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13
阅读:130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
背景技术:
2.灭蝇胺为三嗪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双翅目幼虫有特殊活性,可以诱使双翅目幼虫和蛹在形态上发生畸变,成虫羽化不全或受抑制。用于控制动物厩舍内的苍蝇以及防治黄瓜、茄子、四季豆、叶菜类和花卉上的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害虫。
3.溴氰菊酯是菊酯类杀虫剂中毒力最高的一种,对害虫的毒效可达滴滴涕的100倍,西维因的80倍,马拉硫磷的550倍,对硫磷的40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触杀作用迅速,击倒力强,没有熏蒸和内吸作用,在高浓度下对一些害虫有驱避作用。持效期长(7~12天)。配制成乳油或可湿性粉剂,为中等杀虫剂。杀虫谱广,对鳞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有效,但对螨类、介壳虫、盲蝽象等防效很低或基本无效,还会刺激螨类繁殖,在虫螨并发时,要与专用杀螨剂混用。
4.葱斑潜蝇,大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 kato)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潜叶蝇类害虫,主要为害大葱、韭菜、洋葱等百合科葱属植物,以大葱受害最重。其幼虫、成虫均可为害,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为主,叶肉被取食后,仅剩两层表皮,呈现白色线状条斑,形成潜道,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并且雌成虫的产卵器可刺破叶片,由此造成的机械损伤为病原物侵入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生产中防治该虫害主要以化学杀虫剂为主。分布在中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在辽宁省南部及华北地区1年发生4-5代,江西省12-13代,福建省13-15代,广东省18代,且世代重叠发生。以蛹越冬或越夏。成虫活泼,飞翔于葱株间或栖息于叶筒端。幼虫在叶组织中的隧道内能自由进退,并在叶筒内外迁移为害部位。
5.针对葱斑潜蝇,现有防治的产品很少,主要为灭蝇胺可湿性粉剂、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因为使用产品单一,且产品少,害虫容易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且害虫爆发时世代重叠,导致农民在用药过程中用药量越来越大,如何提供一种防治效果好,尤其对抗性害虫有较好防效的农药为本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申请人通过不断创新,将两种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剂进行混配,可从多方面对害虫共同作用,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目的,尤其针对抗性害虫,兼具速效与持效。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可以降低残留量、降低安全间隔期,让食用者更安全。因此,灭蝇胺与溴氰菊酯混配在农业生产上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其可以有效防治葱斑潜蝇,兼具速效与持效,对抗性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降低残留量、降低安全间隔期。
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悬浮组合物由灭蝇胺、溴氰菊酯,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重量比为10:1~14:1,优选的重量比为37:3。
10.进一步地,悬浮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110~600克/升,优选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400克/升。
11.进一步地,所述的助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增稠剂、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12.进一步地,悬浮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0~120克/公顷,优选的用药量为90~120克/公顷。
13.进一步地,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用水量为450~750升/公顷,优选的用水量为600~750升/公顷。
14.悬浮剂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百分百组分及含量:灭蝇胺100~560克/升、溴氰菊酯7~55克/升、分散剂10~100克/升、润湿剂10~100克/升、消泡剂1~20克/升、增稠剂2~30克/升、防冻剂0~100克/升、水余量。
15.本发明的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物对葱斑潜蝇有明显增效,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低毒高效,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安全间隔期短;(3)兼有速效和长效;(4)延缓了害虫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17.应用实施例一
18.实施例1 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19.95%灭蝇胺原药389.47克、98%溴氰菊酯原药30.61克、烷基萘磺酸盐甲醛聚合物15克、聚羧酸盐15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克、烷基糖苷10克、乙二醇30克、黄原酸胶1.5克、硅酸镁铝2克、有机硅酮2克、苯甲酸钠5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0.实施例2 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1.95%灭蝇胺原药389.47克、98%溴氰菊酯原药30.61克、烷基萘磺酸盐20克、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20克、丙二醇40克、羧甲基纤维素3克、c8-10脂肪醇类0.8克、苯甲酸钠5克、白炭黑5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2.实施例3 11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3.95%灭蝇胺原药105.26克、98%溴氰菊酯原药10.20克、聚羧酸盐20克、多芳基酚基聚氧乙烯醚10克、丙二醇50克、羧甲基纤维素2克、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5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11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4.实施例4 6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5.95%灭蝇胺原药589.47克、98%溴氰菊酯原药40.82克、木质素磺酸盐20克、eo-po嵌段共聚物10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20克、丙三醇40克、硅酸镁铝1克、苯甲酸钠2克、有机硅酮消泡剂3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6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
