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6
阅读:91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农林业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
背景技术:
2.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var.sinense y.x.lin)铁线蕨科,铁线蕨属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特有植物。在全世界,荷叶铁线蕨仅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度局限于80~430米之间,但在海拔170~250米之间较为集中。万州新乡、小论山和杉树坪一带是荷叶铁线蕨的集中分布区,面积约25平方千米;大多数分布点位于河沟边西南坡向的崖壁或灌丛中,荷叶铁线蕨是三峡库区特产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和多细胞的细长柔毛。叶簇生,单叶;叶片圆形或圆肾形。叶柄着生处有一或深或浅的缺刻,两侧垂耳有时扩展而彼此重叠,叶片上面围绕着叶柄着生处,形成1-3个同心圆圈,叶片的边缘有圆钝齿牙。囊群盖圆形或近长方形,上缘平直,沿叶边分布,彼此接近或有间隔,褐色,膜质,宿存。荷叶铁线蕨适生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不耐旱、不耐寒,不耐强光。栽培基质要求疏松透气性强,夏季高温时避免阳光直射,需要进行遮阳处理,需要保持良好的空气湿度,冬季需移入温暖处以防受冻。荷叶铁线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工程建设(蓄水淹没)、采挖用药等生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遗传多样性低,不同种群间遗传分化较低,再加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其适生分布区域极度狭窄,自然更新能力差,导致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野生苗数量越来越少,仅残存于少数岩缝或岩面的薄土层中。
3.国内关于从事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研究保护的机构较多,但专门从事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迁地移栽保护技术很少,目前有潘丽芹等(2005)开展了荷叶铁线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蕨类植物相比,荷叶铁线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余顺慧等(2013)对万州区和石柱县的荷叶铁线蕨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荷叶铁线蕨濒危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对策,并没有实质性方法;吴华(2015)研究和探讨了荷叶铁线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发育及不同培养条件和激素孢子体增殖的影响;李巧娟(2016)对荷叶铁线蕨pin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姚娟(2017)对荷叶铁线蕨arskn2的基因功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证明arskn2基因可调控开花整合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来推迟开花;彭婷(2017)对荷叶铁线蕨配子体发育及性器官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开展了研究,经msap技术分析表明dna甲基化程度差异性与荷叶铁线蕨的不同时期生长发育有关联性;李丘霖等(2018)通过对荷叶铁线蕨分布区的实地走访与野外群落调查,对其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结合植物区系、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方法,对荷叶铁线蕨群落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采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荷叶铁线蕨的群落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荷叶铁线蕨种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但是没有对荷叶铁线蕨的迁地保护和驯化技术进行研究;付琪等(2020)运用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了荷叶铁线蕨不同生殖方式不同发育时期的配子体,揭示与性器官分化以及无配子生殖高
效产生孢子体过程有关的分子调控机制;陈会员等(2022)对荷叶铁线蕨开展了分株繁育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荷叶铁线蕨的分株繁育体系,该文章中所用到的荷叶铁线蕨母本来源于本单位从野外迁地保护驯化而来,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迁地驯化后荷叶铁线蕨分株繁育移栽的成活率,但是在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驯化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株繁育,相对野生苗迁地保护容易得多;孙维悦等(2022)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荷叶铁线蕨的濒危机制,揭示了自然更新能力低、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荷叶铁线蕨濒危的主要原因,但是没有对荷叶铁线蕨的迁地保护和驯化技术进行研究。针对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迁地适应性要求特别高,成活是关键因素,以上研究和技术并没有实质性解决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核心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对国家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前调查:
