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07
阅读:158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人工湖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的提高,人们日益意识到园区水系对调节小气候、美化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设方日益将打造园区景观水系作为公共活动园区、校区、办公园区、住宅园区等建设的亮点,相关案例越来越多。
3.传统老旧人工湖改造施工之前,需要先进行原有淤泥的开挖、外运和换填,扰动湖底原有泥土释放污染物可能造成水体或大气污染,这种方法需动用大量土方,再把湖底进行硬化,机械费用也较高。另外,传统的人工湖清理方式多采用化学药剂的方法进行净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并且受水质的影响,导致湖中植物长势异常,影响观感。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能满足成本控制要求,又能控制水体污染,拦截污染入湖,抑制底泥污染释放,构建完善的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湖泊正常水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施工方法成为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4.对比专利cn110835166a,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仍需设备进行持续性维护运行,后期成本较高,在转运淤泥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技术缺陷。专利cn103739077b、实现了对人工湖生态的清淤重构,但是对于湖泊生态质量、植物群落分布、景观效果等因素并未加以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解决传统人工湖存在的水生态系统薄弱、水体浑浊以及发臭问题,水体净化成本较高、观感较差等技术问题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一、施工准备及水位调控,对湖体水位进行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的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
9.步骤二、湖体清理,清理水面漂浮垃圾、清除湖底及岸边的杂草、死亡鱼类、树枝、垃圾以及湖底的砖块等,确保湖底整洁;
10.对于湖底局部不平整或存在较大高差部位进行局部整平,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便于植物扎根生长;
11.步骤三、底质改良,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优良底质,采用底质改良剂对底质进行处理,按照40g/m2的用量将底质改良剂稀释到使用浓度约40
±
05g/l,由工人均匀喷洒整个湖底;
12.步骤四、湖体补水及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对湖体进行补水,并保持在沉水植物种植
区30cm左右水位;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以人工插种为主,人工抛种为辅的方式进行施工,沉水植物种植过程中,将种苗分散整理剔除残株、病株,采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对所种苗进行预处理,确保沉水植物种植后的成活;
13.步骤五、水体透明度提升,为保证沉水植被正常生长以及水体清澈通透的景观效果,将改性黏土按照100g/m2的用量,与市政自来水按照1:10的浓度搅拌均匀后,利用喷洒机或人员在船上泼洒的方式进行施工,逐区域全湖均匀投入水体,通过水解带电吸附沉降作用,实现湖体透明度提升;
14.步骤六、食物网构建及挺水-浮叶植物种植,优先选择本地物种,放养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半天驯化处理,水生动物投放根据沉水植物种植期分批次进行,稳步形成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植物选择根、茎发育良好、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挺水-浮叶植物采用人工栽种方式进行,将荷花按照2~3株/m2、睡莲按照2~4株/m2的密度种植。
15.步骤一中,根据施工需求,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机械、人员、材料等配置到位,规划进出材料和废弃垃圾运输通道,保证施工过程中包装袋等废弃物垃圾能及时清走。
16.步骤一中,采用抽水机抽水排出的模式实现对明镜湖湖体水位的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便于进行对明镜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的不带水施工作业。
17.步骤二中,在湖底淤泥中采用抄网探底逐层横扫的方式,实现淤泥的清理;对于根据设计需要呈现的较大高差区域,采用植入景观石的模式,进行湖底地形的固定加固;
18.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的具体方法为:
19.种植区优先选用底部较为平整的区域;
20.使用刮板对种植区栽植基上表面的局部凹凸处进行平整;
21.采用标记有长度刻度的直杆对种植区栽植基的厚度进行逐点测量;
22.对于测量出栽植基的厚度明显较小的区域,进行种植区底部凸形结构单元的破坏、清理;
23.采用种植区栽植基覆土补填的方法,对栽植基厚度不足20cm的区域进行补料填充。
24.步骤三中,采用底质改良剂对湖底进行底质改良,改善湖底土壤环境,抑制土壤中有害病原体生长,恢复、富集底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
25.步骤四中,在对湖体中水位线以下30厘米处的沉水植物种植区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完成的基础上,实现对湖体的补水。
