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7 阅读:138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冷凝器。


背景技术:

2.冷凝器具有冷凝容腔、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气态制冷剂能够通过冷凝器入口进入冷凝容腔,在冷凝容腔中冷凝为液态制冷剂后,从冷凝器出口排出。冷凝容腔中的液态制冷剂被设置为保持一定高度,从而保证从冷凝器出口排出的为液态制冷剂。然而,为了使液态制冷剂被设置为保持一定高度,因此需要较大的制冷剂充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和至少一个填充部件。所述冷凝器壳体限定冷凝容腔,所述冷凝容腔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中,并能够占有所述冷凝容腔的部分体积。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并且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
4.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壳体上设有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出口与所述冷凝容腔流体连通。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的形状被配置为防止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从所述冷凝器出口离开所述冷凝容腔。
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和至少一个填充部件。所述冷凝器壳体限定冷凝容腔,所述冷凝容腔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中,所述填充部件包括填充壳体和填充物,所述填充壳体限定填充容腔,并且所述填充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进入口,所述冷凝容腔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进入口进入填充容腔。其中,所述填充物能够占有所述冷凝容腔的部分体积。其中,所述填充部件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
6.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壳体为填充笼,所述填充物包括数个填充块。
7.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块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
8.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壳体由金属板材或金属网制成。
9.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物由金属、聚丙烯、聚氯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制成。
10.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过冷器,所述过冷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中,所述过冷器包括过冷器底部和位于所述过冷器底部两侧的过冷器第一侧部和过冷器第二侧部,所述冷凝器壳体与所述过冷器底部、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以及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之间形成接收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设置在所述接收空间中。
11.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过冷器和至少一个填充部件。所述冷凝器壳体限定冷凝容腔。所述过冷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中,所述过冷器包括过冷器底部和位于所述过冷器底部两侧的过冷器第一侧部和过冷器第二侧部,
所述冷凝器壳体与所述过冷器底部、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以及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之间形成接收空间。所述填充部件设置在所述接收空间中。其中,所述填充部件由挤出成型和发泡成型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并且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
12.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部件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13.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冷凝器,所述过冷器包括一对过冷器入口,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分别设置在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和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上。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包括第一填充部件和第二填充部件,分别在所述冷凝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的两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之间形成入口通道,以使得所述冷凝容腔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进入所述过冷器。
14.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冷凝器,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填充上部和填充覆盖部,所述两个填充上部位于所述接收空间中,并且分别位于所述过冷器的相对两侧,所述填充覆盖部位于所述过冷器上方,并与所述两个填充上部相连接。
15.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冷凝器,所述填充覆盖部被配置为能够引导位于所述填充覆盖部的上表面的制冷剂朝向所述过冷器入口流动。
16.本技术的冷凝器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
17.通过考虑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本技术的其它的特征、优点和实施例可以被阐述或变得显而易见。此外,应当理解,上述发明内容和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为示例性的,并且旨在提供进一步的解释,而不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然而,具体实施方式和具体实例仅指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通过该具体实施方式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18.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19.图1a是本技术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20.图1b是图1a所示的冷凝器的a-a剖视图;
21.图1c是图1a所示的冷凝器的b-b剖视图;
22.图2是本技术的填充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b-b剖视示意图;
23.图3a是包括填充部件的第三实施例的本技术的冷凝器的b-b剖视示意图;
24.图3b是图3a所示的冷凝器中的过冷器和填充部件的立体透视图;
25.图4是本技术的填充部件的第四实施例和过冷器的立体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填充部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填充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填充部件”本身也不
暗示“第一填充部件”的存在。
