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13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巡检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巡检机器人。


背景技术:

2.交通道路(例如,隧道、高架和桥梁等等)中使用交通巡检机器人用于对道路进行巡逻监控,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多为单舱体结构,这种结构机器人结构死板,不方便改装,而且由于结构过长会导致其不容易越过弯道;再者现有中的巡检机器人容易受到道路结构的影响,通讯效果较差,不能及时可靠地反应道路上的实时情况(例如,隧道内通信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交通巡检机器人,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能够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并带来其他多项技术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交通巡检机器人,包括:
5.至少两个舱体,相邻两个所述舱体之间铰接联接,其中至少一个舱体具有车轮和为该车轮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其中至少另一个舱体用于安装巡检使用的功能器件;
6.轨道,所述轨道沿着交通道路延伸的横向方向布置,所述舱体通过连接结构附接在所述轨道上,所述车轮适配在所述轨道上。
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结构将交通巡检机器人附接在轨道上,由驱动机构驱动车轮转动,从而带动交通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运动,在此过程中,功能器件对交通道路进行巡视监控,由于该交通巡检机器人为多个舱体铰接而构成,使得其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无障碍越过弯道;而且多个舱体结构可以方便对交通巡检机器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装(例如,增设功能器件),整体结构可靠性高,结构简单。
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交通道路的一侧上配置有通讯基站,且所述通讯基站与交通巡检机器人通讯连接,配置为用于交互所述通讯基站和交通巡检机器人之间的信息。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通讯基站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交通道路的延伸的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通讯基站配置在与安装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的交通道路相对的另一侧上。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舱体之间通过万向节相联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防尘罩,
14.套设在相邻两个舱体之间的万向节上,配置为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舱体联接。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轨道为工字钢,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个,配置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上下两侧以卡接在所述轨道上。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17.第一导轮,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上,且卡接适配在所述轨道上,被配置为引导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沿着所述交通道路的横向方向运动。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19.第二导轮,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上,且所述第二导轮的轮廓面与所述轨道的侧壁相抵止,被配置为缓冲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在垂直于所述交通道路的横向方向的纵向方向上的作用力。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21.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沿着纵向方向可伸缩地配置在所述舱体上,所述导杆的另一端配置所述第二导轮;
22.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导杆上,配置为使得所述导杆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具有向背离所述舱体方向运动的趋向力。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无线充电组件,其包括:
24.适配在所述舱体上的无线充电接收器,且其与交通巡检机器人的电源相耦接;
25.适配在所述交通道路侧壁上的无线充电发射器,且其与外部充电电源相耦接;
26.当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需要充电时,其适于行驶至指定位置处,由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所发射的充电信号,以进行电源补充。
27.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加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2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主视图;
30.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左视图;
31.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俯视图;
32.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其中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其中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隐去部分舱体结构);
34.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在隧道内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列表:
36.交通道路200;
37.交通巡检机器人100;
38.舱体110;
39.车轮111;
40.驱动机构112;
41.功能器件120;
42.轨道130;
43.支架131;
44.连接结构140;
45.第一导轮141;
46.第二导轮142;
47.导杆143;
48.弹性件144;
49.万向节150;
50.防尘罩160;
51.通讯基站170;
52.无线充电组件180;
53.无线充电接收器181;
54.无线充电发射器182;
55.通讯部190;
56.横向方向x;
57.纵向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9.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交通道路200可以为隧道、桥梁和高架等等。
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
62.至少两个舱体110,相邻两个所述舱体110之间铰接联接,其中至少一个舱体110具有车轮111和为该车轮111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112,其中至少另一个舱体110用于安装巡检使用的功能器件120;
63.轨道130,所述轨道130沿着交通道路200延伸的横向方向x布置,所述舱体110通过连接结构140附接在所述轨道130上,所述车轮111适配在所述轨道130上。