8.s2迁地采用恒温保湿、快速恢复的迁地技术,从原生地移植于迁地区域栽植,做到起挖、种植当天完成;
9.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
10.s4观测与评价:对迁入地荷叶铁线蕨的形态变化、繁育能力、生态适宜性、迁地保存率等指标进行观测与评价;
11.s5档案管理:为每株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建立档案管理方法,根据移栽的时间定期做好生长记录,精确掌握迁地荷叶铁线蕨生长发育规律;
12.完成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
13.优选地,所述步骤s1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前调查包括:
14.s1.1进行荷叶铁线蕨原生地调查,调查范围主要是受工程建设、采药或其他影响的野生植株;
15.s1.2调查荷叶铁线蕨受影响的分布范围、株数、种群结构、生长状况、就地保护状况或其他情况;
16.s1.3调查迁地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全年无霜期、三年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平均值或其他气象资料,标识荷叶铁线蕨在原生地适宜于生长坡向;
17.s1.4在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抽取土样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或其他,调查林下土壤物理性状特征、林下土壤的化学特征、林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了解土壤理化环境条件及生物学环境条件;
18.s1.5在需要进行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周围调查与其共生的植被群落,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及其他蕨类植物;
19.s1.6调查结果: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选用受工程建设、采药或其他受影响的野生植株进行抢救保护,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因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对,将生境差异控制在荷叶铁线蕨可适生
的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地;选苗工作宜在采挖前进行,同时在选定的苗上顺序编号,一苗一卡,挂牌登记,分类管理。
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1.s2.1活体植株预处理;
22.s2.2活体植株起挖;
23.s2.3活体植株恒温保湿处理;
24.s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
2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1活体植株预处理包括:
26.s2.1.1时间选择:早春3月15日-4月15日,土温应维持在10-15℃以上进行;
27.s2.1.2修剪:根据生长情况修剪部分枯黄枝叶;清理干净植株周围杂物杂草即可;
28.s2.1.3叶面处理:为确保成活,推迟叶片萎蔫时间、增加气孔扩散能力,采用ggr6号(ggr6号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制成含量30-50ppm溶液喷洒叶面,喷至有液滴下落为宜;
29.s2.1.4地上部分套袋:叶面处理好后用保险袋套装地上部分植株,保温保湿。
3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2活体植株起挖包括:
31.s2.2.1对预处理后的活体植株进行采挖,起挖时间在3月份上午7点-10点之前进行;
32.s2.2.2沿植株外围5-7cm处起挖环形沟,沿环形沟下挖10-15cm后锅底形起挖土球;
33.s2.2.3起挖完成后,采用ggr6号(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含量为50-80ppm ggr6溶液喷洒湿透根部区域,先用无纺布包裹土球,再用捆绑带包扎土球,以减少运输中土球散落。
3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3活体植株恒温保湿处理包括:
35.s2.3.1植株处理:对土球中注射自制的“根系活力保存液”,每株注射15-25ml;s2.3.2恒温:将温度调节至10-15℃;
36.s2.3.3保湿:运用加湿器,使便携式恒温保存箱中的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范围内。
37.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3.1中“根系活力保存液”的成分为0.25%质量浓度的氯化钾(kcl)和0.15%质量浓度的抗坏血酸(asa)混合液。
3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包括:
39.s2.4.1迁入地选择:迁入到温室种植;
40.s2.4.2迁入地种植土基质调配:根据荷叶铁线蕨原生地对土壤的要求,种植穴回填土要进行土壤基质配制;
41.s2.4.3活体种植栽植:种植穴采用分层设置,设置排水层、原生土层、营养土层;排水层采用三峡地区石砾铺设,厚度在5-10cm,用于暴雨时及时排水;厚度在10-15cm,用于荷叶铁线蕨土球与原生土衔接;营养土层采用s2.4.2土壤基质回填复合营养基质,用于种植土球周围的填充压实;
