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30
阅读:9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2.电感器是电子设备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元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路中,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还有筛选信号、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及抑制电磁波干扰等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感器也随之换代升级,一体成型电感器随之出现。一体成型电感器包括绕组与磁性体,磁性体由金属磁性粉末压铸而成,绕组由漆包线圈和衔接于线圈端部的引线端子组成,将绕组埋设于磁性体内,并使得引线端子伸出至磁性体外部形成一体成型电感器,可减小电感器的体积,且具有电流大、生产效率高等优势。
3.目前,一体成型电感器中的引线端子通常是以平行出线的方式伸出至磁性体外部,由于引线端子埋设于磁性体内部的长度过短,导致引线端子与磁性体之间的贴合面过小,易出现粘接不牢的缺陷,在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线圈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一体成型电感器中的线圈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感器。
5.一种电感器,包括:
6.磁性体;
7.线圈,包括埋设于所述磁性体内部的主体以及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磁性体的两根引脚,两根所述引脚分别衔接于所述主体的两个端部,两根所述引脚交叉设置,两根所述引脚的交叉点在所述主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主体内部。
8.上述电感器,两根引脚交叉设置,可使得两根引脚斜向出线,当线圈埋设于同样体积大小的磁性体内时,引脚埋设于磁性体内的长度增加,可增加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粘接强度,并且两根引脚的交叉点在主体上的投影位于主体内部,两根引脚在线圈上呈现收拢的趋势,在电感器的运输与后续制程中,线圈不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进而提高电感器的成型质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主体一侧,两根所述引脚之间的角度为40
°‑
50
°
。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根所述引脚与所述主体的衔接处具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贴合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在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圆弧面,所述过渡部靠近所述主体一侧的内表面贴合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体开设有出线口,所述出线口可供两根所述引脚伸出至所述磁性体外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根所述引脚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出线口,且两根所述引脚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出线口伸出至所述磁性体外部。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与两根所述引脚一体成型。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与所述主体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主体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回形或跑道形中的一种。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表面涂覆形成有绝缘层,两根所述引脚表面也涂覆形成有绝缘层,且其露出所述磁性体的至少部分具有导电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体采用金属磁性粉末一体压铸成型。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感器的内部透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00、电感器;
22.110、磁性体;111、出线口;120、线圈;121、主体;122、引脚;123、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传统地,电感器包括磁性体以及埋设于磁性体内部的线圈组成,线圈在其端部延伸有两根引脚,但是两根引脚通常是以平行出线的方式伸出至磁性体外部,由于两根引脚埋设于磁性体内部的长度过短,导致两根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贴合面过小,易出现粘接不牢的缺陷,在电感器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线圈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想到将线圈的两根引脚交叉设置,可使得两根引脚斜向出线,当线圈埋设于同样体积大小的磁性体内时,引脚埋设于磁性体内的长度增加,可增加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粘接强度,并且两根引脚的交叉点在主体上的投影位于主体内部,两根引脚在线圈上呈现收拢的趋势,在电感器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线圈不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进而提高电感器的成型质量。
30.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31.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100,电感器100包括磁性体110与线圈120。其中,磁性体110采用金属磁性粉末一体压铸成型。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各种氧化铁混合物组成的一种烧结磁性金属氧化物制得磁性体110。
32.线圈120包括主体121与两根引脚122。其中,主体121由导线绕设形成,在与主体121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主体121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回形或跑道形中的一种。当然,在与主体121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主体121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如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异形形状。两根引脚122分别衔接于主体121的两个端部,在本实施例中,导线绕设形成主体121后,其两个端部预留一定长度以形成两根引脚122。主体121埋设于磁性体110内部,并且两根引脚122的至少部分露出磁性体110,以形成电感器100。两根引脚122交叉设置,可使得两根引脚122斜向出线,相较于传统的两根引脚122平行出线,本实施例中的两根引脚122斜向出线,当线圈120埋设于同样体积大小的磁性体110内时,引脚122埋设于磁性体110内的长度增加,可增加引脚122与磁性体110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引脚122与磁性体110之间的粘接强度。并且两根引脚122的交叉点在主体121上的投影位于主体121内部,两根引脚122在线圈120上呈现收拢的趋势,在电感器100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线圈120不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进而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
33.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在靠近主体121的一侧,两根引脚122之间的角度为40
°‑
50
°
。将两根引脚122之间的角度设置为40
°‑
50
°