26.人工湖生态重构,作为最近几年形成的系统化生态修复工程,其主体理念是采用工程修复配合后期生态群落搭建的方式,针对早期建设的人工湖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绿色化、可持续化、景观优化的重构工程。
27.早期的人工湖生态重构,通常为大开大合的挖掘、搭建模式,其主要环节包括排水、清淤、挖掘、浇筑地基、铺设底泥、构建湖体生态的施工模式。但是该作业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其施工方式粗放、作业周期较长、项目资金消耗较高、需要一定的周转场地并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严重、重构后的系统使用寿命有限等缺陷。
28.故在,早期人工湖生态重构作业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人工湖生态修复的新型理念,在不破坏人工湖整体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化修复施工的方式,完成对人工湖的
生态修复。
29.但是,在实际的使用及后期维护中发现,如背景技术中的现有专利,其通常存在配套设备需要长时间使用、后期运行维护及相关设备更换成本较高、湖体整体景观效果并不明显等缺陷。
30.为了打造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水清景美、湖边气息清新的高质量人工湖生态体系。
31.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湖湖底重构、垃圾清理、底质改良、水体透明度提升、动植物生态群落重构的技术理念,实现对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达到对人工湖建设成高质量明镜湖的技术导向。利用综合水生态治理技术打造水下森林,全面提升人工湖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景观。
32.在湖底重构方面,以不带水施工作业为基础,在兼顾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施工过程中的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
33.对已建成人工湖进行彻底的清理疏浚,针对以往在人工湖中堆积的垃圾、废弃物、杂物等对象,进行拉网式的彻底清理,避免遗漏所造成的后期人工湖环境质量下降,提高整治效果。
34.在湖底栽培基平整、覆土补充的基础上,提高景观效果的一致性,确保栽种植物群落的根系正常。
35.针对湖水浑浊的形成机制,采用化学辅助沉降的方法,提高湖体水质的质量。
36.针对湖体的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基于不带水作业为前提,整合湖底清理、栽培基维护、生态群落重构、水质改良为一体,实现了闭环生态条件下,人工湖生态架构的优化,并针对水质浑浊的这一缺陷,实现对人工湖向明镜湖方向的改良及优化,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景观。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38.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广泛,可适用于人工水体的生态修复;不需对湖底进行硬化,避免了湖底原有淤泥的开挖、外运和换填,施工便捷,仅靠人工和普通工具即可施工,易于推广。
39.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在实际施工时,在解决湖底泥土持续释放污染物过程中,采用生物治理技术,杜绝使用化学药剂,避免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
40.本发明的的施工方法针对人工湖“岸上、水下”进行系统施治,控制水体污染,拦截污染入湖,抑制底泥污染释放,构建完善的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湖泊正常水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通过湖泊自净能力保证水质稳定达标,维护期无需人工过多干预。
41.相对于传统老旧人工湖改造施工,不需对湖底进行硬化,避免了湖底原有淤泥的开挖、外运和换填,也降低了扰动湖底原有泥土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再次污染的风险。
42.步骤三中,采用底质改良剂对明镜湖进行底质改良,改善湖底土壤环境,抑制土壤中有害病原体生长,恢复、富集底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
43.采用不带水施工作业,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及作业效率。
44.以30cm水深为基础,在不影响施工质量、效率的前提下,缩小排水作业的工程量。
45.对种植区栽植基进行平整和覆土补填,在栽植基提供充足的水下种植植物生长根系的基础上,确保栽培基的整体美观。
46.使用底质改良剂,实现对水生植物营养成分的补充,提高移栽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
47.采用抛种与人工插种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水生植物群落的整体协调,兼顾自然和谐和集中化栽培相结合的生态群落,抛种适用于与水生动物构建景观观赏生态,集中化栽培种植适用于提供大量的生态循环供给,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
48.优化水生动植物的物种选样及品类多样性,优先选用本地化物种,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抗性、避免物种入侵。
49.使用改性黏土,实现水质的质量提升,操作简单便与培训,有利于后期管理人员对水质清澈通透景观的管理及维护。
50.设计驯化与分批次种植投放相结合的模式,提升食物网构建及挺水-浮叶植物种植的环境适应性,避免大批量投放时的适应性差异死亡。