26.实施应用例二:
27.灭蝇胺、溴氰菊酯及混配对葱斑潜蝇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实验
28.1试验目的
29.在室内测定灭蝇胺与溴氰菊酯及其不同混配组合对葱斑潜蝇的毒力,并进行增效作用评价,明确二者的适配性,为灭蝇胺与溴氰菊酯混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0.2实验条件
31.2.1供试靶标
32.大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 kato)成虫采自山东省泰安市范镇田庄种植大葱叶片,采集后室内用大葱苗饲养繁殖。
33.2.2培养条件
34.将新鲜、干净的葱苗(没有被其他斑潜蝇取食过)放进密封条件良好的纱网饲养笼内,把当天羽化的大葱斑潜蝇按雌雄比例接近1:1分开,约每20对雌雄成虫放入一个饲养笼内,4h后取出(保证孵化后幼虫龄期的一致性),饲养条件为室内温度(28
±
1℃)、光照(光暗比16:8)、湿度(60%~70%)。在放入成虫后第5d,选择附有健康一致的2龄幼虫(潜道大于2cm)的葱管用于毒力测定。
35.3试验设计
36.3.1试验药剂
37.灭蝇胺(cyromazine)95%原药;溴氰菊酯(deltamethrin)98.5%原药。
38.3.2药剂配置
39.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将试验药剂灭蝇胺和溴氰菊酯原药配制成1.0
×
104mg/l母液,放置于冰箱内备用。在预试试验的基础上,再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母液,每个处理设计5个浓度。
40.在预试试验的基础上二者混配的有效成分比例为8:1、10:1、37:3、14:1和16:1,分别配制1.0
×
104mg/l母液,放置于冰箱内备用。再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母液,每个处理设计5个浓度,每个浓度处理120头2龄(第5d,潜道大于2cm)大葱斑潜蝇幼虫,分为4个重复,不含药剂的等量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水溶液作为空白对照。
41.灭蝇胺(a):120、60、30、15、7.5mg/l
42.溴氰菊酯(b):12、6、3、1.5、0.75mg/l
43.a:b(8:1):56、28、14、7、3.5mg/l
44.a:b(10:1):60、30、15、7.5、3.75mg/l
45.a:b(37:3):64、32、16、8、4mg/l
46.a:b(14:1):72、36、18、9、4.5mg/l
47.a:b(16:1):80、40、20、10、5mg/l
48.试验药剂每个浓度处理4次重复,每个重复不少于30头2龄(潜道大于2cm)大葱斑潜蝇幼虫,不含药剂的等量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水溶液作为空白对照。
49.4试验方法
50.浸叶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7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1154.7-2006)和第14部分:浸叶法(ny/t 1154.14-2008),并加以修改。
51.将附有大葱斑潜蝇2龄幼虫的叶片,用镊子夹住,在配置好的药液中浸渍10s后取
出,并自然晾干,标记30条潜道。浸渍时,先浸对照,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进行。然后用被针扎过有大量呼吸孔的保鲜袋罩住各处理叶片,将口用小夹子夹紧,并置于温度(28
±
1℃)、光照(光暗比16:8)、湿度(60%~70%)的人工恒温养虫室内饲养。
52.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3.5.1调查时间和方法
54.溴氰菊酯处理48h后检查各处理化蛹数量。灭蝇胺和混剂处理96h后检查各处理化蛹数量。幼虫死亡标准:未成功化蛹者为死亡。
55.5.2数据统计分析
56.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空白对照死亡率在5%~20%,用公式(2)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20%以上,则需重做试验。
57.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两种单剂和五种配比的毒力回归方程和lc50、lc90以及95%置信限,并记录每个处理所有重复的原始数据。
58.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校正死亡率分别按照公式(1)和(2)计算。共毒系数(ctc)按公式(3)、(4)、(5)计算。
59.公式(1):p=(k/n)
×
100
60.式中:p为死亡率(%);
61.k为死亡虫数(头);
62.n为处理总虫数(头)。
63.公式(2):p1=[(p
t-p0)/(1-p0)]
×
100式中:p1为校正死亡率(%);
[0064]
p
t
为处理死亡率(%);
[0065]
p0为空白处理死亡率(%)。
[0066]
公式(3):ati=(s/m)
×
100
[0067]
式中:ati为供试单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0068]
s为标准药剂的lc
50
(mg/l);
[0069]
m为供试混剂的lc
50
(mg/l)。
[0070]
公式(4):tti=tia×
pa+tib×
pb[0071]
式中:tti为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0072]
tia为a药剂的毒力指数;
[0073]
pa为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74]
tib为b药剂的毒力指数;
[0075]
pb为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76]
公式(5):ctc=(ati/tti)
×
100
[0077]
式中:ctc为共毒系数;
[0078]
ati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079]
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080]
5实验结果
[0081]
表1灭蝇胺与溴氰菊酯混配对葱斑潜蝇的毒力测定结果
[0082][0083]
由试验结果表1看出,试验药剂灭蝇胺对大葱斑潜蝇2龄幼虫有较好的毒力,lc
50
值为33.0451mg/l,lc
90
值为302.1933mg/l;溴氰菊酯也有很高的毒力,lc
50
值为3.2283mg/l,lc
90
值为26.9820mg/l;两种药剂不同比例混配对大葱斑潜蝇2龄幼虫的毒力(lc
50
)分别为14.4759、14.9420、16.2129、17.0106和20.5406mg/l,共毒系数ctc分别达112.66、120.22、120.41、120.23和104.24。说明灭蝇胺和溴氰菊酯在试验设计配比10:1-14:1时ctc大于120,增效作用显著,在配比为37:3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0084]
