时,织入表层和里层的经浮点;在织第二纬时,织入所有表层经纱,织入中间层的纬纱形成布的中间层,中间层为两层时织入两纬;在织第三或四纬时,提起所有表层经纱和里层的经浮点,织入纬纱形成布的下层表纬,以此循环,用同样的方法再换另一种组织电子纹板,此时更换另一种组织与下层组织交织。
47.本实施例中,所述印花层1、第一过渡层2、第二过渡层4和色织层5的经纬密度均是中间层3的2倍。具体的,经纱排列比为2:2:1:1:1:1:2:2,纬纱排列比为2:2:1:1:1:1:2:2。
48.具体的,第1层、第2层、第7层、第8层纱布经纬密度是中间层3纱布的2倍;第8层纱布层直接接触皮肤,外观形成净色效果或混合色效果。
49.第1层纱布(印花层1):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60s/2精梳棉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40x40;与第8层纱布(色织层5)经纱采用表里换层工艺,第1层呈现提花或几何图案外观;其余部分与第2层纱布(第一过渡层2)下接上接结经,第1层和第2层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0.第2层纱布(第一过渡层2):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32s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40x40,与第3层纱布(第一层中间层31)下接上接结经,第2层和第3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1.第3层纱布(第一层中间层31):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10s低捻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20x20,与第4层纱布(第二层中间层32)下接上接结经,第3层和第4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2.第4层纱布(第二层中间层32):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10s低捻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20x20,与第5层纱布(第三层中间层33)下接上接结经,第4层和第5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3.第5层纱布(第三层中间层33):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10s低捻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20x20,与第6层纱布(第四层中间层34)下接上接结经,第5层和第6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4.第6层纱布(第四层中间层34):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10s低捻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20x20,与第7层纱布(第二层过渡层4)下接上接结经,第6层和第7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5.第7层纱布(第二层过渡层4):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32s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40x40,与第八层纱布下接上接结经,第七层和第八层纱布通过挂点6结合在一起,挂点6间距1.5cmx1.5cm;
56.第8层纱布(色织层5):经纱80s/2精梳棉纱,纬纱60s/2精梳棉纱,经纱密度x纬纱密度为(根/英寸):40x40;第1层经纱和第8层经纱换层,里层纱布呈现提花或几何图案外观,纬纱为色纱。
57.织造设计结束后对纱布依次进行下述处理:印花前处理经过水洗、定型工艺;印花,采用活性印花工艺;后整理;成品缝制,按照成品尺寸设计,进行包边缝制工艺制成被毯等成品;成品水洗,成品缝制好后,对成品(被毯)经过水洗烘干工艺,成品更蓬松、提升使用体验感、保暖值。
58.实施例二:参考图2,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包括6层纱布层,所述纱布层由表至
里依次包括第1层的印花层1、第2层的第一过渡层2、第3层的第一中间层31、第4层的第二中间层32、第5层的第二过渡层4和第6层的色织层5,减少了成品的厚度,但同时具有透气性好、保暖、亲肤舒适、外观美观等优点。
59.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技术特征:
1.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所述中间层至少包括一层纱布;所述印花层的纬纱为棉麻混纺半漂纱,所述色织层的纬纱均为棉麻混纺有色纱,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低捻原棉纱线,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为精梳棉纱半漂纱;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纱均为股线精梳棉纱半漂纱。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具有表里换层结构,所述表里换层结构占所述印花层或色织层面积的5%-2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纬密度均是中间层的2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粗支纱,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的纬纱为细支纱,所述第一过渡层设置在所述印花层和中间层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所述第二过渡层设置在所述色织层和中间层之间形成粗细纱的过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花层和色织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50s/1;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30s/1-60s/1;所述中间层的纬纱纱支支数范围为6s/1-16s/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的纱支支数范围为40s/2-100s/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相邻或间隔的所述纱布层的经纱与纬纱交织形成多个间隔的挂点,所述纱布层通过所述挂点接结在一起。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点的间距为1.5cmx1.5c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包括2-8层纱布,且所述中间层为平纹组织层。10.一种被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及被毯,所述纱布包括多层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纱布层;所述纱布层由表至里依次包括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所述中间层至少包括一层纱布;所述印花层的纬纱为棉麻混纺半漂纱,所述色织层的纬纱均为棉麻混纺有色纱,所述中间层的纬纱为低捻原棉纱线,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的纬纱为精梳棉纱半漂纱;所述印花层、第一过渡层、中间层、第二过渡层和色织层的经纱均为股线精梳棉纱半漂纱;所述被毯由色织印花一体棉麻多层纱布制成。本实用新型具有美观效果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亲肤性、保暖性和透气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舒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够大幅度提升用户舒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够大幅度提升用户舒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全 任森芳 周威 陈耀亮 黄缅纯 赵丽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3
技术公布日:2023/7/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