51.采用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针对老旧人工湖存在的水生态系统薄弱、水体浑浊以及发臭问题进行处理,利用综合水生态治理技术打造水下森林,全面提升人工湖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景观。
附图说明
5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53.图1:本发明实施步骤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55.实施例1
5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7.步骤一、施工准备及水位调控,对湖体水位进行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的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
58.步骤二、湖体清理,清理水面漂浮垃圾、清除湖底及岸边的杂草、死亡鱼类、树枝、垃圾以及湖底的砖块等,确保湖底整洁;
59.对于湖底局部不平整或存在较大高差部位进行局部整平,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便于植物扎根生长;
60.步骤三、底质改良,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优良底质,采用底质改良剂对底质进行处理,按照40g/m2的用量将底质改良剂稀释到使用浓度约40
±
05g/l,由工人均匀喷洒整个湖底;
61.步骤四、湖体补水及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对湖体进行补水,并保持在沉水植物种植区30cm左右水位;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以人工插种为主,人工抛种为辅的方式进行施工,沉
水植物种植过程中,将种苗分散整理剔除残株、病株,采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对所种苗进行预处理,确保沉水植物种植后的成活;
62.步骤五、水体透明度提升,为保证沉水植被正常生长以及水体清澈通透的景观效果,将改性黏土按照100g/m2的用量,与市政自来水按照1:10的浓度搅拌均匀后,利用喷洒机或人员在船上泼洒的方式进行施工,逐区域全湖均匀投入水体,通过水解带电吸附沉降作用,实现湖体透明度提升;
63.步骤六、食物网构建及挺水-浮叶植物种植,优先选择本地物种,放养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半天驯化处理,水生动物投放根据沉水植物种植期分批次进行,稳步形成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植物选择根、茎发育良好、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挺水-浮叶植物采用人工栽种方式进行,将荷花按照2~3株/m2、睡莲按照2~4株/m2的密度种植。
64.步骤一中,根据施工需求,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机械、人员、材料等配置到位,规划进出材料和废弃垃圾运输通道,保证施工过程中包装袋等废弃物垃圾能及时清走。
65.步骤一中,采用抽水机抽水排出的模式实现对明镜湖湖体水位的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便于进行对明镜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的不带水施工作业。
66.步骤二中,在湖底淤泥中采用抄网探底逐层横扫的方式,实现淤泥的清理;对于根据设计需要呈现的较大高差区域,采用植入景观石的模式,进行湖底地形的固定加固;
67.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的具体方法为:
68.种植区优先选用底部较为平整的区域;
69.使用刮板对种植区栽植基上表面的局部凹凸处进行平整;
70.采用标记有长度刻度的直杆对种植区栽植基的厚度进行逐点测量;
71.对于测量出栽植基的厚度明显较小的区域,进行种植区底部凸形结构单元的破坏、清理;
72.采用种植区栽植基覆土补填的方法,对栽植基厚度不足20cm的区域进行补料填充。
73.步骤三中,采用底质改良剂对湖底进行底质改良,改善湖底土壤环境,抑制土壤中有害病原体生长,恢复、富集底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
74.步骤四中,在对湖体中水位线以下30厘米处的沉水植物种植区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完成的基础上,实现对湖体的补水。
75.本发明的人工湖生态修复施工方法适用于人工湖景观水体需净化的区域,尤其适用于追求景观品质、丰富水体景观层次感的居住区或示范区的施工作业。
76.本发明的人工湖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具有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和生态价值等特点。
77.可靠性是指采用本方法,针对人工湖“岸上、水下”进行系统施治,控制水体污染,拦截污染入湖,抑制底泥污染释放,构建完善的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湖泊正常水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通过湖泊自净能力保证水质稳定达标;同时,相比于传统老旧人工湖改造施工,不需对湖底进行硬化,避免了湖底原有淤泥的开挖、外运和换填,也降低了扰动湖底原有泥土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再次污染的风险。
78.通用性是指本方法操作简单,适用广泛,由于施工工序合理、施工简便高效、绿色
环保、可推广性强的特点,在类似的园林景观工程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79.经济性是指本方法在实际施工时,不需对湖底进行硬化、防渗处理,降低工程造价;构建的人工湖水生态系统,提升了湖体景观效果。增强了湖体的自净能力和污染耐受力,大大降低了后期维护费用;成本低、耗时短、安全环保性更高。
