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314
评论:0
1.本发明应用在一般车辆的后轴的移动装置,尤其涉及利用一驱动机构控制后轴的纵向移动。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升降车厢式货车,尤指具有一个独立座舱、一个密闭式车厢、一个前轴、一个后轴、两个升降装置和两个导引装置,其中,前轴连接第一独立座舱,第一独立座舱连接第二升降装置和第二导引装置,第二升降装置连接密闭式车厢,密闭式车厢连接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一导引装置,第一导引装置连接后轴。在行驶模式时,前轴位于独立座舱的下方,后轴位于密闭式车厢的下方;在装卸模式时,前轴位于独立座舱的下方,后轴位于独立座舱的下方。
3.前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后轴移动装置是利用电机机械驱动齿轮,让齿轮与刚性连接第一导引装置的第一齿条后段部产生相对运动,或让齿轮与刚性连接第二导引装置的第一齿条前段部产生相对运动,进而让后轴能够在第一导引装置与第二导引装置之间进行移动。但是,受限于密闭式车厢的高度控制精度,第一齿条前段部和第二齿条后段部具有段差(offset),造成齿轮与齿条的装配距离改变,尤指中心距、节线高度与转位量的总和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能够利用至少一副车架驱动元件,让副车架在第一导引装置内部进行移动,并且让后轴从载货车厢的下方向前移动至独立座舱的下方,或让后轴从独立座舱的下方向后移动至载货车厢的下方。
5.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包含:前轴、独立座舱、后轴、载货车厢、副车架、升降装置、导引装置、副车架驱动元件、电机机械、离合器。
6.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包含:前轴、独立座舱、后轴、载货车厢、副车架、升降装置、导引装置、副车架驱动元件、钢索收放装置、钢索、惰轮。
7.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包含:前轴、独立座舱、后轴、载货车厢、副车架、升降装置、导引装置、副车架驱动元件、钢索收放装置、钢索、惰轮。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货车行驶状态示意图。
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货车转换过程示意图。
1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货车装卸状态示意图。
11.图4至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说明图。
12.图7至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说明图。
13.图13至图1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说明图。
14.附图标记如下:
15.101 前轴
16.102 独立座舱
17.103 后轴
18.104 载货车厢
19.105 副车架
20.201 第一升降装置
21.202 第二升降装置
22.203 第一导引装置
23.301 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
24.302 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
25.401 第一链条收放装置
26.402 第一链条
27.411 第一惰轮
28.412 第二惰轮
29.413 第三惰轮
30.414第四惰轮
具体实施方式
31.参考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升降车厢式货车具有前轴101、独立座舱102、后轴103、载货车厢104、副车架105、第一升降装置201、第二升降装置202和第一导引装置203。
32.参考图1,前轴101连接独立座舱102,独立座舱102连接第二升降装置202,第二升降装置202连接载货车厢104,载货车厢104连接第一升降装置201和第一导引装置203,第一导引装置203连接副车架105,副车架105连接后轴103。
33.参考图1,前轴101位于独立座舱102的下方,后轴103位于载货车厢104的下方,独立座舱102位于载货车厢104的前方。
34.参考图1和图2,当车辆从行驶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一升降装置201伸长并且维持载货车厢104的后端高度,副车架105在第一导引装置203的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移动,后轴103从载货车厢104的下方移动至独立座舱102的下方。
35.参考图2和图3,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驱动第一升降装置201控制载货车厢104的后端高度与第二升降装置202控制载货车厢104的前端高度,让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副车架105在第一导引装置203的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
36.参考图3和图2,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一升降装置201控制载货车厢104的后端高度与第二升降装置202控制载货车厢104的前端高度,让载货车厢104从
第二距地高度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副车架105在第一导引装置203的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
37.参考图2和图1,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副车架105在第一导引装置203的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移动,让后轴103从独立座舱102的下方移动至载货车厢104的下方,驱动第一升降装置201缩短。
38.参考图4,本发明案第一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具有电机机械、离合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39.参考图4,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副车架105和离合器,离合器连接电机机械;其中,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为齿轮,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为齿条,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的连接方式为啮合。
40.参考图4,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
41.参考图4和图5,当车辆从行驶过程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离合器呈接合状态,电机机械驱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移动。
42.参考图5和图6,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驱动离合器呈分离状态,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脱离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
43.参考图6,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
44.参考图6和图5,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载货车厢104从第二距地高度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45.参考图5和图4,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驱动离合器呈接合状态,电机机械驱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移动。
46.参考图7,本发明案第二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具有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47.参考图7,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副车架105。
48.参考图7,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
49.参考图7和图8,当车辆从行驶过程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运动,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移动。
50.参考图8和图9,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脱离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
51.参考图9,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
52.参考图9和图8,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载货车厢104从第二距地高度
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53.参考图8和图7,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驱动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运动,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移动。
54.参考图10,为本发明案第二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进一步地具有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第一链条402、第一惰轮403和第二惰轮404;其中,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连接第一链条402,第一链条402绕过第一惰轮403和第二惰轮404,并且第一链条402连接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
55.参考图10和图11,当车辆从行驶过程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运转,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运动,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移动。
56.参考图11和图12,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脱离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
57.参考图12和图11,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载货车厢104从第二距地高度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并且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58.参考图11和图10,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运转,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运动,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移动。
