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12
阅读:9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2.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一种能够在不使用物理导体的情况下将电能从电源传输到用电设备的技术。与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方法相比,这项技术具有几个显著的优势,包括更大的电能传输灵活性和强大的环境兼容性。特别是,wpt技术非常适合为安装在旋转机构上的设备供电,在旋转机构中,铺设电力电缆和确保连续供电可能是一项挑战。此类场景的示例包括扭矩传感器、无刷电机、机械臂、风力发电机和其它类似应用。
3.电容式无线电能传输(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cpt)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一种,它利用高频电场在电极对之间传输功率;通常,cpt系统的耦合电极由金属板或箔制成,这赋予了cpt耦合机构一些优点,如重量轻、尺寸小、成本低,以及减少了周围环境中的涡流效应。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究cpt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潜在应用,包括生物植入、无人机、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
4.在现有的cpt系统中,无线信号传输也是系统关键需求之一,这是因为无线信号传输有两个重要目的:1、它可以创建跨越系统原边和副边的控制回路,从而提高电能传输的平稳性和效率;2、无线信号传输也有助于电气设备和电源之间的信息交换;例如,在电动汽车电池的无线充电中,车辆侧必须向电能传输装置提供有关电池充电状态和电动汽车位置的反馈信息。在已有的研究中,根据不同的信号加载方法和信道设计,无线信号传输可以分为三类:功率调制式、共享信道式和分离信道式电容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capacitive power and signal transfer,cpst)方法。
5.然而,对于功率调制式wpst方法而言,由于电能传输的载波频率较低,基于功率调制的信号传输的波特率也受到限制;对于共享通道式cpst方法而言,由于电能与信号传输共用同一通道,串扰的隔离和抑制更加困难,对滤波电路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分离通道式cpst方法而言,目前还没有适用于cpst系统的双通道交叉解耦的电容式耦合机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通过耦合结构的设计,减少两个通道之间的交叉耦合,建立了双输入双输出电容式耦合机构的综合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
9.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逆变电路#a、原边补偿电路和能量发射极板,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入端连接有直流电源e
dc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出端连接原边补偿电路,所述能量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a1
和极板p
a2
;
10.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整流电路#b、副边补偿电路和能量接收极板,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入端连接副边补偿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出端连接有负载供电r
dc
,所述能量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a3
和极板p
a4
;
11.所述原边补偿电路包括原边谐振电感l
a1
和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所述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的一端连接在极板p
a1
和原边谐振电感l
a1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2
上;所述副边补偿电路包括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所述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的一端连接在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极板p
a3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4
上;
12.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正载波生成电路、信号调制电路#e、滤波电路#c和信号发射极板,所述信号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所述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1
;
13.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信号解调电路#f、滤波电路#d和信号接收极板,所述信号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所述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2
;
14.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构成耦合结构,所述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通过耦合结构实现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
15.所述电能传输通道通过能量发射极板和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所述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
16.所述耦合结构为四层圆筒形结构,所述四层圆筒形结构由内到外包括r1层、r2层、r3层和r4层,所述r1层为极板p
b4
,所述r2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3
、极板p
b3
和极板p
a4
,所述r3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1
、极板p
b1
和极板p
a2
,所述r4层为极板pb2,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b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耦合电容。
17.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由s1-s4四个mosfet开关管构成,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由d1-d4四个二极管构成。