80.生态价值是指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避免了对原有湖底淤泥的开挖、外运和换填,降低扰动湖底原有泥土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再次污染的风险,侧重提升湖体自身净化能力及污染耐受力,构建健康良好的湖体水生态系统。
81.实施例2
8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83.所述种植区为湖体中用于栽培水生植物的区域。
84.所述栽植基为用于种植水生植物的泥土土层,所述栽植基厚度为湖底淤泥泥土的土层厚度。
85.所述底质改良剂适用于水产养殖精养水体中中改善底质后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
86.在步骤二中,为呈现高度落差、盆地、湖底峡谷走向等设计需求,从而规划的湖底有明显高度差区域,为避免在后期的使用中出现侧壁坍塌、侧滑等现象,需要对高度差的侧壁采用景观石进行加固固定。
87.根据步骤二的景观需求,对湖体底部进行一定的地形修复或构造挖掘,挖掘出来的湖底淤泥可作为栽培基对种植区栽植基进行补充填充使用。
88.实施例3
8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90.针对实施例1的施工环节,进行具体的优化。
91.具体的,在步骤一中,组织有关人员熟悉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交底和施工方案交底,编制施工预算,落实材料与苗木的来源,确定供货渠道;定完备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作好现场控制网的测量,根据工程施工内容,配备相应数量的施工机械,规划进出材料和废弃垃圾运输通道。
92.在开展工作前期需对湖体水位进行调控。采用水泵将湖内现有水体抽排到相邻河沟内,抽排完成后,确保湖体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
93.步骤二中,将湖内现有水体外排至水位不超过30cm时,对湖底进行清理整平。清理水面漂浮垃圾、清除湖底及岸边的杂草、死亡鱼类、树枝、垃圾以及湖底的砖块等,确保湖底整洁。
94.垃圾清理时采用人工清理和机械清理配合施工,针对湖区内仅零星分布有碎石、砖块的区域,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将建筑垃圾捡起并堆放在湖泊岸边,通过垃圾清运车,清运到渣土场。采用挖机对建筑垃圾较多的区域进行开挖、清运,确保植物种植区覆土厚度不小于20cm。
95.步骤三中,湖体原有底泥土壤成份较为复杂,含有一些致病病原体,易导致植物根部病变、腐烂,影响沉水植物的成活率。
96.完成湖体清理后,为确保后续沉水植被的成活,需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湖底土质,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优良底质。
97.底质消毒和活化过程中采用底质改良剂对底质进行处理,按照40g/m2的用量将底质改良剂稀释到使用浓度约40
±
05g/l,由工人均匀喷洒整个湖底。
98.步骤四中,对对湖体进行补水,保障沉水植物种植后成活。补水进度与当日的沉水植物种植进度保持一致,即补水量需一直保持在沉水植物种植区30cm左右水位。
99.沉水植物群落配置植物种类包括苦草、竹叶眼子菜及马来眼子菜。结合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的生活习性,设计苦草布置于湖体浅水区,水深低于15m;苦草及马来眼子菜种植于15m<水深≤20m区域;苦草-竹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布置在湖体中心区域,水深大于20m范围区。
100.沉水植物种植为不带水施工,植物种植方法以人工插种为主,人工抛种为辅的方式进行施工。
101.种植前采用gps对各类沉睡植物种植区域进行定位,依据施工图纸设计的种植范围进行种植。
102.沉水植物种植过程中,将种苗分散整理剔除残株、病株,采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对所种苗进行预处理,确保沉水植物种植后的成活。
103.在水深不大于30cm区域,采用人工插秧法,取4~6株为一丛,每丛植株之间株距约10~15cm,用手指将沉水植物根部插入泥土中,插入深度约5~10cm,避免植物种植后上浮。
104.水深大于03m区域用种植土包裹沉水植物根部后人工抛种种植。
105.在上述四个步骤之后,湖底经过土壤改良后现场种植土已满足各类苗木种植生长要求,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植物栽植及群落构建。
106.在步骤五中,为保证沉水植被正常生长以及水体清澈通透的景观效果,对湖体水体透明度进行提升。
107.将改性黏土按照100g/m2的用量,与市政自来水按照1:10的浓度搅拌均匀后,利用喷洒机或人员在船上泼洒的方式进行施工,逐区域全湖均匀投入水体,通过水解带电吸附沉降作用,实现湖体透明度提升。
108.实施例4
10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10.步骤六中,进行食物网构建,水生动物挑选时以设计的规格和数量为依据,挑选个体大小一致、生命力旺盛的个体,优先选择本地物种。
111.水生动物运输到现场后,放养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半天驯化处理,清理死亡个体,驯化水体使用明镜湖内水体。
112.在充气运输车箱内或池塘集鱼网箱内,用005%的食盐水对即将投放的水生动物进行消毒处理30min。水生动物投放前再次进行小规模试养,试养时间不低于2h,以确定该种类能否在本水体成活。投放时做到轻拿轻放,不要损伤个体;应轻放入水中,不能直接扔入水面。
113.水生动物投放根据沉水植物种植期分批次进行,稳步形成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沉水植物种植初期(约5天),在各分区放养适量肉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将20~50g/条,累计4kg的景观红鱼、50~150g/条,累计6kg的翘嘴鲌和800只/l的浮游动物投入到湖体中,控制底栖杂食性鱼类、浮游藻类等繁殖,保障沉水植物正常扎根生长。沉水植物种植完成中期(15天),投放适量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将20~50g/个,累计38kg的背角无齿蚌、1~20g/