27.图1a是本技术的冷凝器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冷凝器的a-a剖视示意图。图1c是图1a所示的冷凝器的b-b剖视示意图。如图1a-图1c所示,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102。冷凝器壳体102包括筒体112、左分隔板116、右分隔板114、左端板117和右端板115。其中,筒体112大致为沿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延伸的圆筒。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筒体112的左右两端分别由左分隔板116和右分隔板114封闭,以形成冷凝容腔132。左端板117大致为圆弧形,左端板117与左分隔板116相连接,形成连通腔134。右端板115也大致为圆弧形,右端板115与右分隔板114相连接。右分隔板114还包括从右分隔板114横向延伸至右端板115的横向分隔板142,从而形成出口容腔152和入口容腔154。冷凝器壳体102还包括介质入口管122和介质出口管124,介质入口管122和介质出口管124设置在右端板115上,并且介质入口管122与入口容腔154流体连通,介质出口管124与出口容腔152流体连通。
28.如图1b-图1c所示,冷凝器还包括第一管束162和位于第一管束162下方的第二管束164。第一管束162和第二管束164水平地设置在冷凝容腔132中。第一管束162的一端与连通腔134流体连通,第一管束162的另一端与出口容腔152流体连通;第二管束164的一端与连通腔134流体连通,第二管束164的另一端与入口容腔154流体连通,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能够通过介质入口管122后依次流过入口容腔154、第二管束164、连通腔134、第一管束162以及出口容腔152,并通过介质出口管124流出冷凝器(按图1b中的箭头m示出的流向)。冷凝器还包括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入口管120位于筒体112的上部,并在冷凝器壳体102上限定冷凝器入口,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出口管130位于筒体112的下部,并在冷凝器壳体102上限定冷凝器出口,用于将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排出冷凝容腔132。从入口管120流入筒体112的制冷剂气体与第一管束162和第二管束164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制冷剂气体被冷凝成制冷剂液体后能够通过出口管130排出筒体112。
29.如图1b-图1c所示,冷凝器还包括过冷器170。过冷器170设置在冷凝容腔132中,并且设置在第二管束164下方。过冷器170包括过冷器壳体172和过冷器管束174。过冷器壳体172沿筒体112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并分别与左分隔板116和右分隔板114相连接,形成过冷器容腔176。过冷器管束174水平地设置在过冷器容腔176中。过冷器管束174的一端与连通腔134流体连通,过冷器管束174的另一端与入口容腔154流体连通,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能够通过介质入口管122后流过过冷器管束174到达连通腔134。
30.如图1c所示,过冷器170包括过冷器底部182和位于过冷器底部182相对两侧的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冷凝器壳体102与过冷器底部182、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之间形成接收空间188。一对过冷器入口190分别设置在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上,并且在筒体112的轴向方向上大致位于中部。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液体能够通过过冷器入口190进入过冷器容腔176,并在过冷器容腔176中与过冷器管束174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增加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度。出口管130从筒体112的下方向上延伸,并与过冷器底部182相连接,从而使得过冷器容腔176中的制冷剂液体能够通过出口管130排出。
31.如图1c所示,过冷器170的径向截面大致为倒置的“凸”形。具体地,过冷器170的顶表面大致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平面。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中的每一个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三侧壁193、第四侧壁194、第五侧壁195和第
六侧壁196。其中,第一侧壁191与过冷器170的顶表面连接。第一侧壁191、第三侧壁193和第五侧壁195大致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侧壁192、第四侧壁194和第六侧壁196大致沿水平方向设置。一对过冷器入口190中的每一个包括设置在第三侧壁193上的竖直入口197和设置在第四侧壁194上的水平入口198。竖直入口197与水平入口198相连通。
32.如图1c所示,在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液体被设置为具有液面高度h。液面高度h为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液体的顶面与冷凝器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在本技术中,制冷剂液体的顶面高于过冷器入口190的顶部,从而保证制冷剂液体充满过冷器容腔176。
33.如图1c所示,冷凝器还包括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数个填充部件160。填充部件160设置在冷凝容腔132中,并能够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填充部件160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例如,在加工过程中原料的边角料等。例如,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的材料为: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橡胶、塑料等。填充部件160的形状被配置为防止填充部件160经由过冷器入口190进入过冷器容腔176。填充部件160可以规则的形状(例如,长方体、正方体、椎体、圆柱体等),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填充部件160的密度大于制冷剂的密度。填充部件160依靠重力沉积在冷凝容腔132的底部,从而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填充部件160的密度不大于制冷剂的密度。填充部件160通过固定件(未示出)与冷凝器壳体102连接,从而保持在制冷剂液体的液面高度以下,以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
34.本技术的冷凝器中的填充部件160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填充部件160设置在冷凝容腔132中,从而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这具有节省成本,方便制造的优点。例如,在加工冷凝器的过程中,会产生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本技术充分利用这些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作为填充部件160,一方面,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能够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从而在保持相同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以节省制冷剂的成本;另一方面,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为冷凝器的加工车间中的现有材料,其无需额外采购并进行加工,大大降低了生产冷凝器的成本。此外,填充部件160也可以是其它领域成本更为低廉加工剩余物,以进一步降低生成成本。
35.图2是本技术的填充部件160的第二实施例的b-b剖视示意图。图2所示的填充部件160包括填充壳体232和填充物234。填充壳体232限定填充容腔236,并且填充壳体232上设有数个进入口238。进入口238使填充容腔236与冷凝容腔132连通,从而使得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能够进入填充容腔236。填充物234能够占有填充容腔236的部分体积,从而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以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填充壳体232的形状被配置为防止填充部件160经由过冷器入口190进入过冷器容腔176。