18.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为ask调制电路,所述滤波电路#c包括放大电路和隔离输出电路,所述滤波电路#d包括电压跟随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包括包络整形电路和数字波形输出电路。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1.通过能量发射极板与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通过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从而能够在几乎不影响能量传输的情况下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采用耦合结构的设计,旨在减少两个通道之间的交叉耦合,建立了双输入双输出电容式耦合结构的综合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中功率通道和信号通道之间的耦合强度可以用互阻抗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具有弱交叉耦合的电容式耦合结构来抑制两个通道之间的串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传输系统示意图;
22.图2为耦合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耦合结构的电容网络图;
24.图4为耦合结构的等效网络图;
25.图5为耦合结构的简化等效电路图;
26.图6为耦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7.图7为电能传输通道的电路图;
28.图8为耦合结构的电场强度分布;
29.图9为信号传输通道的发射电路图;
30.图10为信号传输通道的接收电路图;
31.图11为cpst系统的仿真实验模型图;
32.图12为电能传输通道的仿真波形图;
33.图13为信号传输通道的仿真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5.如图1所示,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逆变电路#a、原边补偿电路和能量发射极板,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入端连接有直流电源edc,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出端连接原边补偿电路,所述能量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a1
和极板pa2;
36.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整流电路#b、副边补偿电路和能量接收极板,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入端连接副边补偿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出端连接有负载供电r
dc
,所述能量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a3
和极板p
a4
;
37.所述原边补偿电路包括原边谐振电感l
a1
和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所述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的一端连接在极板p
a1
和原边谐振电感l
a1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2
上;所述副边补偿电路包括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所述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的一端连接在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极板p
a3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4
上;
38.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正载波生成电路、信号调制电路#e、滤波电路#c和信号发射极板,所述信号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所述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1
;
39.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信号解调电路#f、滤波电路#d和信号接收极板,所述信号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所述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2
;
40.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构成耦合结构,所述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通过耦合结构实现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
41.具有双输入双输出(dual input and dual output,dido)耦合结构的cpst系统的电路,由八块金属极板pa1~pa4和pb1~pb4组成的dido耦合结构形成两个通道,极板pa1~pa4形成电能传输通道,极板pb1~pb4形成信号传输通道,电能传输电路由全桥逆变器、双面lc补偿网络和全桥整流器组成,信号传输电路由载波生成电路、调制器、带通滤波器和解调电路组成,功率从左侧传输到右侧,信号传输方向相反。
42.所述电能传输通道通过能量发射极板和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所述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
43.所述耦合结构为四层圆筒形结构,所述四层圆筒形结构由内到外包括r1层、r2层、r3层和r4层,所述r1层为极板p
b4
,所述r2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3
、极板p
b3
和极板p
a4
,所述r3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1
、极板p
b1
和极板p
a2
,所述r4层为极板pb2,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b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耦合电容。
44.环形耦合机构结构与建模
45.如图2所示,适应旋转机构的安装条件,pa1~pa4和pb1~pb4金属板的结构,图2(a)显示了耦合结构的整体结构,耦合结构分为四层,外层两层在固定侧,内层两层在旋转侧,从外到内的四层板,分别为图2(b)至图2(e),耦合结构的尺寸如表1所示。
[0046][0047]
表1为电容式耦合机构的尺寸
[0048]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由s1-s4四个mosfet开关管构成,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由d1-d4四个二极管构成。
[0049]
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为ask调制电路,所述滤波电路#c包括放大电路和隔离输出电路,所述滤波电路#d包括电压跟随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包括包络整形电路和数字波形输出电路。
[0050]
所示原边补偿电和副边补偿电路组成双面lc补偿网络
[0051]
如图3所示,电路中考虑了金属板之间的所有电容,由八个耦合极板组成的电容式耦合结构共有28个耦合电容,这使得耦合机构的分析变得复杂,由所有耦合电容组成的网络可以被视为四端口网络,并且端口上的所有电压和电流都标记在电路中,根据多端口电容式耦合机构的一般互耦合模型,复杂耦合结构可以用方程中的矩阵方程(一)来描述。
[0052][0053]
矩阵方程(一)中,ω表示角频率,矩阵c中的对角元素cx被定义为端口x的自电容,例如ca1表示端口a1的自电容。其他元件cmxy被定义为端口x和端口y之间的互电容,例如
cma1b2表示端口a1和端口b2之间的互电容。需要强调的是,cmxy是指任意两个端口之间的互电容,而不是两个金属板之间的耦合电容。
[0054]