59.参考图13,本发明案第三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具有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
60.参考图13,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副车架105。
61.参考图13,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
62.参考图13和图14,当车辆从行驶过程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运动。
63.参考图14和图15,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
64.参考图15,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位于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
65.参考图15和图14,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载货车厢104从第二距地高度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
66.参考图14和图13,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驱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运动。
67.参考图16,本发明案第三实施例的后轴移动装置进一步地具有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第一链条402、第一惰轮411、第二惰轮412、第三惰轮413和第四惰轮414;其中,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连接第一链条402,第一链条402绕过第一惰轮411、第二惰轮412、第三惰
轮413和第四惰轮414,并且第一链条402连接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
68.参考图16和图17,当车辆从行驶过程转换至转换过程,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运转,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前运动。
69.参考图17和图18,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装卸状态,载货车厢104从第一距地高度向下移动至第二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上移动,并且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卷收第一驱动元件301绕过第三惰轮413和第四惰轮414至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之间的第一链条402,同时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卷放第一驱动元件301绕过第一惰轮411和第二惰轮412至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之间的第一链条402。
70.参考图18和图17,当车辆从装卸状态转换至转换过程,载货车厢104从第二距地高度向上移动至第一距地高度,带动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进行相对向下移动,并且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卷放第一驱动元件301绕过第三惰轮413和第四惰轮414至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之间的第一链条402,同时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卷收第一驱动元件301绕过第一惰轮411和第二惰轮412至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之间的第一链条402。
71.参考图17和图16,当车辆从转换过程转换至行驶状态,驱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运转,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在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进行相对向后运动。
72.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后轴103得为独立式后轴或整体式后轴。
73.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载货车厢104得为平板式车厢、密闭式车厢等类型的车厢。
74.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副车架105与后轴103之间得具有弹簧或避震器等悬吊元件。
75.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副车架105与后轴103之间得具有传动轴或差速器等传动元件。
76.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允许副车架105与载货车厢104进行纵向相对运动。
77.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导引装置203垂直段允许副车架105与载货车厢104进行垂直向相对运动。
78.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引装置203水平段得限制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的距离,包含中心距、节线高度与转位量总和的装配距离。
79.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二高度得为地面。
80.第一实施例的电机机械得驱动后轴运转
81.第一实施例的电机机械得刚性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
82.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和第一链条402得为一钢索收放装置和一钢索,或一皮带收放装置和一皮带等传动元件组合。
83.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链条收放装置401得为一线性致动器。
84.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得具有一连接装置,用以连接或脱离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85.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得具有一连接装置,用以连接或脱离第一
副车架驱动元件301和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
86.第二实施例得具有第二链条收放装置,并且利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和第二链条收放装置分别连接第一链条的两端。
87.第三实施例得利用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302连接第一驱动元件301和第一导引装置203。
88.第三实施例得具有第二链条收放装置,并且利用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和第二链条收放装置分别连接第一链条的两端。
技术特征:
1.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该升降车厢式货车具有前轴、独立座舱、后轴、载货车厢、副车架、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和第一导引装置,其中,第一导引装置具有第一导引装置水平段和第一导引装置垂直段;其中,前轴连接独立座舱,独立座舱连接第二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连接载货车厢,载货车厢连接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一导引装置,第一导引装置连接副车架,副车架连接后轴;其中,在车辆行驶模式时,前轴位于独立座舱下方,后轴位于载货车厢的下方;其中,在车辆装卸货物模式时,前轴位于独立座舱下方,后轴位于独立座舱下方;该后轴移动装置具有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其中,第一导引装置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连接副车架;其中,在车辆行驶模式时,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导引装置水平段,在车辆装卸货物模式时,第一副车架元件位于第一导引装置垂直段。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其中,利用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连接第一导引装置和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3.如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电机机械;其中,电机机械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4.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和第一链条;其中,第一链条收放装置连接第一链条,第一链条连接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5.如权利要求书2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和第一链条;其中,第一链条收放装置连接第一链条,第一链条连接第二副车架驱动元件。6.如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离合器;其中,利用离合器连接电机机械和第一副车架驱动元件。7.如权利要求书4或5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具有第二链条收放装置;其中,第一链条连接第二链条收放装置。8.如权利要求书4或5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利用一钢索收放装置取代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及利用一钢索取代第一链条。9.如权利要求书4或5所述的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其中,利用一皮带收放装置取代第一链条收放装置及利用一皮带取代第一链条。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车厢式货车的后轴移动装置。尤其涉及提供一组驱动机构,让后轴能够在独立座舱与载货车厢之间进行移动。够在独立座舱与载货车厢之间进行移动。够在独立座舱与载货车厢之间进行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杨安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沃尔奇动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3
技术公布日:2023/7/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