3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填充壳体232为填充笼。其由金属板材或金属网制成。填充物234为数个填充块。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填充块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例如,在加工过程中原料的边角料等。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不与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的材料为: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橡胶、塑料等。本技术的冷凝器利用填充块对填充容腔236进行填充,以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从而在保持相同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节省制冷剂的成本。此外,各种大小、形状的物体都能够作为填充块,用于进行填充。大大降低了生产冷凝器的成本。此外,填充壳体232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填充壳体232不具有固定形状,因此能够适应于各种形状的过冷器170。
3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填充物234由金属、聚丙烯、聚氯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制成。
3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填充物234为数个填充块,但填充物234为至少一个填充块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
39.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填充壳体232上设有数个进入口238,但填充壳体232上设有至少一个进入口238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
40.图3a是包括填充部件160的第三实施例的本技术的冷凝器的b-b剖视示意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冷凝器中的过冷器和填充部件的立体透视图。
41.如图3a-图3b所示,填充部件160包括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设置在接收空间188中,并且分别在冷凝器壳体10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一对过冷器入口190的两侧,从而使得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之间形成入口通道354,以使得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入口通道354和一对过冷器入口190进入过冷器170。入口通道354的流通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过冷器入口190的流通面积,从而使得制冷剂通过入口通道354的流速较为平稳。
42.如图3b所示,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的每一个包括位于外侧的填充外部382、位于内侧的填充内部384和两个填充上部386。其中,填充外部382的径向截面大致为圆弧形,从而与筒体112的内壁相配合。填充内部384的径向截面大致倒置的“凸”形,从而与过冷器170的过冷器底部182、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的外轮廓相配合。更具体地,填充内部384与过冷器170的过冷器底部182、以及位于过冷器底部182两侧的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三侧壁193、第四侧壁194、第五侧壁195和第六侧壁196相配合。两个填充上部386分别设置在过冷器170的两侧,并且连接填充外部382和填充内部384。在本技术中,填充上部386的上表面为水平方向设置的平面,并且与过冷器170的顶表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4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的每一个包括填充壳体232和填充物234。填充壳体232和填充物234的具体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填充壳体232和填充物23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的每一个由挤出成型和发泡成型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由高分子材料制成,例如:聚丙烯、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由挤出成型形成。由挤出成型形成的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能够与过冷器170的外形相配。操作人员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与过冷器170安装到位,随后将过冷器安装至冷凝容腔132中。其安装过程便捷。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由发泡成型形成。操作人员在过冷器170安装到位后将发泡体注入接收空间188。发泡体在发泡过程中会占有接收空间188的部分体积,从而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以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此外,由于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在径向截面上大致包裹过冷器170,因此过冷器170能够将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保持在位,而无需其他固定件固定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
45.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冷凝器包括两个填充部件(即,第一填充部件342和
第二填充部件344),但冷凝器包括至少一个填充部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
46.图4是本技术的填充部件160的第四实施例和过冷器的立体透视图。图4所示的填充部件与图3a-图3b所示的填充部件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图4所示的填充部件与图3a-图3b所示的填充部件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图4所示的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填充覆盖部402。填充覆盖部402位于过冷器170的上方,并与位于过冷器170两侧的填充上部386相连接。由此,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大致为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的桶状。在操作人员安装时,操作人员将过冷器170插入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随后将过冷器170安装至冷凝容腔132中。
47.如图4所示,填充覆盖部402包括填充覆盖部外部412和填充覆盖部内部414。填充覆盖部内部414的底表面大致为平面,从而与过冷器170的顶表面相配合。填充覆盖部外部412被配置为引导位于填充覆盖部402的上表面的制冷剂朝向一对过冷器入口190流动。作为一个示例,填充覆盖部外部412的上表面为倾斜设置的平面。这能够对制冷剂进行导流,从而使得制冷剂朝向过冷器入口190流动。
4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冷凝器包括数个填充部件160,但冷凝器包括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
49.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冷凝器包括过冷器17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凝器可以不包括过冷器170,出口管130连接在冷凝器壳体102的下方,并与冷凝容腔132连通即可。其中,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的形状被配置为防止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从冷凝器出口离开冷凝容腔132。对于不包括过冷器170的冷凝器,本技术中的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被设置在冷凝容腔132中,并能够占有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从而在维持相同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以节省制冷剂的成本。