42.s2.4.4生境相似打造:在荷叶铁线蕨迁地完成后的种植区域,栽植其原生长地的植被及伴生树种,打造“生境相似”的原理。
43.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包括:
44.所述步骤s2.4.2中土壤基质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三峡坝区宜昌段石灰岩风化砂3-5份、泥炭土1.5-2.5份、蛭石1.5-2.5份、灰钙土0.5-1.5份,土壤ph值、ec值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状,三峡坝区宜昌段石灰岩风化砂粒径在5-10mm,土壤基质ph值调节到6.0-7.0,有机质含量在3-5%,基质水分含量在60-70%;
4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包括:
46.s3.1模拟荷叶铁线蕨野外生长环境,搭建透光率65-75%的遮阳网,防止夏日太阳直射;
47.s3.2沿植株周围建设迷雾系统即细雾喷头,维持恒定的空气湿度,形成与原生境相似的小气候环境,使荷叶铁线蕨适宜当前生长环境;
48.s3.3对迁地荷叶铁线蕨进行复壮处理,将营养液滴注到土壤当中;滴注的营养液为0.5-1.5%质量浓度的cacl2溶液,由于荷叶铁线蕨对钙的吸收能力较低,钙生物吸收系数较低,cacl2溶液的添加可增加植物信使的传导能力,增强荷叶铁线蕨的环境适应性及抗性;
49.s3.4向叶片喷施自制防晒保水液;
50.s3.5灌溉用水采用自然无污染水源,灌溉时间为早上八点以前,或者晚上六点以后;
51.s3.6定期开展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
52.所述步骤s3.4防晒保水液为:芦荟浸出液180-220g/l+森活碧水牌植物蒸腾抑制剂45-55g/l+水杨酸5-15mg/l;
53.芦荟浸出液出液的制备方法:取新鲜芦荟500g清洗干净后分块,用榨汁机打碎后过滤出汁液备用,按浸出液180-220g/l取量配比。
54.一种用于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的防晒保水液,所述防晒保水液为:芦荟浸出液180-220g/l+森活碧水牌植物蒸腾抑制剂45-55g/l+水杨酸5-15mg/l;
55.芦荟浸出液出液的制备方法:取新鲜芦荟500g清洗干净后分块,用榨汁机打碎后过滤出汁液备用,按浸出液180-220g/l取量配比。
56.所述防晒保水液的应用于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的管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57.1、本发明克服了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中脱水快、死亡率高,迁地造成人财物的损失,特别是植物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与现有的常规迁地方法相比,能够有效解决野生荷叶铁线蕨迁地时失水枯萎、根系受损、养分不平衡、容易死亡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迁地成活率,使得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后驯化周期缩短近90d,当年7月中下旬形成孢子囊群,8月中下旬孢子成熟,当年可采集孢子进行繁育。为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繁育研究和推广运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驯化后繁育母本,能极大缩短繁育研究和野外回归时间,扩大种群规模,降低濒临灭绝的风险。
58.2、采取一系列科学管护措施,解决了迁入后荷叶铁线蕨长势差、植株体弱等问题,提高了环境适应性,加快了复壮进程,迁入后3-4个月内植物开始产生孢子。
59.3、采用自制的“防晒保水液”、“根系活力保存液”,建设的“迷雾系统”在荷叶铁线蕨面对高温胁迫时,对植株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抗氧化系统的负面影响具有缓解作用。
附图说明
60.图1:迁地保护不同规格荷叶铁线蕨成活生长情况实物图1;
61.图2:迁地保护不同规格荷叶铁线蕨成活生长情况实物图2;
62.图3: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孢子实物图1;
63.图4: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孢子实物图2;
64.图5: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孢子繁育苗;
65.图6: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繁育苗推广运用;
66.图7遮阳网搭建方法实物图1;
67.图8遮阳网搭建方法实物图2。
具体实施方式
6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70.实施例1
71.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2.1、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前调查
73.1.1进行荷叶铁线蕨原生地调查,调查范围主要是受工程建设、采药等影响的野生植株。
74.1.2调查荷叶铁线蕨受影响的分布范围、株数、种群结构、生长状况、就地保护状况等情况。
75.1.3调查迁地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全年无霜期、三年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平均值等气象资料,标识荷叶铁线蕨在原生地适宜于生长坡向,为后期的迁地保护做准备。
76.1.4在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抽取土样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主要调查林下土壤物理性状特征、林下土壤的化学特征、林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了解土壤理化环境条件及生物学环境条件。