此外,矩阵方程(一)也可以以阻抗矩阵的形式重写,其中z矩阵的对角元素表示端口的自阻抗,而其他元素表示端口之间的互阻抗,互阻抗越大,端口之间的耦合就越强,反之亦然。
[0055]
基于矩阵方程(一),如图4所示,电容式耦合机构的简化等效电路,每个端口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路,每个环路由一个自电容和三个电流控制的电压源组成。
[0056]
电能与信号传输通道交叉耦合
[0057]
使用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构建了所提出的电容式耦合机构的三维仿真模型,模型尺寸如表1所示,仿真中考虑了每对板之间的电容,并根据计算方法计算耦合机构端口之间的自电容和互电容的仿真值,如表2所示。
[0058][0059]
表2为dido电容式耦合机构等效参数
[0060]
从表2得出,互电容c
ma1a2
和c
mb1b2
比其他互电容小得多,这表明它们对应的互阻抗z
ma1a2
和z
mb1b2
比其他的互阻抗大得多,这表明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之间的交叉耦合非常弱,可以近似忽略,这意味着所提出的耦合机构中的两个信道被有效地解耦,因此,耦合结构的简化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
[0061]
为了更直观地解释电能与信号传输通道之间的解耦,如图6所示,给出了所提出的电容式耦合结构的横截面,耦合结构的横截面图显示,耦合极板是上下对称的,因此信号传输通道的极板p
b1
距离电能传输通道极板p
a1
和p
a2
的距离是一致的,其他极板p
b2
~p
b4
也满足这一规律;类似地,p
b1
距离电能传输通道极板p
a3
和p
a4
的距离是一致的,其他极板p
b2
~p
b4
也满足这一规律,因此,由极板p
a1
~p
a4
电压在极板p
b1
~p
b4
上激发的电位是相同的,即p
b1
和p
b2
的电位相等,p
b3
和p
b4
的电位相等,因此,信号传输通道与电能传输通道解耦。
[0062]
电能传输通道设计与分析
[0063]
如图7所示,电能传输通道中,全桥逆变电路#a由四个mosfet s1至s4组成,双面lc补偿网络由补偿电感l1和l2以及耦合机构的外部电容组成,全桥逆变电路#b由四个二极管d1至d4组成,并且cf是与负载并联连接的滤波电容器,耦合结构的等效自电容由c
a1
和c
a2
表示。
[0064]
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出电压是一个方波,根据基波近似(fundamental harmonics analysis,fha)方法,全桥逆变电路可以等效于交流电压源u
in
,交流电压源u
in
的计算方法如下:
[0065][0066]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全桥逆变电路#b的输入阻抗可以等效为:
[0067][0068]
双面lc补偿网络的主要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0069]
ω2l
a1ca1
=ω2l
a2ca2
=1
ꢀꢀꢀ
(四)
[0070]
电能传输通道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irchhoff's voltage law,kvl)方程可以表示为:
[0071][0072]
求解方程(五)得出系统原边和副边的电流值为:
[0073][0074]
然后,电能传输通道的输出直流电压为:
[0075][0076]
系统的输出功率为:
[0077][0078]
基于公式(二)至(七),所提出的cpst系统的电能传输信道的参数设计如表3所示;
[0079][0080]
表3为cpst系统电能传输通道的参数
[0081]
系统参数设计根据表3所示时,所提出的耦合结构的电场分布图如图8所示,电场主要集中在电能传输通道的发射板和接收板之间,此外,由于内极板pb2和外极板pb4的存在,耦合机构内部和外部的电场强度被屏蔽,并且泄漏场相对较小,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电能传输效率。
[0082]
信号传输通道设计与分析
[0083]
如图9所示,通过调制方案是调幅频移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由于其对信道的带宽要求较低,并且调制和解调电路都易于实现,因此它比频移键控制(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和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psk)更有优势,信号传输通道主要由信号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组成,信号发射电路包括四个单元,即载波生成电路、ask调制电路、放大电路和隔离输出。
[0084]
正弦载波振荡产生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特定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器件与电容器相结合进行自激振荡,并通过放大电路发射正弦载波,信号载波频率为10.7mhz,接下
来,使用选择电路cd4051基于数字信号对正弦载波进行ask调制,以产生调制载波,随后,调制后的载波由前向比例放大电路放大,该电路主要调整输出调制波的振幅,最后,放大的调制波被隔离,并通过1:1紧耦合的变压器输出。
[0085]
如图10所示,信号接收电路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电压跟随器、滤波器、包络整形和数字波形输出,电压跟随器单元用于缓冲、隔离和提高负载容量,并且所获得的输出信号等于输入调制载波,具有高输入阻抗,滤波器电路的功能是滤除由信号传输通道的电能传输引起的串扰。包络检测和整形单元的rc参数应满足两个要求:1、确保电容器c的放电速度慢于调制波电压的下降速度;2、确保电容器c的单周期放电时间小于数字信号周期的1/8;包络整形单元的功能是将包络整形为数字方波。
[0086]
仿真实验验证
[0087]
基于cpst系统拓扑和设计的参数,在matlab平台中搭建了仿真实验模型,仿真模型如图11所示。
[0088]
首先,在以下两种条件下对cpst系统的电能传输通道进行了两组仿真实验:信号传输通道与cpst系统相连和不相连,分别测量了逆变器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以及系统的输出电压,波形如图12所示,其中图12(a)显示了cpst系统未连接信号传输通道时的仿真实验结果,图12(b)显示了系统连接信号传送通道时的结果,比较图12(a)和(b)可以观察到,在连接信号传输通道后,cpst系统的输出电压从101v略微下降到100v,输出功率从102w略微下降到100w,但总体而言,信号传输通道的连接或断开对cpst系统的电能传输几乎没有影响,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轻微的误差主要是由系统电路的内阻和补偿网络中的轻微失谐所引起的,图12(a)为信号传输通道接入,图12(b)为号传输通道未接入。
[0089]
其次,在验证了cpst系统的电能传输能力后,还验证了该系统的信号传输性能,图13中,显示了100w功率同时传输时信号传输通道的波形,通道1是由信号发送器上的数字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数字信号,其中高电平和低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1”和“0”。数字波形的频率为2.4khz,相当于4800bit/s的串行波特率,信道2是基于数字信号的调制载波信号,其中数字信号“1”对应于载波信号幅度不等于0的波形,数字信号“0”对应于载波信号幅度等于0的波形。信道3是由信号接收器接收的调制载波信号波形,其包含来自电能传输信道的少量800khz串扰,通道4是数字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和解调后的波形,可以看出解调后的信号与发射的数字信号一致,通道5为系统电能传输通道输出电压波形。
[0090]