应用实施例三:实施例1防治葱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
[0085]
1试验目的
[0086]
验证申请人研发的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对葱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及对葱的安全性,明确田间使用剂量及应用技术,为农药登记提供科学依据。
[0087]
2试验依据
[0088]
《农药登记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b/t 17980.66-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蔬菜潜叶蝇》、《nwp-sop-i-016蔬菜潜叶蝇田间试验操作程序》。
[0089]
3实验地点
[0090]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杨凌区。
[0091]
4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0092]
试验对象: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 kato);
[0093]
试验作物:葱,品种为金长3号,生长良好。
[0094]
5试验设计和安排
[0095]
5.1药剂用量与编号
[0096]
表2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0097][0098]
5.2施药时间和次数
[0099]
大葱斑潜蝇发生初期,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工作压力0.3-0.4mpa,喷孔直径0.7mm,2022年6月28日施1次药。
[0100]
5.3使用容量
[0101]
亩喷药液50升,每公顷喷药液量750升。
[0102]
5.4调查时间和次数
[0103]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分别于3d、7d、10d调查活虫数,共4次。
[0104]
调查时,每小区在偏中间位置定10株,每株选择中、上部叶片1张,要求叶片上有处于生长初期的虫道3-5条(虫道长0.5-1cm)(此时幼虫龄期处在1-2龄左右),并在每一虫道前端两侧约1cm处,用油性记号笔各标记一个点,使其与潜道前端在一条线上。有空虫道的叶片不宜选择。调查防效时,幼虫体色新鲜、饱满、有羽化孔的均为活虫,而虫体干瘪、变色的为死虫。如难以辨认,可视虫道延长者、有羽化孔者、以及有新增潜道者为活幼虫。
[0105]
调查时间和内容:
[0106]
基数调查,处理之前;
[0107]
施药后3天调查,记载空虫道、死虫数、活虫数;
[0108]
施药后7天调查,记载项目同上;
[0109]
施药后10天调查,记载项目同上。
[0110]
5.5药效计算方法
[0111]
田间药效计算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的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112][0113][0114]
6实验结果
[0115]
表3实施例1防治葱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116][0117]
实施例1防治葱斑潜蝇,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防治大葱上斑潜蝇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90g(a.i.)/ha、120g(a.i.)/ha及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六个处理在施药后3d的防效分别为61.32%、69.36%、72.52%、65.22%、70.51%、64.99%;施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78.49%、86.52%、89.38%、82.59%、82.42%、80.16%;施药后10d的防效分别为88.28%、93.33%、95.76%、88.30%、82.50%、87.87%。
[0118]
方差分析表明:药后3d、7d,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90g(a.i.)/ha、120g(a.i.)/ha及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六个处理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10d,各个处理的防效在0.05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0119]
经dmrt法检验,结果表明:药后3d,在0.05水平上,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处理的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它们均不如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20g(a.i.)/ha处理的防效。
[0120]
药后7d,在0.05水平上,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处理的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它们均不如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20g(a.i.)/ha处理的防效。
[0121]
药后10d,在0.05水平上,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90g(a.i.)/ha、120g(a.i.)/ha处理的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它们均优于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处理的防效,且在0.05水平上,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处理的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它们均优于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处理的防效;在0.01水平上,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60g(a.i.)/ha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20.5g(a.i.)/ha、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1.25g(a.i.)/ha、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8.5g(a.i.)/ha处理的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均不如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20g(a.i.)/ha处理的防效。
[0122]
综上所述,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对大葱斑潜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考虑到药后不同用量间的差异,推荐剂量为90g(a.i.)/ha~120g(a.i.)/ha。施药时间为大葱斑潜蝇发生初期。
