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与试剂盒与流程
未命名
08-12
阅读:91
评论:0
x-100和tween 20等增强剂的增强效果。
10.可选的,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11.优选的,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12.可选的,所述预激发液中,硝酸溶液与双氧水的体积之比为10:1。
13.可选的,所述预激发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08mol/l~0.26mol/l。
14.优选的,所述预激发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18mol/l可选的,所述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21~0.43mol/l。
15.优选的,所述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33mol/l。
16.可选的,所述激发液中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9.2~12.3g/l。
17.优选的,所述激发液中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11.2g/l。
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预激发液的制备和激发液的制备;其中,所述预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如下:硝酸溶液和双氧水混合,获得预激发液;所述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混合,获得激发液。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发光底物增强剂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其机理在于,本技术所述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所需原材料便宜。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具有改善吖啶类发光物质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与发光持续时间的效果。
22.可选的,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还包括吖啶类发光物质。
23.可选的,所述吖啶类发光物质为吖啶酯和吖啶磺酰胺。
24.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吖啶类发光物质为吖啶酯或吖啶盐。
25.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具有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光强度弱,发光时间短等问题。可以达到提高发光底物的发光强度以及提高发光时间的效果。
26.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具有安全无害、发光持续时间长以及重现性好等特点。可以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以及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
27.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所需原材料便宜,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28.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具有改善吖啶类发光物质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与发光持续时间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所述增强剂包括预激发液和激发液;其中,所述预激发液包括硝酸溶液以及双氧水;所述激发液包括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31.可选的,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3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预激发液的制备和激发液的制备;其中,所述预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向硝酸溶液中加入双氧水,获得预激发液;所述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在naoh溶液中加入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获得激发液。
3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
34.可选的,所述试剂盒还包括吖啶类发光物质。
35.本技术发明人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分型检测时发现,虽然荧光pcr方法检测精确度比普通pcr方法更精确,但对病毒载量较低的样本进行检测时,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发明人为了解决荧光pcr方法中所出现的假阴性问题,在进行实验时使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分别为发光底物增强剂为triton x-100和tween-20的吖啶类发光增强剂。但是发明人在使用上述吖啶类发光增强剂后发现,以上吖啶类发光增强剂的添加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假阴性的问题,并且发光时间也较短,影响检测精度。
36.因此,发明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光强度,从而实现更好的检测精确度,通过研究与分析,在本技术中,首先提供了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所述发光底物增强剂包括预激发液和激发液;其中,预激发液包括硝酸、超纯水以及双氧水;激发液包括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37.进一步的,本技术发明人对制备发光底物增强剂制备方法进行了改善,从而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原材料便宜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预激发液的制备和激发液的制备;其中,所述预激发液的制备方法为如下:在超纯水中加入硝酸和双氧水,并获得预激发液;所述激发液的制备方法为如下:在naoh溶液中加入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获得激发液。
38.进一步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能够用于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和吖啶类发光物质。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可以实现改善吖啶类发光物质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与发光持续时间的效果。
具体实施例
39.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所述预激发液的制备方法为如下:在1l超纯水中加入硝酸获得硝酸溶液,硝酸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08mol/l;在硝酸溶液中加入0.1l双氧水,并获得预激发液;(2)所述激发液的制备方法为如下:在1l超纯水中加入naoh,获得激发液基础液,在激发液基础液中naoh浓度为0.21mol/l;在激发液基础液中加入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获得激发液。
40.在激发液中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9.2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41.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浓度为0.1mol/l,naoh浓度为0.25mol/l;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9.8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42.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浓度为0.15mol/l,naoh浓度为0.30mol/l;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3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43.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浓度为0.2mol/l,naoh浓度为0.35mol/l;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9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44.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浓度为0.23mol/l,naoh浓度为0.40mol/l;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1.5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45.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浓度为0.26mol/l,naoh浓度为0.43mol/l;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2.3g/l。并且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46.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3.2g/l。
47.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6.7g/l。
48.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
活性剂浓度为7.1g/l。
49.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9.1g/l。
50.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为tween-20,其余条件与实施例3保持一致。
51.对比例2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为triton x-100,其余条件与实施例3保持一致。
52.对照组实验本对照组实验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验中无添加表面活性剂。
53.发光信号测试实验对上述由实施例1~6、对比例1~2所制备获得的发光底物增强剂进行发光信号测试实验。
54.具体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吖啶磺酰胺(nsp-as-nhs)稀释至5.5pg/ml;s2、取10ul步骤s1稀释的吖啶磺酰胺;s3、在由步骤s2获得的吖啶磺酰胺中,依次加入激发液与预激发液各100ul;s4、使用科斯迈500s对吖啶磺酰胺在15s所对应的发光强度与增强倍数进行测试。
55.实施例1~10、对比例1~2的发光信号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1~10、对比例1~2的发光信号测试汇总表
结果分析:从上述表1数据可知,当使用由实施例1~10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时,吖啶磺酰胺发光倍数均高于使用对比例1~2中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同时,当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于3.2g/l时,可以实现发光持续时间高于15s及以上,发光倍数高于4倍的效果。
56.在以上实施例中,由实施例4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发光倍数最高。
57.实施例1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发光底物增强剂各组分的用量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不一样。
58.实施例1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不一样,导致发光倍数不一样。
59.因此发明人推测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发光底物增强剂各组分的用量都会导致发光底物增强剂发光倍数不同。
60.为了优选出发光倍数较好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实施例11~19以实施列3为基础,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进行进一步优化。
61.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62.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63.实施例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64.实施例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65.实施例1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
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66.实施例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67.实施例1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68.实施例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69.实施例1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70.实施例11~19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参见表2;表2实施例11~19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