,可在折弯两根引脚122后,保证两根引脚122在线圈120上呈现较好的收拢趋势,在电感器100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电感器100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力的作用,可防止线圈120在成型之后出现松散的不良现象。在具体设置时,两根引脚122之间的角度可以设置为40
°
、42
°
、44
°
、46
°
、48
°
、50
°
中的其中一种。当然,两根引脚122之间的角度设置不局限于上述提供范围内的具体数值,还可以为40
°‑
50
°
这一范围内的其他数值。在一些对于线圈120收拢趋势要求不高的实施例中,两根引脚122之间的角度还可以为40
°‑
50
°
这一范围外的其他数值。对于两根引脚122之间的具体数值,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可根据用户需求具体设置。
34.为了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两根引脚122与主体121的衔接处具有过渡部123。过渡部123贴合于主体121的外表面,即过渡部123与主体121之间没有间隙,以提高引脚122与主体121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电感器100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可减小两根引脚122与主体121之间的出现松散等不良现象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
35.具体地,如图1与图2所示,过渡部123在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圆弧面,过渡部123靠近主体121一侧的内表面贴合于主体121的外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21由导线绕设而成,并且主体121呈圆筒状,将过渡部123设置为圆弧面,可使得过渡部123较好的贴合于主体121上,在电感器100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减小引脚122与主体121之间出现松散等不良现象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
36.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磁性体110开设有出线口111,出线口111可供两根引脚122伸出至磁性体110外部,以方便引脚122与外部元器件的连接。具体地,可在成型模具上预留出线口111位置,以在磁性体110的压铸成型过程中,即在磁性体110上成型有出线口111,简化磁性体110的成型工艺,降低磁性体110的制造成本。
37.具体地,如图1与图2所示,两根引脚122的交叉点位于出线口111,并且两根引脚122的至少部分穿过出线口111伸出至磁性体110外部,使得两根引脚122可与外部元器件连接。由于两根引脚122的交叉点位于出线口111,可在磁性体110上仅开设一个出线口111,减少出线口111的开设数量,并且出线口111开设于磁性体110的中间位置。由于磁性体110是由金属磁性粉末压铸成型,故在磁性体110的成型过程中,需在磁性体110上施加一定的成型压力,磁性体110周围位置相较于中间位置受到的压力较高,故将出线口111开设于中间位置,可降低磁性体110在成型过程中出现崩角、开裂等不良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另外,磁性体110上仅需要开设一个出线口111,出线口111的开设数量减少,一方面能够起到美化外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磁性体110的出线口111与外物撞击的概率,进一步降低磁性体110在成型过程中出现崩角、开裂等不良现象发生的概率,进而提高电感器100的成型质量。
38.为了降低电感器100的制造成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主体121与两根引脚122一体成型。具体地,主体121由铜导线绕设而成,并且在绕设之后的铜导线两个端部预留一定长度,通过预留一定长度的铜导线形成两根引脚122,以简化线圈120的成型工艺,进而降低电感器100的制造成本。当然,导线不局限于上述提供的金属铜铸造而成,导线还可以为其他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对于导线的具体材料类型,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39.另外,如图1与图2所示,主体121表面涂覆形成有绝缘层(图示未示出),并且两根引脚122表面也涂覆形成有绝缘层,在本实施例中,两根引脚122埋设于磁性体110内部的部分表面形成有绝缘层,以保证线圈120与磁性体110之间的绝缘性。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由环氧树脂、硅树脂或聚四氟乙烯中的其中一种制备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层还可以为
其他非导电材料或复合材料制备而成,以保证成型后的电感器100中线圈120与磁性体110之间的绝缘性。
40.并且,两根引脚122露出磁性体110的至少部分具有导电部(图示未示出),将导电部通过插接、焊接等方式连接于外部元器件上,以实现电感器100与外部元器件之间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引脚122的端部通过剥离绝缘层的方式形成导电部。
4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性体;线圈,包括埋设于所述磁性体内部的主体以及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磁性体的两根引脚,两根所述引脚分别衔接于所述主体的两个端部,两根所述引脚交叉设置,两根所述引脚的交叉点在所述主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主体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主体一侧,两根所述引脚之间的角度为40
°‑
5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引脚与所述主体的衔接处具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贴合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在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圆弧面,所述过渡部靠近所述主体一侧的内表面贴合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开设有出线口,所述出线口可供两根所述引脚伸出至所述磁性体外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引脚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出线口,且两根所述引脚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出线口伸出至所述磁性体外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与两根所述引脚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主体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主体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回形或跑道形中的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表面涂覆形成有绝缘层,两根所述引脚表面也涂覆形成有绝缘层,且其露出所述磁性体的至少部分具有导电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采用金属磁性粉末一体压铸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器,电感器包括磁性体与线圈,其中:线圈包括埋设于磁性体内部的主体以及至少部分露出磁性体的两根引脚,两根引脚分别衔接于主体的两个端部,两根引脚交叉设置,两根引脚的交叉点在主体上的投影位于主体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感器,两根引脚交叉设置,可使得两根引脚斜向出线,当线圈埋设于同样体积大小的磁性体内时,引脚埋设于磁性体内的长度增加,可增加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引脚与磁性体之间的粘接强度,并且两根引脚的交叉点在主体上的投影位于主体内部,两根引脚在线圈上呈现收拢的趋势,在电感器的运输与后续制程过程中,线圈不易出现松散与晃动的不良现象,进而提高电感器的成型质量。质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李玄 戎智增 管如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特姆罗自动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