77.1.5在需要进行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周围调查与其共生的植被群落,主要是乔木、灌木、草本及其他蕨类植物。
78.1.6调查结果
79.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选用受工程建设、采药等受影响的野生植株进行抢救保护,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因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对,将生境差异控制在荷叶铁线蕨可适生的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地。选苗工作宜在采挖前进行,同时在选定的苗上顺序编号,一苗一卡,挂牌登
记,分类管理。
80.2、采用恒温保湿、快速恢复的迁地技术
81.为使荷叶铁线蕨快速适应迁地区域生长环境,迁地采用恒温保湿、快速恢复的迁地技术,从原生地移植于迁地区域栽植尽可能缩短时间,做到起挖、种植当天完成,模拟原生地的空气湿度、气温、光照等优良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种植及管理。
82.2.1活体植株预处理
83.(1)迁地时间选择:早春3月15日-4月15日最为适宜,荷叶铁线蕨不耐低温,土温应维持在10-15℃以上进行;
84.(2)修剪:根据生长情况修剪部分枯黄枝叶,减少养分消耗,切记不可大量修剪枝叶;清理干净植株周围杂物杂草即可;
85.(3)叶面处理:为确保成活,推迟叶片萎蔫时间、增加气孔扩散能力,采用ggr6号配制成含量60ppm溶液喷洒叶面,喷至有液滴下落为宜;
86.(4)地上部分套袋:叶面处理好后用保险袋套装地上部分植株,利于早春季节保温保湿;
87.2.2活体植株起挖
88.(1)对预处理后的活体植株进行采挖,根据荷叶铁线蕨在原生地生长习性,起挖时间在上午7点-10点之前进行(3月份)。
89.(2)沿植株外围5-7cm处起挖环形沟,沿环形沟下挖10-15cm后锅底形起挖土球,保护起挖的土球具有较为完整的根系;
90.(3)起挖完成后,采用ggr6号含量为60ppm ggr6溶液喷洒湿透根部区域,先用无纺布包裹土球,再用捆绑带包扎土球,以减少运输中土球散落。
91.2.3活体植株恒温保湿处理
92.(1)植株处理:对土球中注射自制的“根系活力保存液”,每株注射20ml。“根系活力保存液”的成分为0.2%质量浓度的氯化钾(kcl)和0.1%质量浓度的抗坏血酸(asa)混合液;
93.(2)恒温:采用便携式恒温保存箱,将温度调节至10-15℃;
94.(3)保湿:运用加湿器,使便携式恒温保存箱中的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范围内。
95.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
96.(1)迁入地选择:因光照和空气湿度对荷叶铁线蕨生长非常重要,在强光下不能顺利生长,需要一定遮荫度,冬季不耐低温,夏季也不耐高温干旱,对环境条件极为苛刻。考虑到以上因素,野外活体迁入到不同区域,首要考虑迁入地环境控制,迁入到温室种植是最理想的选择。
97.(2)迁入地种植土基质调配:根据荷叶铁线蕨原生地对土壤的要求,种植穴回填土要进行土壤配制,专用的基质配比采用三峡地区风化砂4份(粒径在5-10mm左右)、泥炭土2份、蛭石2份、灰钙土1份,检测配制土壤ph值、ec值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状,ph值调节到6.0-7.0范围内,有机质含量在3-5%范围内,基质水分含量在在60-70%范围内;
98.(3)活体种植栽植:种植穴采用分层设置,设置排水层、原生土层、营养土层。排水层采用三峡地区石砾铺设,厚度在5-10cm,用于暴雨时及时排水;厚度在10-15cm,用于荷叶铁线蕨土球与原生土衔接;营养土层采用上节配置的专用回填复合营养基质,用于种植土
球周围的填充压实;
99.(4)生境相似打造:在荷叶铁线蕨迁地完成后的种植区域,栽植其原生长地的植被及伴生树种,打造“生境相似”的原理,温度控制在10-30℃范围内,湿度控制在80%以上。。
100.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技术
101.3.1模拟荷叶铁线蕨野外生长环境,搭建透光率70%的遮阳网,光照1500lx左右,防止夏日太阳直射。遮阳网搭建方法见图7-8。
102.3.2沿植株周围建设迷雾系统,维持恒定的空气湿度,形成与原生境相似的小气候环境,使荷叶铁线蕨适宜当前生长环境。
103.3.3对迁地荷叶铁线蕨进行复壮处理,将营养液滴注到土壤当中。滴注的营养液为1%质量浓度的cacl2溶液,由于荷叶铁线蕨对钙的吸收能力较低,钙生物吸收系数较低,cacl2溶液的添加可增加植物信使的传导能力,增强荷叶铁线蕨的环境适应性及抗性。3.4向叶片喷施自制防晒保水液,采用芦荟浸出液200g 2份+植物蒸腾抑制剂50g 1份+水杨酸/10mg/l;对荷叶铁线蕨表皮及叶片具有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为树体提供营养,取材方便,经济适用。
104.3.5灌溉用水采用自然无污染水源,灌溉时间为早上八点以前,或者晚上六点以后。3.6定期开展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
105.4、观测与评价
106.对迁入地荷叶铁线蕨的形态变化、繁育能力、生态适宜性、迁地保存率等指标进行观测与评价。
107.5、档案管理
108.为每株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建立档案管理方法,根据移栽的时间定期做好生长记录,精确掌握迁地荷叶铁线蕨生长发育规律。
109.实施例2
110.在实施例1基础上,保持环境条件一致、处理时间一致、观察统计时间一致,实施6个不同处理,未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株数均为20株。为了便于对各处理植株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现对叶片和叶柄进行伤害等级划分,伤害等级具体分为a、b、c、d、e五个级别,具体级别对应内容如下:
111.表1
[0112][0113]
下表为各处理之间的情况对比。
[0114]
处理方法的区别包括:步骤3.4施用“防晒保水液”、步骤2.3(1)“根系活力保存
液”、步骤3.2建设“迷雾系统”,序号1-3是只是单独处理的的方式,其他的处理方式没有采用,序号4-5采用的上述两种处理方式,序号6是上述三种方式都进行了处理,序号7是上述三种方式均没有处理。