[0123]
应用实施例四:实施例2防治葱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
[0124]
试验目的、实验依据、药效计算方法同应用实施例三。
[0125]
1实验地点
[0126]
本试验安排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
[0127]
2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0128]
试验对象:葱斑潜蝇;
[0129]
试验作物:葱,品种为四季葱。
[0130]
3施药时间和次数
[0131]
2020年6月12日,共施1次药。
[0132]
4使用容量
[0133]
亩喷药液45升,每公顷喷药液量675升。
[0134]
5药剂用量与编号
[0135]
表4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0136][0137]
6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0138]
药前调查基数,药后3天、7天、10天进行防效调查。共调查4次。
[0139]
每小区在中间行定株调查10株。每株上选择有处于生长初期的虫道3-5条(虫道长0.5-1cm)(此时幼虫龄期处在1-2龄左右),并在每一虫道前端两侧约1cm处,用油性记号笔各标记1个点,使其与潜道前端在一条线上。调查防效时,幼虫体色新鲜、饱满有羽化孔的均为活虫。
[0140]
7实验结果
[0141]
表5实施例2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
[0142][0143]
表6实施例2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
[0144][0145]
注: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在0.05水平上的差异,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1水平上的差异。
[0146]
实施例2的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优良,药后3天,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0ml/亩处理、15ml/亩处理、20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虫口减退率在70.63%-80.51%之间,防效在71.54%-81.10%之间;对照物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1g/亩处理、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处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4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分别为65.63%、71.09%、71.97%。药后7天,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各剂量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相对药后3天有所提高,防效在85.46%-93.65%之间;对照物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1g/亩处理、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处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4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分别为83.61%、83.45%、85.58%。
[0147]
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对斑潜蝇防效优良,药后10天,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0ml/亩处理、15ml/亩处理、20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虫口减退率达在87.58%-94.64之间,防效在88.84%-95.19%之间,对照物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1ml/亩处理、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处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4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分别为86.89%、85.74%、87.03%。
[0148]
应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药后10天的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0ml/亩处理和20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间差异显著;被试物400克/升灭蝇胺
·
溴氰菊酯悬浮剂15ml/亩处理与对照物70%灭
蝇胺可湿性粉剂21ml/亩处理、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处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4ml/亩处理对大葱斑潜蝇的防效间差异显著,被试物的效果更好。
[0149]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悬浮组合物由灭蝇胺、溴氰菊酯,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重量比为10:1~1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重量比为37: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110 ~600克/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400克/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增稠剂、水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悬浮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0~120克/公顷。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所述的悬浮组合物由灭蝇胺、溴氰菊酯、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灭蝇胺与溴氰菊酯的重量比为10:1~14:1。本发明悬浮组合物弥补了目前葱斑潜蝇无混配组合物农药可用的市场空白,对大葱斑潜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延缓了抗药性,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民的用药成本,同时利于环境、食物安全环保。食物安全环保。
技术研发人员:张通 曹巧利 冯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08
技术公布日:2023/8/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