总之,仿真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在100w电能传输过程中同时传输波特率为4800bit/s的数字信号,验证了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应该注意的是,在信号接收侧仍然存在少量功率串扰,这是由所提出的耦合机构在实际构建时的极板尺寸存在的微小误差引起的,为了更加准确地模拟实际场景,在仿真实验模型搭建中将该误差考虑在模型中,但这些串扰可以被随后的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滤除,不影响信号解调的正确性。
[0091]
建立了所提出的电容式耦合机构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电能与信号传输通道端口之间的互阻抗来描述交叉耦合强度,该模型证明了耦合机构的两个通道是解耦的,信道解耦可以有效地减轻信号传输信道上电能传输的大部分串扰,此外,信号传输电路中还增加了放大和滤波电路,以防止参数误差引起的额外串扰,最后,使用所提出的耦合机构构建了一套cpst系统仿真实验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100w电能传输的情况下同时传输4800比特/秒的波特率的数字信号,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0092]
通过能量发射极板与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通过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从而能够在几乎不影响能量传输的情况下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采用耦合结构的设计,旨在减少两个通道之间的交叉耦合,建立了双输入双输出电容式耦合结构的综合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中功率通道和信号通道之间的耦合强度可以用互阻抗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具有弱交叉耦合的电容式耦合结构来抑制两个通道之间的串扰。
[009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逆变电路#a、原边补偿电路和能量发射极板,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入端连接有直流电源e
dc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的输出端连接原边补偿电路,所述能量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a1
和极板p
a2
;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整流电路#b、副边补偿电路和能量接收极板,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入端连接副边补偿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的输出端连接有负载供电r
dc
,所述能量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a3
和极板p
a4
;所述原边补偿电路包括原边谐振电感l
a1
和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所述原边谐振电容c
exa1
的一端连接在极板p
a1
和原边谐振电感l
a1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2
上;所述副边补偿电路包括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所述副边谐振电容c
exa2
的一端连接在副边谐振电感l
a2
和极板p
a3
的公共连接端上,另一端连接在极板p
a4
上;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正载波生成电路、信号调制电路#e、滤波电路#c和信号发射极板,所述信号发射极板包括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所述极板p
b1
和极板p
b2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1
;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信号解调电路#f、滤波电路#d和信号接收极板,所述信号接收极板包括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所述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之间连接有谐振电容c
exb2
;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
b4
构成耦合结构,所述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通过耦合结构实现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所述耦合结构为四层圆筒形结构,所述四层圆筒形结构由内到外包括r1层、r2层、r3层和r4层,所述r1层为极板p
b4
,所述r2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3
、极板p
b3
和极板p
a4
,所述r3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极板p
a1
、极板p
b1
和极板p
a2
,所述r4层为极板pb2,所述极板p
a1
、极板p
a2
、极板p
a3
、极板p
a4
、极板p
b1
、极板p
b2
、极板p
b3
和极板pb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耦合电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传输通道通过能量发射极板和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所述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a由s1-s4四个mosfet开关管构成,所述全桥整流电路#b由d1-d4四个二极管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为ask调制电路,所述滤波电路#c包括放大电路和隔离输出电路,所述滤波电路#d包括电压跟随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调制电路#e包括包络整形电路和数字波形输出电路。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通道交叉解耦电容式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逆变电路#a、原边补偿电路和能量发射极板,所述电能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全桥整流电路#b、副边补偿电路和能量接收极板,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发射端包括相连接的正载波生成电路、信号调制电路#e、滤波电路#c和信号发射极板,所述信号传输通道的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信号解调电路#f、滤波电路#d和信号接收极板。通过能量发射极板与能量接收极板实现电能无线传输,通过信号传输通道通过信号发射极板和信号接收极板实现信号双向无线传输。传输。传输。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柳 王亚莉 陈浩 胡德峰 李晔 陈洛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5
技术公布日:2023/8/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车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振动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