[0115]
表2
[0116]
[0117]
[0118][0119]
由表2可知,通过6个不同处理与空白对照的实施例发现,施用“防晒保水液”和“根系活力保存液”以及同时配合建设的“迷雾系统”,迁地保护后的荷叶铁线蕨叶片和叶柄的伤害程度明显降低,健康叶片和叶柄的比例占全株较大,迁入开始产生孢子的时间周期和成熟度都较好,并且迁地保护后植株呈现零死亡的现象,只有大约10%的植株出现生长不良的状况,但该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解。
[0120]
实施例3
[0121]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变步骤2.1活体植株预处理中(1)迁地时间选择:的条件,其他同实施例1。荷叶铁线蕨迁入的情况见表3。
[0122]
表3
[0123][0124]
由表3可知,通过2个不同处理的实施例发现,选择在早春3月15日-4月15日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的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开始产生孢子的时间周期稳定在3-4个月内,孢子的成熟度很好,这些指标方面均高于其它处理。
[0125]
实施例4
[012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变步骤2.1活体植株预处理中(3)叶面处理的条件,其他同实施例1。荷叶铁线蕨迁入的情况见表4。
[0127]
表4
[0128]
[0129][0130]
由表4可知,通过3个不同处理的实施例发现,采用ggr6号配制成含量60ppm溶液喷洒叶面,喷至有液滴下落为宜的情况下,荷叶铁线蕨的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开始产生孢子的时间周期稳定在3-4个月内,孢子的成熟度很好,这些指标方面均高于其它处理。
[0131]
实施例5
[013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变步骤2.2活体植株起挖中(3)采用ggr6号含量为60ppm ggr6溶液喷洒湿透根部区域的条件,其他同实施例1。荷叶铁线蕨迁入的情况见表5。
[0133]
表5
[0134][0135]
由表5可知,通过3个不同处理的实施例发现,采用ggr6号配制成含量60ppm溶液喷洒湿透根部区域的处理下,荷叶铁线蕨的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开始产生孢子的时间周期稳定在3-4个月内,孢子的成熟度很好,这些指标方面均高于其它处理。
[0136]
实施例6
[013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变步骤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中(2)迁入地种植土基质调
配的条件,其他同实施例1。荷叶铁线蕨迁入的情况见表6。
[0138]
表6
[0139][0140]
由表6可知,通过7个不同处理的实施例以及未做任何处理的对比例发现,采用专用的基质配比采用三峡地区风化砂4份(粒径在5-10mm左右)、泥炭土2份、蛭石2份、灰钙土1份这样的基质配比移栽荷叶铁线蕨,其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开始产生孢子的时间周期稳定在3-4个月内,孢子的成熟度很好,这些指标方面均高于其它处理。
[0141]
总之,通过以上多个实施例发现,该专利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克服了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中脱水快、死亡率高,迁地造成人财物的损失,特别是植物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与现有的常规迁地方法相比,能够有效解决野生荷叶铁线蕨迁地时失水枯萎、根系受损、养分不平衡、容易死亡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迁地成活率,使得植株迁地成活率达到95%,迁入后驯化周期缩短近90d,当年7月中下旬形成孢子囊群,8月中下旬孢子成熟,当年可采集孢子进行繁育。为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繁育研究和推广运用奠定了扎实
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驯化后繁育母本,能极大缩短繁育研究和野外回归时间,扩大种群规模,降低濒临灭绝的风险。
[0142]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改进,也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前调查:s2迁地采用恒温保湿、快速恢复的迁地技术,从原生地移植于迁地区域栽植,做到起挖、种植当天完成;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s4观测与评价:对迁入地荷叶铁线蕨的形态变化、繁育能力、生态适宜性、迁地保存率等指标进行观测与评价;s5档案管理:为每株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建立档案管理方法,根据移栽的时间定期做好生长记录,精确掌握迁地荷叶铁线蕨生长发育规律;完成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前调查包括:s1.1 进行荷叶铁线蕨原生地调查,调查范围主要是受工程建设、采药或其他影响的野生植株;s1.2 调查荷叶铁线蕨受影响的分布范围、株数、种群结构、生长状况、就地保护状况或其他情况;s1.3 调查迁地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全年无霜期、三年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平均值或其他气象资料,标识荷叶铁线蕨在原生地适宜于生长坡向;s1.4 在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抽取土样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或其他,调查林下土壤物理性状特征、林下土壤的化学特征、林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了解土壤理化环境条件及生物学环境条件;s1.5 