64.具体地,通过连接结构140将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附接在轨道140上,驱动机构112驱动车轮111转动,从而带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沿着轨道130运动,在此过程中,功能器件120对交通道路200进行巡视监控,由于该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为多个舱体110铰接而构成,使得其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无障碍越过弯道;而且多个舱体110结构可以方便对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装(例如,增设功能器件120),整体结构可靠性高,结构简单。
65.需要说的是,功能器件120包括:智能算法摄像头、激光雷达、警报器、喇叭等器件;驱动机构112可以为驱动电机,由驱动电机驱动车轮111转动;例如,当功能器件120为智能算法摄像头,交通道路200为隧道时,智能算法摄像头安装在巡检机器人100的下端侧,而当交通道路200为高架时,为了方便智能算法摄像头采集信息,可以将其安装在巡检机器人100的上端侧,这里对于功能器件120的安装位置这里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具体的路况灵活安装。
66.可以理解的是,轨道130悬置在交通道路200的一侧上,例如,隧道的内壁上,而且,在轨道130上配置一个支架131,沿着轨道1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架131,用于支撑联接轨道130,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通过连接结构140与轨道130相连接,并通过车轮111在轨道130上运动。
67.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舱体110包括3个,其中,中间一个为动力仓,两侧分别为存放电源(例如,锂电池)的能源舱和安装功能器件120的功能舱。
6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交通道路200的一侧上配置有通讯基站170,且所述通讯基站170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通讯连接,配置为用于交互所述通讯基站170和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之间的信息;
69.例如,交通道路200为隧道,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上配置有通讯部190,通过通讯部190与通讯基站170之间进行信息互通;通讯基站170可以在隧道200内形成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通过终端控制设备,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之间进行无线电信号的收发;通过在隧道200内设置通讯基站170可以便于终端控制设备对交通巡检机器人100进行控制,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
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通讯基站170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交通道路200的延伸的横向方向x间隔设置;例如,交通道路200为隧道,隧道内的信号一般不佳,一般地,在交通道路200内每隔一端距离配置一个通讯基站170,从而可以将交通道路200完全覆盖,使得交通道路200内形成一个稳定地通讯区域。
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通讯基站170配置在与安装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交通道路200相对的另一侧上;
72.尤其地,交通道路200的形状为弯曲形结构时,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经过弯道时,如果通讯基站170配置在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同侧,容易出现信号覆盖的盲区(尤其是在隧道内),从而导致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出现问题,故而将通讯基站170设置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对面侧壁可以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舱体110之间通过万向节150相联接;
74.由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行驶过程中,相邻的两个舱体110会发生相对的偏转,通过设置万向节150可以弥补两个舱体110在一定范围内的夹角变化,从而实现两个舱体
110的柔性联接,对交通巡检机器人100起到保护的作用。
7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防尘罩160,
76.套设在相邻两个舱体110之间的万向节150上,配置为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舱体110联接,设置防尘罩160可以对万向节150起到保护的作用,延伸万向节150的使用寿命。
7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轨道130为工字钢,所述连接结构140包括两个,配置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轨道130的上下两侧以卡接在所述轨道130上;
78.也就是说,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通过连接结构140卡接在工字钢轨道130上,从而保证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行进过程中不会发生脱轨的现象,而由驱动机构112驱动车轮111在轨道130上运动,可以实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轨道130上的往复运动。
7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140包括:
80.第一导轮141,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且卡接适配在所述轨道130上,被配置为引导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沿着所述交通道路200的横向方向x运动;
81.也就是说,第一导轮141的轮廓面抵止在轨道130的底面上,实现舱体110与轨道130之间的滚动连接,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例如,第一导轮141可以设置两个,且沿着横向方向x间隔布置。
8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140还包括:
83.第二导轮142,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且所述第二导轮142的轮廓面与所述轨道130的侧壁相抵止,被配置为缓冲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垂直于所述交通道路200的横向方向x的纵向方向y上的作用力;
84.通过设置第二导轮142除了引导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沿着轨道130的横向方向x运动之外,还可以缓冲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受到纵向方向y上的外力,使得舱体110与轨道130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从而对交通巡检机器人100起到保护的作用。
8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140还包括:
86.导杆143,所述导杆143的一端沿着纵向方向y可伸缩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所述导杆143的另一端配置所述第二导轮142;
87.弹性件144,安装在所述导杆143上,配置为使得所述导杆143沿着所述纵向方向y具有向背离所述舱体110方向运动的趋向力;
88.例如,弹性件144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在导杆143上且其一端与舱体110固定联接,其另一端与导杆143固定联接,使得导杆143在压缩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沿着纵向方向y朝向背离舱体110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导轮142始终与轨道130的侧壁相抵止,一旦舱体110在纵向方向y上受到冲击力,第二导轮142朝向靠近舱体110的方向运动,从而压缩该压缩弹簧,以起到缓冲冲击力的作用。