50.尽管已经结合以上概述的实施例的实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对于本领域中至少具有普通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无论是已知的或是现在或可以不久预见的,都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和/或技术问题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所以本说明书中的披露可能用于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和具有其他技术效果和/或可以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因此,如上陈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实例旨在是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因此,本公开旨在包括所有已知或较早开发的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102),所述冷凝器壳体(102)限定冷凝容腔(132),所述冷凝容腔(132)用于容纳制冷剂;以及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132)中,并能够占有所述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并且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2.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壳体(102)上设有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出口与所述冷凝容腔(132)流体连通;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的形状被配置为防止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从所述冷凝器出口离开所述冷凝容腔(132)。3.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102),所述冷凝器壳体(102)限定冷凝容腔(132),所述冷凝容腔(132)用于容纳制冷剂;以及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132)中,所述填充部件(160)包括填充壳体(232)和填充物(234),所述填充壳体(232)限定填充容腔(236),并且所述填充壳体(232)上设有至少一个进入口,所述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进入口进入填充容腔(236);其中,所述填充物(234)能够占有所述冷凝容腔(132)的部分体积;其中,所述填充部件(160)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4.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壳体(232)为填充笼,所述填充物(234)包括数个填充块。5.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块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6.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壳体(232)由金属板材或金属网制成。7.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234)由金属、聚丙烯、聚氯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制成。8.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过冷器(170),所述过冷器(170)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132)中,所述过冷器(170)包括过冷器底部(182)和位于所述过冷器底部(182)两侧的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侧部(186),所述冷凝器壳体(102)与所述过冷器底部(182)、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184)以及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之间形成接收空间(18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设置在所述接收空间(188)中。9.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102),所述冷凝器壳体(102)限定冷凝容腔(132);过冷器(170),所述过冷器(170)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132)中,所述过冷器(170)包括过冷器底部(182)和位于所述过冷器底部(182)两侧的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过冷器第二
侧部(186),所述冷凝器壳体(102)与所述过冷器底部(182)、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184)以及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之间形成接收空间(188);以及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所述填充部件(160)设置在所述接收空间(188)中;其中,所述填充部件(160)由挤出成型和发泡成型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并且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件(160)由高分子材料制成。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170)包括一对过冷器入口(190),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190)分别设置在所述过冷器第一侧部(184)和所述过冷器第二侧部(186)上;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160)包括第一填充部件(342)和第二填充部件(344),分别在所述冷凝器壳体(10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190)的两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部件(342)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344)之间形成入口通道(354),以使得所述冷凝容腔(132)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所述入口通道(354)和所述一对过冷器入口(190)进入所述过冷器(170)。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部件(342)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344)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填充上部(386)和填充覆盖部(402),所述两个填充上部(386)位于所述接收空间(188)中,并且分别位于所述过冷器(170)的相对两侧,所述填充覆盖部(402)位于所述过冷器(170)上方,并与所述两个填充上部(386)相连接。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覆盖部(402)被配置为能够引导位于所述填充覆盖部(402)的上表面的制冷剂朝向所述过冷器入口(190)流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和至少一个填充部件。所述冷凝器壳体限定冷凝容腔,所述冷凝容腔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容腔中,并能够占有所述冷凝容腔的部分体积。所述至少一个填充部件为可回收的加工剩余物,并且不与所述制冷剂发生化学反应。本申请的冷凝器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


技术研发人员:苏秀平 林坤 盛世民 马泽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森自控泰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合伙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1
技术公布日:2023/7/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