在需要进行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周围调查与其共生的植被群落,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及其他蕨类植物;s1.6调查结果: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选用受工程建设、采药或其他受影响的野生植株进行抢救保护,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因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对,将生境差异控制在荷叶铁线蕨可适生的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地;选苗工作宜在采挖前进行,同时在选定的苗上顺序编号,一苗一卡,挂牌登记,分类管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1活体植株预处理;s2.2活体植株起挖;s2.3活体植株恒温保湿处理;s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活体植株预处理包括:s2.1.1时间选择:早春3月15日-4月15日,土温应维持在10-15摄氏度以上进行;s2.1.2修剪:根据生长情况修剪部分枯黄枝叶;清理干净植株周围杂物杂草即可;s2.1.3叶面处理:为确保成活,推迟叶片萎蔫时间、增加气孔扩散能力,采用ggr6号配
制成含量30-50ppm溶液喷洒叶面,喷至有液滴下落为宜;s2.1.4地上部分套袋:叶面处理好后用保险袋套装地上部分植株,保温保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2活体植株起挖包括:s2.2.1对预处理后的活体植株进行采挖,起挖时间在3月份上午7点-10点之前进行;s2.2.2沿植株外围5-7cm处起挖环形沟,沿环形沟下挖10-15cm后锅底形起挖土球;s2.2.3起挖完成后,采用ggr6号含量为50-80ppm ggr6溶液喷洒湿透根部区域,先用无纺布包裹土球,再用捆绑带包扎土球,以减少运输中土球散落。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活体植株恒温保湿处理包括:s2.3.1植株处理:对土球中注射自制的“根系活力保存液”,每株注射15-25ml; s2.3.2恒温:将温度调节至10-15℃;s2.3.3保湿:运用加湿器,使便携式恒温保存箱中的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范围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1 中“根系活力保存液”的成分为0.15-0.25%质量浓度的氯化钾和0.05-0.15%质量浓度的抗坏血酸混合液。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4活体植株迁地种植包括:s2.4.1迁入地选择:迁入到温室种植;s2.4.2迁入地种植土基质调配:根据荷叶铁线蕨原生地对土壤的要求,种植穴回填土要进行土壤基质配制;s2.4.3活体种植栽植:种植穴采用分层设置,设置排水层、原生土层、营养土层;排水层采用三峡地区石砾铺设,厚度在5-10cm,用于暴雨时及时排水;厚度在10-15cm,用于荷叶铁线蕨土球与原生土衔接;营养土层采用s2.4.2土壤基质回填复合营养基质,用于种植土球周围的填充压实;s2.4.4生境相似打造:在荷叶铁线蕨迁地完成后的种植区域,栽植其原生长地的植被及伴生树种,打造“生境相似”的原理。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包括:所述步骤s2.4.2中土壤基质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三峡坝区宜昌段石灰岩风化砂3-5份、泥炭土1.5-2.5份、蛭石1.5-2.5份、灰钙土0.5-1.5份,三峡坝区宜昌段石灰岩风化砂粒径在5-10mm,土壤基质ph值调节到6.0-7.0,有机质含量在3-5%,基质水分含量在60-7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迁入后荷叶铁线蕨管护包括:s3.1 模拟荷叶铁线蕨野外生长环境,搭建透光率65-75%的遮阳网;s3.2 沿植株周围建设迷雾系统,维持恒定的空气湿度,形成与原生境相似的小气候环境,使荷叶铁线蕨适宜当前生长环境;s3.3 对迁地荷叶铁线蕨进行复壮处理,将营养液滴注到土壤当中;滴注的营养液为0.5-1.5%质量浓度的cacl2溶液;
s3.4 向叶片喷施防晒保水液;s3.5 灌溉用水采用自然无污染水源,灌溉时间为上午十点以前,或者下午5点以后;s3.6 定期开展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受影响的植物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技术,尤其是迁地保护后成活率低的问题,创造了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的新高,显著提高了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水平,对其它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工作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为后期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研究和推广运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驯化后繁育母本,能极大缩短繁育研究和推广运用时间,节约人物力成本。节约人物力成本。节约人物力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吴锦华 黄桂云 望雄英 陈会员 李林宝 张广欣 禹云超 张海波 宿洋 李重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3/8/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