8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无线充电组件180,其包括:
90.适配在所述舱体110上的无线充电接收器181,且其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电源相耦接;
91.适配在所述交通道路200一侧上的无线充电发射器182,且其与外部充电电源相耦接;
92.当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需要充电时,其适于行驶至指定位置处,由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181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182所发射的充电信号,以进行电源补充。
93.通过无线充电组件180可以实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充电,保证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工作持续性,省去充电的麻烦。
9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控制器,
95.其至少与所述驱动机构112相耦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112执行相应的动作;
96.其至少与所述功能器件120相耦接,用于控制所述功能器件120执行相应的动作。
97.其至少与无线充电组件180相耦接,用于控制无线充电组件180执行相应的动作。
98.具体地,控制器配置在终端设备上,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工作时,由控制器驱动机构112驱动车轮111转动,从而带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沿着轨道130运动,在此过程中,功能器件120对交通道路200进行巡视监控,并将功能器件120所采集的巡检信息传输至终端设备上;当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电源不足时,由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112驱动交通巡检机器人100运动至指定地点,由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181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182所发射的充电信号,以进行电源补充;由于该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为多个舱体110铰接而构成,使得其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无障碍越过弯道;而且多个舱体110结构可以方便对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装(例如,增设功能器件120),整体结构可靠性高,结构简单。
99.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舱体(110),相邻两个所述舱体(110)之间铰接联接,其中至少一个舱体(110)具有车轮(111)和为该车轮(111)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112),其中至少另一个舱体(110)用于安装巡检使用的功能器件(120);轨道(130),所述轨道(130)沿着交通道路(200)延伸的横向方向(x)布置,所述舱体(110)通过连接结构(140)附接在所述轨道(130)上,所述车轮(111)适配在所述轨道(11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道路(200)的一侧上配置有通讯基站(170),且所述通讯基站(170)与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通讯连接,配置为用于交互所述通讯基站(170)和交通巡检机器人(100)之间的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基站(170)配置在与安装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的交通道路(200)相对的另一侧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舱体(110)之间通过万向节(150)相联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尘罩(160),套设在相邻两个舱体(110)之间的万向节(150)上,配置为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舱体(110)联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130)为工字钢,所述连接结构(140)包括两个,配置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轨道(130)的上下两侧以卡接在所述轨道(130)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40)包括:第一导轮(141),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且卡接适配在所述轨道(130)上,被配置为引导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沿着所述交通道路(200)的横向方向(x)运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40)还包括:第二导轮(142),可枢转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且所述第二导轮(142)的轮廓面与所述轨道(130)的侧壁相抵止,被配置为缓冲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在垂直于所述交通道路(200)的横向方向(x)的纵向方向(y)上的作用力。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40)还包括:导杆(143),所述导杆(143)的一端沿着纵向方向(y)可伸缩地配置在所述舱体(110)上,所述导杆(143)的另一端配置所述第二导轮(142);弹性件(144),安装在所述导杆(143)上,配置为使得所述导杆(143)沿着所述纵向方向(y)具有向背离所述舱体(110)方向运动的趋向力。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巡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无线充电组件(180),其包括:适配在所述舱体(110)上的无线充电接收器(181),且其与交通巡检机器人的电源相耦接;适配在所述交通道路(200)侧壁上的无线充电发射器(182),且其与外部充电电源相耦接;当所述交通巡检机器人(100)需要充电时,其适于行驶至指定位置处,由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181)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182)所发射的充电信号,以进行电源补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通巡检机器人,包括:至少两个舱体(110),相邻两个所述舱体(110)之间铰接联接,其中至少一个舱体(110)具有车轮(111)和为该车轮(111)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112),其中至少另一个舱体(110)用于安装巡检使用的功能器件(120);轨道(130),所述轨道(130)沿着交通道路(200)延伸的横向方向(X)布置,所述舱体(110)通过连接结构(140)附接在所述轨道(130)上,所述车轮(111)适配在所述轨道(111)上。该交通巡检机器人能够无障碍越过弯道,可以方便对交通巡检机器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装,整体结构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结构简单。结构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于显超 于慧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昂霖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4
技术公布日:2023/6/2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