从以上实施例11~19提供的数据可知,当所加入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时,发光倍数较好。其中,实施例13的发光倍数较佳。
71.实施例13与实施例4的相同之处在于,所加入的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均为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
72.实施例13与实施例4的发光倍数相比较可知,实施例4的发光倍数比实施例13的发光倍数高,发明人推测除了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会影响发光倍数之外,其用量也会导致发光倍数不同。发明人为了优选出一种发光倍数较好的发光底物增强剂,以实施列4为基础,进一步对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进行进一步优化。
73.以下为本技术实施例20~31实施例2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3g/l。
74.实施例2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4g/l。
75.实施例2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5g/l。
76.实施例2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6g/l。
77.实施例2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7g/l。
78.实施例2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0.8g/l。
79.实施例2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0g/l。
80.实施例2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1g/l。
81.实施例2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2g/l。
82.实施例2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3g/l。
83.实施例3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4g/l。
84.实施例3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5g/l。
85.实施例20~31的检测结果参见表3;表3实施例20~31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
结果分析:从以上表3结果可知,当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为11.2g/l时,所制备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发光倍数最佳。发明人推测当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处于11.2g/l时,所配制的激发液处于饱和状态,当所加入的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的用量高于11.2g/l时,所加入的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处于过量状态,没法继续提高发光倍数。
86.发明人为了进一步优化各组分的用量,以实施列28为基础,对发光底物增强剂其余部分的用量进行进一步优化。
87.以下为本技术实施列32~42;实施列3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15mol/l。
88.实施例3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16mol/l。
89.实施例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17mol/l。
90.实施例3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18mol/l。
91.实施例3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19mol/l。
92.实施例3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1mol/l。
93.实施例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2mol/l。
94.实施例3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3mol/l。
95.实施例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4mol/l。
96.实施例4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5mol/l。
97.实施例4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8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硝酸的用量为0.26mol/l。
98.实施例32~42的检测结果参见表4;表4实施例32~42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
从以上表4数据可知,由实施例35制备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发光倍数较好。当硝酸的用量为0.18mol/l时有利于提高发光倍数。当硝酸用量高于或低于0.18mol/l时,均会导致发光强度降低。
99.以下为本技术实施例43~53。发明人以实施列35为基础,对naoh浓度进一步进行优化。
100.实施例4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25mol/l。
101.实施例4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26mol/l。
102.实施例4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27mol/l。
103.实施例4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28mol/l。
104.实施例4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29mol/l。
105.实施例4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0mol/l。
106.实施例4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1mol/l。
107.实施例5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2mol/l。
108.实施例5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3mol/l。
109.实施例5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4mol/l。
110.实施例5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naoh浓度为0.36mol/l。
111.实施例43~实施例53的检测结果参见表5;表5实施例43~53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表5实施例43~53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发光强度及发光倍数结果分析:从以上表5数据可知,当naoh浓度为0.33 mol/l时,所制备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发光效果最佳,发光倍数较好。naoh浓度低于0.33 mol/l,发光倍数低于naoh浓度为0.33 mol/l时的发光倍数,其原因在于,当naoh浓度低于0.33 mol/l时,所制备的发光强度并没有体现增长趋势。
112.因此,实施例51是本技术最优选实施例。
113.检测精确度实验本实验采用由实施例1、实施例7、实施例25、实施例35、实施例51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对100个病毒载量为10
0~2
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最低浓度检测实验。
114.所述100个样本中,序号为1~50的样本携带的病毒载量为10
0~1
之间。
115.序号为51~100的样本携带的病毒载量为10
1~2
之间。
116.对上述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时,依次使用由实施例1、实施例7、实施例25、实施例35、实施例51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
117.实验结果显示,使用由实施例7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可以检测最低病毒载量为
8copies/ml的新型冠状病毒dna样本。
118.使用由实施例1、实施例25、实施例35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最低病毒载量为4copies/ml的新型冠状病毒dna样本。
119.使用由实施例51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可以检测最低病毒载量为3copies/ml的新型冠状病毒dna样本。
120.而不使用发光底物增强剂,对上述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时,只能实现最低病毒载量为10copies/ml的新型冠状病毒dna样本的检测,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的样本。
121.而,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会进一步提高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检测精确度,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12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发光底物增强剂不仅具有提高发光强度,延长发光时间的效果,同时具有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精确度的优势,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参考。
123.以上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剂包括预激发液和激发液;其中,所述预激发液包括硝酸溶液以及双氧水;所述激发液包括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低于3.2g/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溴化铵、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八酰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激发液中,硝酸溶液与双氧水的体积之比为1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激发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08 mol/l~0.26 mol/l。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21~0.43mol/l。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液中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9.2~12.3g/l。7.一种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预激发液的制备和激发液的制备;其中,所述预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如下:硝酸溶液和双氧水混合,获得预激发液;所述激发液的制备方法如下: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混合,获得激发液。8.一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底物增强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还包括吖啶类发光物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吖啶类发光物质为吖啶酯和吖啶磺酰胺。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与试剂盒,所述增强剂包括预激发液和激发液;其中,所述预激发液包括硝酸、超纯水以及双氧水;所述激发液包括NaOH溶液和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所述酰胺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低于3.2g/L。所述发光底物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包括预激发液的制备和激发液的制备;同时,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底物增强剂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上述发光底物增强剂和吖啶类发光物质。本申请试剂盒具有增强发光信号、检测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线性稳定、安全无害、发光持续时间长以及重现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以及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卫生检测等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黄丽青 赖楚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天大生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3
技术公布日:2023/8/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SCR脱硝系统及其工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磁浮道岔回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