个,累计63kg梨形环棱螺投入到湖体中,滤食水体悬浮颗粒物,刮食沉水植物上的附着藻类,使水体保持较高透明度,使沉水植物充分利用光能。当沉水植物生长稳定(种植完成约90天),放养适量草食性鱼类,将50~100g/条,累计4kg的鳊鱼投入湖体,控制水草茎叶生长速度,促进植物根须发展,增强对底泥的固定能力。
114.植物选择根、茎发育良好、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种苗选取以当地种苗基地培育的种苗为主,以确保植物成活。种植前,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采用gps仪测量定位,放线,确定挺水-浮叶植物种植区域。挺水-浮叶植物采用人工栽种方式进行,根据测量放线划定的种植区域将荷花按照2~3株/m2、睡莲按照2~4株/m2的种植区,用手指将植物根部插入泥土中,插入深度约15~20cm,避免植物种植后上浮。
11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准备及水位调控,对湖体水位进行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的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步骤二、湖体清理,清理水面漂浮垃圾、清除湖底及岸边的杂草、死亡鱼类、树枝、垃圾以及湖底的砖块等,确保湖底整洁;对于湖底局部不平整或存在较大高差部位进行局部整平,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便于植物扎根生长;步骤三、底质改良,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优良底质,采用底质改良剂对底质进行处理,按照40g/m2的用量将底质改良剂稀释到使用浓度约40
±
05g/l,由工人均匀喷洒整个湖底;步骤四、湖体补水及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对湖体进行补水,并保持在沉水植物种植区30cm左右水位;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以人工插种为主,人工抛种为辅的方式进行施工,沉水植物种植过程中,将种苗分散整理剔除残株、病株,采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对所种苗进行预处理,确保沉水植物种植后的成活;步骤五、水体透明度提升,为保证沉水植被正常生长以及水体清澈通透的景观效果,将改性黏土按照100g/m2的用量,与市政自来水按照1:10的浓度搅拌均匀后,利用喷洒机或人员在船上泼洒的方式进行施工,逐区域全湖均匀投入水体,通过水解带电吸附沉降作用,实现湖体透明度提升;步骤六、食物网构建及挺水-浮叶植物种植,优先选择本地物种,放养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半天驯化处理,水生动物投放根据沉水植物种植期分批次进行,稳步形成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植物选择根、茎发育良好、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挺水-浮叶植物采用人工栽种方式进行,将荷花按照2~3株/m2、睡莲按照2~4株/m2的密度种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根据施工需求,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机械、人员、材料等配置到位,规划进出材料和废弃垃圾运输通道,保证施工过程中包装袋等废弃物垃圾能及时清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采用抽水机抽水排出的模式实现对明镜湖湖体水位的调控,确保明镜湖湖体最深处水位不超过30cm,便于进行对明镜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的不带水施工作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湖底淤泥中采用抄网探底逐层横扫的方式,实现淤泥的清理;对于根据设计需要呈现的较大高差区域,采用植入景观石的模式,进行湖底地形的固定加固;保证种植区栽植基厚度不小于20cm的具体方法为:种植区优先选用底部较为平整的区域;使用刮板对种植区栽植基上表面的局部凹凸处进行平整;采用标记有长度刻度的直杆对种植区栽植基的厚度进行逐点测量;对于测量出栽植基的厚度明显较小的区域,进行种植区底部凸形结构单元的破坏、清理;采用种植区栽植基覆土补填的方法,对栽植基厚度不足20cm的区域进行补料填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采用底质改良剂对湖底进行底质改良,改善湖底土壤环境,抑制土壤中有害病原体生长,恢
复、富集底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在对湖体中水位线以下30厘米处的沉水植物种植区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完成的基础上,实现对湖体的补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属于人工湖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人工湖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施工准备及水位调控;步骤二、湖体清理,对湖底进行垃圾清理及底部修整,确保湖底植物种植区覆土厚度不小于20cm;步骤三、底质改良;步骤四、湖体补水及沉水植物群落种植;步骤五、水体透明度提升;步骤六、食物网构建及挺水-浮叶植物种植。本发明针对老旧人工湖存在的水生态系统薄弱、水体浑浊以及发臭问题进行处理,利用综合水生态治理技术打造明镜湖的水下森林生态循环系统,全面提升人工湖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景观。的生态景观。的生态景观。
技术研发人员:靖森 朱龙飞 李泉 孔玉华 靳行 李莎莎 康金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6
技术公布日:2023/8/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